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40章 三角洲保衛戰 (2)
    科學家高屋建瓴的發言、成果傳達到民間個人,離不開活躍在政府團體之外的各個國際組織。我們不得不向WWF致敬,它將自己的領航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包括我們上文提到的世界河口城市夥伴的成立,也因它的積極推動得以成真,以下我們還將再次細說。此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保護環境的重大活動方面,貢獻了策劃、組織、宣傳的力量,「地球一小時」、「全球實現植樹70億棵」、年度地球衛士獎項頒發等活動,都使我們記憶猶新。

    分散在地球各個國度、言語不通的人們,以這種方式,實現了史無前例的溝通無阻,因為對於地球母親經歷的痛楚,我們擁有相同的感知,能夠給與同樣的回報。

    新新城市的實驗品

    我們已經分析了世界各主要河口三角洲發生沉陷的原因,順著這些癥結,發生沉陷的始發地——各三角洲也開始了自我解圍的旅程。其中,不乏有做得相當出色,可做全球範本的標桿城市,比如,舉全國之力,書寫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超然派代表:荷蘭;博采眾長為海平面上升全面武裝的美國城市:新奧爾良。

    荷蘭:還地於水。

    「上帝創造了地球,而荷蘭人創造了陸地。」在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個國家像荷蘭這樣通過圍海造田和圍海造湖大手筆地改寫著地球的版圖,並成功地生存在海平面下。正如2010年的紀錄片《±2℃》中所呈現的:對於荷蘭人而言,早在百年前就已經清楚了海平面上升的真相。在與海水和洪水奮鬥數百年的過程中,荷蘭這個三角洲國度純粹採取旨在控制自然的工程手段,結果是:水體富氧化,魚類資源和野生動植物喪失,人民苦不堪言。於是舉國開始反思自己的治水之道,給水讓出空間、建立百年規劃、籌建浮動的房子,荷蘭以一個積極的態度迎接著海平面的上升,那就是「與水相伴相生」(livewithwater)。

    由於大量的土地和內湖是通過圍海向大海索取的,如今荷蘭有60%的人口、26%的土地和65%的GDP處於海平面以下。

    圍海大壩、水渠、水泵和水位表遍及整個荷蘭,在外人看來,荷蘭最低的地方處於海平面以下6.76米,這是難以想像的。因此,荷蘭的水管理機構遍佈全國,境內的水位通過無數的堤壩、溝渠、抽水機,保持著相當穩定,荷蘭人安全地生活在大壩的背後。

    荷蘭的河堤,安全性能之高,用荷蘭水與氣候合作項目主管雷蒙博士的話來說,是最好的詮釋,「考慮到水時,荷蘭是全世界最安全的一個國家:河堤被設計成每1250年才可能被超越一次,而西北部圩田和弗萊福蘭也是按照面對每4000年一次洪水的標準來建設的。」

    就具體防護措施而言,對於荷蘭而言,海岸防護永遠是第一位的,因為通過數百年的圍海造田,荷蘭修築的攔海堤壩已長達1800公里。如今,在海岸防護上,荷蘭除了參加歐盟國家的公共海岸防護外,還大大加強了防洪堤,在堤防背後建立蓄水區,在極端情況下允許海浪漫過堤防。海岸沙子的補充也被大大加強,在鹿特丹附近的荷蘭鉤,甚至可見到65米高的超級沙丘。

    1953年1月底,北海風暴加大潮帶來了5.6公尺的水位,荷蘭西南部澤蘭省的海堤逐一崩潰,冰冷海水傾瀉般湧入20萬公頃的土地,摧毀將近5萬棟房屋,1835人死亡。水災兩周後,荷蘭成立防洪委員會,歷時30年完成12項重大水利建設,完工以後本以為可以抵禦千年一遇的大洪災,但是半世紀後全球暖化席捲而來,荷蘭政府不得不考慮居住在低窪地的2/3的國民。政府在防洪觀念上終於佈局出革命性的治水原則:「還地於河,還地於水」。全方位國土重新規劃,他們在北邊把人工填海之地還給海洋,停止抽取地下水尋找替代水源。

    荷蘭已制定150年的規劃,以三角洲法案的形式,確保在未來150年內,每年政府從財政預算中拿出10億歐元出來,用於三角洲防護,這樣不管哪一屆政府上台,資金都會得到保障。

    2009年底,荷蘭內閣批准的「退耕還水」方案,讓世人刮目相看。該方案準備將位於荷蘭南部西斯海爾德水道兩岸的部分堤壩推倒,將與比利時接壤的澤蘭省內300公頃(約合3平方公里)開拓地恢復成濕地,體現了荷蘭人治水思路的轉變。

    「不做敵人,而是共存。」這是荷蘭人對水的認知,他們用自己的睿智,用新思維全方位面對暖化的衝擊,這是一次河口瀕危國家的完美轉身,這種行為從意識、行動到改變都發生在危機來臨之前,因此是難能可貴的。

    在荷蘭,伴水而居卻正成為一種時尚。荷蘭DHV公司正在設計一些漂浮海上的房屋,浮動房屋的地基是混凝土做成的,房子是長方形的盒子形狀,比船屋更穩固。另一種方式是把地基做成一種倒置的長方形盒子,上面是混凝土,而開口在下方,這樣可以從下面填上泡沫材料。用這種方式可以建造大片房屋和社區,也可以建造小島和浮動海灘。

    而建造浮動房屋所用的建築材料以及房屋內外設計與一般房屋沒什麼差別,其成本和舒適度與一般的房子也沒有兩樣,住在裡面不會有住在船上的感覺。建在海上需要更穩固的固定技術,成本會高一些。「浮動房子不會四處漂動,但能上下浮動,適應水位的變化。」DHV公司的建設設計項目經理ReneOpstaken對未來大興於市的漂浮房屋,充滿信心。

    荷蘭前衛設計漂浮水上的房屋,當水位上升的時候房屋也隨之上升,上升幅度可達5.5公尺。荷蘭的都市規則準備讓城市在2035年前全面與水共舞,不僅包括房屋大樓甚至體育場、飛機場都完成漂浮海上的設計。屆時,世界其他國家將對荷蘭刮目相看,不能不說這將引起房地產市場新一輪調整(註:關於荷蘭水上居所的情況,本章附件有更詳細的描述)。

    荷蘭,當然不是每個河口國家、城市能夠競相效仿的楷模,同樣與水親密無間的國家馬爾代夫、圖瓦盧就沒有這樣的幸運。舉國搬遷需要相當的財力,囊中羞澀的圖瓦盧面對分秒上漲的海水,除了希冀國際社會的援助外,真的只能「望洋興歎」了!

    新奧爾良:城市武裝,抵禦颶風。

    坐落於海邊的新奧爾良,銘記著2005年8月25日被「卡特裡娜」洗劫一空的經歷。現在,它更多地開始了學習的歷程:但凡有好的應對海平面上升的良策,都不妨借鑒一下。

    災後,前美國總統布什便發佈講話定下基調:美國絕不能沒有奧爾良。由此,新奧爾良市長雷·納金便開始在世界各地奔走、尋找支持和資源。當他來到中國時,他向我國人民描繪了新奧爾良未來藍圖,他說:「我們要考慮的首個問題就是,如何保護我們的城市免於未來颶風的侵害。我們在這一方面的工作進行得很好,已經花了60億美元,可能還要花上三四十億美元來加強這一項目,這就是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我們要發展這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水資源供應、下水道、公路,讓這些設施可以長久存在下去。」這一切,已成事實。

    2008年5月15日,美國建築師協會(the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為10個建築項目頒發了「綠色建築獎」(COTE)。新奧爾良的拉文-伯尼克中心從1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該項目獲獎的原因是:從現有的建築被從混凝土框架結構中分離出來擴展了33%,對各種環境系統也都進行了重新設計。所使用的手段有效緩和了新奧爾良炎熱潮濕的氣候,包括熱分區項目,可變遮蔭技術創新系統和空氣流動以及輻射冷卻等等。儘管室內的舒適度被大大改善,但這個項目的耗費卻不高。這一項目被視作卡特裡那颶風後新奧爾良地區可持續性設計的新標桿。

    從一而十,我們看到的是新奧爾良從建築,到生態,整個生活都融入了「可持續」的觀念。比如能在海水來襲的情況下正常生活的「皮特屋」;新建的混合型社區裡,窮人的孩子能接觸到中產階級的醫生、工程師和律師;等等。

    2006年4月2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家建築博物館舉辦了一次名為「新的新奧爾良——一片共有的空間」的展覽。展出中,來自荷蘭和美國的6家設計公司「再造」了新奧爾良。其中,有美國景觀設計公司哈格裡夫斯HargreavesAssociates提供的未來新奧爾良的防洪堤及運河系統的示意圖,圖中顯示,未來新奧爾良的防洪堤及運河系統經重建後合為一體,形成環境優美的新的濱水公共用地;有荷蘭設計公司MVRDV完成的一所建在一個人造小山丘裡的學校,其教室及其他一些設施均位於海平面以上,這一設施可作為當地居民的洪災避難處;同時,還有一些公共設施的功能化升級,例如美國Huff+Goode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學校,設計者把學校預想為一個能將周圍社區融合起來的「城市工具」,這一設計意在解決多達37.2萬名的路易斯安娜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兒童無法返校的問題。也有,荷蘭鹿特丹的UN建築工作室設計的新奧爾良媒體中心,該建築物希望打造成新奧爾良標誌性的建築物及公共空間,也會成為該市知識網絡與文化中心。

    新奧爾良在復興之路上,一定還會有颶風侵擾,但我們更多地看到了人類的自信,就像2008年新奧爾良市政報告中,市長雷·納金所說的,「新奧爾良人的精神有如密西西比河,隨性、重塑自我、勇於開闢前進的道路。」

    世界河口城市夥伴的故事

    「世界河口城市夥伴」2010年6月成立,與此同時,各國家組織並不甘於人後。2009年3月,在伊斯坦布爾召開第五屆世界水論壇期間,聯合國秘書長水與衛生顧問委員會建議建立「大型三角洲國家網絡」,以共同應對與持續氣候變化有關的海平面升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與三角洲相關的其他環境問題,諸如濕地保護、物種繁殖、水壩診斷、沿海城市的發展等,成為各國際組織傾力關注的領域。

    為了在全世界範圍內分享河口工作的經驗,WWF於2009年底宣佈將成立「世界河口城市夥伴」(WEA)。這個國際項目著眼於健康河口的價值,期望人類在河口的發展過程中更加重視「自然系統」的積極作用,採用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相關工作人員透露:「我們正進行相關研究和尋找對策,希望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展示理想的河口城市模式。」

    該組織目前在長江河口的工作包含四個階段目標:通過氣候變化脆弱性評價,明確氣候變化對河口城市影響的關鍵問題和關鍵區域,該目標已實施;針對關鍵問題、關鍵區域,選擇因氣候變化引起的,最迫切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探尋解決方法;整合問題分析和各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形成系統的政策建議,影響決策者、專家、企業等各種利益相關方,攜手保護河口;搭建河口保護和發展的世界性交流平台,聯合世界各大河口,在2010年世博會的WWF展館正式成立世界河口城市夥伴,通過經驗分享和對策共商,進一步推進河口保護事業。

    作為WEA的發起方之一和核心成員,WWF上海項目辦公室負責籌備WEA的組建及運行。WWF上海項目辦公室成立以來,其開展的工作廣受好評,只是對普通市民來說,尚不熟悉。該辦公室主要負責黃浦江上有水源地保護、東太湖水源地保護、長江中下游實地保護網絡示範(江蘇、上海段)、長江河口綜合管理、世界河口城市夥伴(WEA)、低碳城市建設等項目的實施。

    目前WEA已經得到荷蘭鹿特丹的萊茵河口、德國漢堡的易北河口、歐洲多瑙河口(涉及烏克蘭、羅馬尼亞等國)的鼎立支持,發展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澳大利亞布裡斯班等其他世界重要的河口地區成為WEA的成員,這項工作正在積極進行之中。

    此前,2009年9月中旬,WWF已經同另外兩個性質相似的組織達成共識,一起促進河口工作的交流和發展,這兩個組織分別是:DELTAALLIANCE(河口三角洲聯盟)和CONNECTINGDELTACITIES(三角洲城市聯盟)。

    為國內人所熟知的《長江口保護與治理——第三屆長江論壇上海宣言》,意在為河口城市上海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出謀劃策,這一論壇的主要推動力量WWF正是活躍於國際、致力河口生態和諧發展的非政府環境保護機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