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13章 第二輯  文臣眾生相 (5)
    溫庭筠:(公元812年—870年),晚唐著名詩人,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一生仕途不得意。他是第一個專力於「倚聲填詞」的詞人,其詞多寫花間月下、閨情綺怨,形成了以綺艷香軟為特徵的花間詞風,被稱為「花間派」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其詩辭藻華麗,表現人物情思文筆含蓄,耐人尋味,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有《溫庭筠詩集》,《金奩集》。

    茂陵:即漢武帝陵,位於西安市西北興平市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

    「得其主,不得其時」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代表,他更是千百年來士大夫知識分子的人格榜樣。在中國歷史上,德才兼備的人不少,但像他這樣集智慧和人格於一身的,可謂鳳毛麟角。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忘我精神,為歷代士人所推崇。

    東漢末年,青年諸葛亮與弟弟隱居於南陽隆中,靠務農為生。他有著很高的人生追求,他平時喜歡吟唱《梁父吟》,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他的老師水鏡先生是當時一代名士,那時劉備正依附劉表,屯兵新野。有一次劉備去拜訪水鏡先生,想請水鏡先生出山輔佐自己,水鏡先生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徐庶聽說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把徐庶留下當謀士,徐庶對劉備說:「我有個朋友叫諸葛孔明,人稱臥龍,將軍願不願意見他呢?」劉備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徐庶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將軍一定要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現您的誠意。」劉備見水鏡先生和徐庶都這樣推重諸葛亮,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尋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打動,他跟劉備談自己的主張道:「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

    孫權佔據江東一帶,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又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陝西、甘肅、湖北、貴州)一帶的形勢,說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守不住這塊地方。益州土地肥沃廣闊,被稱為「天府之國」,可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的分析,懇請諸葛亮出山,幫助自己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這一年,諸葛亮只有二十七歲。

    詩聖杜甫拜訪武侯祠

    武侯祠是紀念諸葛亮的祠宇。在我國有好幾處武侯祠,其中最有名的是成都武侯祠。成都在唐朝的時候被稱為「錦官城」。成都武侯祠大門的匾額是「漢昭烈廟」,它是劉備與諸葛亮的合祀廟,它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君臣合祀廟,裡面有劉備之墓。

    唐代大詩人杜甫跟成都這個地方非常有緣,他的詩中多次出現「錦官城」這個地名。

    杜甫到成都定居後的第二年春天,就去拜謁了武侯祠,並寫下了這首詠史名作《蜀相》。

    本詩首聯是自問自答,丞相祠堂在何處?在錦官城鬱鬱蔥蔥的柏樹林裡。當詩人步入祠堂大門,一片肅穆幽靜的景色映入眼簾,綠草叢生,鳥兒啼鳴,可是這美好的春色反而使詩人覺得武侯祠更加寂寞與悲涼。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

    諸葛亮出山了,他的舊友都為他高興。但是他的老師水鏡先生卻神思凝重。水鏡先生在劉備三顧茅廬前曾說過一句話:「孔明,得其主而不得其時。」水鏡先生所說的「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中的天時。蜀建興六年(公元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奪回荊州的途中被打敗,撤退至永安,諸葛亮大歎可惜法正已逝,否則必能阻止劉備東征。

    第二年初,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李嚴一起托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即劉禪可以輔佐,便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涕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意思是說,臣必定竭盡全力,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事諸葛亮為父。劉備去世,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不久,再領益州牧,大小事務,劉禪都交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雖然遇到了能夠讓自己施展才能的明主,可是此時漢室已式微,儘管他雄才大略,懷抱天下,然而他想輔佐劉備復興漢室已經無望了,可謂生不逢時。

    魏文帝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后,諸葛亮屢次北伐,欲復興漢室,但均勞而無功。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軍出斜谷,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的地方)。此次出兵,本來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但東吳遲遲不發兵,直到五月,吳主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口),進攻襄陽,孫權則親率大軍圍合肥新城。對此,魏明帝曹睿的策略是先打擊東吳,他親率水軍東征,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讓蜀軍糧盡自退。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即令全線撤軍。西線的諸葛亮鑒於以往的教訓,分兵屯田,打算久駐。這年八月,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於前線,時年五十四歲,蜀軍只能全線撤軍,北伐又一次失敗。

    諸葛亮沒有得到天時,所以他六出祁山不勝,最後只落了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局。

    杜甫對諸葛亮大業未成人先去表達了無限的哀思,在這首詩裡,「淚滿襟」的英雄不僅指千百年來壯志未酬的志士仁人,還包括在「安史之亂」中請纓無路、報國無門的詩人自己。

    知識堂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他是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

    水鏡先生:司馬徽,字德操,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一生清雅,善於知人,時人稱之為「水鏡先生」。其人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以及流寓到襄陽的徐庶、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龐統、諸葛亮等均有交往。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宇,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

    武侯祠建於唐,初與祭祀漢昭烈帝劉備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

    成都武侯祠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三國古跡,其中以文、書、刻號稱「三絕」的《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最為有名。

    官場不倒翁馮道——朝梁暮晉渾閒事,更捨殘骸與契丹

    馮道

    元·劉因

    亡國降臣固位難,癡頑老子幾朝官。

    朝梁暮晉渾閒事,更捨殘骸與契丹。

    在中國歷史上,馮道是一個不太出名但又不能不提及的人物,這主要是由於他曾身事十主。一千多年來,幾乎所有史書對馮道評價都不好,說他反覆無常,沒有節操。劉因這首詩也是罵馮道的。那麼歷史上的馮道,其真實面目又是怎樣的呢?

    馮道如何在狼虎叢中立身

    馮道做過不少好事,就連罵馮道沒有廉恥的歐陽修也不否認這一點。

    馮道原是個書生,他曾寫《偶作》: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馮道相信事有因果,吉人自有天相,只要心底無惡,狼群虎窩之中也可以立身行事。

    馮道剛出仕做後唐莊宗李克用的掌書記時曾碰到一件事,當時的中門使郭崇韜向李克用進言,說軍中每次宴請,陪食的人太多了,請減去一些人員。李克用大怒道:「我招待這些為國家效死戰場的將士們吃幾頓飯都不行,還要我做什麼主帥?」他要公告軍中,外罰郭崇韜,他讓馮道寫告示,馮道勸道:「大王才平定河南,郭中使所請也不是什麼大過錯,何必要讓天下人知道大王將帥不和呢?」郭崇韜聽說後立即向李克用認錯。不管是李克用,還是後唐軍中的將士們,都覺得馮道是一個敢說話的人。

    後唐明宗李嗣源上台後,馮道的官職沒變,他又成了新皇帝的侍講老師。當時許多人喜歡狩獵,明宗下令放生,馮道對明宗說:「連野獸都感受到陛下的仁慈啊!」明宗聽後很受用,說:「我從前和武皇狩獵時,多是在秋天,有時為了狩獵跑到農田里,野獸是抓住了,但莊稼也糟蹋得差不多了。現在想想狩獵對於老百姓有害無益,不能做啊!」

    馮道還讓明宗學習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以此來規勸明宗要愛惜民力。

    後來馮道又當過後晉皇帝石敬瑭的宰相。因為馮道身歷四朝,跟隨了十個皇帝,一些封建士大夫就指責他,他們用女子嫁夫打比,說女子應從一而終,像馮道這樣身事十主的臣子,不算忠臣。這種批評看起來挺有道理,但如果聯繫馮道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來看,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馮道所處的五代時期是一個「城頭變幻大王旗」,武人專橫爭霸的時代,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

    契丹人挖走了馮道

    馮道被罵的另一個原因是奉使契丹,有漢奸之嫌,其實馮道並沒有參與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的賣國勾當。石敬瑭當時認為朝中只有「滑稽多智,浮沉取容」的馮道才能擔當使者重任,因此派他前去契丹。當時契丹人曾勸馮道留下,馮道回答說:「我們南朝是兒子,北朝是父親,在哪裡當臣子又有什麼區別。」話說得很漂亮,實際上還是不願留在契丹。他把契丹人給他的賞賜全部賣掉,得來的錢都用來買木炭,他對人說:「北方嚴寒,老年人受不了,只能備著。」似乎作好了在北方長住的打算。契丹人同意他返回時,他又三次上書要求留下,被拒絕後還拖了一個多月才遲遲上路,一路上邊行邊歇,兩個月才走出契丹境。隨行的人不理解,問他:「別人能夠活著回去,恨不得背上長出翅膀,您為什麼要慢慢走。」馮道說:「你走得再快,對方的快馬一個晚上就追上了,逃得了嗎?慢慢走倒可以讓他們不瞭解我的真意。」可見馮道表面上的恭順只是一種策略。

    契丹滅了後晉後,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馮道應召到達。遼主問他為什麼入朝,馮道的回答坦白直率:「我之前的朝廷無城無兵,怎麼敢不來?」遼主以勝利者的姿態譏諷他說:「你是個什麼老東西?」馮道自嘲道:「無才無德,癡頑的老東西。」遼主覺得這個老頭子說話還挺有意思,就任命他為太傅。

    有一次,耶律德光問馮道:「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回答:「現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皇帝您救得。」人都喜歡聽好話,這一頂高帽子一戴,耶律德光自然是「龍心大悅」,高興之餘,就沒有再殘殺中原人。當時的人都認為契丹不殺中原人,是馮道的這句話起了作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