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23章 第四輯  義士的千古悲歌 (4)
    《廣陵散》原為《聶政刺韓曲》,是流行於古廣陵(一說是安徽廣陵,一說江蘇揚州)民間的古琴曲,取材於戰國時期韓國人聶政為報父仇而隱居泰山十年學琴的故事。

    據說曹魏時期的名士嵇康彈奏此曲最為出色,這支古曲的名字也因與嵇康聯繫在一起而聞名於世。

    嵇康,字叔夜,他跟曹魏宗室通親,曾做過中散大夫,所以當時的人們也叫他嵇中散。嵇康父母早逝,他與哥哥相依為命。嵇康從不刻意修飾自己,卻自有一種名士的風度。他博覽群書,崇尚道家恬靜寡慾的生活。他喜歡繪畫,還喜歡彈琴,他最喜歡彈的曲子是《廣陵散》。關於嵇康學彈《廣陵散》,還有一個故事。

    相傳嵇康年輕時,有一天來到洛陽城西的山中遊玩,當夜在山中的華陽亭,嵇康彈起了隨身攜帶的古琴。不知不覺,夜已三更。他剛要收琴回去歇息時,回頭看見一個老人不知什麼時候站在了他的身後,嵇康隨口問道:「老人家,您是不是也會彈琴啊?」老人一笑:「略知一二。」嵇康問:「我的琴藝如何?還請老人家不吝賜教。」老人不客氣地說:「指法倒還嫻熟,可惜用的感情還不夠。這本是一支悲壯的曲子,可你彈得過於婉轉柔和了。」嵇康遂請老人彈奏一曲,老人並不推辭,他讓嵇康點燃一爐香,他自己則整衣淨手,盤膝而坐,神情嚴肅。老人沒有馬上彈奏,閉目良久,才睜開眼睛從容不迫地撥動琴弦。琴聲悲壯哀婉,如泣如訴,並且變化萬千,有時如波濤拍岸,有時如舟人夜語,琴聲飛出亭外,山水為之嗚咽,樹木為之涕泣。

    嵇康當即給老人跪下,請求老人授他琴藝。老人給嵇康講了這首古曲的來歷,又指點他琴法。嵇康回到家中,刻苦練琴,終於成就為一名出色的琴師。

    嵇康不想做官,他對司馬氏集團的篡權非常不滿,本詩中所說的「至死薄殷周」,就是說嵇康菲薄當時被奉為聖人明君的商湯與周武王得國得的不義,借此譴責影射司馬昭的政治陰謀。

    曲終人亡——嵇康慷慨赴死

    嵇康聽說有個叫孫登的隱士,就不辭路途遙遠去尋訪他。嵇康找到孫登後,在他那裡一待就是三年,他與孫登一起上山採藥,讀書彈琴,但三年中孫登居然沒對嵇康說過一句話,嵇康也從不問。直到臨別前,他才說:「先生難道連句告別的話也不願意跟我說嗎?」孫登這才說:「我看你才華橫溢,又很有個性,卻不會審時度勢,要想免除災禍,像你這樣恐怕不太容易。」嵇康聽後心裡一動。

    嵇康曾與阮籍、向秀、劉伶等七名士游於竹林之中,時人管他們叫「竹林七賢」,在司馬氏的威逼利誘下,竹林七賢中有人依附司馬氏做官去了,有人終日醉生夢死。嵇康是曹魏的女婿,早被司馬氏集團注意上了,他的逍遙生活還能維持多久呢?

    嵇康不願意做官,為了維持生計,他學了打鐵的手藝。有一年夏天,嵇康正在自家院落裡的一棵柳樹下打鐵,他的好友向秀幫他拉風箱。這時,鍾會帶人登門來訪。鍾會是司馬氏集團的心腹謀士,位高權重,他仰慕嵇康的才學與名氣,想同他結交。

    嵇康得知他的來意後,連正眼都不看他一眼,只管和向秀打鐵。鍾會很尷尬,訕笑了兩聲,轉身告辭。這時嵇康故意問鍾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扭頭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鍾會回去後對司馬昭說:「嵇康是條臥龍,大將軍您要坐穩天下,這個心腹之患不可不除。」

    事不湊巧,嵇康這時正好接到好友呂安的一封來信,呂安說自己最近吃了官司,要嵇康去給他作證。原來呂安的妻子頗有姿色,呂安的哥哥呂巽趁呂安不在家時霸佔了弟弟的妻子。呂安想告哥哥亂倫,沒想到呂巽惡人先告狀,去官府告呂安誹謗罪。

    呂巽與鍾會關係很好,他本人也頗受司馬昭的信任。官府審案後,判呂安流放,呂安就是在流放地給嵇康捎來的這封信,他想請嵇康去官府為自己證明清白。嵇康是個俠義之士,接到信後就去找鍾會,鍾會正想尋機報復嵇康,嵇康這一來等於自投羅網。鍾會去見司馬昭,他勸司馬昭趁機除掉呂、嵇。於是,在小人的誹謗和唆使下,曹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司馬昭以「負才亂群惑眾」的罪名,把嵇康和呂安一同處死。

    臨刑的這一天,洛陽東門外人山人海,幾千太學生來為嵇康請命。嵇康跟哥哥要來琴,最後彈了一遍《廣陵散》,那激昂悲壯的琴聲把圍觀的人感動得泣不成聲,嵇康收琴仰天長歎道:「我死了倒沒什麼,可惜《廣陵散》從此永遠失傳了!」而後引首就戮,年僅三十九歲。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詩人頌揚嵇康,稱頌他不畏強權,堅守氣節,同時也暗諷金王朝企圖以武力吞併南宋的企圖。李清照這首詩愛憎分明,見解卓絕,沒有一絲閨閣之氣。

    知識堂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在漢代已經出現。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繫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故事。關於此,蔡邕的《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阮籍的醉與醒——醒為嘯所發,飲為醉所昏

    阮籍嘯台在尉氏

    宋·蘇軾

    阮生古狂達,遁世默無言。

    猶余胸中氣,長嘯獨軒軒。

    高情遺萬物,不與世俗論。

    登臨偶自寫,激越蕩乾坤。

    醒為嘯所發,飲為醉所昏。

    誰能與之較,亂世足自存。

    有一位女作家曾說,如果她生在宋朝,一定要嫁給蘇軾。蘇軾曠達幽默、儒雅豪放,喜歡他的人很多。率性可愛的蘇軾也有自己的偶像,讀完這首《阮籍嘯台》我們就會知道,原來蘇軾最欣賞的人是西晉的阮籍。蘇軾本有幾分狂氣,青年時期就學莊好莊,所以對阮籍頗有認同。

    特立獨行的人——阮籍

    魏晉時期的知識分子大多不拘禮法,率性天真,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更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蘇軾在這首詩的開頭就說「阮生古狂達」。

    阮籍的嫂子回娘家探親,阮籍給嫂子送行,有人譏笑阮籍這麼做不合禮法,阮籍不以為然地說:「禮法難道是專門為我制定的?」

    有個頗有姿色的少婦是阮籍的鄰居,平日經營賣酒的營生,阮籍經常去她那裡買酒喝,喝醉了就臥倒在那個少婦旁邊,一點也不避嫌。風言風語傳到少婦丈夫的耳朵裡,少婦的丈夫有一天過來看醉臥不起的阮籍,覺得他不像要佔自己妻子便宜的樣子,就沒有懷疑阮籍。

    有個軍戶家裡有位才貌雙全的小姐,可惜還沒出嫁就死了。阮籍跟人家素昧平生,卻跑去哭靈。

    阮籍這些出格的舉動大家開始覺得很奇怪,到後來就見怪不怪了。

    阮籍雖然不受傳統禮教束縛,但他很注意道德修養,從不隨意褒貶他人。

    阮籍很孝順。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正在跟人下圍棋。得到哀訊,對方要求停止,阮籍卻非要同對方下完棋。棋下完了,人們看他似乎很平靜。他向人要了酒,痛飲兩斗。酒喝完了,他突然放聲大哭,還吐血了。母親要下葬了,他又吃了一塊蒸豬腿,喝了兩斗酒,然後一陣痛哭,吐血數升,與母親的靈柩訣別。

    在朝中為官的裴楷前往弔唁,喝醉酒的阮籍披散著頭髮,伸開兩腳坐在地上,直愣愣地看著來人。裴楷弔唁完便離去了,有人見了不明白,問裴楷:「凡是弔唁,主人都得先哀哭,客人才因禮俗而哭拜。剛才阮籍沒哭,你為什麼哭呢?」裴楷說:「阮籍是超乎禮俗之外的人,當然不崇尚禮教法典;而我只是個俗人,所以要依照禮儀行事。」時人都讚賞他們二人做得得體。裴楷瞭解阮籍,因為阮籍「高情遺萬物」,所作所為當然也就「不與世俗論」。

    阮籍的「青白眼」也是一絕。對於拘泥於禮俗的人,他會白眼相待。嵇喜前來弔唁時,阮籍就給了他一個大白眼,嵇喜訕訕地走了。嵇喜的弟弟嵇康提著酒罈帶著琴去看阮籍,阮籍則十分高興,露出黑眼珠,以青目相待。

    在蘇軾看來,阮籍的「狂達」、「無言」不掩其軒昂雄奇之氣,超然世俗而莫能與之相較。不過,由於時代與經歷學養的不同,蘇軾雖然亦狂亦達,但與阮籍終有所別。

    醉生夢死的阮籍只為避禍

    在魏鼎移晉的那個年代,政局十分凶險。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政治漩渦中的阮籍,為了保全自己,處處小心謹慎,虛與委蛇。他從來都「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甚至以大醉來迴避別有用心的問題,不給政治對手以口實。

    阮籍有個女兒長得很漂亮,司馬昭為長子司馬炎向阮籍提親。阮籍左右為難,他不想得罪司馬昭,也不想答應這門親事,於是天天沉醉在酒中,提親的人上門見他爛醉如泥,也沒法開口,就這樣一直過了六十多天,司馬昭始終沒有開口的機會,最後只好作罷。

    鍾會是司馬昭的謀士,是個善於投機鑽營的人,他經常去阮籍家問阮籍有關時局的問題,試圖以此探聽阮籍的虛實,阮籍每每以酒相待,開懷痛飲,喝得酩酊大醉,對政事卻從不發一言。

    阮籍聽說步兵營的廚師很善於釀酒,並存有好酒,就請求去當步兵校尉。當了校尉以後,他整天沉醉在酒中,不問世事,後人也因此叫他阮步兵。

    阮籍雖然把所有的事務棄置不管,還經常遊樂於大將軍的府內,趕上朝堂上有宴會他也去參加。

    當時,司馬昭正一再「辭讓」曹魏皇帝賜給他的九錫。所謂九錫,就是古代帝王賜給有大功或有權勢的諸侯大臣的九種物品。後世權臣篡位之前,輒先加九錫,因此,加九錫也可說是皇帝易位的預演。朝中的大臣知道司馬昭的心思,都勸司馬昭進晉公位,並指派阮籍為他寫勸進文。當去取勸進文的朝廷使者來到阮籍府中時,見阮籍正醉醺醺地靠著几案,使者對阮籍說明來意,阮籍便隨手在几案上寫字,寫完後讓使者謄抄,文章沒有一處改動,文辭清麗豪壯,為當時的人們所讚賞。

    由於阮籍寫了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阮籍持保留態度,但阮籍的內心卻十分痛苦,那是一種身不由己的人格分裂的痛苦。阮籍時常獨自駕車出行,他從不順著大道走,而是隨意找條小路,直到車子走到盡頭無路可走了,才痛哭著回去。

    有一天阮籍來到河南滎陽的廣武山,這是楚漢之爭的地方,徘徊良久後他長歎道:「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

    蘇軾感慨「誰能與之較,亂世足自存。」活在司馬氏統治集團下的阮籍,縱然內心狂放,但為保性命也只能「醒為嘯所發,飲為醉所昏」。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冬,阮籍去世,終年五十四歲。

    知識堂

    竹林七賢:我國歷史上魏晉時期七位名士組成的文人集團,這個集團活躍時期較「建安七子」稍晚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和阮籍的侄子阮鹹。七人以崇尚老莊、蔑視禮法而聞名,因常聚於當時山陽縣的竹林之下暢飲談笑,故被世人稱為竹林七賢。後來竹林七賢也出現了分化,嵇康、阮籍、劉伶對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態度,山濤、王戎則投靠了司馬氏並被授予高官。竹林七賢均有文章傳世,而其中尤以嵇康、阮籍二人成就最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