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39章 三角洲保衛戰 (1)
    河口科學家陳吉余院士領銜專家坐鎮,把脈世界河口,發出「河口健康與否,折射出整個流域保護和管理的諸多細節」的團體呼救;歷經洪患屠城,鹿特丹、新奧爾良等城市絕處逢生,分享瀕危河口城市生存實戰經驗;世界自然基金會、濕地國際等化整為零,融入社會各層,以熄燈、植樹等活動,喚醒和諧自然的行動意識;個體默默付出的豪情,揭示人類物種延續的必然。

    集結人類最高智慧,接受「海升地陷」的挑戰書,河口城市保衛戰全面打響。1+1,是不是大於2?行動,才知道答案。

    一、專業的貢獻

    「長江體檢報告」、「巨型城市的巨大壓力」、「河口城市的脆弱性分析」,提煉流域生態安全危險係數最高的區域,WWF(中國)首席代表歐達夢代表河口專家開出良方: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低碳經濟和河口城市發展結合起來,構建一個健康而又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河口願景。

    河口城市經濟活躍、文化繁盛的局面,與河口生態系統的脆弱形成巨大反差,都使河口成為整個流域中備需關注和呵護的獨特地位。河口三角洲的處境令人堪憂,而為了這些三角洲前途日夜研究的專家、學者,發出了最迫切的號召,從他們的研究成果中,我們看到:危機、熱忱、責任。

    著名的河口科學家陳吉余院士曾形象地將河口喻為流域的脈搏,河口健康與否,折射出整個流域保護和管理的諸多細節。來自長江、萊茵河、泰晤士河等世界著名大河的河口專家共同呼籲,全球氣候變化令河口和三角洲的生態系統日益脆弱,成為流域生態安全危險係數最高的區域。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首席代表歐達夢指出,希望把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和節能減排結合起來,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低碳經濟和河口城市發展結合起來,構建一個健康而又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河口願景。

    最聰明的腦袋

    三角洲的自救首先從洞察其生命之源——母親河的真實狀況和未來開始。

    對於長江三角洲而言,長江既是其首要考察的目標,也是科學家一切研究的開始。

    在一份被稱作「長江報告」的結論中:未來脆弱性將加劇。

    2008年7月21日,復旦大學環境科學系的王祥榮教授在「河口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項目報告中做出了科學的診斷,稱為氣候變化背景下長江河口城市上海的「體檢報告」。報告從海平面上升對上海的影響,以及上海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出發,分析了河口城市上海的應對之策。

    上海,作為長江口的大城,她面臨的危機也折射出整個長江流域的問題。2009年4月18日,《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9》在北京發佈,這份長江「體檢」報告顯示,長江水環境總體狀況基本穩定,但湖泊富營養化和供水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長江水環境保護面臨更大的壓力。

    相關研究表明,目前長三角大部分河流基本已沒有底棲生物存活,枯水期平原段河流水質基本為四五類水,城區河段則多為劣五類水。

    近20年來,長江口水體氮、磷含量增加3—5倍,使得河口和近岸生態系統原有的生物種群結構發生變化,導致赤潮發生頻繁,生態系統衰退,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資源再生產和食物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隨著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流域用水量快速增加。據長江流域水資源公報公佈的統計數據,2007年全流域供用水量約為1925億立方米,較1998年增加了約16%。根據長江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預測,到2030年,多年平均情況下流域總需水量為2351億立方米,較2007年實際供用水量增加426億立方米。流域用水量的增加,必然會一定程度地減少長江口的入海水量,特別是跨流域調水,對長江口入海徑流量的影響更加明顯。入海水量的減少,會對長江口的鹹潮入侵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在枯季大潮期,可能會導致長江口重要水源地含氯度超標,影響該地區的淡水供應。再之,上游徑流減少後,潮汐作用會得到加強,對河口的河道演變及水生態水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長江干流大水庫建成啟用,長江下游的來沙量大大減少,使河口灘涂淤積的速度減緩,甚至可能因海水侵蝕而出現灘涂「不增反減」的現象。這對長江口灘涂資源開發、儲備河口城市發展用地等可能會帶來不利影響。

    我們還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沿江現有3萬多家工業企業,而全國2萬多家化工企業中,近半位於長江沿岸,對長江水體構成很大威脅。2007年長江廢污水排放總量約為320億噸,較1998年增加了約62%。據預測,2030年長江流域COD入河量為503.2萬噸,比現狀增加37.5%,氨氮入河量65.88萬噸,比現狀增加79.51%。入河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續增加,將導致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水質進一步惡化。據統計,2002年東海及鄰近海域發生赤潮60多次,赤潮發生頻率不斷升高,危害範圍不斷擴大。

    另據國家海洋局的監測資料,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長江口及其臨近海域的營養鹽水平已經增加了7—8倍,近海水體均呈富營養或嚴重富營養狀態。隨著今後入河排污量的進一步增加,入海污染物質增加的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長江口及其鄰近海域的生態安全和人類生存環境正面臨嚴重威脅。

    中國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還進一步指出,由於受河口水域水質污染、水產過度捕撈、灘涂無序圍墾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河口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河口濕地面積迅速減少,濕地污染日益加重,濕地結構明顯受損,濕地的生產和生態功能迅速降低;生物多樣性指數明顯降低,生物物種逐年減少,底棲生物量明顯減少,濕地鳥類數量銳減,河口生態系統呈全面衰退趨勢。

    上述說法不得不讓人替長三角的未來發展捏一把汗。

    正因為如此,WWF總幹事詹姆斯·利普說:「長江是WWF全球各大流域保護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長江是我們進入中國之後最初開展工作的地方,也是迄今我們保護力量最集中的區域。」

    長江是否能維持它的勃勃生機?母親河是否還能重鑄「光榮與夢想」?長江究竟要如何改善才能為解放處於困境中的三角洲出一份力?

    答案就在我們自己手裡。

    影響60億人的聲音

    英專家:沿海城市應改變人口走向。

    戈登·麥克格蘭納汗是IPCC2007年一份評估報告(該報告由英國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美國紐約城市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3位科學家共同研究得出)的作者之一、英國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的一名博士,長期致力於對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危機問題。

    在談到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將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時,麥克格蘭納汗說:「中國人口從內陸向沿海遷移的速度非常快。因此,中國在低海拔地區(海拔低於10米)的人口已經是世界上最多的了,而且還在迅速增長。這使得中國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因為在哪裡建設沿海基礎設施將決定中國沿海地區的發展,並且決定在下個世紀,這一地區是否更易於受到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襲擊。」

    麥克格蘭納汗參與編寫的報告特別對中國進行了案例研究,稱不僅中國「受災」人口最多,而且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影響。報告稱,氣候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在中國體現得很明顯。由於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沿海地區發展超過內地,帶來內地人口大規模向沿海地區遷移。以1990至2000年為例,沿海低地地區的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兩倍,大部分都是來自內地的外來人口。

    「除非採取措施,不然就存在這樣一個可能性,即中國的經濟發展以及沿海地區的人口安全都會被置於風險之中。」

    麥克格蘭納汗認為,除中國外,印度、孟加拉國、越南、印尼也位於受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列。但改變這一現象則並非易事。亞洲國家不同於荷蘭這樣的富裕歐洲國家,荷蘭、丹麥等國可通過高投入的沿海工程阻止海平面上升,而亞洲國家則只能通過改變人口走向來阻止危機。中國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研究員陳滿春從現實條件出發也同樣認為:「中國海岸線漫長,要建立荷蘭那樣的海堤是很難的」。

    麥克格蘭納汗認為,中國現在處於十分關鍵的時刻。從低地地區遷移走人口相對必要,但耗資巨大,因此可能需要對人口遷移做長期規劃等。

    中國濕地專家:自然濕地,吸碳有望。

    麥克格蘭納汗的想法或許過於極端,更多的科學家在研討務實的路徑。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上,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陸健健參與完成的中美濕地專家濕地碳匯報告得到各方首肯。在該報告中,陸健健教授提到:占陸地面積6.4%、全球面積2%的自然濕地,與佔全球面積七成的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基本相同。

    這個發現不能讓我們「鬆口氣」,因為即便是擁有中國最富饒河口濕地資源的上海,由於調水、污染等上游影響以及氣候變化所導致的風暴潮和海平面上升,暴露出種種脆弱性,大量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濕地的碳匯功能「失效」,目前至少三分之一的碳排放無法被吸收。

    但是至少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保護濕地,猶未晚矣。

    透過陸教授的研究,我們發現,中國濕地資源豐富,加強保護的話,大有前途可言。

    「長江口濕地有30萬公頃,如果濕地資源處於健康狀態,完全可以吸收上海的工業排放,達到碳平衡」,陸健健認為很可惜,因為現在,上海的潮間帶高灘濕地只有10餘平方公里。目前上海地區碳吸收約「虧空」1/3。

    而美國的濕地與氣候變化專家約翰·馬修斯(JohnMatthews)告訴我們,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降水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許多依賴濕地生存的物種都受到顯著的影響。沒有強有力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庇護,極端天氣將由一個傳統意識中的小概率、局部事件中演變為常態、全局性的問題。它將給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群帶來的種種長遠影響,遠遠不是「華爾街股災」之類的事件能比較的,而且一旦這些氣候災難發生,在目前的科學條件下,地球上的60億人都無處可逃。這就要求上海加強保護自然濕地,增加濕地面積,同時積極採取措施節能減排。

    值得高興的是,陸教授的研究在現實的上海已經落到實處。從2000年開始,上海推出世博環境保護新政,如90號柴油退出上海市場等措施降低碳排放量。未來低碳生活,不再是口號,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城市對濕地的重視。

    二、團結的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面對地陷海升,各三角洲城市積極探索,荷蘭舉全國之力,探尋與水的和諧相處之道,新奧爾良博采眾長,吸收抵禦上漲海水的最佳經驗,上海從政策上規範地下水的采壓措施,自我解圍初見成效;國際組織慷慨加盟,排憂解難,世界自然基金會持續引導環保行動走向,世界河口城市夥伴成立在即,更多力量,正在萌動。

    城市發展標桿,持續發展真相,依靠整體的力量,遏止文明下滑。

    《團結就是力量》,這首伴隨著我們成長的歌,在每個人的記憶裡都佔據了小小一隅。今天,我們再次看到團結的力量。

    來自科學家、專業攻關的國際組織從多年默默無聞的研究中發出號召:要將全世界範圍內關注地球走向、關注人類命運的人團結起來,以整體的力量遏止文明下滑的步調。在這一批次的隊伍中,國際濕地、世界衛生組織等功不可沒,世界河口城市夥伴成立在即,相信此後它也將大放異彩。

    重大科研結果,尤其是關乎一個國家經濟命脈、物種、河流的研究,往往被國家高度重視,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瀕危三角洲不幸中的萬幸。

    在以國家高度抵抗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土地被淹的案例中,荷蘭絕對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對象,深受水害,不抱怨,不退縮,以舉國之力,還原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生存本原,其境界之高,是西方多數發達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與荷蘭一樣,新型城市代表如新奧爾良的探索實踐,都為同處困境中的國家、城市樹立標桿,也將在河口治理、三角洲保護綱要中添上絢爛的一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