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20章 第四輯  義士的千古悲歌 (1)
    不言祿的介之推——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

    寒食

    唐·盧象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

    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

    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

    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

    可歎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但晉文公卻永遠對不住一個人,沒有他晉文公成就不了霸業,這個人就是曾經跟隨他落難逃亡的介之推。唐代詩人盧像在這首《寒食》的結尾感慨:「可歎文公霸,平生負此臣。」

    介之推割股啖君

    春秋時期,晉國的驪姬很受晉獻公的寵愛,她想立自己生的兒子奚齊為太子,她賄賂晉獻公身邊的近臣梁五和關東嬖五,於是這「二五」對晉獻公說:「曲沃是君王的宗邑,應派強有力的人去那裡治理,太子申生就是最佳人選。」晉獻公聽了他們的話,就把申生派到曲沃去了。一次申生到曲沃去祭祀,帶來祭品獻給晉獻公,晉獻公剛好外出打獵不在家,驪姬便在祭祀的酒肉中下了毒。晉獻公回來,灑酒祭祀,地上的土都立了起來,他又把肉給狗吃,狗也死了。晉獻公又讓一個宦官吃了肉,宦官也死了。驪姬哭著說:「這都是太子的陰謀!」申生聞訊逃回曲沃,他知道驪姬不會輕易放過他,不久就上吊自殺了。驪姬又陷害重耳和夷吾,說他倆也參與了謀害晉獻公,二人聽到風聲忙逃回自己的領地。晉獻公信以為真,派人去捉拿重耳,重耳只好逃走。

    晉公子重耳胸懷大志,善於任用賢才,在國內享有盛譽。他為了躲避驪姬的禍亂,與趙衰、介之推、先軫等一批有膽有識並忠誠於他的大臣逃往狄國。逃跑途中,幾天沒有一粒米落肚的重耳餓得快走不動了,就向正在耕地的農民討飯吃,農民見他們衣著華麗,心裡沒有好感,就鄙視地把一碗土遞給重耳,重耳受到羞辱大怒,舉起鞭子要抽打那些農民。趙衰婉轉地勸道:「公子快快收下吧,得到土地就意味著將來得到整個國家呀!」重耳一聽有道理,轉怒為喜,又打起精神上路了。勉強又前行了幾十里,飢餓的重耳再也走不動了,倒在一棵大樹下,這時介之推一瘸一拐地走了過來,捧了碗肉湯獻給重耳。重耳聞到肉香味兒,一下子坐了起來,他接過碗一口氣把肉湯喝了,問道:「這肉是從哪兒弄來的?」介之推說是麻雀肉。後來重耳看到介之推走路很慢,褲子上還有血跡,就問介之推是怎麼回事。介子推才說,他背著大家悄悄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給重耳喝。重耳聽後很感動,許諾說回國後一定重賞介之推。

    封賞變成悲劇,中國從此多了一個寒食節

    重耳經過十九年的流亡生涯,最後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平定叛亂並當上國君,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他大賞隨從者及有功人員,唯獨介之推不去邀功,於是晉文公也就沒有給他封賞。介之推認為晉文公當上國君是天意,那些邀功之人是冒天功為己力,他帶著母親找個地方悄然歸隱了。

    後來有人作了一首童謠掛在宮門口諷刺晉文公忘恩負義,晉文公看到這首童謠憶起舊事,想起吃介之推大腿肉的事情來,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回來,可是介之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介之推不願見他,背著自己的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人上綿山搜尋,但沒有找到。山上的農夫說前幾日確實看到有個人背個老婦人上山來,還看到他在此汲水。於是晉文公深信介之推一定在綿山上,只是躲著不想見自己。他的大臣出主意說,介之推為人至孝,只要放火燒山林,從三面點火,只留下一面,到時候介之推一定會背著自己的老母下山。晉文公居然採納了這個建議,大火連燒了三天三夜,介之推還是沒有出來。火熄後人們上山尋找,發現介之推與老母相抱著被燒死在一棵枯樹下。晉文公聽到這個消息後大哭,從此改綿山為介山。有的書上說從介之推死去的那棵枯樹裡面找到一片衣襟,上面題了一句詩:「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當然這只是後人的附會,因為歷史上最早的一首七言詩是三國時候的魏文帝曹丕寫的。

    據說晉文公燒山的這一天,距清明節正好一個月。當時晉國人感懷介之推,因為他死於火,所以人們都不生火,整整為他冷食一個月,後來才逐漸減為三日。晉文公下令全國在介之推忌日禁止生火,戶戶吃冷食,家家門前插柳,以招介之推之魂,是為寒食節。

    傳說第二年寒食節次日,晉文公素服登綿山至介之推被焚的那棵柳樹下祭奠,發現此柳竟然復活了。念及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的遠大抱負,晉文公封此柳為清明柳,將此日定為清明節。

    在唐代之前,寒食節就已向清明節演變,當然這個演變過程是很漫長的。唐人很重視寒食節,唐代皇家在寒食節這天會對祖陵行拜掃禮,之後歷代襲而行之。

    唐朝詩人韓翃寫過一首《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首詩對當時長安城中寒食節的風光做了生動的描寫,據說當時唐德宗十分欣賞韓翃此詩,御筆親書此詩賜予韓翃,成為一時佳話。

    宋人沿襲唐代習俗,在寒食節這一日禁煙火,食現成的食品。

    楊萬里在《寒食前一日行部過牛首山》中這樣寫道:

    綿山恨骨已寒灰,

    盡禁廚煙肯更回?

    老病不禁餿食冷,

    杏花餳粥湯將來!

    楊萬里的詩以描寫觀察細緻深入著稱,雖有時顯得瑣碎卻也別有趣味。在這首詩中,他說自己老了不能吃隔夜的冷食,只能把寒食節的麥芽糖漿湯了來吃。

    知識堂

    晉文公:(公元前697年—628年),春秋時霸主,晉國國君,名重耳,在位九年。因其父晉獻公立幼子為嗣,曾流亡國外十九年,在秦援助下回國即位。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發展農業、手工業,加強軍隊,國力大增,出現「政平民阜,財用不匱」的局面。因平定周室內亂,接襄王復位,獲「尊王」美名。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旋於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會集諸侯,邀周天子參加,成為霸主。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

    程嬰與公孫杵臼的俠肝義膽——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無錫

    宋·文天祥

    金山冉冉波濤雨,錫水泯泯草木春。

    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

    英雄未死心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

    夜讀程嬰存趙事,一回惆悵一沾巾。

    文天祥是南宋的狀元,在南宋恭宗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長江下游告急的時候,把家產全部變賣作為軍費主動勤王,從此開始了他抵抗元軍保家衛國的鬥爭。他曾創作了大量氣勢磅礡的愛國詩篇,廣為人知的有《正氣歌》、《過零丁洋》。這首《無錫》一如文天祥以往的作品,詩風淒厲高亢,語言明白如話,它寫的是春秋時期程嬰和公孫杵臼救趙氏孤兒的故事,宣揚了捨生取義的義士精神,極具感染力。

    忠臣蒙冤,趙氏劫難

    春秋末年發生在晉國的趙氏孤兒事件,可能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冤案了,其慘烈程度遠較後世的諸多冤案為甚。

    晉靈公荒淫無道,輔政大臣趙盾屢諫無效,被晉靈公猜忌,派人追殺,趙盾被迫出逃。可是他還沒逃出國,大臣趙穿就殺了晉靈公立了新君,趙盾又被請回來主持大政,當時的史官書:「趙盾弒其君」。晉景公時,司寇屠岸賈追究刺殺晉靈公的主謀,罪名加在趙盾身上,屠岸賈慫恿晉景公把趙盾全家都殺了。一夜之間,趙盾和他的兒子趙朔、家屬、奴婢等共計三百餘口人全部倒在血泊中。另有一說法是,趙朔當時並未被誅殺,而是屠岸賈假傳靈公之命,趙朔被逼自殺而亡。當時唯一的倖存者是趙朔的妻子,她是晉成公的姐姐,肚子裡懷著孩子,躲藏在宮中。她如果生的是男孩,則趙家還有後代,因此,保全和絕滅趙氏的兩方,都盯住了這個尚未出生的遺腹子。

    趙朔有個門客叫公孫杵臼,還有個朋友叫程嬰,是個醫生。趙朔死後,公孫杵臼質問程嬰:「你為什麼苟且偷生?」程嬰說:「趙朔的夫人若生個男孩,我就把他撫養成人,報仇雪恨,若是個女孩,我就只好以死報答趙氏知遇之恩。」

    公孫杵臼理解了程嬰,遂與程嬰結為生死之交。不久,趙妻在宮中生下一個男孩,她把孩子托付給程嬰後就自殺了。程嬰將嬰兒藏在自己的藥箱裡,負責看守的將軍韓厥同情趙家,暗中放走了程嬰。屠岸賈聽到這個消息,帶人到宮中來搜索,沒有找到孩子。程嬰攜孩子投奔公孫杵臼,他對公孫杵臼說:「屠岸賈這次沒找到孩子,絕對不會罷休,你看怎麼辦?」公孫杵臼問:「育孤與死,哪件事容易?」程嬰回答:「依我看,死容易,育孤難。」公孫杵臼說:「趙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難的事情。讓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

    屠岸賈為搜出趙氏孤兒假傳晉靈公之命,要將全國半歲以下、一個月以上的嬰兒殺絕。程嬰與公孫杵臼商議,決定獻出自己的親生兒子以保全趙家血脈。

    程嬰向屠岸賈「自首」,說只要給他千金,他就說出趙氏孤兒的藏身之處。屠岸賈信以為真,帶程嬰去公孫杵臼家搜趙氏孤兒。公孫杵臼見了程嬰,假裝義憤填膺,大罵他是無恥小人,出賣朋友的遺孤,他一邊罵一邊對屠岸賈和他的手下乞求道:「殺我可以,孩子是無辜的,請留他一條活命吧!」屠岸賈搜出「趙氏孤兒」,擲在地上,又刺了幾劍。程嬰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好友公孫杵臼死在亂刀之下。

    趙氏孤兒的故事感動了大文豪伏爾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