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一戰成名之後,秦軍大將章邯率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但這二十萬降卒卻被項羽下令坑殺。這時,劉邦率領的另一支義軍已攻佔了秦都咸陽,滅了秦朝。項羽隨後率四十萬大軍也進入關中,駐紮在新豐的鴻門,他聽說劉邦也想稱王,非常生氣,準備攻打劉邦。哪知這一消息被項伯透露給了劉邦的謀士張良,此時劉邦的力量還比較弱小,不是項羽的對手。劉邦採用緩兵之計,去鴻門見項羽,並請項伯替自己解釋。在招待劉邦的宴席上,項羽的謀士范增幾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卻猶豫再三,沒有下手。劉邦看出危險,藉故提前退席,保住了性命,也扭轉了歷史。
鴻門宴過後幾天,項羽帶兵西進咸陽,將宮中的財寶掠奪一空,又殺了秦王子嬰,放了把大火把秦宮燒得片瓦不留。這時,有人建議項羽在關中建都,可是項羽見秦王宮已成灰燼,心裡開始懷念故鄉。他派人送信給楚懷王,希望楚懷王允許他自立為王,但楚懷王不同意。項羽對楚懷王的做法非常不滿,於是,他開始分割他得到的土地,並分封各諸侯將相為侯王。為了有意壓制劉邦,項羽把道路險阻的巴蜀之地封給劉邦,名漢王。項羽這次大規模的分封,使原有各諸侯大多縮小了領地,或失去了有利的地盤,大家都滿腹怨氣,尤其是劉邦,所以沒過多久又開始了新的戰亂,這就是楚漢相爭。後來,劉邦的隊伍日益壯大,終於成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主要對手。楚漢戰爭進行了四年多,雙方互有勝負,也都被消耗得精疲力竭,身逢亂世的老百姓更是飽受戰亂之苦。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漢一度言和,約定了楚河漢界,中分天下,雙方罷兵停戰,可就在項羽退兵的時候,劉邦卻撕毀了和約,回過頭來追擊楚軍,使戰火重燃。
司馬遷作項王本紀,不以成敗論英雄
楚漢戰爭進行到第四個年頭時,局勢對項羽已經很不利了。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劉邦任命韓信為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項羽被圍困在垓下,兵少糧絕,夜聞四面楚歌,他感到大勢已去,對著自己心愛的美人虞姬,唱出了令千古末路英雄無不欷歔斷腸的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回應道: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
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唱罷,虞姬以自刎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虞姬死在垓下,死在四面楚歌聲中,死在項羽的面前,她成為項羽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成為楚漢爭霸中必不可少的美麗點綴。
項羽帶少許親兵突出重圍後,在陰陵迷了路,誤入大澤中,身邊只剩下二十八人,他對自己的殘部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在被漢軍重重包圍時,項羽從高處衝出,斬殺兩員漢將,又大喝一聲,將另一員漢將嚇退不敢靠近。項羽本想東渡烏江回江東自己的老家,但當他看到同情他的烏江亭長為他找來船時,卻改變了主意,他對老亭長說:「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最後他把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的烏騅馬送給了老亭長,拔劍自刎於烏江邊。一個拔山蓋世的英雄就這樣倒下了,「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或許唐代詩人胡曾的這兩句詩可解項羽的心曲。
後世許多文人對項羽都給予高度評價,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寫詩讚道: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唐朝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對項羽深表惋惜和同情: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宋代的王安石就認為項羽敗局已定,無力回天,只有死路一條,他在詩作《題烏江項王廟詩》中說: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猶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值得玩味的是,司馬遷在其巨著《史記》中,給予項羽很高的地位。「本紀」原為帝王傳記,可未曾做過皇帝的項羽也赫然在列!有人認為項羽雖未稱帝,但是實際上曾為「天下共主」,所以位列「本紀」是情理之中,但更多的人則認為這是司馬遷的主觀情感使然。
英雄從來都不是以結局的勝負來評定的,正如李冠這首《六州歌頭》中說的「遣行人到此,追念益傷情,勝負難憑!」
知識堂
垓下:古地名,位於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漢五年(公元前202年),項羽在這裡被劉邦的軍隊包圍。
十面埋伏:此典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是指四面八方廣佈伏兵的意思,表現了一種不可逆轉的軍事態勢。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被漢王劉邦以五十萬大軍重重包圍於垓下。項羽寡不敵眾,形勢危急。漢軍謀士張良深夜吹簫,項羽的降兵唱起了楚歌,瓦解了楚軍的鬥志,楚軍紛紛逃散、歸降,項羽率二十八騎逃至烏江邊,於此自刎身亡,從此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
後來人們普遍把「十面埋伏」的功勞歸於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並譜寫了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陰平楚》。
劉邦真是無賴嗎——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宋·辛棄疾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小試去征西。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在中國古代開國皇帝中,漢高祖劉邦是被人們談論較多的一位。然而劉邦在史書中的形象卻頗為不佳,歷代文人評論劉邦,常以「流氓天子」、「無賴皇帝」稱之。劉邦真是一個無賴嗎?讀了辛棄疾這首《木蘭花慢》,或許我們的看法會有所改觀。
幾件小事,道出這個劉三兒不尋常
劉邦出生在沛縣豐邑(今江蘇豐縣)。他的出身很一般,父親叫劉太公,母親叫劉媼,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劉老頭兒」和「劉老太太」——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當時人們管劉邦叫「劉三兒」,可是誰也想不到,就是這個劉三兒,後來幹出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要說劉邦的不同尋常之處,那可是天生的。《史記》上說「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顆黑子。」意思就是說,劉邦天生一副當皇帝的面相。更為神奇的是,他經常到兩家酒店賒酒喝,醉臥酒店時,酒店的主人竟然發現他身體的上方經常出現龍,為此,店主把劉邦欠他們的賬都免了。
且不說劉邦的天生異相,就是劉邦做的事也夠出格的。先說他的性格,「仁而愛人」、「喜施」、「常有大度」、「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不狎侮」,總之就是說劉邦天生大度隨和,樂於助人,跟誰都合得來,而且公門中有一大幫狐朋狗友。
有關劉邦不同尋常之處最有名的一件事,是說劉邦看見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場面,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話:「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後人往往從這句話中看出了劉邦的不一般,認為他是個胸懷大志的人。
劉邦在鄉里當差,一天縣太爺家裡來了個姓呂的貴客,縣裡有頭有臉的人一聽,紛紛道訪。當時,後來的「興漢三傑」之一的蕭何負責給縣太爺收禮品記禮賬,因為來的人實在太多了,他說:「賀禮不到一千的,都坐到堂下。」也就是說,帶錢少的人無法與縣太爺同席。劉邦兩手空空地就去了,見到蕭何他說:「我的賀禮一萬。」然後讓蕭何呈上自己的名帖和禮單。貴客呂公一見這麼重的禮,趕緊下堂迎接,一見劉邦,他大為驚異。原來這個呂公善於相面,他一看劉邦就知道這將來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吃飽喝足之後,呂公留下了劉邦,非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劉邦自然是欣然答應,而呂公的這個女兒,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呂後。
關於劉邦的不同尋常之處,史書上非止一端,有個老頭曾預言他將「貴有天下」,總之,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劉三兒不尋常!
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
秦二世無道,陳勝、吳廣於大澤鄉揭竿而起,天下英雄紛紛響應,劉邦也拉起了一支隊伍。陳勝、吳廣死後,天下諸侯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亦稱楚懷王。楚懷王與各路義軍相約,最先攻入秦朝都城咸陽的為王。當時項羽在河北與秦軍主力苦戰,劉邦鑽了空子,他率領大軍一路攻入咸陽,滅了秦朝。
劉邦先入咸陽,項羽大為光火。尤其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讓秦朝的末代皇帝子嬰為相,並將所有的財寶都據為己有時,更是怒不可遏——老子在這邊浴血奮戰牽制了秦軍主力,你劉邦揀現成的,天下哪有這等好事?當即下令——明天就出兵去把劉邦滅了。
項羽挾四十萬得勝之師,要滅劉邦十萬士氣不怎麼高漲的軍隊,自然是穩操勝券。如果這一幕真的發生,那中國歷史也將改寫,可是歷史充滿了偶然性。項羽有個叔叔叫項伯,劉邦的頭號謀士張良曾救過他的命,項伯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他想,如果項羽大軍攻打劉邦,在劉邦軍中的張良估計將會玉石俱焚。於是,項伯連夜單人獨騎跑到劉邦軍中面見張良,勸張良逃命。張良一聽,立刻到劉邦帳中把情況向劉邦作了匯報。
論實力,此時的劉邦遠不是項羽的對手,於是劉邦趕緊讓張良把項伯請進大帳,大擺宴席,對項伯連拍帶捧,又一再解釋自己不像項羽聽說的那樣想在關中稱王,最後還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第二天,劉邦和張良以及幾十個隨從帶著財寶來到項羽軍中——說是解釋自己毫無稱王之心也行,說是前來認罪求饒亦可。項羽這個人打起仗來不要命,但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心太軟,他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心太粗——說他心太軟,是因為他竟然沒能下得去手一刀砍下劉邦的腦袋;說他心太粗,是因為他居然被劉邦的「卑微」給蒙蔽了,沒有意識到劉邦日後會成為自己的掘墓人。謀士范增一再提醒他殺了劉邦,可鴻門宴上的項羽就是視而不見,中間雖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事,但前有「楚奸」項伯舞劍加以庇護,後有勇士樊噲闖宴斥責項羽,劉邦此次終究有驚無險,安然逃脫,後來還被項羽封去巴蜀之地做漢王。當了漢王的劉邦,明白目前項羽是「刀俎」,自己是「魚肉」,為了表示絕無和項羽爭奪天下的野心,他一把火燒了從漢中進入關中的必經棧道,項羽一見,更是大為放心。就這樣,劉邦養精蓄銳,為自己爭得了走向強大、與項羽一較短長的寶貴時間。
劉邦的屈伸之道不光用在強大的對手身上,對自己的兄弟有時他也會用。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正是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關鍵時刻,當時劉邦敗給項羽,而他手下大將韓信則剛剛平復了齊地,劉邦正要派人讓韓信前來救急之時,韓信也正好遣使到劉邦營中,以齊地剛剛收服、方便管理為由,請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即代理齊王)。劉邦聽到韓信的要求火冒三丈,一旁的張良與陳平趕緊在桌子底下踩了劉邦兩腳,劉邦一下子明白過來,說道:「韓信這小子當年鑽人褲襠,沒想到現在做了大將軍還是這麼沒出息。要當齊王就當真齊王,當什麼代理齊王?」當即派張良前往韓信軍中鄭重其事地封韓信為齊王,韓信自然大喜過望,從此更是為劉邦賣命。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劉邦不但能屈能伸,而且能隨機應變,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因為劉邦能屈能伸,他才能在與項羽的戰爭中屢敗屢戰,而不是像項羽一樣,敗了就「無顏見江東父老」。
善用人才,打下了漢家四百年的江山
說起劉邦與項羽的對決,有些人認為劉邦之所以成功,在於他是個小人,沒有道德底線,並列舉了劉邦種種「無恥」事跡,然而,真的因為劉邦是小人,所以他能成功嗎?事實遠非如此。
漢家三傑,蕭何、張良、韓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