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未來 第17章 異度空間,虛擬城市生活指南 (2)
    在人們的居住空間裡時,房間的佈局和陳設已被保存在遠程數據中心裡,每個人的空間都是個性化的設置。由於汗液分析傳感器、無線通信菜單、心臟監測手錶的進步,每個人的個人習慣、膳食攝入和生命體征方面的相關數據都已被存儲。毫無疑問這對身體有好處,但也能幫人身保險公司計算要承擔的風險。生活方式也被計算在內:多吃一個培根漢堡,就多付一點保險金。

    在2020年,一個人每天將會面臨多種選擇,比如將跟誰見面、在哪裡上映哪部電影、飯店是否需要申請光顧等各種個人和外部選擇的結合,這些選擇都建立在對個人過去選擇的記憶的基礎上。這個持續聯繫、不斷拍賣物品和服務的世界將提供給人們前所未有的社會效率。這也是個完全合理的世界,其中很多內容的雛形已經存在,比如咖啡店的無線網絡,它令咖啡桌轉化為辦公空間、研究室或開放式的隔間。

    更多的人將把生活和工作結合起來,而不是設法在二者間取得平衡。家用電腦和移動電腦使更多的人模糊了家和工作的界限。與此同時,公司也設法把工作環境變得更加舒適,甚至提供廚房、購物區、日托中心和睡眠區。

    2020年,憂鬱症將成人類健康第二大威脅,僅次於心臟病。甚至,在發達國家中,憂鬱症的排名超越所有疾病,躍居第一位。憂鬱症是「靜默的流行病」,由於接觸的負面能量太多,有可能因此衍生其他疾病甚至導致死亡。憂鬱症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日益嚴重。從工作的快節奏到週末和假期慢節奏的轉換,使許多人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工作壓力大的人受到的影響尤其明顯。

    3.邊緣空間,未來城界定

    2010年,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托尼·特拉弗斯在一次專訪中提到,近至上世紀70年代、甚至80年代時,人們還認為,隨著歷史較為悠久城市的人口不斷減少,它們的全盛期已過,將變成多餘的東西,人們開始到越來越偏遠的地方工作。但人們現在發現,人們喜歡居住和工作在大城市。而住在大城市、彼此離得很近的人們,也往往更願意生活在較小的環境裡,更為密切的生活在一起,不用那麼頻繁的開車,就在當地購物,更多的使用公交。

    中國CCTV新總部大樓設計者,世界著名的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荷蘭籍創始人雷姆·庫哈斯曾就預測城市未來撰寫過大量文章,他同時也對「垃圾空間」(即商場和停車場、配送中心和城外棚屋的非空間——它們是現代都市文明的碎片)和「擁擠文化」等概念進行了定義。在對「擁擠文化」的定義中,他將尼日利亞的拉各斯列為未來的城市。

    庫哈斯擔心的不是擁擠,而是空曠。他指出:在全球有些城市的中心,似乎沒有人是常駐居民。例如迪拜,它既是一個總是很空曠的城市,也是一個總是很擁擠的城市。它向我們同時展示出了擁擠和空曠這兩方面。他補充稱,倫敦和紐約也是如此,這兩個城市的中心正越來越變成富人的保留地,把社會中的其他各色人群排擠出去,而這兩個城市曾經的繁榮正是仰仗後者。

    著名荷蘭建築師雅各布·范賴伊斯認為,單一文化是真正的問題。他對未來城市的看法與弗裡德曼的假設一致。范賴伊斯的公司MVRDV甚至提議建造生豬加工大廈,在大廈裡,生豬被飼養,然後在同一個城市建築物中被加工成食物和皮革。讓城市兼具各種用途是使其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城市必須是生活和工作、家庭和通勤者的混合體。從社會角度講,混合型城市是可持續的——我們從未真正讀到過可持續性的這一面。

    美國著名學者約耳·加羅在《邊緣城市》一書中對新型城市的條件進行了界定。它既非傳統的城市,也非郊區,而是兼具這兩個特點,例如在加州硅谷周圍湧現的城鎮。網絡化的電腦正在事實上改變著城市,其速度比汽車以往改變城市的速度更快。他提到,如果運輸技術是皮鞋和驢子,那麼最終得到的是耶路撒冷。航海和馬車時代的到來讓耶路撒冷人群擁擠的街道走向了消亡,波士頓和阿姆斯特丹由此建立起來。根據同樣的邏輯,鐵路創建了芝加哥,汽車創建了底特律和洛杉磯。接著,噴氣式客機讓西雅圖和悉尼等城市繁榮了起來。如今,網絡化的電腦正改變著房地產的性質。而電訊技術讓曼哈頓變成了中心,一旦人們不再需要佔據電梯空間的通信管道網和信使網,提供給員工的空間就會擴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全球思想委員會委員薩斯基亞·薩森預測,中國和印度正從零開始建設數百個城市,他們需要這樣做。其中一些城市將成為智能城市,由電腦控制。

    科學家和電腦程序員現在正把城市化當作一個複雜的、擁有自身「模糊邏輯」的系統來討論。人們無法把紐約或倫敦改造為智能城市,它們已過於定型。但這些新城市可以被完全網絡化,它們的功能可被嵌入系統和科技之中。以思科在韓國仁川正在做的工作為例:在那裡,這家美國公司正致力於建設一個智能城市,在這個城市,從公共服務到能源利用等一切都受到監控並可高效運轉。

    「智能之城」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流。自2002年起,國際電信聯盟等機構每年在全球範圍內評選出1個最佳「智能之城」,新加坡、中國台北、加拿大滑鐵盧、韓國首爾等城市或下屬城區先後當選。

    在未來的「智能之城」裡,所有的建築物都會有一個公共的數據庫設備。城市居民只用一張智能卡就能做很多事情,比如付公用事業費和購物賬單、地方選舉中投票、把房子鎖上和打開,甚至能啟動汽車。  

    「生態之城」這一概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在後工業化時代,生態城市將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綠色之城。

    有「生態城之父」之稱的芬蘭人艾洛·帕羅海墨為人們描繪了一幅生態城市的生活圖景:在生態城中,大多數居民消費的食物是他們在自己的城市中生產的,有機廢物可以通過組合和生化製造進行再循環;生態城包括根據田地而調整的建築區域、商務森林和公園式的自然保護區;城區的一大部分保留用於太陽能、風能發電、巖土熱泵、生物發電,生物發電會向大氣中散發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又從大氣中吸收了碳,所以保持了某種程度的平衡,大氣中碳的負擔也不會再繼續增長。

    生態城還應包括人工魚池和綠色蔬菜大棚,正如城市的其他部分一樣,人工池還可以與生物水處理系統和綠色大棚的能源供應結合起來,一個生態城將擁有一個封閉的水循環系統,這意味著水並不是從城市外部引進來的,污水也不會輸往城外;廢物的管理和材料的循環使用與生態城的其他行動無縫融合在一起,利用有機廢物進行發電和施肥是整個行動的一方面。通過這個辦法,廢物的管理、發電和食物的生產被連在一起並形成了一個整體系統。

    生態城裡的小轎車被其他交通工具替代了,這些交通工具因為是電力的並且通過城區導航系統進行控制不會污染空氣。當然,生態城將擁有一個現代的綜合的數據交換系統,居住在獨棟別墅中的居民們可以不用見面就很容易地交換信息。

    【本章專家】

    阿瑟·克拉克 國際通信衛星技術的奠基人

    威廉·米切爾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