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19章 第三輯  名將恨不陣前亡 (5)
    究竟是什麼造成岳飛冤死的悲劇呢?岳飛的悲劇當然首先是時代、社會的悲劇,但多少跟他的性格也有點關係。岳飛為人耿直,在軍事上很有謀略,可對於人情世故卻不大識時務。

    都督張浚有一次以某地人事安排徵詢岳飛意見,張浚每提一名將領,岳飛都認為不合適,張浚諷刺說:「我就知道除了你岳太尉,沒有人能夠勝任!」

    張浚位高權重,多次提攜岳飛,但岳飛卻並不給他面子,總是要在言語上與他爭個高低。由於和張浚鬧意見,岳飛向皇帝提出辭職,不理軍務。朝廷催促岳飛趕快赴任,岳飛仍置之不理,部屬跪下來以死相求,他也不為所動,六天後他才回到軍營。還有一次,岳飛不滿意皇帝的處置,就把軍權上交,借口傷病需要療養,待在翠微山上不下來。

    對於秦檜,岳飛更是不留情面,並公開說秦檜執政只能喪權辱國。秦檜代表朝廷與金人簽訂和約後,朝臣們都向秦檜祝賀,岳飛也寫了一聯「賀詞」:「莫守金石之約,難充谿壑之求。」意思是說,和約並不是像金石一樣牢固,金人的貪慾是沒有止境的,這讓秦檜大丟臉面。

    以上幾件事都足以給岳飛帶來災禍。封建時代,皇帝天下獨尊,權臣炙手可熱,誰敢與之鬥氣?功高震主,但當局者迷,韓世忠後來是醒悟了,他交出兵權,買田造屋,優遊山水,信奉黃老,不與從前的部屬來往,這才躲過了秦檜集團的迫害,得以盡享天年。

    岳家軍滅了金國,功高權重,難保沒有人要謀反。本朝太祖趙匡胤就是以出征大將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天下的。宋高宗權衡來權衡去,認為簽訂「和議」最保險。儘管偏安一隅,顏面全無,要用大量財物進貢金國,但父親和兄長不能來爭奪皇位,大臣手中也沒有重兵,這不就天下太平了嗎!所以「和」是宋高宗的國策,偏偏岳飛不識好歹,一再主戰。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三十九歲的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被陷害,南宋朝廷與金國簽訂了「和議」,宋高宗甘願成為金國的兒皇帝。當然在詩人劉過看來,最令人痛恨的是權奸秦檜,所以他寫出了「萬古」三句,他畢竟是宋朝人,下筆時對本朝的皇帝還有所顧忌,不敢直抒胸臆。後代的詩人在評論這一史事時就很敢言了,清朝的洪昇在其詩作《岳武穆王墓》中直言:

    老樹殘碑風露寒,忠魂千載照湖干。

    汾陽大略垂成易,諸葛雄心欲遂難。

    共恨相公終誤國,誰知天子樂偏安。

    兩宮未返身先死,淚撒中原血肯幹。

    大家都怨秦檜誤國,其實是宋高宗趙構願「和」,岳家軍如果真的「直搗黃龍府」,救回宋徽宗和宋欽宗,那宋高宗怎麼辦?主戰的岳飛一死,中原無法收復,徽、欽二帝無人解救,這才是宋高宗真正希望的。明代才子文徵明曾寫過一首《滿江紅》,無情地剖析了趙構的這種心理:

    拂拭殘碑,敕飛字,依稀堪讀。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豈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難言贖。最無端,堪恨更堪悲,風波獄。

    豈不念,中原蹙?豈不惜,徽欽辱?但徽欽既返,此身何屬!千古休言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

    所以後人說,在岳飛墳前下跪的四個鐵人像中,還應該加一個宋高宗的跪像。

    知識堂

    劉過:(公元1154年—1706年),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少有大志,曾力主北伐,與愛國詞人辛棄疾、陸游等人交往甚密。劉過詞作大氣,詞風雄壯豪邁。有《龍洲詞》二卷及《補遺》一卷流傳於世。

    杭州岳王墓:位於西湖棲霞嶺南麓,門前有「碧血丹心」石坊。門楹聯「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岳飛墓的鐵柵內,有作反翦雙手下跪狀的秦檜、王氏、萬俟契、張浚四奸鐵鑄像。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以來,這幾個奸臣的醜像曾先後重鑄,現存鐵像已是第九代。

    明朝的最後一根支柱——只今羽檄方馳急,哪得先生再解圍

    燕市吊袁督師

    清·張家玉

    黃沙白霧皂雕旗,獨賴孤臣兩臂揮。

    嚙血作書招死士,裹瘡臨戰立重圍。

    逐令漢卒聞茄奮,共掃妖氛奏凱歸。

    勞苦功高誰得似,中山何事謗書飛。

    吊罷遺祠淚幾揮,遼陽回首事成非。

    空留冷廟滄江上,不見黎亭鐵馬歸。

    星落尚疑陰雨暗,風高猶憶陣雲飛。

    只今羽檄方馳急,哪得先生再解圍。

    對於很多年輕人而言,「袁崇煥」這個名字不如「袁承志」響亮,因為後者是金庸小說《碧血劍》中的男主角,他的名字早已隨著金庸武俠劇的熱播而傳遍大江南北。袁崇煥就是袁承志的父親,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他雖然只是個隱身的人物,但他曾被金庸先生視為《碧血劍》真正的主角。他是大明王朝最後一根支柱,隨著他的冤死,大明王朝也在轉瞬間轟然倒塌。

    突然神秘失蹤的袁崇煥

    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一天,大明朝兵部衙門出了件怪事,剛在該部上任沒多久的主事袁崇煥突然失蹤了,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的去向。過了些日子,這位袁大人突然出現在朝廷之上,當著明熹宗朱由校和文武百官的面說:「只要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人足可鎮守山海關,擋住關外滿人的侵擾。」文武百官這才知道,原來袁崇煥前些日子單騎深入遼東敵後,將那裡的情況偵查打探了一番。朝堂之上,袁崇煥將山海關附近的地形地貌,以及應該如何利用這一地形進行防禦等詳細地向皇帝和百官作了說明。明熹宗想起不久前監察御史江日彩曾上書舉薦袁崇煥,他說:「今邵武令袁崇煥,夙攻兵略,精武藝,善騎射。臣向過府城,扣其胸藏,雖曰清廉之令,實具登壇之才,且厚自期許,非涉漫談。其交結可當一臂者,聞尚多人。今見覲於輦轂下。樞部召而試之,倘臣言不虛,即破格議用,委以招納豪傑,募兵練將之寄,當必有以國家用者。」

    對這位主動請纓的將才,明熹宗很快破格提拔他為山東按察司僉事,監軍山海關。

    寧遠大戰,努爾哈赤生平第一次遭遇剋星

    明萬曆年間,努爾哈赤因其父塔克世被明朝誤殺含恨起兵。明軍不堪其擾,拿女真鐵騎毫無辦法。袁崇煥來到遼東後,修復了遼東重鎮寧遠城,使之高大堅固。又先後修築邊鎮數十處,開疆兩百餘里。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高第負責邊事,他是個貪生怕死之人,他認為關外必不可守,力主盡撤寧錦之兵於山海關。袁崇煥據理力爭,怎奈高第不聽,仍令撤寧、前二城之兵。對此袁崇煥態度堅決:「我為寧前道也,官此當死此。必不去。」這樣,關外原來由明朝掌控之地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了。

    努爾哈赤得知明軍內撤,於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率大軍渡過遼河,直撲寧遠城。袁崇煥集結眾將士誓守寧遠城。二十三日,努爾哈赤率後金軍至寧遠城下,他自稱率軍三十萬,必破此城,令袁崇煥投降。袁崇煥對手下說努爾哈赤說的三十萬人馬不過是個虛數,可能也就十三萬。他對城防做了周密部署,第二天清軍攻城,明軍的大炮把清軍炸得血肉橫飛,努爾哈赤被猛烈的炮火炸成重傷,只好撤軍。以十三副鎧甲起兵的努爾哈赤作戰三十餘年從沒遭遇過如此慘敗,回去後不久就羞憤而死。

    寧遠之戰雖然沒有影響明清兩方勢力在遼東的消長,但這場勝利的防禦戰確實大大鼓舞了明朝軍民的士氣。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袁崇煥又率領明軍在寧遠、錦州打敗皇太極,史稱寧錦大捷。

    私斬毛文龍——袁崇煥悲劇的開始

    崇禎帝登基後,袁崇煥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在受皇帝召見時,袁崇煥表示,如果皇上信任他,能給他以方便,五年之內,全遼可復。崇禎帝當時很信任袁崇煥,當即答應了,並要下面各部的大臣都配合袁崇煥,還賜給袁崇煥一把「尚方寶劍」,讓他「便宜行事」。

    可是後來,袁崇煥用這把寶劍殺了明朝守將毛文龍,這也為他後來慘死埋下了禍根。

    毛文龍是浙江仁和人,曾作為都司援助後金攻擊的朝鮮,後來率眾佔據海中的皮島,官也累升至都督。皮島在鴨綠江以東,也稱東江,是牽制女真人的一個重要據點。毛文龍於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到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間對後金有若干次軍事襲擊,在一定程度上騷擾打擊了後金。不過毛文龍這個人缺點也是很明顯的,他雖善打游擊戰,但並沒有什麼謀略,他靡費軍餉,還跟奸商勾結販毒、殺降等。當然如果僅是這些,毛文龍還是個無大功亦無大過的人,罪不足死,最要命的是毛文龍有通敵的嫌疑。

    袁崇煥殺毛文龍也是處心積慮,他先削減皮島糧餉,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從京師回任的袁崇煥借犒勞部隊和閱兵為名,突然來到皮島,其實是向毛文龍問罪來了。袁崇煥宣讀了毛文龍的十二條罪狀,讓人把毛文龍拿下。毛文龍大聲抗辯,稱自己無罪,袁崇煥對東江各官說:「毛文龍如此罪惡,你們大家以為應殺不應殺?如果是我屈殺毛文龍,你們可以來殺我。」東江的官員相顧失色,只有磕頭哀求。袁崇煥對毛文龍說:「你不知國法久了,若不殺你,東江這一塊土地早已不是皇上的了。」然後請出「尚方寶劍」,將毛文龍斬首示眾。崇禎帝后來知道了這件事,但他並沒怪罪袁崇煥。但也有人說,袁崇煥殺毛文龍是中了敵人的反間計。另外,就當時的敵我形勢而言,袁崇煥殺毛文龍也是失策。儘管毛文龍有種種不是,但他仍然是明朝的總兵,他駐守的東江鎮,在朝鮮降後金之後的崇禎初年,是朝廷唯一能在敵人腹背起牽制作用的重鎮。毛文龍一死,東江鎮失去約束,不久便土崩瓦解。毛文龍的許多部下紛紛投敵,成為後來清兵入關的急先鋒。

    殺毛文龍之後不久,遼東的戰局便急轉直下,戰火蔓延到了京畿,袁崇煥的死期也不遠了,後世有人不無沉痛地賦詩道:

    召見平台受特知,復遼漫假五年期。

    尚方劍斬文龍罷,只有請和愧督師。

    身遭千刀,怎一個「冤」字了得

    崇禎帝是個剛愎自用,疑心很重的皇帝,據傳皇太極就是利用了崇禎帝這一性格弱點策劃了反間計。

    皇太極的士兵捕捉到兩名明宮太監,他故意讓二人聽見清朝將軍之間的耳語,說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帝聽到太監的匯報後果然中計。

    也有一些人認為崇禎帝殺袁崇煥,並非是因為皇太極的反間計。袁崇煥被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所以不大可能是崇禎帝因一時激憤而殺他。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帝殺袁崇煥。

    袁崇煥蒙冤下獄,內閣大學士周延儒和成基命、吏部尚書王來光都上書求情。總兵祖大壽上書,願削職為民,為皇帝死戰盡力,以官階贈蔭請贖袁崇煥之「罪」。袁崇煥的部屬何之壁率同全家到宮外懇請,願意全家入獄,換袁崇煥出獄。崇禎帝一概不准。這時京師又發生了一件事,御史曹永祚忽然捉到七個「奸細」,他們自稱奉袁崇煥之命通敵,送信去給清軍,這七名「奸細」由錦衣衛押管。第二天,崇禎帝命諸大臣會審,諸大臣會齊審訊,錦衣衛報稱七名「奸細」都逃走了。眾大臣相顧愕然,心中自然明白——皇上決心要殺袁崇煥。錦衣衛是皇帝的御用「警察」,放走這七名「奸細」,自然是出於皇帝的密旨。對於這件事情,負責監察查核軍務的兵科給事中錢家修向皇帝提出了嚴重責問,崇禎帝難以辯駁,只得敷衍他說:「待將袁崇煥審問明白後,便即派去邊疆辦事立功。」崇禎帝這個答覆,其實已等於承認袁崇煥無罪。兵部職方司主管軍令、軍政,對軍務內情知道得最清楚,職方司郎中余大成極力為袁崇煥辯白,與兵部尚書梁廷棟幾乎日日為此事爭執。

    朝廷加在袁崇煥頭上的罪名有兩條,一是「叛逆」,二是「擅主和議」。所謂叛逆,即指擅殺毛文龍,去敵所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崇禎帝明令公佈毛文龍的罪狀,又公開嘉獎袁崇煥殺得對,現在作為袁崇煥的罪名,那只能說崇禎帝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四月,袁崇煥被綁縛北京西市被執行凌遲酷刑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

    據說袁崇煥臨刑前寫了下面這首《臨刑口占詩》: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清康熙年間,清內務府公佈了當年皇太極使用反間計的真相,袁崇煥的冤情才大白於天下。

    崇禎帝殺袁崇煥,等於自毀長城,隨著明朝這最後一根支柱的倒塌,山海關的大門已經向清朝愛新覺羅氏悄然敞開了。

    知識堂

    袁崇煥紀念館:袁崇煥死後,世傳有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

    袁崇煥紀念館在北京崇文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即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的牌匾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現珍藏於該紀念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