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未來 第18章 「數字虛擬社區」出場
    在人類進入流動社區和虛擬社區時代後,社會各組織將認同「幸福指數治天下」的價值觀,而不再成為GDP的奴隸和盲從者。在2020年,一些城市的社區革命性變化,將促使人類反思生活的價值,並重新定義他們的生活規則……

    1.幸福指數,居住空間首選

    世界上最傑出的科普作家、科學家、國際通信衛星技術的奠基人阿瑟·克拉克在過去數十年裡,曾對科學技術和人類社會的未來做過眾多大膽預測,在這些預言中部分已經成為了現實。克拉克預言,在人類進入流動社區和虛擬社區時代後,社會各組織將認同「幸福指數治天下」的價值觀,而不再成為GDP的奴隸和盲從者。在2020年,一些城市的社區革命性變化,將促使人類反思生活的價值,並重新定義他們的生活規則,「幸福指數」這樣的概念將再次受到人們和社會的青睞。

    在未來,「幸福指數」評估系統將成為人們對於居住空間要求的首選,對於一些「幸福指數」研究專家來說,GDP是工業文明帶來的噩夢,GDP代表了什麼呢?大量的資源、能源被耗盡,環境、氣候被破壞,換來一連串的增長,可大多數的錢並沒有帶來人心理上的寧靜與愉悅,相反變得更加焦慮與不安……2006年7月,英國「新經濟基金」偕同「地球之友」組織推出《幸福星球指數》的報告。在這份報告中,居於幸福國家榜首的竟然是一個飄零於大洋上的島國、人均GDP僅1440美元的瓦努阿圖,而傳統的西方八國集團成員則無一進入前50名,這說明了富國未必幸福,強國未必舒適,龐大的GDP未必就是人類終極追求的命題。

    作為公認的「幸福指數」中的一種,英國出台的「幸福星球指數」是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全球化進程中的「資源利用有效性」,能否花費最少的資源讓人們過上最幸福的生活,也是為了糾正人們傳統上認為高浪費必然會帶來高質量的幸福生活的固有觀念。名不見經傳的瓦努阿圖位列「全球幸福國家」榜首,表明「無需過度使用地球資源就獲得長久並幸福的人生是可能的事情」。「幸福星球指數」評價說,瓦努阿圖的人民對生活的滿意度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生態足跡」度量指數也很低,對地球生態環境的破壞幾乎為零。另一個正成為全球未來幸福典範的國家是喜馬拉雅山南麓小國不丹,不丹國王是第一個在世界穩步推進用「國民幸福總值」(GNH)來治理社會的國家元首。國王的執政理念是,「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不要失去精神生活、平和的心態和國民的幸福」。按照國王的思路,「國民幸福總值」主要包括發展經濟、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環境和實行良政等內容。

    2010年,美國蓋洛普公司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中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在一項涉及132個國家136000人的調查項目中得出的結果表明,幸福更多的來自於被尊重、對生活有控制感方面。家庭、朋友和一份令人愉快的工作為你帶來的幸福感,要遠遠超過金錢。儘管財富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滿意度,但它只對日常心情產生一些比較小的影響。這項調查已由結果表明,個人和國家的收入提高會使生活滿意度上升,但更為積極的情緒和幸福感則與其他因素有關。

    可以預計,到2020年,「幸福社區」將以多種形式出現,這將顛覆傳統的GDP崇拜,使人們對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深層次思考。

    2.「比特之城」虛擬生活秀

    威廉·米切爾,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一位走在時代尖端的科學家,在他的未來學奇書《比特之城》一書中,預言了21世紀神奇的數字化網絡空間中的「軟城市」比特之城。

    「比特之城」將顛覆人們對傳統城市概念的定義,因為依靠水泥森林而構築的物理的城市的概念將過時。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的將會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虛擬城市。

    這將是一個不依附於地球上任一確定地點而存在的城市,網絡就相當於城建用地,其格局超越了地理的局限,不取決於交通的便利性和土地的有用性,而受互聯性與帶寬程度的制約。他提到,「對於設計者和規劃者來說,21世紀的任務是建設比特圈——一個世界範圍的電子中介環境,網絡擴散到每一個角落,在其中的大多數造物(從毫微米到全球的各個層次上)都具有智能和電信能力。它將覆蓋並最終取代人類已在其間浸淫甚久的農業和工業景觀。」那時,城中的場所將由軟件以虛擬方式組建,而不是用石頭、木材或者水泥等物理的方式造就,它們通過邏輯關係而不是門、走廊和大街彼此相連。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異步的,居民由脫離現實的、分裂的主體組成,他們以化名和代理人的集合形式出現。

    這是個沒有邊疆的城市,空間必將被解放出來,每個人都會成為一個無線終端。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電腦、智能卡等,人可以發出各種指示,得到各類信息,成為一個移動的辦公室,移動的家庭。人工智能將會大量出現。

    只要擁有一張卡片:就可以用它遙控家裡的電器,在寒冷的冬天出門前遙控啟動代步工具,用它可以在地方選舉中作為投票,還可以做秘書,去支付賬單、訂機票。這可是真正的「一卡通」,而它可能在五十年後出現在人們的皮包裡,甚至成為衣服乃至身體的一部分。未來,城市中的建築物都會有一個公共數據庫設備,這些數據和整個城市的數據中心聯網,每個人通過自己的卡就可以實現智能交互。

    虛擬身份同樣重要,每個人都可以以虛擬身份在虛擬社區工作,人們的大部分時間和重心開始放在「虛擬場所」上了。就此,虛擬空間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現實。

    未來的城市交通實際是生活方式的革命,未來,出行會變成生活的過程,在交通工具上人們可以持續進行自己的事情。可以看到的趨勢是,當前通用汽車公司已經在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裡研發新一代的概念汽車。真正的目標是,人要從駕駛中脫離出來。

    3.《伊托邦》,人類城市大轉變

    1999年,威廉·米切爾教授出版了《伊托邦》一書,預言未來城市的規劃模式,威廉·米切爾在書中首先講了一個水井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村莊,村莊中央有一口水井,為了取水方便,居民的房屋都建在距水井不遠的地方。每天傍晚,人們來到井邊,汲取第二天所需的水,並在那兒呆一會兒聊聊天,也進行一點交易。這樣,井邊就成了村莊的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後來,供水管道出現了,居民的房屋不必再集中在老的中心地帶,人們也不再聚集井邊,廣場和市場出現了,人們有了新的社交場所和交易場所,村莊擴展為鄉鎮,鄉鎮又擴展為城市。

    在工業文明時代,城市化的浪潮在翻滾。農村的農民不斷擁入城市的工廠,而夜以繼日運轉的工廠一方面在給城市創造財富,但一方面卻也在製造污染和貧窮。城市變的擁擠不堪,從而湧現大量的貧民社區。不堪忍受的人們開始憧憬鄉村的田園風光,但是卻又割捨不下城市的社會機遇及方便的生活。這種矛盾的心理使得人們開始嚮往一個能把鄉村和城市的優點融為一體的城市。如今許多歐美城市,雖然大部分人都把居家搬到了城市外圍的郊區,本以為在自然中居住的美夢已經實現,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卻使人們更加困惑。

    為了維持和達到這種居住環境,人們不得不每天驅車30分鐘、甚至1到2小時到城裡上班,仍然是早出晚歸。早上從空調的郊外臥室起來,鑽入開著同樣空調的汽車,來到同樣恆溫空調的辦公室上班,然後在有同樣空調的餐廳吃午飯,再回到辦公室,晚上再回到離開一天的家。而每天都要忍受高速公路上的噪音,和堵車的煩惱。一個美麗的郊外家園,卻空有其屋,主人真正能在其中欣賞居住的時間沒多少。其結果是:白天,一個寂寞的郊區花園;晚上,則是一個鬼蜮城區。郊區化城市的兩極就是這麼的分明。即使在閒暇時間裡,他們會到空調的購物中心去購物或到空調的影院度過一天,而離自然卻同樣遙遠。

    攤大餅式的城市郊區化,使田園景觀之美喪失殆盡。郊區化也是一種經濟上、資源上的浪費。它浪費土地,增加通勤時間,提高服務費用。人們發現他們的田園都市夢想事實上並沒有實現。郊區化的結果,因此帶來了許多問題。

    然而,數字革命將使人們所熟悉的城市規劃模式已失去了意義,並將被淘汰,網絡的虛擬性將成為未來城市生活的主宰,物理上的距離已變得不那麼重要。未來的生活景觀中,網絡技術將把工作場所延伸入居住場所之中,居住——自然——娛樂場所將更加緊密地在物理空間上聯繫在一起,而工作場所進一步淡化,不妨可稱之為工作場所的溶解:溶入自然之中、家居之中和休閒娛樂之中。

    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存在怎樣的聯繫呢?在《伊托邦》書中,作者描述這種關係:

    現實社會——虛擬社會

    真實地點……銀行、書店、郵局——虛擬地點……網上銀行、書店

    物資積累……鐵路、工廠、原材料——信息流動

    地理聚集……金融中心、寫字樓——電子互聯……遠程操控、e-mail

    真人交流——網上交流

    下表是不同時代技術對人們生活所起的改變

    【本章專家】

    弗朗西斯·柯林斯 基因研究專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雷·庫日韋爾 美國發明家、未來學家

    比爾·蓋茨 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

    弗倫奇·安德森 美國基因研究專家

    艾倫·赫伯爾·卡茨 美國費城維斯塔爾學院教授

    詹姆士·沃森 美國科學家

    巴德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免疫學專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