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17章 第三輯  名將恨不陣前亡 (3)
    「塞上長城空自許」的檀道濟——萬里長城壞,荒宮野草秋

    經檀道濟故壘

    唐·劉禹錫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命名的民族,大至國家,小至個人,往往對外冠以美號,或為祈求福壽和吉祥,或為表明決心與志向。南北朝時南朝宋的檀道濟,就自命為「萬里長城」。

    沙土冒充軍糧,檀道濟臨危不懼

    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山東)人。生於亂世的他自幼父母雙亡,與兄姐流寓京囗。

    檀道濟是當時掌握東晉軍政大權,後來廢晉自立為帝的宋高祖劉裕的手下干將,他曾隨劉裕擊敗篡晉的桓玄,後又在一系列的戰鬥中「率厲文武,身先士卒,所向摧破」。

    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劉裕北伐後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在這次北伐中,檀道濟連戰皆捷,降項城,破新蔡,克許昌,俘獲了許多後秦的大將。檀軍直逼洛陽,秦軍守將被迫投降。在戰鬥中,檀道濟軍俘虜敵軍四千餘人,有人建議把俘虜全部殺死,以壯軍威,檀道濟卻說:「王師北征是為了弔民伐罪,怎好枉殺?」他下令盡數釋放俘虜,讓他們回歸鄉里,並申明晉軍入城後,應嚴明紀律,不得擾民。

    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王鎮惡克澠池,抵潼關。檀道濟和沈林子渡河北擊,進攻蒲(今山西永濟),想以此繞過潼關,進入關中。但後秦守軍戰鬥力甚強,城堅難攻。檀道濟不得不回軍河南,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後秦太宰姚紹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餘人。秦軍受挫後退駐定城(今陝西華陰東),據險固守。相拒數月,姚紹病死軍中,秦軍失去主將,無心戰守。八月,王鎮惡率舟師由黃河入渭水,至渭橋登岸,破後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後秦滅亡。劉裕東歸後,任檀道濟為征虜將軍、琅琊內史。永初三年(公元422年),檀道濟又奉命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監淮南諸軍。

    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檀道濟伐北魏,大小三十餘戰,捷報頻傳。當部隊進抵歷城(今山東濟南)時,魏將叔孫建一面督軍正面迎擊,一面縱輕騎繞出其後,焚燒糧草。檀道濟的部隊雖然英勇善戰,但是斷了軍糧,於是準備從歷城退兵。宋軍一些兵士投降魏營,把宋軍缺糧的情況告訴了北魏的將領。北魏於是派出大軍追趕檀道濟,想把宋軍圍困起來。宋軍將士看到大批魏軍圍上來都很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濟卻不慌不忙地命令將士就地紮營。

    當夜,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營寨裡查點糧食,一些兵士計數,另一些兵士用斗子量米。其實檀道濟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他只是在沙土表面覆蓋了少量白米。魏兵的探子立刻報告魏將說檀道濟營裡軍糧充裕,魏將得到這個情報,以為前面來投降的宋兵是詐降,是來誘騙他們上當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殺了。

    檀道濟這一計策既穩定了軍心,又迷惑了敵人。由於形勢對宋軍還是不利,士兵仍然感到恐懼。這時檀道濟表現出一個大將臨危不懼的風度,他命士兵們穿好鎧甲,自己則身著便服,乘車從容地出了軍營。魏軍看到後,擔心有伏兵,不敢貿然追擊,從而使得晉軍得以安全返還。此次北伐,檀道濟雖然沒有平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敵、軍糧已斷的危急情況下,鎮定自若,全軍而返,實屬不易。自此之後,魏人懼檀道濟的威名,不再輕易南犯。宋文帝為表彰其智勇,進位司空,鎮守潯陽。

    檀道濟被枉殺,朝廷自毀長城

    檀道濟雖有軍事才能,卻無自保其身的意識,隨著檀道濟立功數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戰之將,他的兒子又個個文武雙全,引起了朝廷的猜忌,當時還有人把他比做司馬懿。

    功高震主,才大遭嫉。宋文帝生怕檀道濟在自己死後會謀篡劉氏的皇位,就像當初劉裕廢晉自立為帝一樣。

    宋文帝當時患病,久治不愈,執掌朝政的彭城王劉義康及領軍將軍劉湛擔心宋文帝晏駕後,難以牽制檀道濟,便向宋文帝進讒言,勸其盡早除掉檀道濟,以絕後患。

    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檀道濟奉詔回京。臨行前,他的妻子向氏似乎有種不祥的預感,對檀道濟說:「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來如此。朝廷今無事相召,恐有大禍。」檀道濟卻毫不在意地說:「我率師扺御外寇,鎮守邊境,不負國家,國家又何故負我心。」於是坦然入京,適逢宋文帝病情好轉,宋文帝遂讓檀道濟返闕議事,用心邊防。

    不料檀道濟剛要出發,宋文帝病情加重,劉湛勸劉義康不可放虎歸山,即假托王命,以收買人心、圖謀不軌之名逮捕檀道濟,旋加殺害。同時被殺害的還有檀道濟的十一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大將。臨刑前,檀道濟投幘於地,憤怒地喊道:「乃自壞汝萬里長城!」意思是說,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殺後,當時劉宋朝的人們哀其遭遇,作歌曰:「可憐白符鳩,枉殺檀江州。」檀道濟因曾任江州刺史,故被時人稱為「檀江州」。

    北魏人聽到檀道濟的死訊,高興地說:「檀道濟一死,我們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了!」而事實上也正如劉禹錫在《經檀道濟故壘》中所寫的那樣,檀道濟死後,劉宋朝的軍事也隨之衰落,檀道濟原來的軍營只剩下了一片荒草。北魏從此開始經常侵犯南朝,有飲馬長城之志。

    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的軍隊打到長城北岸的瓜布,宋文帝登上石頭城的烽火樓北望,哀歎道:「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此時距檀道濟屈死已十四年了。

    知識堂

    秣陵:今南京市,秦朝被稱為秣陵。

    張巡與許遠——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

    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

    宋·文天祥

    為子死孝,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氣分,士無全節;君臣義缺,誰負剛腸。罵賊睢陽,愛君許遠,留得聲名萬古香。後來者,無二公之操,百煉之鋼。

    人生翕欻雲亡。好烈烈轟轟做一場。使當時賣國,甘心降虜,受人唾罵,安得留芳。古廟幽沈,儀容儼雅,枯木寒鴉幾夕陽。郵亭下,有奸雄過此,仔細思量。

    一千二百多年前,在睢陽(今河南商丘)一帶發生了一場極其慘烈的戰爭。當時城內只有數千殘兵及老弱婦孺,而城外是十餘萬虎狼之師。就是這幾千人困守孤城近一年之久,城內能吃的都吃了,到最後守城的主帥竟然殺死了自己的愛妾給守城的將士充飢。城最終被攻破,但歷史也牢牢地記住了兩個名字:張巡、許遠。幾十年後,著名文學家韓愈出任潮州刺史,撰寫《張中丞傳後敘》,表彰張巡許遠的事跡,潮州人感念韓愈,為張巡、許遠建立祠廟,選址縣東郊東山山麓。

    南宋時,文天祥駐兵潮陽,拜謁張許廟,寫了上面這首《沁園春·題潮陽張許二公廟》。正所謂英雄相惜,文天祥在他的很多詞作中對歷朝歷代的忠臣英烈都熱情謳歌並且心嚮往之,因為他跟他所歌頌的英雄一樣,都是有著崇高信仰的人。最後他果然以身報國,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對崇高人格的追求。

    安史亂起給了張巡橫空出世的機會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陽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很快佔領了中原大地,其前鋒直指江淮的門戶睢陽城。睢陽以位於睢水之陽而得名,它扼於黃河與江淮之間,是一座軍事重鎮。張巡、許遠在睢陽死拒叛兵將近一年,使江淮得一屏障,有力地支援了平叛戰爭。

    「時窮節乃見」,張巡正是安史亂起、唐室大廈將傾之際出現的英雄人物。

    張巡出生於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少時聰明好學,博覽群書,落筆成章,長成後有才幹,講氣節,傾財好施,扶危濟困。開元末期,張巡考中進士第三名。初入官場的他個性耿直,不阿附權貴,所以儘管他在地方政績突出,卻始終不得陞遷。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史部將張通晤攻陷宋(今河南商丘)、曹(今山東曹縣西北)等州。譙郡(今安徽亳州)太守楊萬石懾於叛軍威勢欲舉郡迎降,他逼迫張巡為其長史(副職),並以此身份迎接叛軍。張巡接到委命後,率屬部哭祭皇帝祖祠,誓師討伐叛軍。當時,單父縣(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也起兵拒叛,他擊敗了張通晤後,進兵至雍丘(今河南杞縣)與張巡會合,共有兵兩千人。

    雍丘縣令令狐潮是個貪生怕死的人,他投降叛軍後,引叛將李廷望率眾四萬攻雍丘城,一時人心震恐。令狐潮與張巡是舊交,他屢次勸張巡投降,都被張巡拒絕了。於是令狐潮開始了大規模的連續進攻,面對此危機,張巡沉著冷靜,他佈置一些軍隊守城,把其餘人分成幾隊,親率士兵向叛軍發起突然攻擊,叛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次日,叛軍建造與城同高的木樓百餘座從四面攻城,張巡命人在城上築起柵欄加強防守,然後捆草灌注膏油向叛軍木樓投擲,使叛軍無法逼近,致使叛軍木樓攻城之策失敗。之後,敵攻我守,相持六十天,大小數百戰,令狐潮終於被擊敗退去。

    當年七月,令狐潮又勾結叛將崔伯玉圍攻雍丘。這次令狐潮先派四名使者入城勸降,張巡殺掉四名使者。至此,張巡率千人之眾,堅守孤城四月,抗擊敵眾幾萬人,每戰克捷。河南節度使虢王李巨屯守彭城,特命張巡為抗叛先鋒。

    此後,迫於形勢,張巡率眾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他只有馬三百匹,兵三千人,他的身後就是因他和當時睢陽太守許遠名垂青史的睢陽城。

    大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慶緒殺掉其父安祿山稱帝,以尹子奇為河南節度使,統兵十三萬南下,欲掃清中原、夷滅江南。河南城鎮紛紛陷落,唯有軍事重鎮睢陽仍存。睢陽雖小,但地處要衝,身後即是再無險阻卻又寧靜富庶的江南,那是唐王朝最後的生命線。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率兵三千人入睢陽,與許遠合兵共六千四百餘人。尹子奇全力攻城,張巡率領將士,連續戰鬥十六晝夜,守軍士氣大增。許遠因張巡智勇兼備,對張巡說:「遠懦,不習兵,公智勇兼濟,遠請為公守,請公為遠戰。」自將作戰指揮權交與張巡,自己擔負調運軍糧、修理戰具等後勤保障工作。

    此後數月,小小的睢陽城抵抗著安史叛軍的精銳部隊,張巡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應變能力也得到充分表現:火燒叛軍、草人取箭、出城取木、詐降借馬、鳴鼓擾敵、城壕設伏、削蒿為箭、火燒蹬道。屢戰屢捷,使氣勢逼人的叛軍只好改用長圍久困的戰術,不敢再輕易攻城。

    可憐那南八好男兒,他十指只剩九

    看過梁羽生的小說《大唐遊俠傳》的讀者,對南霽雲這個名字應該不陌生。南霽雲,因排行第八,又被稱為「南八」,傳說他會七十二路槍法,善騎馬射箭,能左右開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因家境貧寒,棄家外出謀生,後投奔張巡部下被委以重任。

    睢陽被重重包圍,面對叛軍,張巡每一次指揮戰鬥,皆「大呼輒齒裂血面,嚼齒皆碎」,其如虹氣勢震懾了敵軍,更激勵了守城將士,但兵員銳減、糧草已盡。到了七月,城中一切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無奈之中,張巡派南霽雲浴血殺出重圍,去找最近的唐軍賀蘭進明求援,可賀蘭進明拒絕了南霽雲,並勸南霽雲留下為自己效力。南霽雲含淚道:「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嚥。」說著,拔出佩刀自斷中指,但賀蘭進明仍然不為所動,南霽雲遂就地招募了幾千援兵趕回睢陽。後人編了一首《桂枝兒》讚揚義士南八,並唾罵見死不救的賀蘭進明:

    進明啊,你也食唐家祿否?人望你拯災危,飛騎到此來求救,誰知你坐擁強兵空袖手,不曾見你興師去,倒要將他勇士留!可憐那南八好男兒,他十指兒只剩九。

    當再次衝破封鎖線的南霽雲將求助失敗的消息帶回城內時,全城同泣。可將士們擦乾眼淚,依舊挺戈持矛,寧死不降。此時的睢陽,已成為一座絕望的孤城。

    一座小小的睢陽城,把強大的叛軍精銳牽制了整整十個月之久。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睢陽城中僅剩四百餘名難以執戈的殘兵。在一個深秋之夜,叛軍終於攻破城池,城破後,張巡、許遠、南霽雲被生擒,叛將尹子奇威逼張巡投降,張巡視死如歸,又威逼南霽雲投降,南霽雲沒有回答,張巡對南霽雲喊道:「南八,大丈夫一死罷了,不能屈從不義的人!」南霽雲笑著回答說:「我原想要有所作為。現在您說這話,我敢不死嗎?」二人雙雙就義。睢陽太守許遠被押送至洛陽,亦慘遭殺害,其餘殘兵無一倖存。睢陽失陷十三天後,唐王朝的增援大軍終於趕來,他們打退了被睢陽耗得精疲力竭的叛軍,收復了這座傷痕纍纍的城市。

    殺妾饗士,是義舉還是慘無人道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