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是非非說韓信——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
卻過淮陰吊韓信廟
唐·李紳
功高自棄漢元臣,遺廟陰森楚水濱。
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
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
這是以寫憫農詩聞名於世的唐代詩人李紳寫的一首紀念韓信的詩。韓信是漢朝的開國元勳,他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家。
能忍胯下之辱的韓信
韓信是江蘇淮陰人,他出身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靠去別人家蹭飯度日,許多人都看不起他。
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以安頓下一萬家。
韓信經常去他們鄉的亭長家蹭飯,亭長的老婆很煩他。有一次韓信又去亭長家蹭飯,亭長的老婆和亭長已提前把飯吃了,沒招待韓信,韓信一怒之下就再也不去亭長家了。
為了不致餓死,韓信去河邊釣魚。有一個老婦人,即後人稱為漂母的,在河邊清洗絲絮,她見韓信很可憐,就給了他一些吃的,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韓信對這位老婦人說:「吾必有以重報母。」老婦人斥責韓信道:「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意思是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憐你才給你吃的,難道是希圖你報答嗎?一番話說得韓信很慚愧。
韓信雖形同乞丐,卻隨身總帶著一把劍,在當時,男子佩劍是貴族身份的象徵,韓信雖窮困潦倒卻不肯丟下這把劍。有一天,一個殺豬少年攔住韓信挑釁道:「你雖長得高大,又喜歡佩刀帶劍,其實骨子裡不過是個膽小鬼。你要是不怕死,就拔出你的劍把我殺了;要是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居然真的從少年的褲襠下爬了過去,滿大街的人都嘲笑他。
貧寒的生存環境容易造就兩種人,心智愚者成為卑微的奴才,心智高者則會成為孤高的雅士,韓信無疑是後一種人。然而孤高者的內心其實是希望得到別人承認的,他們一旦獲得表現自我的機會,就一定不會錯過,具體到韓信的表現就是貪功,當然這是後話。李紳在這首詩中說「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這確實道出了韓信自身的弱點。
功高自傲的韓信
「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前一句是說韓信輔佐劉邦後,用兵如神,屢建奇功。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韓信擊敗代王陳余後,又率軍東下,準備從井陘關出擊趙國。趙王和陳余得知消息後,率二十萬大軍聚兵井陘口,搶先佔據了有利地形,準備迎擊韓信。陳余的部下李左車向陳余獻策說,韓信率兵遠道而來,糧草不易接濟,他請求陳余給自己一部分人馬,從小路出擊,切斷漢軍糧草,這樣韓信必敗。陳余一介書生,不懂用兵之道,書獃子氣十足地說:「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沒有接受李左車的建議,韓信聽說後立刻引兵東下,在距離井陘關三十里的地方紮營。當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持一面旗幟,從小路趕往趙軍大營。
趙軍見韓信背河設陣以為韓信不懂軍事,衝出營門迎戰漢軍。漢軍假裝戰敗,丟掉鑼鼓旗幟,向水邊撤退,撤到水邊的漢軍無路可走,便返身和趙軍進行殊死搏鬥。那邊韓信派出的兩千名輕騎兵見趙軍大營空了,立即馳入趙營,拔下趙國旗幟,換上漢軍的旗幟。趙軍在河邊與漢軍激戰半天,沒打敗漢軍,便撤回營地。
可他們見自己的大營插滿了漢軍的旗幟,以為本方已敗,於是趙軍士兵四散奔逃。韓信立刻揮師反攻,趙軍大敗,陳余被殺,趙王被俘。井陘之戰後,漢軍很快佔領了趙地。河東河北的大部分地區都被劉邦控制,項羽的右翼赤裸裸地暴露在了漢軍面前,從此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從劣勢轉為優勢。而所有這一切的功勞都應歸於韓信。
韓信功高難免自傲,後一句「假王徼福犯龍鱗」中的假王指的就是韓信。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定齊。齊國平定之後,他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當時項羽正把劉邦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的上書,劉邦十分惱怒,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卻想著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趕緊暗中踩劉邦的腳並低語道:「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叛亂。」劉邦立即改口「罵」道:「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於是派張良前去立韓信為齊王,徵調他的部隊攻打楚軍。
功高震主的後果很嚴重
劉邦曾經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直白地說:「陛下最多也就能帶十萬兵。」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我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劉邦聽了不高興,諷刺他說:「你這麼有本事,怎麼還被我所擒呢?」韓信說:「陛下不善帶兵,卻善於用將,所以我韓信被陛下所擒。而且,陛下是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垓下之戰結束,對於在楚漢戰爭中立有大功的韓信,劉邦感到一種功高震主的壓力,韓信雖殺了前來投誠他的項羽降將鍾離昧,但仍不被劉邦信任。劉邦把韓信從齊王降為淮陰侯,和周勃、灌嬰等人同列,為此韓信悶悶不樂,常常稱病不去上朝。有一次,韓信去樊噲家拜訪,樊噲對他十分恭敬,跪地迎接他,又跪送他出門,並自稱「下臣」,韓信出門後苦笑說:「我居然和樊噲這樣的人為伍!」
對於韓信功成後不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太史公司馬遷議論道:「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直乎!」這意思就是說,如果韓信能謙虛低調一些,不居功自傲,對於漢家的功勳,不比前朝的姜太公、周公、召公他們差。
唐代詩人劉禹錫經過韓信的拜將台時曾作詩《韓信廟》,哀悼韓信的慘死: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歎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李紳對韓信的感歎也道出了後人對韓信複雜的感情。韓信在最好的時機沒有反叛,卻在手無寸兵之際依賴一個身在巨鹿的陳豨。有天下之勢卻無天下之心,功成而不能身退,明理而不能決斷。
後人評價韓信「成敗一蕭何,生死兩婦人」,實在是說得不錯。呂後與蕭何將韓信騙來,斬於長樂鐘室。蕭何還是當年那個將離開的韓信追回來的蕭何。是他的推薦,給了韓信一朝拜將、所向披靡的機會,也同樣是他,令一世英豪死於婦人之手。
韓信的悲劇是性格的悲劇,他嘲笑項羽「婦人之仁」,卻無法改變自己的猶豫不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評價韓信:「乘時而動,奪取天下,是市井之志;而功成後能酬功報德,就是君子之心了。」韓信是以市井之利使自己功成名就,可是又以士君子之心要求劉邦,這是很蠢的想法。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句話在韓信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證。
知識堂
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原是項羽部屬,曾多次向項羽獻計,但始終未被採納,於是離開項羽轉投劉邦。劉邦的謀士蕭何十分賞識韓信,向劉邦力薦韓信,但劉邦一直沒重用韓信,韓信於是打算再次離開。
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了,立即騎上快馬去追,追了兩天,才把韓信追回來。劉邦聽說後生氣地罵蕭何說:「逃走的將軍有十來個,沒聽說你追過誰,單單去追韓信,是什麼道理?」蕭何說:「一般的將軍有的是,像韓信那樣的人才,簡直是舉世無雙。大王要是準備在漢中待一輩子,那就用不到韓信;要是準備打天下,就非用他不可。大王到底準備怎麼樣?」劉邦說:「我當然要回東邊去,哪能老待在這兒呢?」蕭何說:「大王一定要爭天下,就必須重用韓信;不重用他,韓信早晚還是要走的。」漢王說:「好吧,我就依著你的意思,讓他做個將軍。」蕭何說:「叫他做將軍,還是留不住他。」漢王說:「那就拜他為大將吧!」蕭何高興地說:「這是大王的英明。」於是漢王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拜韓信為大將。自此,劉邦文依蕭何、張良,武靠韓信,最終奪得天下。
無緣封侯的龍城飛將——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八聲甘州
南宋·辛棄疾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閒。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辛棄疾是南宋詞人,其詞風豪邁激昂。「古來才命兩相妨」,人生的坎坷,仕途的波折,有才不能施展,政治抱負不能實現,使辛棄疾內心充滿苦悶。他對那些與自己遭遇相似的壯志未酬的英雄很有感觸,經常以他們的命運和事跡為素材作詞,以此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橫遭貶謫的痛苦。他寫漢朝名將李廣的詞《八聲甘州》就是這樣一篇詞作。
無緣萬戶侯,只因晚生了幾十年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在人們的印象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是個悲劇人物。
李廣,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出生於世代兵家。其先祖李信為秦始皇大將,曾率兵攻燕,逼殺了派人行刺秦始皇的燕太子丹。李廣家「世世受射」,李廣也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武藝超群。
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人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非巫、醫、商及百工)從軍參加抗擊匈奴的戰爭。因為英勇善戰,殺敵甚多,官為郎。
李廣曾隨從漢文帝劉恆射獵,格殺過猛獸,漢文帝稱讚他說:「可惜呀,你真是生不逢時,如果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又何足道哉!」
李廣後來又參加了平定吳、楚叛亂的戰爭,因英勇善戰,斬將搴旗,立有戰功,「皆以力戰為名」。
漢景帝時,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漢景帝劉啟派了一個宦官跟李廣學習勤兵擊匈奴。這個宦官有一次帶了幾十名騎兵出營閒逛,碰到三個匈奴人,就想活捉他們。哪知漢軍根本不是匈奴人的對手,幾十個騎兵幾乎都被匈奴人射死,那個官宦也受了傷。他回來後把敵情報告給李廣,李廣就帶了一百多名騎兵去追趕三個匈奴人,李廣彎弓搭箭射死了兩個人,活捉了一個人。李廣正要回營地時,突然從北面冒出數千名匈奴騎兵,這些匈奴騎兵看見李廣等人,以為他們是漢軍的小股誘兵,便急忙擺開了開戰陣勢。
李廣手下的漢兵非常恐慌,想馳馬逃跑,李廣對手下說:「我們離自己的大軍有數十里,逃不脫的;如果我們不走,匈奴人肯定以為我們是大軍的誘騎而不敢進攻我們。」然後他沉著下令:「往前走!」他們前行到距離匈奴人約有兩里地的地方停了下來,李廣命士兵們下馬解鞍,並說:「敵人一定以為我們會走,但我們偏偏就不走,讓他們猜不出其中的緣故。」匈奴見漢軍下馬解鞍,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更不敢輕舉妄動了。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沖漢軍這邊殺了過來,李廣射殺了白馬將,而後又回去解鞍休息。這時,天色已近黃昏,匈奴人始終沒敢進攻,等到了半夜,匈奴人以為附近必定有埋伏的漢朝大軍,便撤走了。
公報私仇——李廣的心眼兒有點小
李廣有一次帶一個隨從夜間騎馬外出,歸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呵斥李廣不讓他通行。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就是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於是扣留了李廣等人。匈奴攻入遼西,擊敗了韓安國的軍隊,皇帝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漢武帝劉徹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後來李廣找借口把亭尉殺了,然後向漢武帝上書謝罪。漢武帝看後批復說:「將軍,是國家的爪牙。《司馬法》講:登車不撫車前橫木以禮敬人,遇到喪事不根據親疏關係穿規定的喪服,振兵興師去征伐不順服的人,出征時,要統率三軍之心,協同戰士之力,這樣才能做到一怒千里驚懼,威震則萬物歸順,是以名聲顯露於夷貉,神威使鄰國畏懼。報仇除害這是我期望於將軍的,您若叩頭請罪,這豈是我所指望的!」看來漢武帝並沒有因此而責備李廣,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李廣心胸不夠寬廣,沒有容人之量。
這件事也被辛棄疾寫進了這首詞中。辛棄疾這首詞的上闋簡練地敘述了李廣的一些事跡,將可親可愛還有點可恨的飛將軍李廣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