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我誤解你了嗎? 第30章 中國可怕嗎?——算算中日的歷史賬 (5)
    滿清入關後,清朝國力鼎盛,日本人在200年間未敢輕舉妄動。但清朝道光之後,國力急轉直下,終於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打敗,中國進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的失敗,既讓日本看到了歐洲列強侵略的恐怖性,又讓他們看到了新一輪挑戰中國人的機會終於來了。明治維新(1868年)後的第三年,日本國力剛剛有所上升,國內的武士階層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征服朝鮮(三韓)。明治六年,日軍開始侵略中國台灣,明治八年,日本人強迫中國的藩屬國琉球與清朝解除冊封關係,明治十二年,日本公然吞併琉球,改名沖繩縣。至1895年,日本人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徹底改變了近2000年來的力量對比。

    3.掃蕩「漢魂」

    要說日本真正地開始強大起來,還真是從脫亞入歐以後開始的。第一個提出「脫亞入歐」口號的人叫做福澤諭吉?豻?貖?貢,號稱「日本的伏爾泰」。其理論核心就是倡導「全面西化」。福澤諭吉出生於日本一個下級武士家庭,多年來習慣了日本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加上自己的武士身份,使得他不用太辛苦勞作就可以得到比普通人要優越的生活。

    後來,因為偶然的機會,他開始跟隨日本駐外使節遊歷西洋。當福澤諭吉第一次走進美國的飯店時,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美國人竟然把整塊絨氈鋪在地上,穿著皮鞋在上面走來走去。而絨氈在日本是非常昂貴的奢侈品,只有那些極為富有的人才可能買到一小塊,用來做錢包或一些用於炫耀的掛件。後來他們又到了巴黎,住的旅館是五層樓,無數汽燈將室內外照得亮如白晝,飯廳裡擺滿了山珍海味……

    百聞不如一見,福澤諭吉跟駐外使節一起,考察了西方國家的醫院、銀行、郵政、兵制、議會等,處處感受到西方社會的發達與先進,面對這一切,福澤諭吉「開始驚訝」、「接著迷戀」、「最終狂熱」。他深刻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的發達,同時將之與日本本國對比,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變不可。

    於是回國後的福澤諭吉開始著書立說,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一文,他提到:我國不可猶疑,與其坐等鄰邦之進步而與之共同復興東亞,不如脫離其行伍,而與西洋各文明國家共進退。對待中國、朝鮮之辦法,不必因其為鄰邦而稍有顧慮,只能按西洋人對待此類國家之辦法對待之。順便提一下,這位得力於漢學修養,能寫一手漂亮啟蒙文章的東洋思想家,後來卻叫嚷著掃蕩一切「漢魂」。

    如同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日本人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這裡仿照歐美街市,蓋起兩層樓的洋式磚瓦房,街道上電車穿梭,夜幕降臨時煤氣燈就會點亮,一切都模仿西方最發達國家的發展樣本。在經過一段時期的發展之後,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後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基本建立起了以重工業為主的現代化意義上的日本經濟體系。在日俄戰爭後的十多年間,又進行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電力產業革命」,這就是俗稱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這樣日本在經濟上終於完成了「脫亞入歐」。一戰結束後,日本以戰勝國之一的身份,與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崇拜強者,本來無可非議。令人遺憾的是,日本人的強者崇拜中,缺少公正的氣度。日本問題專家賴肖爾曾指出:「日本人對其他國家的態度猶如一個鐘擺,晃動於自卑感和優越感之間。」這就是說,在比自己先進的文明面前,日本人總是感到自卑,不得不認真學習、模仿,等到把人家的東西學到手,就開始瞧不起以前的良師益友,自卑感於是變成優越感。賴肖爾還發現,日本人每次向外學習最後都轉向對抗,優越感極度膨脹使日本人「跨入可悲的境地,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所發生的那樣」。?豻?貖?貣

    毫無疑問的是,中國當然不是什麼「窮了、落後了幾千年」,日本更不是特別富裕、人種優秀的「神國」。真正的事實恰恰相反:是中國富了、先進了幾千年,形勢只是在最近不到100年的區間才突然急轉直下,中國由巨富而挨打遭暴搶,由挨搶被打墜入貧困的深淵,而日本當時不但絕不是什麼闊主兒,而是窮得叮噹響的小國。

    根據經濟學家麥迪遜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的統計,1830年中國經濟的總量占世界GDP總量的三分之一,這不但是日本從來不能和不敢想像的,它也超過了現在美國經濟占世界25%的水平,說白了這是至今無可匹敵的經濟總量的世界紀錄。?豻?貖?貤

    但是,1840年中國卻被經濟總量不及自身九分之一的英國打敗了。而且更為可悲的是,當1895年中國甲午戰敗,割地賠款之後,大清的經濟總量依然還是日本的七倍。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人的生活狀態其實並不比中國人好,他們缺衣少食,甚至連當年作威作福的武士們,也經常吃不飽飯。中國北方餵馬的蕎麥,在日本便是作為主食的,「燉牛蒡」這樣的菜已經是大戶人家待客的佳餚。

    或許正因如此,面對戰敗對手,壓搾得更變本加厲,而使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瞠目結舌。回顧甲午戰爭時日軍的獸行,就可以知道這一切。西方史學家胡蘭德在描述日軍佔領旅順後的情形時這樣寫道:「當時日本將卒之行為,實逸出常態之外。四日間殘殺非戰鬥者婦女幼童。從軍之歐洲軍人及特約通訊員目擊此殘虐之狀況,然無法制止,唯有旁觀,不勝歎息。此時得免殺戮之華人,全市內僅三十六人,然此三十六人為供埋葬同胞之死屍而被救殘留者。」對此,連日本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認,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曾對人說:「把俘虜綁上屠殺,殺害平民,甚至連婦女也不例外,這些似乎都是事實。」美國的一家報紙抨擊日本國是「蒙文明皮膚,具野蠻筋骨之怪獸」。

    1893年,甲午戰爭前一年,明治天皇決定此後六年,每年從內庫中拿出30萬元帑銀,用於海軍建設。而這,已經超過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此舉再次帶動了日本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艦。

    據說明治天皇甚至乾脆用餓肚皮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前線那些饑寒交加的日本軍人,得知天皇每天僅僅吃一餐飯的時候,人人涕淚橫流。天皇恨不能把「聖岳」富士山變成金山、鐵山、鋼山、火藥山,把瀨戶內海的每一塊礁石都變成戰艦。他不要慢節奏的跋涉,他一開始就要求他的國家「衝刺」。

    而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引發了社會的長期動盪,把中國現代化進程逼入坎坷凶險的途徑。甲午戰爭慘敗源於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的戰敗。當時,日本使用了偷襲的方案,並對戰爭的結果準備了三種預案:如果海戰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獲勝,則在中國登陸,打平的話,就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拉鋸。正如以後眾所周知的那樣,清帝國在那場決定性的海上會戰中嚴重受挫,從而完全喪失了制海權,接著在日本海陸進攻下,輸掉了整個甲午戰爭,並以李鴻章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而告終。

    甲午一役使日本一舉實現了「大陸政策」的前三期計劃,中國台灣、朝鮮、遼東半島都收進囊中。而2.3億兩的戰爭賠款則相當於當時日本4年的財政收入。這筆意外之財,讓日本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當時的外務大臣井上馨說:「這筆賠款以前,日本的財政官廳從未談到數萬萬元的大數位。國庫收入僅達8000萬日元。因此3.5億日元巨款流入國內,在朝在野的人,都認為是無盡的財富。國營也好,私營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實行大大的擴張了。」

    日本《女學雜誌》曾沾沾自喜地寫道:「全國同胞,如乘鐵甲之艦,悠然遨遊於日本海上,此即為大日本之現狀也!」甲午一戰,由此埋下了日後日本舉全國之力試圖吞併中國的伏線。

    1927年,日本完成了大陸政策,認為「欲征服中國,必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征服中國」。?豻?貖?貥這一政策表明,作為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已把中國作為其整個擴張戰略的重要步驟。在這個戰略指導下,1931年,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侵入了中國東北;1937年,日本製造了七七事變,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

    沒有到過中國的日本人,對於中國的大,是沒有什麼感覺和體會的。只有到了中國以後,見識了中國以後,才會慨歎中國何其大。

    中國很大,一個四川省,就相當於法國的面積;全國面積之和超過中歐、西歐加起來的十幾個國家。中國是日本國土面積的30倍,當年中國人口比日本多20倍(現在比日本多10倍)。

    日本軍隊再多,到了中國以後,就像撒胡椒面一樣,只能零零星星地分佈。當年的中國是農業國,是農業經濟,日本打贏幾個戰役,佔領一些地方沒有用,佔了一些城市也沒有用。中國的優秀軍政人才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把農村、農民組織起來,的的確確形成了強大的抗擊力量。

    1940年,岡村寧次出任侵華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官後,對華北的情況作了調查。據他統計,華北每平方公里只有2名日軍。活動在敵後的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每天都在消耗日本兵,正面戰場國民黨正規軍又與日軍大規模作戰,戰爭天天都在打,每天都在死人,日本如何經得起這種消耗呢?

    中國是一個各種地貌地形極其複雜的國家。有高山,有平原,有沙漠,有山地,有丘陵,有青紗帳,有江河水網地,還有熱帶叢林,等等,每一種地形地貌,都可化為軍事利用。適應這種地形,另一種地形卻不一定適應。中國很大,地形分三級階梯。成階梯狀的地形,對中國有利,中國軍隊居高臨下作戰,日軍的優勢戰力發揮不出來。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抗戰八年,日軍只佔領第三級階梯內的區域:即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以東的地盤。而且日軍佔領的東部的這些區域,還成塊狀地東一塊,西一塊地分佈著國統區和抗日根據地。中日對壘,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戰爭打到這個份上,日本有多少勝算呢?

    抗戰爆發初期,蔣介石提出的「以時間換空間」,毛澤東提出的「論持久戰」,講的都是同一個問題——打消耗戰。中國很大,所以,有足夠的本錢來打持久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粹德軍在歐洲戰場的勝利,使日本決定盡快佔領法國、荷蘭、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佑發表「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稱「要根據我們皇道之偉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滿、華三國為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大東亞共榮圈」一詞。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由「東亞共榮圈」和「南方共榮圈」兩個部分構成。東亞共榮圈主要由「日、滿、華」組成,「南方共榮圈」主要是指原來屬於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南方共榮圈」在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衛核心圈的作用;二是取代歐美列強的宗主國地位,形成一「南方經濟圈」,以滿足戰爭經濟自給自足的需求。

    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國利益,引起美國的強烈反應,於是日美矛盾尖銳起來。當然,美國這種「不使戰爭升級」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這就是不能影響到它的根本利益。而日本對東南亞的佔領,則被美國認為,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於是立即給予強烈反應。

    1941年7月28日,日軍佔領了越南。這個行動大大激怒了美國人。美國國務卿赫爾要求總統羅斯福對日本實行更加強硬的禁運。在日本佔領越南的前兩天,美國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同年8月1日,又宣佈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美國一領頭,英國、加拿大、荷蘭、新西蘭、埃及等國家也對日本實施了制裁措施。這對於日本打擊太大了。日本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絕大多數戰略物資需要進口。美國帶頭禁運,等於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美國報紙說:「這一招是除了開戰以外的最嚴厲的打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