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14章 第二輯  文臣眾生相 (6)
    契丹北撤時,馮道與晉室大臣被隨遷至常山,他見到被掠的中原女子,就出錢將她們贖出,安排她們暫居在尼姑庵中,為她們尋找家人。

    耶律德光死後,漢兵起來反抗契丹軍隊,馮道等人到戰地慰勞士卒,令軍心大振。失地收復後,馮道又選擇將帥,使軍民安定。

    馮道以當時老百姓的利益為前提,不顧個人的毀譽,打破狹隘的國家、民族、宗教觀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來調和矛盾、彌合創傷,尋求實現和平的途徑,馮道為後人提供了一個如何立身行事於亂世並自救救人的典範。

    知識堂

    馮道:(公元882年—954年),字可道,自號「長樂老」。後唐、後晉時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到契丹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任太師、中書令。曾著《長樂老自敘》。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

    明朝大儒方孝孺——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絕命詩

    明·方孝孺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庶不我尤!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發難,揮師南下,企圖奪取即位剛一年的建文帝朱允炆的皇權。就在燕王出師之際,他的謀士姚廣孝請求燕王道:「城破(南京)之日方孝孺是絕不會投降的,但萬萬不能殺他,否則天下讀書種子將會滅絕。」

    方孝孺何許人也,為什麼姚廣孝要為他說話?

    青年方孝孺投師宋濂

    方孝孺天資聰明,據說他十餘歲時就好學成癖,整天閉門讀書,鄉鄰們把他比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都叫他「小韓子」。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二十歲的方孝孺來到京師求見宋濂。宋濂是明朝開國文臣,以道義文章著名,宋濂收方孝孺為弟子。第二年宋濂致仕還鄉,回到浙江金華。方孝孺繼續侍奉其左右,他一邊照顧老師的生活起居,一邊求學問道。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秋,方孝孺決定辭師歸省,宋濂為此作了首千字長詩《送門生方孝孺還鄉》,這師徒二人誰也沒想到,這次離別竟成了永別。就在這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反罪殺死左丞相胡惟庸,「胡黨」集團的宋慎及其叔宋璲也被殺,宋慎是宋濂的長孫,因此宋濂也受到牽連,幸賴皇后及太子力救,宋濂被免一死,但全家謫充四川茂州。

    被割掉舌頭的方孝孺

    口含鮮血噴向朱棣

    柏楊先生說,中國歷史的王朝進入第二代一般都會出現一個「瓶頸」,這個「瓶頸」跟奪嫡有關,如果能衝過這個「瓶頸」,就是一馬平川,如漢朝、唐朝;衝不過去就土崩瓦解,如秦朝、隋朝。

    朱元璋原來的太子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就病逝了,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他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相似,可大臣說:「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皇三子立於何地?」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皇三、皇四子分別被封為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在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於爭儲而出現內戰,後果將非常嚴重。於是,朱元璋根據嫡長繼承製度,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朱標的長子,即虞懷王朱雄英,但朱雄英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薨,太祖又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曾召見方孝孺,但由於方孝孺主張教化的施政方針和朱元璋重刑罰的政治主張相左,朱元璋只任方孝孺做陝西漢中府學教授。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年輕的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他登基伊始,即派特使赴漢中將方孝孺召回朝廷。

    建文帝的性格很像其父,仁慈而懦弱。建文帝即位後對先朝的政治實行了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削藩。建文帝削藩主要是針對燕王朱棣,但建文帝的軟弱害了他,他並沒有先從燕王朱棣削起,而是先從燕王朱棣的同母兄弟下手,這不僅引起了親王們的恐慌,還給了燕王朱棣應對危機的準備時間。當建文帝決定對燕王朱棣下手的時候,為時已晚,燕王朱棣已扯起了靖難的大旗,揮師南下——一場爭奪皇權的戰爭開始了。

    戰爭持續了四年。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的軍隊攻克京師南京,建文帝被燒死。燕王朱棣入城,揭榜殿廷,以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餘人為奸臣,方孝孺被逮下獄。六月,燕王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聽了姚廣孝的話,派人把方孝孺從獄中提出,對方孝孺道:「方先生,我這樣做是倣傚周公輔佐成王。」朱棣這是給方孝孺台階下,假如方孝孺識相的話應該山呼「謝主龍恩」才是。但是方孝孺卻問道:「成王在哪?」朱棣說:「已自焚而死。」方孝孺又問:「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說:「國家不能交給一個小孩子吧!」方孝孺繼續問:「那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說:「立誰都是我們朱家的事。只不過我希望我的即位詔書,出自先生之手。」方孝孺卻答:「有本事你就把我殺了,讓我給你寫詔書絕對不可能!」朱棣說:「你不寫,滅你的九族!」方孝孺說:「莫說滅九族,就是滅十族我也照樣不寫!」

    朱棣一怒之下命人割掉方孝孺的舌頭和雙頰,方孝孺含血噴向朱棣。朱棣怒不可遏,派人去抓方孝孺的妻兒老小。據說方孝孺妻鄭氏和方孝孺的兩個兒子方中愈、方中憲先行自殺,他的兩個女兒被捕過秦淮河時,也投河自盡。

    朱棣又派人把方孝孺的宗族門人,還有他的朋友、學生乃至一切與方孝孺有關的人都抓來,並當著方孝孺的面磔殺於市。所謂磔殺,就是砍成碎塊。

    方孝孺是最後一個受刑的,據說方孝孺被腰斬後,只剩上半身的他以肘撐地,用手蘸著自己的鮮血,在地上連書「篡」字,一共寫了十二個半才斷氣。

    這首《絕命詩》就是方孝孺臨死前寫的。

    方孝孺一介書生,面對專制君主的屠刀抗節不屈,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後人的無限敬仰。

    知識堂

    朱棣:(公元1360年—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代皇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

    朱元璋去世後,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皇位,次年改元永樂。

    朱棣即位後疏通大運河。遷都並營建北京。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組織學者編纂《永樂大典》。設立奴兒干都司,以招撫為主要手段管轄東北少數民族。其在位時期,鄭和六次下西洋,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

    梅花嶺的香氣——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梅花嶺吊史閣部

    清·蔣士銓

    號令難安四鎮強,甘同馬革自沉湘。

    生無君相興南國,死有衣冠葬北邙。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九原若遇左忠毅,相向留都哭戰場。

    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學者蔣士銓游揚州至梅花嶺,寫下這首《梅花嶺吊史閣部》,歌頌了明朝內閣大學士史可法的忠貞,哀挽明朝的滅亡。

    「揚州十日」前後的史可法

    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人入主北京,順治皇帝登基稱帝。面對著四分五裂的殘局,倉促中建立起來的南明小朝廷不思上下一心,團結禦敵,反而互相傾軋。朝中權奸阮大鋮和馬士英把持朝政,他們結黨營私,搜刮民財,打擊異己,置軍國大事於不顧。

    史可法當時被拜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當時南明小朝廷派劉澤清、劉良佐、高傑、黃得功各守江北四鎮,史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當時許多正直人士對阮大鋮、馬士英的胡作非為已忍無可忍,鎮守在武昌的明將左良玉率十萬大軍沿江東下,要來南京「清君側」,除掉這兩個奸臣。馬士英得知消息後慌忙將在北邊防禦清軍的部隊調回南京,又不顧淮防空虛,以弘光帝的名義調史可法回來拱衛京師。史可法剛渡江抵達燕子磯,左良玉就在九江嘔血病死。馬士英擔心史可法到皇帝面前說對自己不利的話,沒有讓史可法進南京,要他趕緊去防守揚州。此時,清軍已攻破淮、泗,史可法連夜趕回揚州。

    四月二十日,清豫親王多鐸率十萬重兵圍困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僅有少數兵至,揚州危如累卵。

    甘肅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要挾持史可法一起降清,史可法對這兩個貪生怕死之輩說:「此吾死所也,公欲何為?若求富貴,請各自便。」李、高二人投降了清軍。

    二十五日,清軍以紅衣大炮轟擊揚州城的西北角,城被轟破,清軍攻進了城。史可法欲拔劍自刎,被手下一名參將抱住。眾人簇擁著史可法行至揚州城小東門,他見一些未死的士兵還在奮勇殺敵,便衝著清軍大喝一聲:「我,史可法也!」於是史可法被俘。

    多鐸召見了史可法,說:「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史可法回答道:「我此來只求一死耳。」多鐸問道:「君不見洪承疇乎?降則富貴。」史可法答道:「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於爾國明矣。我豈肯效其所為?一人死則死矣,何累百姓如此乎?我乃大明重臣,豈能苟且偷生,作萬古罪人!願速死,從先帝於地下。」多鐸只好說:「既是忠臣,便成全你吧。」決意捨身的史可法最後對多鐸說:「城亡予亡,我死無憾,請不要殺城內百姓。」然後坦然赴死,時年四十四歲。

    多鐸因為攻揚州城的清軍傷亡很大,心懷惱恨,下令屠城。大屠殺延續了十天,史稱「揚州十日」。昔日美麗富饒的江南名城變成了人間地獄,「城中山白死人骨,城外水赤死人血」,事後人們沒有找到史可法的遺體,隔年,史可法義子史德威將其衣冠葬於揚州梅花嶺。

    詩人姚士香寫過一首詩——《憶史閣部》,表達了對史可法的沉痛哀思:

    是年推赤盡心憂,太閣生風遜壯猷。

    天下兒童知司馬,誰問精魂貫鬥牛?

    群生不造唯天命,一傅困難眾口休。

    鼎沸未能成席捲,不無遺恨裂雙眸。

    曾有人撰文指責史可法挾民御清,不愛惜百姓,還有人撰文說史可法將將無方。這都是撇開具體歷史環境的清議,沒看到史可法身逢末世,昏君在上、權奸在朝、悍將在外、強敵在前的處境。

    史可法面對不可挽回的局面已經作好死的準備,他在城破前平靜地給親屬寫下五份遺書。身可損,頭可斷,而志不可奪。以史可法的敏銳,他對南明政權未必寄予復國的期望,只是抱著必死決心,以死酬天下罷了。

    知識堂

    蔣士銓:(公元1725年—1785年),字心余,號苕生,鉛山(今屬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進士,官翰林院編修。與袁枚、趙翼齊名,稱「乾隆三大家」。他雖推崇袁、趙的「性靈」說,但所作卻受黃庭堅的影響,講究骨力。有《忠雅堂集》傳世。

    多鐸:(公元1614年—1649年),滿族人,愛新覺羅氏,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的同母兄弟。十三歲時封貝勒,統正白旗,參與禮部和兵部政事。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參與松錦大戰,生俘洪承疇。清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入北京,晉親王。十月下河南、入陝西,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一月攻入潼關、西安;二月攻南明,錢謙益出降;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製造「揚州十日」屠城。五月入南京,俘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六月占浙江,後班師回京,加封和碩德豫親王。順治六年三月染天花疾亡,年僅三十六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