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將磨洗認前朝 第6章 第一輯  聖主與昏君 (5)
    劉邦稱帝后大宴群臣,席間曾不無得意地問:「你們說說看,項羽那麼勇敢,勢力那麼強大,卻不能得天下,為什麼我能得天下?」大家七嘴八舌,說什麼的都有,無非是給劉邦戴了一頂又一頂高帽子。誰知劉邦聽後不以為然,自己總結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輸糧草,保供給,治國安民,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他們三個都是天下一流的人才,我能信任他們、重用他們,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劉邦沒說錯,就是因為他具有讓各路英雄豪傑緊密地團結在自己周圍,並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為自己賣命的本事,才使他為自己的子孫後代打下了四百年的江山。

    劉邦率兵自漢中「一戰東歸後」的一千三百八十多年後,即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秋,鎮江人張仲固受命知興元府(今陝西漢中),自江西取道湖南赴任,時任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安撫使的辛棄疾設宴相送,想到友人要去漢中,他即席作了這首《木蘭花慢》。由漢中到關中,正是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綱等人主張在那裡建立行都、出擊金軍之地,而漢朝基業的建立,正是由此地開始。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詩人開篇即追憶了漢高祖劉邦當年從漢中率軍出發,直指關中,把據守關中的由項羽所遣牽制劉邦的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相繼擊潰,那是何等高明的戰略決策、又是何等令人欽羨的戰果,而這一切的取得,無不有賴於漢初三傑,即蕭何、韓信、張良三人所作的貢獻。而這樣的任賢用能佳話,如今決意抗金且英勇善戰的辛棄疾是看不見了,詩人看見的只是南宋朝廷對主戰派人士棄而不用,先是老將宗澤死猶遺恨,三呼「過河」,如他墓前石牌所刻:「大宋瀕危撐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而後來則是岳飛被殺,韓世忠被貶,主戰者日漸稀少,中原遺民年復一年地「南望王師」。遙想當年劉邦「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是何等的英雄意氣,而面臨此情此景,想想自己難酬的壯志,詞人怎能不淚濕衣襟,空自涕下?

    讀史至此,如果再有人說劉邦不過是一無賴,他奪取天下只不過是「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你還會認同嗎?

    知識堂

    三秦:陝西的代稱。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引兵入咸陽,殺了已歸降的秦王子嬰,並火燒咸陽城,焚燬阿房宮,自立為西楚霸王。之後項羽引兵東回到故鄉彭城(今徐州),大封諸侯。將劉邦封漢王,都南鄭,轄陝南及巴、蜀之地。為牽制劉邦,項羽又將陝西的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後泛稱「三秦」。現將陝西的陝南,陝北,關中並稱「三秦」。

    漢家三傑:漢家,指漢朝;三傑,指漢高祖劉邦的軍師張良,開國丞相蕭何,領兵大將韓信。其中張良為劉邦制定策略性方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蕭何負責留守關中,鞏固根據地,為劉邦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韓信本是項羽手下郎官,因未得重用而投奔劉邦,在蕭何的極力舉薦之下,被劉邦拜為大將,在楚漢戰爭中立下了不世功勳。這三個人對於劉邦打敗項羽、奪取天下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被後人稱為「漢家三傑」,也稱「興漢三傑」。

    讓曹操惺惺相惜的對手——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率四十萬大軍進攻濡須口(今安徽巢縣南),頭陣先擊破孫權江西陣營,生擒了都督公孫陽。孫權率七萬軍團與之抵抗,相拒一月之久。曹操遠遠望見東吳水軍,不禁讚歎其治軍嚴明、軍容整肅。曹操後來又在其間某場戰役中見到孫權,喟然歎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意思是說,要是有兒子,就應像孫權那樣。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也都很有才華,可是曹操仍然對這個年齡與自己兒子相當的年輕對手發出由衷的讚賞。這聲讚賞後來成為一千年後南宋詞人辛棄疾詞作中的一個名句,被後人廣為傳誦。

    南宋朝廷腐朽無能,屢被北方的金人侵略凌辱,而朝廷不但不能光復神州,連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時任鎮江知府的辛棄疾登上了北固亭,想到國家的局勢,心中無比悲憤,他借古喻今,寫下了這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頌揚孫權,同時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對當時朝廷的不滿。

    碧眼紫髯,人們認為長相奇特的孫權是個妖怪

    孫權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相傳,孫權的母親吳夫人懷孫權時,夢到將太陽擁入懷中,她感到很驚異,就對夫君孫堅說:

    「從前我懷妊孫策的時候,夢到將月亮擁入了懷中,現在又夢見把太陽擁入懷中,這是什麼緣故呢?」孫堅說:「太陽與月亮乃是陰陽之精華,是極其尊貴的象徵,這表明我們的兒子將來一定會成就大業!」

    有關「夢日入懷」這種事情,史書上多有記載,許多皇帝都曾宣稱自己的母親懷自己時夢見太陽入懷,這無非是想表明自己是真龍天子,做皇帝是天命所歸。

    孫權出生時「方頤大口,目有精光」,他父親孫堅看見這個兒子的相貌後十分驚異,認為有大貴之相。孫權的母親將兒子交給其妹撫養,孫權從小就在小姨同時又是乳母的關愛中成長。孫權長大了,他的長相確實與眾不同,竟然是綠眼睛,紫頭髮,活像神話傳說中的妖怪。

    還有個傳說就更離奇了,傳說孫堅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路過洛陽的一間茅廁,看到裡面冒出一股紫氣。孫堅帶人過去查看,看見一個長得像小鬼似的孩子和一個傳國玉璽。大家見這孩子碧眼睛,紫頭髮,模樣怪嚇人的,擔心是個不祥之兆,紛紛勸孫堅離開。孫堅不聽,非要把這個孩子、也就是後來的孫權帶回去撫養。孫權慢慢長大,孫堅和兒子孫策年紀輕輕就都雙雙戰死,人們都覺得這是孫權的緣故,是他帶來的災禍令父親和哥哥英年早逝。許多大臣因此非常恐慌,計劃要離開吳國。只有周瑜不離開,堅定地留在吳國繼續輔佐孫權。後來大臣們見周瑜跟在孫權身邊也沒出什麼事,就又陸續回來了。當然,無論是歷史還是傳說,主旨無非是說明孫權不是一般人。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少不更事的孫權有骨氣

    曹操佔領江陵後,除了自己的部隊,又收編了劉表的軍隊,人數達二三十萬,對外號稱八十萬。他一面集中水路兩軍,沿江東下,一面派人給孫權下戰書,準備與孫權一決勝負。前敵壓境,東吳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怎麼辦?是北面稱臣,投降曹操,還是聯合劉備共抗曹軍?孫權政權的內部出現了兩種聲音,主張抗曹的魯肅、周瑜和主張投降的張昭針鋒相對。

    早在劉表死時,魯肅就說劉表的兩個兒子不和,他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後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孫權同意魯肅的看法,決定派魯肅以弔喪為名,到荊州去一探虛實。魯肅在歷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後,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想法不謀而合。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諸葛亮對比了曹軍兵力和劉備兵力,並說曹軍多是北方人不習南方水土,加之曹軍長途跋涉,早已經疲憊不堪,孫權聽後覺得有道理,更加堅定了抗曹的決心。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更加堅定了孫權的信心。

    劉備和江東終於聯合起來作抗曹的準備,周瑜領兵出擊,在赤壁和曹操的軍隊遭遇,周瑜採納了大將程普的計策,用苦肉計取得曹操的信任,假說要投降曹操。然後用十艘戰船裝滿柴草、油脂,用火攻燒掉了曹操大營。曹操敗走華容道,狼狽北撤,損兵折將,死傷過半。赤壁一戰,曹操大傷元氣。

    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區,孫權又任命步騭為交州(今廣州一帶)刺史,步騭領兵南下,將東吳的勢力擴展到了交州一帶。後來曹操又南下和孫權在長江兩岸激戰,地點就在現在南京附近,當時的南京叫建業,是江東的都城。原來的都城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後來孫權遷都到建業,並修築了石頭城。

    孫權在政治上還是相當成熟的,赤壁大戰的時候,孫權只有二十七歲,赤壁大戰東吳雖取得大捷,但孫權對自己的實力也相當清楚,赤壁大捷是偶然不是必然,是被動不是主動,和曹操的對陣孫權幾乎每次都是落居下風。在更早些時候,孫策還在世時,孫策曾對這個小弟弟有一段評論:「舉江東之眾,決機與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吾不如卿。」也就是說,開疆拓土,孫權不如孫策,但鞏固基業,孫權還是很有些辦法的。可不要小看了孫策的這段評價,一般統治者可以馬上得天下,卻不見得能馬上治天下。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這句喟歎的意思也十分清楚,他辛苦打拼的功業,之後的繼承者,最起碼是要能守、要會治理國家,讓下屬各盡其心、各奉其職,把國家帶向富強。

    孫權能知錯就改

    凡事都有個度,例如飲酒,少量飲酒可交朋友、解寂寞,可如果酒喝多了,往往會傷身失德,耽誤大事。孫權嗜酒,他當了吳王之後,曾大擺酒宴,招待群臣。一次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起身去給大臣們敬酒,他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時,虞翻假裝喝醉,倒伏在地。等孫權回到座位後,他又翻身坐起。孫權於是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殺虞翻,並勸道:「大王在飲酒之後,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善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才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得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了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殺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大賢相比,怎麼可以與曹操相提並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後,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於死罪。酒席後,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後,我酒後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還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台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後,他令人往群臣身上潑水,並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檯子上。」當時,孫權的老臣也是重臣——綏遠將軍張昭,板著臉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子裡生悶氣。孫權派人叫他回去,並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作樂罷了,你為什麼要生氣?」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並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後,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羞愧之色,立刻叫人撤了宴席。

    辛棄疾是相當佩服孫權的,他在另一首詞作《永遇樂》中曾道:「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孫權十九歲就繼承了其兄孫策之位,力據江東,擊敗黃祖。後東吳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擊潰了曹軍。東吳後來又和曹軍在合肥附近鏖戰,並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成為一方霸主。

    以上這些成就無不表明孫權是個對歷史發展作過巨大貢獻的政治家,是個英雄人物。可惜當時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朝廷找不出這樣一個能力挽狂瀾、扭轉時局的人物,也難怪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時,慷慨悲歌之餘無奈歎息「西風殘照,千古往事,無奈悠悠」!

    知識堂

    京口北固亭: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北固亭,鎮江北固山上的江南名樓北固樓東側的一個亭子。北固樓初建於東晉成帝鹹康元年(公元335年),後屢遭兵火,現在的樓是近代復建的。相傳三國時期孫權之妹孫尚香聽說丈夫劉備伐吳兵敗後病死白帝城,就登上北固樓,於北固亭設奠遙祭,後投江殉情,因此北固亭又名「祭夫亭」。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與北宋的文學大家蘇軾齊名,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讚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著有《稼軒長短句》。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