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22章 第四輯  義士的千古悲歌 (3)
    戰國末期,燕國太子丹曾在趙國做人質,秦始皇嬴政也出生在這裡,倆人小時候是好朋友。嬴政當上秦王后,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嬴政對自己這位兒時玩伴不怎麼友好,常發威使氣。太子丹心有怨氣,無奈人在屋簷下,敢怒不敢言。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後,一心想報仇,然而秦國強大,燕國弱小,復仇談何容易。太子丹於是去請教老師鞠武,鞠武勸他不要輕舉妄動,但復仇心切的太子丹不聽老師的勸,鞠武便向太子丹推薦了一位叫田光的高士,讓太子丹去問計於他。哪知太子丹見到田光後,田光以老弱為由婉拒了太子丹的請求,不過田光向太子丹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荊軻。因為去之前太子丹曾叮囑田光不要洩密,田光為釋太子之疑,也為激勵荊軻,竟在荊軻面前自刎而死,用生命打動了這位孤傲不群的刺客。荊軻答應了太子丹之請,田光也成了荊軻刺秦王這一事件的第一位犧牲者。田光重義輕生,唐朝詩人陳子昂在其詩作《田光先生》中感歎道:

    自古皆有死,殉義良獨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劍誠已矣,感我涕沾衣。

    太子丹對荊軻說了自己的想法:派一位勇士去劫持秦王,迫使秦王立盟,歸還從各諸侯國侵佔的土地。如果這個計劃行不通,就刺殺秦王。

    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可荊軻一直不見行動。過了一段時間,秦滅趙,烽火燃到燕國邊境,太子丹催促荊軻立刻行動。荊軻對太子丹說:「行動要接近秦王才行,聽說秦王現在正懸賞千金要得仇人樊將軍的頭,而樊將軍此刻就在燕國。如果我將樊將軍的頭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會接見我。」太子丹認為樊將軍是落難之人,不忍殺他。荊軻就親自去見樊將軍,向他曉以利害,樊將軍聽後當即自刎。太子丹用一個匣子盛殮了樊將軍的頭,又給荊軻一把由名師徐夫人鑄造的鋒利無比的淬過劇毒的匕首。

    荊軻為保險起見,想要再添個幫手。太子丹就向荊軻推薦了燕國勇士秦舞陽。荊軻對這個不知底細的年輕人有些不放心,想等自己的一個朋友來後一同前往。怎奈太子丹復仇心切,他以為荊軻膽怯了,就刺激荊軻說,要不讓秦舞陽先去。荊軻聽後很生氣,立即帶秦舞陽向太子丹辭行。

    在寒風蕭瑟的易水河邊,太子丹與眾賓客身著白衣白帽為荊軻送行。荊軻的好友高漸離為荊軻擊築壯行,荊軻和著築音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與秦王殊死搏鬥

    荊軻到了秦國,重金賄賂秦王寵臣,請求其代為轉達其意。嬴政聽說燕國獻上重禮表示臣服,十分高興,在宮中隆重接見燕國使臣。荊軻捧著盛有樊將軍頭顱的木匣,秦舞陽捧著另一個裝著地圖的匣子進入大殿。剛走上台階,荊軻擔心的事發生了,秦舞陽被秦始皇的威儀嚇得渾身發抖,臉色大變。荊軻見狀沉著地解釋說:「北方蠻夷之人,從未見過天子威儀,請大王不要怪罪。」秦始皇要秦舞陽呈上地圖,當地圖慢慢展開時,一支寒光閃閃的匕首露了出來。「秦王殿上展地圖,舞陽色沮哪敢呼。」荊軻見秦舞陽無能,一把抓起匕首刺向嬴政,被嬴政躲過。秦王想拔劍自衛,可由於劍太長,情急之下拔不出來。荊軻追得秦始皇繞著大殿的柱子躲避。當時秦國有條法令,大臣上殿不能攜帶任何武器,負責保衛皇宮的衛士沒有王命也不許上殿。事發突然,秦朝的大臣亂作一團,一個秦國御醫將手中的藥箱砸向荊軻,秦始皇也在臣子的提醒下從背上推出劍,拔劍向荊軻砍去,這一砍居然就砍中了荊軻的腿。荊軻倒地不能動,將手中的匕首向秦始皇擲去,可是匕首沒擊中秦王只擊中了銅柱。「手持匕首擲銅柱,事已不成空罵倨。」荊軻刺秦王失敗了。

    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寫過一首長詩《詠荊軻》,在詩的最後他感歎:「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情。」荊軻雖然死了,但荊軻刺秦王的義舉卻流芳千載。

    明朝的何景明也對荊軻刺秦王這一歷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是燕太子丹的寡謀和自以為是害了荊軻,非但沒有使刺秦成功,反而加速了燕國亡國的步伐。此外,他認為田光的死不值得同情,只有樊將軍死得可惜。

    知識堂

    易水:河流名,位於河北省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戰國時期因燕太子丹送荊軻刺秦於此作別而名揚天下。

    釣竿釣出的千秋萬世名——世祖功臣三十六,雲台爭似釣台高

    釣台詩

    宋·范仲淹

    漢包六合網英豪,一個冥鴻惜羽毛。

    世祖功臣三十六,雲台爭似釣台高。

    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台和子陵祠,還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其中「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這一句歌頌嚴子陵的名句,廣為後人傳誦。

    范仲淹這首詩也是歌頌嚴子陵的,他在詩中把漢光武帝劉秀的凌雲閣同嚴子陵的釣台相比較,「雲台爭似釣台高」,可見在范仲淹的心目中,嚴子陵那樸素、簡單的小小釣台已然高過掛有漢光武帝功臣肖像的凌雲閣。

    嚴子陵看不起侯霸那種市儈小人

    嚴光,字子陵,又名遵,是西漢末期浙江余姚人。他少年時代就投師外地,博學多才。嚴子陵在學生時代與南陽人劉秀是同學,二人常常白天一起讀書學習,夜來抵足而眠,結下深厚友誼。當時王莽篡位,赤眉、綠林紛紛起義。劉秀參加了綠林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賢士,嚴子陵當時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回到余姚,隱居不出。

    後來劉秀統一天下做了皇帝,他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登基後思賢若渴,他早就聽說老同學嚴子陵的賢名,於是根據記憶,讓人畫了一幅嚴子陵的肖像,然後命人按照畫像去尋訪他。後來齊國的大臣報告說:「有一名男子披著羊皮襖在大澤中垂釣。」劉秀認為他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同學嚴子陵,於是準備了舒適的車子和黑色的印帶,派使者去請他,但去了好幾次都被拒絕了。劉秀於是親自寫了封信云:「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辟之瘡痛須杖而行。若綺裡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穎水之風,非朕之所敢望。」嚴子陵這才來到洛陽。

    劉秀的丞相是侯霸,他原來為王莽效力,王莽失勢後,他便及時向起義軍靠攏。他聽說嚴子陵來了,馬上派人攜書問候,派去的人對嚴子陵說:「我們大人聽說先生到來,他想到您這兒來拜訪您,但是他身居要職,行動不太方便,所以沒來,想請您晚上委屈一下,到他那兒去說說話。」嚴子陵看了侯霸的信後,口授一封回信,讓來人自己抄錄好了帶回去,他是這麼說的:「君房足下,您已經到了權傾朝野,舉足輕重的地步,這很好。您懷有仁德,輔佐政議,天下人很高興。但您阿諛逢迎,對皇帝溜鬚拍馬也獨領風騷啊!」侯霸看到這封信十分氣憤,他心生一計,把信封了口轉給劉秀。劉秀看完信後安撫侯霸說:「這是那個狂妄奴才的一貫德性,別理他。」

    嚴子陵把腿擱到皇帝的肚子上

    劉秀有一天坐車來到嚴子陵的住處。皇帝光臨,嚴子陵也不出來迎接,假裝在床上呼呼大睡,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孤高,也不生氣,就坐到他床邊摸著他的肚子說:「子陵啊,你就不願意出來幫我治理國家嗎?」嚴子陵仍然閉著眼睛,好像沒聽見似的,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睜開眼睛,望著光武帝說:「過去唐堯那麼高的德行,讓許由出來做官,許由聽說後噁心得連耳朵都要洗。人各有志,你為什麼非要來這兒強迫我呢!」光武帝歎道:「子陵,我最終也不能降伏你嗎?」於是坐著車子失望地離開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往事。劉秀問嚴子陵道:「我跟過去比,有什麼變化?」嚴子陵回答說:「陛下比過去稍強一點。」劉秀默然一笑。劉秀與嚴子陵當晚同榻而眠,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腿壓到劉秀的肚皮上,劉秀為了不驚動嚴子陵,沒有叫醒他,自己卻一夜都沒睡好。

    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第二天就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後說:「哪裡是什麼客星沖犯帝座,是朕與好友子陵昨夜同床而眠,他的一條腿壓到朕身上了!」

    嚴子陵聽說這件事後,執意不肯再在洛陽待下去了。當劉秀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別,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

    嚴子陵給自己釣出了千秋萬世的清名

    嚴子陵隱居之後,就在富春山山腰的兩塊大石上垂釣。

    嚴子陵釣台,坐落於富春山山腰,山下的江面叫七里灘。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描繪過這裡的景色:「釣台碧雲中,邈於蒼山對。」

    許多古代文人墨客都曾在此停留駐足,並留有詩作。陸游曾寫《鵲橋仙》: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台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繫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有人說這首詞是在嘲諷嚴子陵,其實是詩人艷羨嚴子陵自由的生活,詩人覺得,即使不能像嚴子陵那樣名垂千古,只要能在嚴子陵的釣台附近當一名漁夫,也勝似在俗世裡加官晉爵了。

    清代才子袁枚在其詩作《題嚴子陵像》裡說:

    一領羊裘水氣寒,自來自去白雲難。

    千秋欲解還山意,只問江頭老釣竿。

    謝靈運在其五言詩作《七里瀨》中道:

    目睹嚴子瀨,相屬任公釣。

    誰為古今殊,異世可同調。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過七里灘時,也觸景生情,在舟中寫下:

    巨航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台。

    知識堂

    嚴子陵釣台: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城南十五公里的富春山麓,東漢古跡。因東漢高士嚴子陵拒絕漢光武帝劉秀之召,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來此地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

    嵇康為何非死不可——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詠史

    宋·李清照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這首詩原來的題目已經失傳,是後人根據詩的內容為它題名《詠史》,本詩寥寥二十字,概括了漢魏時代的史實。詩的前兩句寫兩漢的歷史,看得出李清照對王莽篡位建立的新朝很鄙視,將它比成健康肌膚上的惡疣。李清照所在的北宋末年,情形和西漢很相似,金朝當時為了與宋朝廷對抗,先後扶持了兩個傀儡政權,他們先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後來又立劉豫為偽齊皇帝,給南宋帶來很大的麻煩。李清照在詩裡借王莽針砭北宋現實,矛頭直指這兩個傀儡政權,她期望宋高宗趙構像漢光武帝劉秀一樣光復祖業,統一國家。詩的後兩句則把筆鋒轉到了三國時期的愛國志士嵇康身上。

    嵇康學彈《廣陵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