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25章 第五輯  遠去的鼓角爭鳴 (2)
    杜牧此詩的史論,除了表現出非凡的見識,還曲折地反映出他抑鬱不得志的處境。身處晚唐的大詩人杜牧不光文采出眾,且有經邦濟世之才,他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西部少數民族的鬥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瞭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這首詩感歎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詩人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還表達出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自己總會有所作為。

    後來的一些詩論家對杜牧在這首詩中所發的議論有不同看法,宋朝人許彥周在《彥周詩話》中云:「杜牧之作《赤壁》詩,……意謂赤壁不能縱火,為曹公奪二喬置之銅雀台上也。孫氏霸業,系此一戰。社稷存亡,生靈塗炭都不問,只恐被捉了二喬,可見措大不識好惡。」其實這位許老夫子的話實在不值一駁,他把杜牧的意思完全曲解了,杜牧說「鎖二喬」,是指代國破家亡,許彥周卻硬是把它同社稷存亡、生靈塗炭對立起來。許多人就此反駁,不認同許彥周的觀點,明人周敬說:「所謂『鎖二喬』,非專惜二喬也。意此戰不勝,吳之君臣受擄,即室家妻孥俱不能保,不必論到社稷生靈。」清代黃協塤也認為杜牧這兩句詩並未說錯,周瑜若真敗於赤壁,國破家亡,跟李後主那樣,要「揮淚對宮娥」,稱許彥周為「不能詩者,不可與論詩」。連清代官方修著的《四庫提要》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許彥周)譏杜牧《赤壁》詩為不說社稷存亡,惟說二喬,不知大喬乃孫策婦,小喬為周瑜婦,二人入魏,即吳亡可知。此詩人不欲質言,故變其詞耳。」

    知識堂

    杜牧:(公元803年—852年),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其《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注重軍事,曾寫下不少軍事論文,還曾註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人號「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赤壁山,在長江南岸,即三國時赤壁大戰之地。

    銅雀台: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建造銅雀台,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得名。

    周瑜:字公瑾,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廬江縣(今安徽廬江縣)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二喬:三國時期一對姐妹花,大喬為孫策妻子,小喬為周瑜妻子。有詩曰:「江東有二喬,河北甄芙巧。」《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激怒周瑜謊稱曹操在《銅雀賦》中說「攬二喬於東南兮」。

    三國終結之戰——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西塞山懷古

    唐·劉禹錫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在今湖北太冶東面的長江邊,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唐穆宗長慶四年(公元824年),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沿江東下,途經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了這首《西塞山懷古》。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命益州刺史王浚率軍討伐東吳,東吳的亡國之君孫皓,憑借長江天險,在江中暗置鐵椎,再加以千條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是萬全之計,誰知王浚用大筏數十,沖走鐵椎,以火炬燒燬鐵鏈,直取金陵。

    將帥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司馬昭死後,司馬炎把曹魏傀儡皇帝曹奐一腳踹開,自立世祖武皇帝,國號為晉,改元太康,終於實現了他老子的心願。然而當時全國尚未統一,東吳還在南方苟延殘喘,晉武帝命杜預、王浚、王渾三將各率大軍十五萬去討伐江東。

    魏晉時期是士族豪強統治時期,它的官僚體制也是建立在士族的九品基礎上的,連皇帝有時也會受到豪強集團的制約。王浚是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史載他「家有二千石」,據說王浚年輕時博覽群書,行為十分狂放,他把自家的宅院修建得非常宏闊大氣,鄰居看了覺得他太鋪張了,都不理解,王浚語出驚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王浚步入仕途後初任河東從事,後受車騎將軍羊祜賞識,轉為車騎從事中郎。王浚任巴郡太守的時候,當地百姓因士兵苦役,都不願生男孩,以致當地的勞動力極度匱乏。王浚見此情景,「乃嚴其科條,寬其徭課,其產育者皆與休復,所全活者數千人。」西晉泰始八年(公元272年),王浚任廣漢太守,在這一任上,他「垂惠布政,百姓賴之」。

    據說王浚曾做過一個夢,夢見三把刀懸在樑上,後來又「益」,意思是增加了一把刀。他感到此夢不吉利,他的一個屬下卻祝賀他說:「三刀為一州字,又『益』一者,不正表明您要陞遷到益州嗎!」後來,王浚果然升為益州刺史。

    三國終結之戰

    王浚在益州時,就開始督造戰船,準備伐吳。當時,西晉朝廷的不少大臣不贊成伐吳,已經七十高齡的王浚上書晉武帝司馬炎,分析當時的形勢,力主出兵。並奮勇請纓。晉武帝被王浚的赤誠所感,同意了他的奏請。於是王浚率軍從益州出發,沿江而下,直抵吳都建業(今南京)。

    吳主孫皓為阻擋晉軍,在長江險要處以鐵索橫截江面,又用丈餘長的鐵椎置於江中。王浚探到吳軍的情報,命人製造了一批木筏,筏上站了許多披甲執仗的草人。進攻時,木筏先開路,這樣水中的鐵椎就全都釘到木筏上去了。破了鐵椎,王浚又命人做了灌滿麻油的大火炬,一把大火把鐵索全燒了。進攻戰船沒了障礙,垂死掙扎的吳軍哪裡是晉軍的對手,於是最後「一片降幡出石頭」。連吳主孫皓也「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壁牽羊」向王浚投降。這一仗使得東吳滅亡,三國分裂的局面結束,中國重新得到統一。

    劉禹錫這首詩作的前四句形象地概括了這段歷史,首聯的「下」和「收」兩個字很好地表現了王浚率領的晉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和東吳軍舉旗投降的頹勢。這首詩點出國家統一乃人心所向,所謂的地形鐵索之類皆不足憑,闡發了「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思想。

    戰後的齷齪——王渾王浚大爭功

    王浚因不世之功而載入史冊,但他這一不世之功在當時曾引起過爭議。晉軍伐吳,派出了多路大軍,王浚只是其中的一支。其中還有晉安東將軍王渾率領的大軍,他們在距建業不遠的今安徽和縣地區擊敗了東吳丞相張悌率領的三萬精兵,功績也不小。勝利後王渾部下建議張悌迅速揮師南渡,一舉攻下建業,王渾卻認為晉武帝只讓其出兵江北,渡江有違君命。當王浚大軍快到建業時,王渾發覺自己錯失良機,急忙派人傳令,要王浚暫緩進軍,速到他的駐地商議軍情。可王浚哪裡聽他的,借口風大無法停船,直奔建業而去,氣得王渾要攻打他,王渾的謀士何攀連忙將他勸阻了。何攀連夜趕往王浚軍中勸道:「朝廷已經獲知將軍成此大功,可是您在王渾將軍身體不適的情況下沒有等他就直接渡江接受了東吳的降禮,王渾將軍因此很是氣憤,想率部攻打您。以前許由巢父把帝王之位都讓給了別人,被世人稱為大賢。您何不效仿他們,把功勞讓給王渾將軍,這樣豈不兩全其美?」王浚答道:「市井上的生意人,對半錢之利尚且爭得你死我活。滅吳這麼大的功績,哪能遜於他人。你說的許由巢父是什麼人,我又是什麼人?他是丈夫,我也是大丈夫。王渾能拿我怎麼著?反正我不怕他。」

    這之後,王渾多次向晉武帝告狀,說王浚不聽他的命令,擅自行動,抗旨不遵。王浚也陳述自己的理由,雙方各不相讓,爭執不下,讓晉武帝十分為難,最後也只好不了了之。

    由於晉武帝對王浚封賞不是很高,王浚因此每次見到晉武帝后多出言不遜,但晉武帝大多容忍了。後人覺得王浚滅吳立了大功,可心胸未免有點狹隘,就算當時把功勞讓給王渾,歷史也是不能改寫的。如今古人亡了,六朝滅了,這一切都已成往事。

    知識堂

    劉禹錫:(公元772年—842年),唐代著名詩人,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與了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被貶謫遠郡,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

    王浚:(公元206年—286年),又叫王濬,晉武帝時益州刺史,受命征吳,造大樓船,直取吳都,吳帝孫皓奉表請降。

    金陵:今南京,當時是吳國的都城。

    淝水之戰——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

    八聲甘州·壽陽樓八公山作

    宋·葉夢得

    故都迷岸草,望長淮、依然繞孤城。想烏衣年少,芝蘭秀髮,戈戟雲橫。坐看驕兵南渡,沸浪駭奔鯨。轉盼東流水,一顧功成。

    千載八公山下,尚斷崖草木,遙擁崢嶸。漫雲濤吞吐,無處問豪英。信勞生、空成今古,笑我來、何事愴遺情。東山老,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這是一首懷古傷今之作,寫於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前後,是作者被排擠出朝後複雜心態的反映。詞的上闋是對淝水之戰的回憶,下闋是作者的感慨。

    葉夢得曾隨宋高宗趙構南渡,是當時的主戰派人物之一,他對朝廷內的主和派頗為不滿,但卻無力改變現實。他在壽陽登臨八公山弔古,一方面仰慕當年謝石、謝玄在前線指揮作戰,得到朝廷謝安等人的有力支持;另一面又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為國事勞心勞力,也不過「空成今古」。想到謝安晚年受到國君冷落,自己為國事而悲愴,心頭的煩惱無法排解,只能「可堪歲晚,獨聽桓箏」。

    苻堅一意孤行,發動淝水之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