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是與李廣同時代的人,他因為李廣的孫子李陵兵敗辯白求情而入獄受刑,他對飛將軍李廣的遭遇也十分同情,但他在寫作的時候沒有隱惡,也寫了李廣公報私仇這件事。
李廣憤而自殺,天下人都為之流淚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朝對匈奴發動戰爭,漢武帝以李廣年老為由,不派他出征。後來禁不住李廣一再苦求,漢武帝勉強同意他為前將軍,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到了塞外,衛青率精兵從正面攻擊匈奴,命李廣和右將軍的部隊一起從東面繞道前進,夾擊匈奴。東路道遠,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向衛青力爭,認為自己是前將軍,理應從正面攻擊敵人,衛青卻堅決不同意。衛青的理由是,漢武帝在出征前曾叮囑他,說你李廣「數奇」,不要讓你直接同單于作戰,「數奇」的意思就是說這個人命不好。
但有個事情似乎更接近事實的真相,據說衛青的好友公孫敖新失掉侯爵,擔任中將軍隨大將軍出征,衛青想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就把李廣調開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與單于對陣。李廣知道後堅決反對,最後,衛青以軍令迫使李廣就範,李廣只好服從軍令,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嚮導,迷失了方向,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回師後,衛青派長史送乾糧酒食給李廣,並詢問李廣迷路的情況,李廣不回答,衛青又派長史緊催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審問,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李廣回到軍部對部下說:「我李廣自結髮起與匈奴交戰大小七十餘次,這次又隨從大將軍出征單于,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如今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總不能再去面對刀筆之吏吧。」說完就拔刀自刎。李廣部下上至將軍下至普通士兵都痛哭流涕。當地的百姓無論知道與不知道李廣的,聽說這件事後,無論老者還是青年,都為之流淚。
李廣的悲劇命運與他的性格很有關係。當初李廣當上谷太守的時候,常率兵與匈奴血戰。國公孫昆邪曾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本事天下無雙,可他太自負了,數次與強敵不要命的肉搏,只怕說不定哪天就戰死了。」於是漢景帝把李廣調到上郡當太守,這有保護他的意思。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李廣是個打戰不惜命的硬漢,是個猛將。
李廣性格耿直、實心眼,不太擅長處理人際關係。衛青是李廣的頂頭上司,又是皇親,他有些事做得讓李廣覺得有失公正,李廣曾不顧衛青的身份,當眾與衛青頂撞。
辛棄疾二十三歲起兵抗金,建樹頗多,但由於他為人剛直不阿,遭到朝中奸臣的嫉恨,不僅沒能實現恢復中原的理想,反遭人誣陷,在壯年即被罷官,這與李廣的遭遇很有幾分相似。
辛棄疾說自己「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可見他為李廣功高獲罪而亡鳴不平,並借此抒發自己遭到讒言被罷官的悲憤心情。這首詞的下闋「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一句,氣勁辭婉,幾經轉折、頓挫才把意思說完,情真意切,表達了辛棄疾的悲憤心情。辛棄疾還把司馬遷對李廣的贊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當做李廣的代稱,表達了對飛將軍李廣的讚賞。
知識堂
龍城:中國有五個龍城,分別是天水、諸城、太原、常州、柳州。天水早期名稱叫上圭,上圭是由春秋時圭縣演變而來的。「天水」的名稱始於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天水還有一個古稱叫「成紀」,這個得名與傳說中伏羲氏有關,稱天水為「龍城」是由於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生之地。
衛青:(?—公元前105年),字仲卿,西漢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衛青父親鄭季和平陽公主的婢女衛媼私通,生下衛青。衛青的同母異父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寵愛,所以他們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衛。衛青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開始,七次領兵打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衛青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較體恤,能與將士同甘苦,因此威信很高。衛青病死於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
遭遇同情最多的投誠者——英雄不伏蠻夷死,更築高台望故鄉
李陵台
唐·胡曾
北入單于萬里疆,五千兵敗滯窮荒。
英雄不伏蠻夷死,更築高台望故鄉。
人們向來憎恨投降者,五千年來,不管是對賣國求榮自願投降的人還是為形勢所迫不得已投降的人,得到的都是人們的唾棄,然而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李陵。唐代詩人胡曾寫過一組詠史詩,對各類歷史人物都有涉及,在這首《李陵台》中,他對李陵也表達了同情惋惜之情。
李陵像祖父李廣一樣背運
李廣有三個兒子,兩個兒子都死在李廣前面,最後只剩下小兒子李敢,這位將門虎子頗有其父之風,曾以校尉的身份跟從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征匈奴,因為奪得匈奴左賢王的旗鼓,殺敵立功,被賜爵關內侯,封郎中令。李敢知道衛青和父親之間積怨頗多,曾擊傷了大將軍衛青。衛青的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年輕氣盛,乘去甘泉宮打獵之際暗箭射殺了李敢。
李陵是李廣長子李當戶的遺腹子,李陵成年後,被選拔為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他擅長騎射,十分愛護手下士兵。後被任命為騎都尉,率丹陽郡的楚兵五千名,在酒泉、張掖一帶教練射術,以防備匈奴。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李廣利領軍三萬出擊匈奴,李陵帶著他的五千步兵負責後勤補給工作。這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使,按照當時漢朝的獎懲條例來看,如果勝了,李陵和部下沒什麼功勞,如果敗了,李陵及部屬則會成為首選的替罪羊。
貳師將軍李廣利別的本領沒有,陷害忠良卻有一套,而且喜歡作踐折磨士兵。李陵很看不慣,於是去對漢武帝說:「我所帶的都是湖北一帶的勇士,都是武功高強的精兵。」漢武帝見李陵話中有話,好像對自己的安排不滿意,還有不服貳師將軍的意思,就告訴他沒有更多的兵馬給他。李陵說願意以少擊眾,表現出一種無所畏懼的勇氣。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並讓強弩都尉路博得作為李陵的接應,但路博得不願意,他上書漢武帝道:「現在是秋天,匈奴馬肥,不如等到來年的春天和李陵共同出擊。」漢武帝十分生氣,認為路博得這番上書是李陵的意思,他以為李陵想反悔,不敢出擊。盛怒與狐疑之下的漢武帝命路博得出兵西河,讓李陵於九月帶著部下到東浚稽山。漢武帝讓李陵以五千步卒作為主攻的部隊,而且還沒有後援,這不是讓他去送死嗎?
如果說李陵當初在說那番豪言壯語的時候,多少對漢武帝還心存一些幻想——畢竟五千步兵打匈奴只是個天大的笑話,那麼等到漢武帝真沒有給李陵添加一兵一卒就讓他開始北伐時,李陵的幻想破滅了。「北入單于萬里疆」——李陵帶著五千熱血男兒走上了一去不復返的征途。這就是李陵得罪貳師將軍,觸怒皇上的下場。
李陵五千士兵橫掃匈奴失敗的原因
李陵率五千名士兵從居延北出發,不久匈奴且鞮侯單于以三萬騎兵圍困李陵軍於兩山之間。漢軍以輜重車為營,佈陣於營外,前列士兵持戟盾,後列士兵持弓箭。匈奴見漢軍人少,便向漢軍進攻,結果遭到漢軍千弩急射,匈奴被迫退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千人。這一戰裡,李陵顯示出穩健的指揮能力與高明的戰略眼光,李陵乾脆擺出一副先鋒部隊後援充足的樣子正面迎擊單于的主力部隊,首戰便以五千步兵擊敗單于的三萬精銳騎兵,並且殺敵數千。
單于大驚,急調左右部八萬餘騎攻打李陵,李陵且戰且退,士兵傷重者臥於車上,傷輕者推車,再輕者持兵器作戰。就這樣,這支孤軍行了十餘日,抵達一個大沼澤中,沼澤中有許多蘆葦,匈奴人順風放火,漢軍也縱火——他們燒周圍的蘆葦以自救。漢軍南行到一座山下,單于派兵追來,李陵率部與匈奴兵在樹林中展開肉搏,斬殺數千敵人。單于見李陵部卒勇銳,久戰不下,又漸近漢塞,便問部下:「此漢精兵,擊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諸將說:「單于自將數萬騎擊漢數千人不能滅,後無以復使邊臣,令漢益輕匈奴。」可以看出,此時的單于已有退兵的意思,但是大臣卻認為讓李陵五千步卒橫行匈奴,單于親自帶兵圍攻,如果讓他逃脫就太丟臉了。
離南方的平原還有四五十里,如果李陵部能夠堅持到平地上還未被殲滅,匈奴肯定會退兵。
李陵部的情況越發危急了,雙方一天要交鋒數十次,李陵部又一次顯示出超強的戰鬥力,再次殺死殺傷兩千餘匈奴兵。匈奴作戰不利,離漢邊境也越來越近,擔心李陵有接應,於是打算退兵,但一件小事改變了李陵和他的士卒的命運,李陵部一個軍侯管敢為校尉所辱,投降了匈奴,告訴匈奴李陵部的實情——漢軍的箭快射完了,而且只有打前鋒的李陵和韓延年各率領的八百多人還殘存些戰鬥力,更為要命的是,管敢告訴匈奴人,李陵部沒有接應,是一支孤軍。
事情到了這一步,李陵部已經無法避免失敗的命運了。李陵率軍在山谷中奮力行軍,匈奴兵搶佔了有力地形,他們一邊進攻一邊大叫:「李陵和韓延年投降。」在離鞮汗山還有一日路程的地方,李陵部的五十萬支箭都射完了,對於這支以步兵弓箭手為主的部隊而言,沒有了箭矢,就意味著沒有了戰鬥力。李陵下令放棄戰車——沒有了箭矢,作為射擊陣地用的戰車就失去了作用,士兵們砍下車輻,拿在手裡當作兵器,軍官們則手持刀尺。漢軍部隊進入一個狹長的山谷,匈奴兵以滾石攻擊山谷中的漢軍,很多漢軍戰死。
黃昏時分,李陵孤身一人便服出營,想看看有沒有隻身行刺單于的機會,返回後他對部下歎息道:「我們戰敗啦!」他下令把旌旗砍倒,此時李陵再次歎息道:「要是每人再有幾十支箭,就足夠我們殺出去了,現在我們再沒有什麼可以用來打仗的兵器了,天一亮大家都要當匈奴人的俘虜,如果分散突圍,總會有人能逃出去報告天子。」於是他下令每人帶兩升糧食和一大塊冰準備突圍。
半夜,李陵下令擂鼓叫醒戰士突圍,但是鼓已經在連日的激戰中敲破,敲不響了,李陵只能和韓延年帶了十幾個壯士騎馬突圍,匈奴數千騎兵緊追不捨,韓延年戰死了,李陵歎道:「我沒臉再見陛下了。」於是投降了匈奴。本詩中「五千兵敗滯窮荒」即指此事。
「義不再辱」——李陵永遠留在了漠北
漢武帝聽說李陵投降匈奴,大怒,責問李陵派回來的陳步樂,陳步樂自殺。滿朝文武百官都說李陵有罪,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卻因此被漢武帝處以宮刑。又過了一年多,公孫敖率兵深入匈奴,但是無功而返,可是他報告漢武帝說:「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於是漢武帝「誅陵家」——把李陵全家殺了個乾乾淨淨。後來漢朝遣使節出使匈奴,李陵質問漢使:「我為漢朝率領五千步兵橫掃匈奴奮力作戰,因為沒有救兵接應而失敗,我有什麼對不起漢朝的地方?你們為什麼誅殺我全家?」使者回答:「漢朝聽說你教匈奴兵作戰。」李陵說:「教匈奴作戰的人是李緒,不是我啊!」李緒原是漢塞外的都尉,後來投降匈奴。李陵痛恨李緒,於是派人刺殺了李緒,匈奴大閼氏欲殺李陵,但是單于把他藏到北方去了,等大閼氏死了才讓他回來,李陵後來還做了匈奴的駙馬。
在北海牧羊十九年大節不虧的蘇武回漢時,李陵去送他,並寫了一篇《答蘇武書》,可以說字字泣血。漢武帝死後,大將軍霍光和上官桀曾派人遊說李陵歸漢,但是李陵終以「義不再辱」為辭,沒有回去。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在匈奴病死。
有人以李陵投降匈奴而不恥於他,也有人認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並非貪生怕死之人。也許只有司馬遷的那一番評論,才是對李陵的公正評價,司馬遷說: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蓄)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弮,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知識堂
李廣利:(?—公元前88年),中國西漢時期將領。漢武帝寵妃李夫人之兄。中山(今河北定縣)人。李夫人早卒,漢武帝曾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封海西侯,其兄李延年為協律都尉。漢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出征匈奴前與丞相劉屈髦密謀推立劉髆為太子,後事發,劉屈髦被殺,李廣利投降匈奴,亦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