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37章 巨型城市,人類不能承受之重 (4)
    墨西哥城每年都會吸引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幾乎每天都會有1000名來自全國各省市的居民尋求在墨西哥城定居。1900年墨城人口只有50萬,到1970年急劇增長到860萬,在過去50年中,墨西哥城的人口幾乎增長了四倍。來自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墨城人口已經達到2200萬,僅次於日本東京。

    與人口增長同時出現的是水資源的急劇缺乏。為了滿足居民用水需要,每秒鐘都要有1萬升的地下水被抽到地面上供人類使用,據墨西哥國家人口委員會2004年公佈的數據,墨西哥全國約80%的城市用水來源於地下。墨西哥環境部登記造冊的全國100家大型地下水開採工廠都存在過度開採的問題,這無疑加劇了曾經支撐這個城市存在的地下水快步走向枯竭。

    墨西哥城的地質結構與河口三角洲城市一樣,經不起考驗,該城市位於墨西哥山谷中,四周是堅硬的火山岩,中間為疏鬆的沉積層,地下水開採過度使得土地的支撐力下降。

    整個城市下沉速度也在不斷加快。統計數字顯示,過去100年中,墨西哥城大約下陷了9.14米。其中,部分地區的下陷速度達到每年0.38米。

    沉陷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果以墨城東北部乾涸的特斯科科湖湖底為基準,1910年時,市中心憲法廣場還高出湖底1.9米,到1969年比湖底低了5米,1995年測量時,已低達7.4米。

    在墨西哥城中心區的大都會教堂是拉丁美洲最大的教堂,建築所用石料部分取自15世紀阿茲特克人的廟堂。該教堂始建於1573年,主體建築完工於1667年,尖塔到1791年才最後竣工。而現在,教堂的某些部分已經下沉了2.4米,慶幸的是其他部分還保存相當完好且非常穩固。為了使教堂不至於因部分下沉而崩裂,建築專家在教堂內部架起了一些金屬托梁,以支撐這個巨大的石頭建築。

    在墨城改革大街上有一口廢棄不用的深水井,因地面下沉,井管出水口竟然「長」出地面12米。坐落在市中心的獨立紀念碑是本世紀初為紀念墨西哥獨立100週年修建的。近一個世紀以來,碑座相對地面也上升了好幾米。

    地面沉降已經使墨西哥城的一些地下排污管道發生了傾斜變形,污水已經無法正常排出城市。2010年2月,墨城一條主要排污運河雷梅迪奧斯河的污水沖出堤壩,淹沒了附近4000戶人家。墨城市政工人安裝了5台大型抽水泵,將積水強行排出城市。同時,墨城市政府不得不疏散了城東大片居民,以防止出現傳染病。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墨城市長馬塞洛·埃夫拉德表示,要盡可能地降低墨城遭到水淹的風險。一些市政工程項目正在加快實施當中,比如修復一些關鍵的管線交叉點,填充城郊列車線下的孔洞,加固市中心歷史觀光區的教堂和其他地標性建築物,疏通地面排污運河等等。最大的一項工程就是在城東新建一條排水管道。這個長近60公里、寬7米,造價11億美元的地下管道一直向北,通往低處的梅斯基塔爾山谷。這個管道最低處在地下150米深處。挖掘工作從2008年6月已經開始,預計在2012年完工。

    不過,有關專家表示,儘管這條新的排水管道能夠將廢水排出墨西哥城,同時降低墨城遭水淹的風險,但無法阻止地面沉降。要阻止地面沉降,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停止抽取地下水,二是向地下注水。但是向地下注水必須注入乾淨的水,因此需要先對污水或者雨水進行處理,但墨城現在沒有足夠的污水處理工廠來進行這項操作。弗洛雷斯說,由於多年來地面沉降已經將墨城原先的地下湖床壓實,就算這些措施都能順利實施,墨城也已經不可能恢復原先的海拔高度。

    超級大都市沒給居民帶來太多的方便。墨西哥城有大約100萬居民使用不到活水,他們的生活用水完全依靠油輪從遠處給他們運送,而這樣的水的衛生安全是很難保證的。還有大約700萬到800萬居民只能每隔幾天使用到自來水龍頭裡流出的水。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使用的還是事先存儲在瓶瓶罐罐裡的水。家庭主婦奧爾加·赫娜多·加西卡說,她平均5天中只有1天能使用到活水。在她的後院裡到處都是桶、盆等工具,一旦有自來水供應的時候,她會將它們都裝滿,供以後幾天使用。「由於擔心聽不到有自來水的通知,我們的窗戶整天敞開著,有時半夜有通知了,我也要趕快喊醒家人跑去接水,否則的話,接下來的幾天內,我們將喝不到一滴水」。

    墨西哥城的可怕遭遇,將是所有正在加強城市化步伐者的鏡子,這其中,最重要之一就是如何解決巨型城市的用水問題。

    上海:墨城式隱疾

    地下水和巨型城市的關係,數字最能說明問題。

    以我國80個大中城市統計,以地下水為主要水源的占60%,其餘40%的城市雖以地表水為主要水源,但也都用地下水作為輔助水源。因此,無論南方城市或北方城市,都程度不同地使用地下水。

    國家水利部的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年用水量為4500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的開採量約為550億立方米。雖然我國整體的地下水的利用率低於一般國家,但在局部地區,尤其是城市的地下水用量較大。而且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水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與地面沉降之間的矛盾正日益嚴峻。

    作為一個未來可能要承載上億人口,成為國際和國內航運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國際化都市,作為擁有黃浦江、太湖、蘇州河等眾多知名水源的上海,水質型缺水、鹹潮入侵、水質污染卻始終和城市發展如影隨形。一次次水葫蘆危機是上海飲水危機的表現,而青草沙的建成與啟用,是否真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上海的缺水隱疾?

    剛來上海的時候曾借住於一位上海朋友家中,當時驚奇地發現他們從不喝自來水煮出的開水,也不用自來水燒飯。反而是朋友的爸爸每天下午都要拎著小純淨水桶到小區門口的淨水機上接一桶,用這水來煮水燒飯。起先很是不解,有這必要捨近求遠嗎?直到安置下來,才發現上海的自來水燒開了似乎也遠不如純淨水容易入口。

    再後來,遇到許多來過上海或者旅居本地多年的外地人,一番探討才明白這確實是水質上的問題。或許是因為原水質量不高,定要加入大量的漂白粉,所以水裡濃重的漂白粉味道才讓眾人皆記憶深刻。以至於「上海,水不好」成為了普遍認可的觀點。

    有人說,老上海人早年都能在河中打水使用,而今天想要達成打開水龍頭就能喝水的夢想都已經成為了一種奢望了,上海已經成了一個名符其實的缺水城。

    這結論說出來簡直讓人吃驚,因為這座因黃浦江而聞名的城市裡,6300平方公里範圍內有大大小小的河流3萬多條,以至於為其贏得了「東方水都」的美名。但事實是,聯合國卻已經將上海列為21世紀全球飲用水嚴重缺乏的六個特大城市之一。

    是的,缺水,水質型缺水,這正是上海未來發展如鯁在喉的隱疾。

    研究數據告訴我們,儘管上海的水資源總量較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僅有118.8億立方米,只佔地表水資源的20%。這一總量如果攤到個人頭上,上海的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僅為1049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擁有量的40%、世界人均擁有量的10%,無怪乎名列21世紀全球飲用水嚴重缺乏的六個特大城市之一了。

    在淡水資源不寬裕之外,環境部門提出了更多關於上海缺水的思考。據其對上海主要河道的斷面監測,目前上海符合飲用水水源國家標準的地表水只剩下1%,水質劣於Ⅴ類的卻佔到68.6%。對此,上海市水務局局長張嘉毅也用一句話指出了上海缺水的窘境:「上海有水,但缺好水,水質既受上游水污染的影響,又有本地污染源的危害,是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

    「不同於我國北方地區正在飽受的資源型缺水之苦,上海所缺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水體,而是合乎飲用標準、合乎製造高質量的工業產品標準的水——這被稱為污染型缺水或管理型缺水。」73歲高齡的水務專家張家誠也如是說。

    在2009年4月舉辦的第三屆長江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專家陳吉余指出,上海市供水水源地目前主要由黃浦江上游、長江口陳行水庫以及部分內河和地下水組成。而其中為上海市民提供了將近80%飲用水的「母親河」黃浦江水質卻不容樂觀。事實上,這座城市的水源——黃浦江的污染程度,已經讓在水資源方面頗富優越感的上海人感到震驚。

    儘管採取了多項治理措施,每天仍有數百萬噸廢污水排入黃浦江,一年則高達20億噸,這比一年內降水能產生的徑流總量還多。嚴重的污染致使黃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質終年維持在Ⅲ類至V類之間,遠低於國家規定飲用水水源水質必須在Ⅱ類水以上的標準。並且,隨著人口增長與城市發展,黃浦江取水量在不斷增加,上游來水不足以稀釋排入的污水,黃浦江難以自淨,而鹹潮入侵更使得黃浦江下游污水上溯。這一切,都對上海城區的供水造成了極大威脅。

    即便忽略黃浦江上游的污染問題,長江取水也依然存在著嚴峻的形勢。位於長江口,作為上海目前另外20%的飲用水主要來源的陳行水庫,也經常遭受海洋鹹潮的威脅,每年發生數十次鹹潮入侵,累計影響可達近百天,而鹹潮影響期間的水質幾乎是不能使用的。在如此「缺好水」的條件下,上海的飲用水質量得不到好評實屬正常。

    儘管與墨西哥城相比,上海現在看上去境況要好得多,但誰又能保證未來的上海不會陷入相似的田地?要知道,墨西哥城50年來水資源緊缺的歷史,也正是其經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的城市發展史。

    事實上,中國面臨缺水的大城不只上海,北京和天津也正面臨空前危機。2010年4月23日,《瀟湘晨報》刊載的消息稱:我國華北地下水嚴重超采,成世界最大漏斗區。

    官方通報顯示,華北地下水超采達120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個白洋澱的水量。北京天津河北5萬平方公里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同時也有專家指出,「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更嚴重。」華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計已近2000億立方米。

    就地理位置而言,北京市和天津市猶如綴在河北省懷抱中的兩粒珍珠,其地質和氣候等方面的特點直接受到河北省的相關變化影響。

    2010年華南五省市大旱,眾人皆知。然而,河北的旱情似乎更「病」入肺腑,如果華南大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疾患」,那河北的旱情則更像一場「慢性病」,病情不宜察覺,卻更難醫治。10多年來,包括河北在內的整個華北連年乾旱。據瞭解,河北省「近年來自產水資源量與上世紀50年代相比減少近50%,入境水量減少70%。全省可利用的水資源量不足170億立方米,而總用水量已達205億-215億立方米,遠超出了水資源承載能力,如果不考慮環境用水,一般年份河北省缺水40億-50億立方米。」「截至2010年4月初,河北受旱面積1254萬畝,其中麥田受旱224萬畝,有43萬人因旱出現飲水困難,其中13萬人需要出村拉水維持正常生活。」

    「唇亡齒寒」,河北的旱情也正是京津「病理」的表徵。國家水利部海河委防汛技術顧問魏智敏介紹:2010年初,華北平原京津冀三省市已形成20多個下降漏斗區,5萬平方公里出現「漏斗」。地下水埋藏最深的在天津,達到110米;河北最深的機井在滄州地區,達到800米;部分地區淺層地下水已被疏干,沒水了,被采空了。

    於是中國把希望寄托給「南水北調」,希望這個工程規模和難度都超過三峽工程、歷時15年的浩大工程,能夠有效緩解中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能夠讓北京人民喝上長江水。

    「南水北調」上世紀50年代初提出,經過幾十年反覆地論證探討,於2002年12月27日正式開工建設。被視為「華北經濟發展的生命線」。

    「南水北調」真的能徹底改變華北各省市的「飢渴」命運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