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9章 第二輯  文臣眾生相 (1)
    商鞅變法與作繭自縛——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秦孝公五年(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國都城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被秦孝公委以變法重任的商鞅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沒有人肯出手一試,因為沒有人相信干如此簡單輕鬆的事就能得到高額賞金。商鞅又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當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很快在秦國得以快速推行。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根據這段史實寫了這首《商鞅》。

    商鞅說動秦孝公變法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故稱衛鞅。複姓公孫,又稱公孫鞅。商鞅少年時受李悝、吳起等人的影響很大,喜歡讀刑名之學,專門研究以法治國。

    商鞅初入官場,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病得快要死的時候,魏惠王去看望他,魏惠王很是憂慮,擔心公叔痤就這麼去了,自己沒有得力助手了。可是公叔痤說,公孫鞅這人不錯,可以提拔任用,但是魏王默不作聲,公叔痤看出魏王不想重用商鞅,於是又說,如果您不想用他,絕不能讓他離開魏國,不然他跑到咱們的競爭對手那裡去,就會把咱們擊垮。魏惠王后來既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殺他。公叔痤死後,商鞅知道自己在魏國不會有什麼前途了,於是決定離開魏國。

    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賢,就來到秦國。他通過秦孝公的親信引薦,與秦孝公面談了三次。前兩次商鞅給秦孝公講帝王之道,哪知秦孝公不感興趣,第三次商鞅調整了自己的思路,給秦孝公講「霸道」,即富國強兵之道,秦孝公聽後很感興趣,從此重用商鞅。

    商鞅依據李俚《法經》,結合秦國實際制訂出一套變法方案,並說服秦孝公變法,但一些大臣不贊成變法,他們說「智者不變法而治」,「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意思就是說,祖宗之法不可變。商鞅對秦孝公說:「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意思就是說,不能和庸人謀劃開創事業,只能和他們樂享其成,對於國家大事,不能附和庸俗的見解,成就興國立業這樣的大功不能找庸人謀劃,聖君只要能強國,不一定非要遵循所謂的祖宗之法。言外之意就是眾口難調,你想做一件事讓每個人都說好,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你是秦國的君主,變不變法就是由你自己決定的事,何必聽那些不懂道理的人婆婆媽媽?秦孝公聽了這番話後很高興,史書只用了一個字來記載他當時的反應——善,意思就是太好了。就這樣,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開始在秦國實行變法。

    變法令下達後,商鞅擔心老百姓不信服,就策劃上演了本文開頭描寫的那一幕。

    商鞅制定嚴厲的法律,設連坐之法,一人犯法,全家都要受罰。增加肉刑,有鑿頂、抽肋、鑊烹等。這當然會引起一些人的強烈反對,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這些人不敢直接反對新法,就挑唆太子出面反對商鞅。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反對新法的大臣都幸災樂禍地等著看熱鬧。商鞅開始也很為難,他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父教導不嚴,應當受罰。」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師父公子虔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了字。這樣一來,那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但商鞅也因此與太子、也就是秦國後來的國君結下了怨。

    敢於觸動舊勢力、敢於改革的商鞅的悲慘下場

    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齊、趙兩國聯合攻魏,商鞅認為機不可失,便率軍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領兵抗秦,商鞅以前在魏國時與公子卬相識,而且還有一些交情,於是就給公子卬寫信說願意同魏國罷兵講和,並邀請公子卬來約定的地點會面。公子卬居然相信了商鞅,當魏國的人到達約定地點後,秦國伏兵一擁而上,將公子卬抓獲,秦軍趁熱打鐵打敗魏軍,取得勝利。商鞅打敗魏軍之後,秦孝公把商之地十五邑封給他,因而商鞅也號為商君。

    商鞅推行變法取得了顯著成績,原先貧困的秦國變為國富民強的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同時,因為鎮壓貴族勢力的反抗,商鞅得罪了好多人,包括太子。那些人對商鞅又仇恨又害怕,可礙於秦孝公的面子只能暗自隱忍。秦孝公病重的時候,掌握著秦國軍政大權的商鞅做事獨斷專行,這激化了秦國內部的權力鬥爭。據《戰國策·秦策》記載,秦孝公病重時,曾打算把君位讓給商鞅,但商鞅沒有接受。

    曾有人勸商鞅急流勇退,但是身在權力的頂峰,又有幾個人懂得進退的道理?商鞅對政治的變化估計不足,在秦孝公後期,商鞅有太多的機會為自己留退路,但都被他忽略了。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這是很多人等待的一個時刻。秦孝公死後,太子登基,公子虔受到重用。公子虔終於有了報復商鞅的機會,他告商鞅謀反。

    商鞅逃到函谷關,由於出逃匆忙,忘了帶「身份證」,客店的主人告訴他:「我們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旅客,店主要受連坐之罪。」此時此刻,商鞅終於知道什麼叫作繭自縛。

    商鞅逃到魏國,可是魏國人痛恨他幫助秦國打敗自己的國家,魏國人把大門一關,也不殺他,為防止商鞅逃亡到其他國家去,魏國人提前給其他國家打招呼:「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走投無路的商鞅無奈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倉促地組織了一支人馬,起兵造反,這支眾叛親離的隊伍很快就被打敗。秦惠文王對商鞅實施了嚴酷的車裂之刑,以此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商鞅是法家,後來儒家一統天下,對依仗武力實行改革的商鞅評價都不高,但商鞅變法確實使原先貧窮的秦國富強起來,直至統一中國。

    知識堂

    秦孝公:(公元前381—338年),戰國時秦國君。姓嬴,名渠梁。秦孝公一生中幹過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咸陽,二是任用商鞅變法。

    連坐法:為了鞏固君主統治,商鞅頒布連坐法,這是在戶籍編製的基礎上實行的。商鞅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就是說,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要向朝廷檢舉揭發,使得任何「惡」、「非」都不能隱匿。

    完璧歸趙的書生藺相如——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

    藺相如墓

    宋·范成大

    玉節經行虜障深,馬頭釃酒奠疏林。

    茲行璧重身如葉,天日應臨慕藺心。

    「弱國無外交」,戰國時期完璧歸趙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當南宋詩人范成大作為「祈請使」出使金國,途經邯鄲縣南趙故城之西的藺相如墓地時寫下了這首《藺相如墓》,表達了慕藺之心和決心置自身於度外、不辱使命的情懷。

    藺相如臨危受命

    趙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稀世珍寶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說後寫信給趙王,說願意以十五座城池換取這塊玉璧。趙王急忙召群臣商議,他擔心把玉璧給了秦王,恐怕也得不到城池;可是不給秦王玉璧,秦國便有了派兵攻趙的借口。趙王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國力是不能和強大的秦國硬碰硬的,於是就決定派個使者出使秦國,不傷和氣地把事情圓滿解決。可文武群臣中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選,一個叫繆賢的宦官向他推薦了自己的家臣藺相如,趙王猶豫地說:「出使秦國可不是兒戲,你怎麼知道這個藺相如能不辱使命?我看他見到秦王不嚇得說不出話就不錯了。」可是繆賢對趙王說:「微臣當年曾經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國去,藺相如問我,燕王會保護您嗎?我說曾跟隨大王您在兩國邊境上會見燕王,當時燕王私下握著我的手說,很願意跟您做朋友。藺相如向我分析道:趙強燕弱,大王又重用您,所以燕王才結交您。如果您逃到燕國去,燕國畏懼趙國,想必也不敢留您,而會把您交給趙國。您不如主動向大王請罪坦白,爭取寬大處理。我按他說的做了,大王果然原諒了臣。我覺得此人有勇有謀,可以勝任。」於是趙王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走前藺相如對趙王說:「如果秦王真有誠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我們的國寶和氏璧,那就換;要是他只不過打著交換的幌子要騙取咱們的寶貝,我保證完璧歸趙。」

    藺相如以寧為玉碎的氣勢壓倒了強橫的秦王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章台召見了他。藺相如將玉璧呈給秦王,秦王將玉璧傳給左右大臣和侍女看。秦王根本沒有提把十五座城池給趙國的話,

    於是藺相如來到秦王身邊道:「璧有微瑕,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將玉璧遞給藺相如,藺相如拿玉璧在手,後退幾步,倚在殿內的一根大柱上,原來恭敬的表情變得嚴肅凝重。他對秦王說:「大王向趙國提出以城換璧時,趙國的大臣都說秦國貪婪,仗勢欺人,言而無信,都不同意把玉璧給您。可我覺得,平民百姓間做生意還講信用呢,何況一個堂堂大國。再說為了一塊玉璧讓強大的秦國不高興,我們也不值得。於是,我們趙王齋戒五日,命我帶著玉璧和國書來到您的朝廷,這表明對您國家的重視與尊敬。

    可是現在,大王接見使臣的禮節如此傲慢,還將玉璧給下人們傳看,我看大王是無心把城池給趙國,所以把玉璧拿了回來。大王如果想為難我,我的頭顱將與這塊玉璧一起碰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玉璧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又驚又怕,生怕藺相如把玉璧砸碎了,忙召來大臣,取來地圖,在地圖上勾了十五座城池,說是給趙國的。藺相如明白這只是秦王的權宜之計,便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物,趙王因為畏懼秦國,不敢不獻。趙王送玉璧時,齋戒五日,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日,在朝廷上隆重地接待我趙國使者,我才能獻上玉璧。」秦王見勢不可強奪,只好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藺相如穩住秦王后,讓自己的隨從換上老百姓的衣服,帶著玉璧從小路逃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日後,在朝堂上正式接見趙國使臣,藺相如對秦王說:「秦國自穆公以來,歷經二十餘位君主,沒有一個守信的。現在我也怕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我們趙王,所以已派人帶著玉璧回國了。秦強趙弱,如大王真有誠意,先將十五座城池給趙國,到時我趙國自然會把玉璧給大王。」秦國的君臣一聽都很憤怒,秦王的左右要把藺相如扔進油鍋。可是秦王覺得殺了藺相如而與趙國結怨似乎得不償失,就沒有對藺相如治罪。

    藺相如回到趙國後,因不辱使命,被拜為上大夫。藺相如完璧歸趙,長了趙國的志氣,滅了秦國的威風,這一向為後人所稱道。清朝詩人英棨在其詩作《藺相如宅》中讚歎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不辱君命不辱身,應變惟仗膽與識。

    有膽懷璧竟完歸,有識回車能屈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