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41章 三角洲保衛戰 (3)
    「全球超過60%的人口,以及2/3的大中型城市,都生活和構築在河口之上。河口的健康和安全,不僅關係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也關係到人類的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WWF全球總幹事詹姆斯·利普在高峰論壇的主題致辭中指出:「同時,河口也站在全球氣候變化的風口浪尖。海平面上升,鹽水入侵,洪澇乾旱,棲息地及生物多樣性喪失,新時期河口面臨著更多的威脅。」

    在此背景下,WWF倡導以生態系統為基礎,以流域綜合管理為核心,各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綜合性的河口保護措施。在該論壇上詹姆斯·利普提倡「順應自然」的河口保護措施。他舉例說明:由於泥沙的減少、紅樹林的退化、海平面的升高和龍捲風的增加,位於印度和孟加拉的孫德爾本斯(Sundarbans)三角洲正面臨失去沿海島嶼的威脅。

    而再造紅樹林、建設天然屏障的項目不僅創造了綠色工作崗位,而且調整了河流管理戰略——堪稱是一種超越了單純的水資源管理的模式。

    多南那(Donana)三角洲地處西班牙最大河流所在流域,一直受到農業擴張的嚴重影響,不斷擴展的農業不僅摧毀了地中海森林,而且過度使用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在WWF的支持下,經營農業的農民們如今可在其草莓生產中節約15%的水資源。WWF還在與歐洲的消費者市場進行合作,為草莓生產制定環境標準。與此同時,世界自然基金會與當地社區和政府主管部門開展協作,改善農業景觀規劃,以修復地中海森林中18000公頃的生態走廊。

    這些案例給我們的關鍵信息是:應用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綜合方法、吸引主要利益相關方參與是確保河口健康的關鍵所在,這樣的方法同樣適用於中國的長江流域,「在過去20年中長江沿岸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而通過長江論壇這個平台,越來越多的利益相關方也日益認同保護和發展雙贏的重要性。」詹姆斯·利普建議長江論壇參與各方繼續流域層面的流域綜合管理措施,並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環境下,探索保護和發展共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作為最專業的濕地專家,在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世界河口三角洲如臨大敵之際,濕地國際表現出了「甘苦與共」的決心。

    濕地國際官方網站在2010年3月發佈系列文章,對湄公河擬建水壩帶來的危險、雲南動物面臨飲水難、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近況等進行跟蹤瞭解通報,其中表現了對國際濕地資源的關注和期盼。

    濕地國際創建於1995年,是由亞洲濕地局(AWB)、國際水禽和濕地研究局(IWRB)和美洲濕地組織(WA)3個國際組織合併組成,在全球、區域和國家開展工作,致力於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濕地國際的全球和地區項目由120多個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基金會、開發機構和私人機構提供支持,項目活動分佈於六大洲14個地區,在非洲、南美洲、南亞、東亞和北亞以及中歐、東歐和大洋洲設有16個辦事處和協調機構,總部設在荷蘭瓦格寧根。

    濕地國際通過開發工具、提供信息來協助政府制定和實施相關的政策、公約和條約,以滿足濕地保護的需求。該組織憑借科學的分析以及在全球和國家保護與自然資源管理項目中取得的經驗,在某些影響濕地的關鍵問題和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優先行動方面,提供最佳的信息來源。目的是通過能力建設、夥伴關係、跨區域合作和多部門的實地項目把它們和其他組織的能力結合在一起,為濕地管理問題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

    目前,濕地國際正努力實踐自己的四個長期全球戰略目標(2005—2014年),即使有關利益方和決策者充分瞭解濕地的現狀和趨勢及其生物多樣性、社會經濟價值和行動的優先領域;認識到濕地所提供的價值和服務,並把它們綜合到可持續發展中;通過綜合的水資源和海岸帶管理實現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通過大範圍的、跨界的濕地物種和關鍵濕地棲息地動議改善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現狀。

    三、個人的付出

    感受地球發生的冷暖交替、海平面上升、家園沉陷、物種消失,廖曉義和行走在保護河口第一線的人們,以事實帶領我們從心體悟:行動的迫切性。一己之力,也能積少成多,用我們日常的點滴貢獻,共建三角洲文明、城市文明和地球文明的全新未來。

    大至參與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級別的國際會議,小至安步當車、種一棵樹,個人對河口的保護措施不容忽視。暫且不論參與這些行動的個人,是總統、環保人士、志願者,還是潮流明星、童子軍,都是我們極其希望看到的,也是我們的河口城市、三角洲得以長久繁盛所必須的民眾土壤。

    一個人的環保診斷書

    「70億棵樹運動」,你參加了麼?

    2009年9月21日是個令人激動的日子。聯合國「10億棵樹運動」宣佈已超過70億棵的目標,即地球上每人一樹。這個宣佈表明:氣候變化,全球行動,人人有份。

    在過去三年裡,數百萬人曾捲起袖子,不怕骯髒,為了環境而植樹。他們當中有童子軍,有國家領袖,有小學生,也有城市居民和企業領導。

    中國政府宣佈在這場特別的運動中植樹26億棵。由此,總植樹量達到73億棵,里程碑得以實現,並且遍佈世界各地的167個國家和地區。

    或許會有人記得,2006年11月,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公約會議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世界農林中心聯合發起「10億棵樹運動」當時,有無數質疑的聲音。有人認為是炒作,有人認為會半途而廢,總之,持無法實現的態度的大有人在。

    但是,日復一日,周復一周,人們走進花園、公園和城市,走進鄉村和農村地區,證明懷疑者錯了。

    該運動的首個目標是促進10億棵樹的種植承諾和實際種植,以表達公眾挑戰氣候變化和森林及生態系統退化的態度。此後,「10億棵樹運動」的成果大大超越了其原有目標,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運動」,所有參與者中一半以上(52%)是個人。

    站在2009年9月21日這一天,過去8個月裡,中國植樹61億棵,其中26億棵是為「10億棵樹運動」栽種的。這額外種植的26億棵樹一經宣佈,便使該運動截至9月21日的植樹總量達到73億棵。世界各地植樹超過一億棵的國家還有埃塞俄比亞(14億棵)、土耳其(7.11億棵)、墨西哥(5.37億棵)以及肯尼亞、古巴和印度尼西亞等。

    「10億棵樹運動」舉行以來,植樹已成為跨信仰、跨世代的活動,一棵棵樹木象徵著兒童和父母之間的聯繫,還將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們維繫起來。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肯尼亞「綠色帶運動」創始人、該運動的贊助者之一旺加裡·馬塔伊說:「讓我們種植更多的樹木來慶祝這一卓越成就,這是全球所有人集體行動的結晶。通過促成『10億棵樹運動』大獲成功,各大洲的人們正在呼籲他們的政府切實開始呵護地球,並尋求統一力量,與氣候變化做鬥爭。」

    摩納哥元首、該運動的另一位贊助者阿爾貝二世表示:「我一貫堅信『造林植林護地球:10億棵樹活動』具有強大的示範力量,並且很高興看到這項活動不負眾望,超越植樹活動本身所帶來的裨益,造福子孫後代。」

    「70億棵樹是70億份對行動的承諾。」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環境署)執行主任阿齊姆·施泰納指出:「最重要的是,『10億棵樹運動』說明植樹活動雖然輕而易舉,卻能在非洲貧民窟的兒童和墨西哥總統之間,或是巴黎一名企業總裁和東帝汶的聯合國維和人員之間產生共鳴,凝聚力量。」

    「10億棵樹運動」除了促使各國政府採取切實行動重新造林之外,還成功地推動了社會各界的植樹活動,結合了世界各地極具啟迪性、原創性和開拓性的舉措。

    舉例而言,「新奧爾良補植倡議」支助種植果樹,幫助在2005年卡特裡娜颶風的餘殃中艱難前行的社區獲重獲生機;南非的「索韋托綠化運動」通過2010年國際足球聯合會世界盃的籌備工作進行集資,旨在將塵暴區轉變為樹木蔥蘢的街區;另外,一名11歲的男孩發起了」少說話,多植樹」運動,其中來自56個國家的132名兒童承諾植樹共計100萬棵。

    「10億棵樹運動」開展以來,除得到環保名人和王室、國家的認可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意義。在阿富汗、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伊拉克、利比裡亞和索馬裡等曾經發生或正在衝突的地區,這一植樹活動也深受歡迎。

    地球需要的,不止是「熄燈一小時」。  

    2010年3月27日晚上8:30至9:30,是自豪的一個小時,這是「地球一小時」活動參加者最直接的感受。沉浸在黑漆漆的世界,在短短一個小時內,靜悄悄地思考地球與人類應有的正常關係。「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這是身在紐約、哥本哈根、墨西哥、東京、悉尼、吉隆坡、上海、北京的人們共同的疑問。

    「地球一小時」是WWF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提出的一項倡議,希望個人、社區、企業和政府在特定的時間熄燈一小時,來表明他們對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支持。2010年,「地球一小時」的目標是通過全球6000多個城市、超過10億人的參與,政府、企業、社區的積極加入,使「地球一小時」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環保行動。

    事實上,自2007年該項活動從悉尼啟動以來,其全球影響力就一直在不停的擴大。

    2007年3月31日19:30,悉尼220多萬個家庭和企業關燈一小時。作為「地球一小時」的源起,悉尼率先向全球發出了「行動起來,遏制全球變暖」的倡議。事後統計,熄燈一小時節省下來的電足夠20萬台電視機用1小時,5萬輛車跑1小時。更多參與的市民反映,當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時多了幾倍。

    隨後,「地球一小時」從這個規模有限的開端,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很快席捲了全球。僅僅一年之後,「地球一小時」就已經被確認為全球最大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之一,成為一項全球性並持續發展的活動。2008年3月29日,有35個國家多達5000萬民眾參與其中,並證明了個人的行動凝聚在一起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2009年3月28日20:30,來自88個國家的4159個城市的數億人,其中包括73個國家的首都、世界十個人口最多城市中的九個,以及北京的鳥巢、水立方,上海的東方明珠塔、世界金融中心,埃及的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在內的全球地標建築都關燈一小時,表達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

    一個小時很快,快得只夠我們聽幾首舒緩的輕音樂,快得不夠我們看完一集肥皂劇,可是這一個小時,卻有另外截然不同的影響。

    以北京為例,2009年3月28日20:30,在活動開始那一刻,北京電網負荷實時監測系統顯示,此時北京地區用電負荷比正常負荷降低7萬千瓦左右。業內人士分析說,這一數字意味著北京地區的照明用電節省下7萬千瓦。北京2008年夏天的最大負荷是1248萬千瓦,7萬千瓦這個變化對整個電網來說,是一個非常微小的變化,但這一數字反映了公眾對節能的關注。

    2007年的3月31日,同樣是「地球一小時」活動,悉尼當天省電10%。當時的民眾並不以為意,還發出各種質疑的聲音:就這麼一個城市,這麼點人,對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能起多大作用呢?時間來到2008年3月29日,悉尼為地球再次熄燈一小時,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澳大利亞全國370多個城鎮和鄉村參與了活動。正如悉尼市長摩爾所說,「一年前在悉尼萌發的一個有創意的想法,如今成為世界性的行動了。」經過換算,我們得知,澳大利亞在熄燈的一小時內,節省的能源相當於減少了400萬輛汽車的廢氣排放,或減少了2000噸溫室氣體排放。

    一個小時的熄燈,不會對河口城市的海升困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會對三角洲的人為沉陷起到救急的作用,但它從源頭上警醒了我們:個人的行動,關乎人類整體的生存環境。

    任何行動,都是有意義的。

    這只是個開始,不只是熄燈行動才開始,而是關注地球環境的行動才開了個頭。

    你是我的英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