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10章 第二輯  文臣眾生相 (2)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看法,明朝有個叫王世貞的史學家對此就頗有微詞,他寫了一篇《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大意是說,藺相如這種戲耍秦王的做法欠妥當,萬一秦王發怒當場把他下油鍋,再讓當時的「軍神」白起帶著一支軍隊攻趙,打得趙國人仰馬翻,恐怕藺相如九族不保,和氏璧還是會被秦國搶去。不能因為他成功了就說他做得對,他之所以成功,一是因為他運氣好,二是因為秦王沒想與趙國撕破臉,而不是因為藺相如策略得當。這篇文章後被收入《古文觀止》,有一定的影響。

    總之,不論因為什麼原因,藺相如以一介文弱書生而不辱使命,其膽識還是很令人佩服的。後人對藺相如以不怕死的勇氣壓倒強大對手的精神十分讚賞。

    藺相如的精神鼓舞了范成大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宋孝宗決定遣使金國,向金國討回趙宋皇室陵墓所在的河南鞏、洛之地,同時廢除宋國使臣向金國皇帝跪拜受書這一恥辱性的禮儀。面對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朝中大臣均畏懼不敢奉命,只有范成大挺身而出。

    此時距金滅北宋已四十餘年,南宋與金國劃淮河為界,以「侄兒」的身份卑事金國。南宋想以「祈請」的方式收復失去的河山與尊嚴,不啻於癡人說夢,就連宋孝宗本人也深知此行非易,甚至是凶多吉少,故此臨行前對范成大說:「朕不敗盟發兵,何至害卿!嚙雪餐氈,理或有之。」意思是讓他做好當蘇武的心理準備。

    范成大既然受命為「祈請使」,對於此行所面臨的生命危險,也早有心理準備。在前往金國的途中,經過藺相如墓地,范成大想到邯鄲已陷入金人之手,金強而宋弱,形勢就像當年的秦趙對峙,不由感慨萬千,他決心以藺相如為榜樣。後來,范成大在金國幾乎被害,但終於不辱使命而歸,贏得雙方朝野的一致稱讚。

    知識堂

    和氏璧:和氏璧是歷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它是由春秋時期楚國琢玉能手卞和開採並進獻楚王,故名「和氏璧」。和氏璧是楚國的國寶,後來,楚國和趙國聯姻,和氏璧傳到了趙國。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秦國之手,不幸的是,和氏璧從此也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

    屈原的憾事——恨公無壽如金石,不見秦嬰繫頸時

    屈平廟

    宋·陸游

    委命仇讎事可知,章華荊棘國人悲。

    恨公無壽如金石,不見秦嬰繫頸時。

    兩千多年前,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抱著石頭自沉汨羅江,他死後不久,楚國就滅亡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的這一天,划龍舟,吃粽子,舉行各種活動來懷念他,這也是端午節的來歷。

    敵友不分的楚懷王

    屈原是戰國末期楚國貴族,他精通歷史與文學,洞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他「博聞強志」,「嫻於辭令」,二十多歲就做了楚懷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國最高軍政長官令尹只低一級。

    戰國末期的楚國實力僅次於秦國,屈原認為楚國只有跟比較強大的齊國聯合,才有可能戰勝秦國。然而,楚國以公子蘭為首的一些貴族對屈原非常嫉恨,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挑撥是非的人多了,楚懷王對屈原漸漸心生不滿。

    秦國的間諜把這一情況報告了秦王,秦王忙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六國中齊楚兩國最有實力,只要離間這兩國關係,六國聯盟自然也就散了,他表示願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去拆散六國聯盟。

    張儀帶了很多財寶來到楚國,他用重金賄賂了楚國的一批權貴寵臣,又花言巧語欺騙楚懷王說:「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楚懷王鼠目寸光,聽信了張儀的話,就把相印授予張儀,封張儀為相,並和齊國斷絕了合縱之盟。楚懷王派人跟張儀去秦國領受土地,張儀一回秦國就裝病,三個月不見楚使。愚蠢的楚懷王以為張儀是責怪自己跟齊國絕交得不夠徹底,又派人去辱罵了齊王一番,以此向秦國表明自己的誠意。齊王大怒,反過來和秦國聯合起來了。這時張儀才出面對楚使說:「您為什麼不接受土地呢?從某地到某地,長寬六里。」——六百里變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氣,歸報楚懷王,楚懷王這才知道自己被張儀耍了,惱怒之下,先後兩次興師伐秦,結果都被秦軍打敗,損失了八萬軍隊,還被佔去漢中大片土地。

    楚懷王后悔沒有聽屈原的話,於是派屈原出使齊國,重修齊楚之盟。秦兩次大敗楚軍之後,擔心齊楚復交,於是主動提出退還漢中之地。楚懷王恨透了張儀,說不要漢中土地,只要張儀的腦袋。秦惠王本來不同意,張儀卻說:「以我張儀一個人就能抵得上漢中的土地,那臣願意到楚國去。」張儀到楚國後,賄賂鄭袖和靳尚,騙楚懷王和秦國結下了姻親關係,然後回秦國去了。屈原出使齊國回來聽說了此事,向楚懷王說明了利害,楚懷王想追回張儀,可張儀早跑得無影無蹤了。這樣,楚國又一次對齊國失去信用。楚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楚背齊合秦,去秦迎親。第二年,楚懷王與秦王會於黃棘,接受了秦退還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縣),屈原被流放到了漢北地區(今安康一帶以及漢水上游地區)。

    秦昭王即位後,依然對楚國垂涎三尺,他假意與楚懷王聯姻,寫信給楚懷王,請他到武關(今陝西丹鳳縣東南)簽訂友好盟約。楚懷王迫不及待就要前去,這時已從漢北流放地返回的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就像虎狼,不可信,大王還是不要去的好。」楚懷王的小兒子公子蘭卻慫恿楚懷王去,並說:「怎麼能拒絕秦國與我們和好呢。」楚懷王最終去了秦國,一行人剛走到武關,就被秦國的伏兵截住。秦昭王逼迫楚懷王割讓土地給秦國,楚懷王非常氣憤,沒有答應秦王的要求,秦昭王就把楚懷王押到秦都城咸陽軟禁起來,後來楚懷王冒險逃出咸陽,跑到趙國,趙國不敢收留楚懷王,結果楚懷王又被秦兵給抓回去了,不久就死在了秦國。

    假如當初楚懷王聽屈原的話,也不至於落到這樣的下場。南宋大詩人陸游在這首《屈平廟》開頭就說「委命仇讎事可知」,也就是說,秦國一直是楚國的仇敵,可楚懷王敵友不分,不抗秦反而親近秦國,將自己的命運交到仇敵手中,其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滄浪之水最後見證了屈原的高潔

    楚懷王被秦國關押的時候,楚國人又立楚頃襄王為楚國國君,他的弟弟公子蘭當了令尹。

    屈原不想看到新君重蹈楚懷王的覆轍,就勸楚頃襄王親賢臣遠小人。公子蘭聽到屈原的話後大為惱火,他讓上官大夫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偏聽偏信小人的誣告,把屈原再次流放。

    被流放的屈原心情苦悶,有一天,他來到湘南的大江之濱,一個漁翁見了,頗為同情地問他:「你不是執掌王族三姓的三閭大夫嗎?怎麼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是清白的;眾人都是沉醉的,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才被放逐。」漁翁勸屈原說:「如果整個世界混濁,你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呢?眾人都沉醉,你為什麼不與之同醉,而非要獨自清醒呢?」屈原說:「我也聽人說過,剛洗過頭的人,戴帽前必定先撣掉帽子上的塵土;剛洗過澡的人,穿衣前必先抖掉衣上的灰塵。誰能以自己的高潔操行,去接受墮落污濁的世道呢?我寧可投進永不停息的河流葬身魚腹,也不想讓自己乾淨的身子受到這濁世的污染。」

    回去後不久,屈原作《懷沙》,這首賦表明了屈原的心境,現在看來更像是屈原為自己寫的遺囑。屈原最後果然懷抱石頭自沉汨羅江而死。

    屈原死後不久,楚國就被秦國所滅。陸游這首詩的第二句「章華荊棘國人悲」說的就是此事,「章華」指楚國王宮裡的章華台,這句詩意思是說,楚國亡國後,章華台一片荒蕪,全國人民都很悲痛。而本詩後兩句「恨公無壽如金石,不見秦嬰繫頸時」則套用了古詩十九首之十三中的「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之句,惋惜屈原不能如金石般長壽,看不到劉邦攻入咸陽後,秦嬰繫頸向劉邦投降,秦國滅亡。陸游這句感歎,其實也是他對南宋現實的感慨。

    大詩人陸游似乎對屈原情有獨鍾,他還寫過一首《楚城》,借其憑弔歷史、感慨時事: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世事萬變,而千古同情;昔人已沒,然灘聲依舊。這灘聲,是在訴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還是感歎一千五百年前秦楚與宋金間那驚人的歷史輪迴?

    知識堂

    楚懷王: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楚國本來是六國中的強國,但楚懷王在位時利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後鄭袖,排斥左徒大夫屈原,致使國事日非。屢次中秦國相張儀的計謀,結果得不償失。楚國本是齊國的堅定盟友,卻背齊投秦,把楚國的國力耗盡,終於亡國。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天中、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為五月節、艾節、夏節。

    「端午」二字最早見於西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有人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壓邪。

    李斯的罪與罰——臨刑莫恨倉中鼠,上蔡東門去自遲

    題李斯傳

    唐·韋莊

    蜀魄湘魂萬古悲,未悲秦相死秦時。

    臨刑莫恨倉中鼠,上蔡東門去自遲。

    蜀魄,傳說古蜀王望帝杜宇死後魂魄化為杜鵑終日哀啼;湘魂,指的是三閭大夫屈原,因被流放到長沙,最後自沉汨羅江而死。相比以上二人的死,大秦相國李斯的死就不那麼令人同情了,原因何在?因為李斯是一個很複雜的人,讓人既愛不起來,也恨不起來。

    上蔡小吏的老鼠哲學

    李斯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家不富裕,是「閭巷布衣」,閭巷,即里巷,指一般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布衣,指代普通百姓。

    李斯年輕時曾在郡裡當小吏,掌管文書,李斯很不甘心幹這種差使。有一次李斯在廁所看到吃大便的老鼠見到人和狗就嚇跑了,後來,李斯又在糧倉裡看到老鼠,糧倉裡的老鼠長得肥肥胖胖,見到人也不害怕。李斯見同是老鼠,卻是兩種境遇,一種又臭又髒,很狼狽,一種又肥又大,很舒坦。李斯由老鼠想到人類,想到自己,於是發出一聲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李斯著名的老鼠哲學。可以看出,李斯是不甘平淡,想要有所作為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