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災時代 第16章 東半球日本劫 (1)
    危機,恰恰只在未知的時刻突然降臨……

    1990年1月,一夜之間,日本的經濟泡沫破滅,從此股市狂跌、樓市崩盤、大量失業……

    20年後,日本以為可以憑借努力逐漸走出陰霾,結果,2011年3月,一場比關東大地震更為強烈的地震再次襲擊日本。專家這樣預言日本的經濟前景:50年之內,中國和美國的遊客會搭乘高科技飛機,飛越日本上空,觀看曾一度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廢墟……

    日本只剩下東京那樣的都市圈,遍佈繁華時期建造的、如今卻雜草叢生的公路、橋樑和列車道……

    這難道是真的嗎?

    1.一夜之間,日本變成一片廢墟

    沿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北上,在浩瀚無際的太平洋西北角處,從東北至西南分佈著一列弧形的島嶼,與亞洲大陸隔海相望。這就是日本——「太陽最先升起的地方」。

    美國財經週刊《巴倫》曾刊登文章《日本的太陽是否落下》,一位對沖基金經理認為,日本的經濟前景是一次大災難,50年之內,中國和美國的遊客會搭乘高科技飛機,飛越日本上空,觀看曾一度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廢墟。到那時,日本只剩下東京那樣的都市圈,遍佈繁華時期建造的、如今卻雜草叢生的公路、橋樑和列車道。眼前的一切都如幽靈般提醒人們,這裡曾是繁榮的大都會,卻在發展過程中迷失了方向。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宮城縣東北部發生裡氏9級地震並引發海嘯。至2011年6月,日本統計死亡及失蹤人數已在2萬人以上。這場大地震死亡失蹤人數已經超過2.7萬人,另外數十萬人被迫過著避難生活。由仙台至東京,長達2000多公里的沿岸城鎮陷入末日景象。地震之後,忽然海水迅速退落,露出了從來沒有見過天日的海底,那些魚蝦蟹貝等海洋動物,在海灘上拚命掙扎。海水又驟然而漲,頓時波濤洶湧澎湃,滾滾而來,浪濤高10米以上,最高達40.5米。在數十秒間船隻、房屋、汽車、輪船像玩具般迅速被洶湧的海水捲走,房屋、汽車被衝入內陸後,再隨回流的浪潮漂回大海,整列火車被捲走失蹤。

    在幾艘大船上,有數千人隨著大船被巨浪擊碎或擊沉,無一人倖免。大地震使日本瓜果蔬菜的「魚米之鄉」福島,變成了令人聞風喪膽的「鬼城」。福島核電站周邊20公里成為「無人區」。東日本地震也誘發日本的「遷都論」,眾多學者專家力促日本遷都大阪等地,以分散風險,令日本首都的政治、經濟地位得以保存。據日本內閣府2011年6月公佈的東日本大地震直接損失總額概算,高達16兆9000億日元,約合1.36萬億人民幣。此預算中還未包括因核電站事故造成的核污染等方面的損失額。此次災難相當於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以目前日本GDP規模約5萬億美元計,5%等於日本過去七八年累積的經濟增長。

    日本人口不到1.3億,奢侈品消費卻在2006年一度佔到全球的47%。日本92%的女性都有一件或一件以上的LOUISVUITTON(路易威登)產品,他們把LOUISVUITTON手袋、Hermes(愛馬仕)絲巾看作身份地位的「證件」。而在2011年,在核危機的打擊下,法國香奈兒(Chanel)決定關閉受核污染區域的所有店舖,包括東京。奢侈品只是個縮影,核危機引發的人員、資金、貿易、消費和投資的變化將深遠影響日本未來。

    日本趨勢預測專家大前研一在2011年初預測,日本經濟將進入到冬眠狀態,而至2050年時,日本經濟規模僅為中國的10%;儘管日本人將難以接受,但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平衡」。自從上世紀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之後,日本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在0~1%之間,而始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又使問題進一步惡化。面對二戰以來最為嚴峻的經濟形勢,日本政府稅收不斷縮水,不得不選擇歐美的做法透支財政來刺激經濟。由於日本經濟復甦缺乏內在動力,刺激性措施一旦到期立刻會造成負面影響,這使得政府進退兩難。

    日本財務省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3月底,日本的國家債務餘額總計92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4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截至4月1日,日本人口共計1.2797億,按此計算,日本國民人均負債約為72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8萬元),一個三口家負債約216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74萬元)。日本國債已超過了英國、法國、德國GDP的總和,其占GDP的比重達到200%,僅僅償還債券的利息就要用掉財政預算的1/5。這些債務數據還只是日本大地震之前的糟糕現狀。

    拆了東牆補西牆,東京都地方議員籐井在一次專訪中指出,每個日本人都知道這個國家已經負債纍纍,但是大家似乎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日本債務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這種慢性的「國債依賴症」似乎已經無可救藥了。日本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熊野英生指出,2011年度日本債務超過了預算比例的50%,如果不繼續發行債券的話,日本將在2011年後破產。著名的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早在2011年1月就指出,如果日本政府繼續不顧一切地發售債券,標準普爾將調低日本長期主權債務評級,日本債務危機爆發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如果國債購買的主力軍——日本國民開始懷疑政府的償還能力,對市場失去信心時,債台高築的日本就將徹底無路可走了。

    2.經濟稗草,絕望蔓延20年

    二戰後,全球沒有哪個主要經濟體陷入這麼深的泥潭中,除了日本。日本人說「日本是不一樣的。」也許這是真的,因為每一個人都這麼說。但是,到底有何不同呢?

    美國智庫「新美國基金會」專家喬爾·科特金認為,近代崛起之後,日本民族仍然堅信,他們能將傳統(日本本土神道教與儒家、佛教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和西方科技結合,會產生一種全新的、更輝煌的社會方式。日本人仍然繼承了日本古代「鄉村文化」的許多基本特徵,保留著傳統上的狹隘偏見。日本真正的問題在於,它已不再是一個鄉村國家,而是一個世界性的部族,其傳統的思想觀念無論在國內多麼有效,都會造成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自我毀滅。

    從1971年到1985年,日本股市上漲了500%。1985年,日本經濟開始起飛,此後5年內上漲了3倍。1990年,日本經濟從頂峰開始下滑。8個月後,下跌了30%左右。之後,日本經濟江河日下。

    二戰後,日本的經濟是如何升空一發而不可收的呢?所謂美式資本主義是日本人最不想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獨創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資本主義形式。它跟自由資本主義有很大的不同。生產資料不是由富人或自由資本家掌握,而是由大商業集團控制。大商業集團從大銀行貸款,而大銀行則從普通日本民眾的儲蓄中得到大量資金。在日本,資本主義的風險和回報以特有的日本模式被集體化了。

    日本的經濟被稱為封建資本主義,17世紀的奴隸被運到美洲種植園時,他們採用的是主人的姓;日本的情況也近乎如此,日本工人被冠上所供職企業的名稱。工人們必須長時間工作,普通工人最長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得到的報酬卻少得可憐。工人們聚會或喝醉時會唱企業之歌。對於企業來說,工人並不是成本,而是農奴或家僕,企業可以在銷售額下降時隨時踢走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工人以生命作擔保。「像水稻一樣依偎在一起」是日本人的口號,的確如此,即使被焚燒,水稻也彼此依靠。

    日本人認為,大企業將永遠存在。日本以大企業為重。這些大企業之間互相持股、互相協作,很少能有小企業跳出來挑戰它們,這些大企業之間也很少有重大競爭。大企業創造或引進一些新技術和新產品,經過不知疲倦的工人推敲改進,然後應用於生產,生產出來的各種產品能達到出口要求,通常是出口到美國。

    日本資本主義模式相當怪異,大企業根本不關心利潤!它們認為追求利潤是缺乏遠見的,是「短期思維」。它們想要的是市場份額和增長率,因為它們的目標是走出去,佔領整個世界!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國內充滿怪僻和雜亂無章。日本人用一個詞來形容:Nihonjinron,意思是「日本人論」。他們總認為自己是特殊的、高等的。移民日本受到嚴格限制,日本人不太信任外人,有時甚至鄙視外人。當然,這並不影響他們外出旅遊,但是當他們外出旅遊時,他們也傾向於集體出動……為的不過是看外國人。

    日本人不僅認為自己優於別人,還經常通過與外國人的直接競爭來證明這一點。20世紀初,這種競爭採用了一種災難性的方式。日本人試圖以武力統治整個太平洋地區。這個計劃開始時進展非常順利。

    日本人論的核心就是法國人所謂的「團結」,日本人稱之為「和諧」。意思是所有公民都必須朝著同一個目標團結協作、攜手共進。但是法國人會直言不諱地批評本國的制度和歷史,而日本人只會保持緘默。

    如果說有哪一個國家的民眾特別容易受到群體思維的影響,那麼這個國家首推日本。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團結一致地站在日本軍隊後面;七八十年代,他們又像騾子似的為大工業合併而勤奮工作。即使在今天,只要某個潮流在日本流行起來,似乎每一個人都應當義不容辭地加入這股潮流中。

    據說,日本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西方社會中產生批判性分析的「干性」邏輯,到了日本就變成「濕性」的了——「濕性」邏輯帶來的是更強的社會凝聚力。至於個人對權力、對錯、罪惡和羞恥的理解,這些本是西方社會中受到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共同啟發而產生的;而在日本,這些都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釋。如果辜負了集體或者沒有盡責,按照日本文化的理解,人就應該為此感到恥辱。即使集體誤入歧途,個人也應當不離不棄。

    20世紀80年代,《日本第一》這部暢銷書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思潮。日本逐漸鋒芒畢露。日本式的有組織、集中化的資本主義勢如破竹、不可阻擋。

    在此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召開了世界幾大國家的財政部長會議,以貿易壁壘和經濟制裁為要挾,美國財政部長得到了一份協議:他們將美元對主要貨幣特別是對日元的匯率有秩序地下調。美國財政部長似乎相信,既然日本產品的質量比美國產品要好,那麼,日元匯率越高,日本產品就會越貴。

    如果說日本對美國經濟利益的衝擊是「珍珠港事件」,那麼《廣場協議》就是中途島戰役了。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突然變得難以售出。在美國財政部長離開會場之後的幾個月內,日元就升值了足足40%,日本的出口產品比同期貴了一倍。第二年年初,日本GDP增長減半。日本的銀行必須作出反擊了,它能做什麼呢?

    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在日本家喻戶曉。中央銀行的業務相當簡單: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時,中央銀行就想辦法讓貨幣變得更便宜、更多。事實上,日本銀行就是這麼做的:降息。貼現率在1986年一年中下調了4次,降至3%。同時,企業利潤已經開始下降,同樣的情景在10年後的美國也發生了。儘管如此,投資者對日本經濟依然持樂觀態度。貨幣仍在流通,受到降息的利好消息的刺激,股票突然間變得炙手可熱,成為每家餐館中的熱門話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