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即使包括了以上諸個預測會納入上海的城市,未來的「大上海」目前所轄的總人口也只有約7000萬人,而其中上海市戶籍居民則僅有1500萬人。顯然,這一數字與未來上海2億居民的預測尚且相距甚遠。在金岩石拋出這一論斷後,關於上海未來人口的爭論一時間熱鬧非凡,支持者與反對者們各執己見、相互嗤之以鼻。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儘管增長的數值差別巨大,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一個觀點:未來的上海人口走的必將是一個堅定的向上「箭頭」。
上海的人口增長史就是上海的經濟發展史。
上海城市與人口的發展速度,在世界城市史上是聞所未聞的。1843年,在帝國主義槍炮下喪失主權的清朝政府第一次打開了上海的大門,被迫開埠後,上海也迎來了第一次人口大流動。此後短短百年間,上海人口便從20萬激增到500多萬。19世紀30年代,這個原本的中國三等縣城,一躍成為了僅次於倫敦、紐約、東京、柏林的世界第五大城市。
20世紀90年代,上海又迎來了它第二次人口大流動。這一次與前次不同,這是中國上海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主動開放。隨著浦東開發開放和戶籍制度的改革創新,不到20年時間,上海外來人口增加了550多萬。
作為城市化發展的基礎,上海的這兩次人口大飛躍成為了城市保持活力、得到發展的重要因素。18世紀人口思想的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對於人口增減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在其著名的《國富論》中進行了論述。他認為,人口增長既是經濟進步的結果,又是經濟進步的原因。人口增長最終會刺激勞動的專業分工和技術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和技術的發展會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帶動收入的提高,進而擴大勞動基金。增加的人口通過分工而提高工資,工資提高則增加了儲蓄,即資本積累,因此經濟不斷發展。
事實上,面臨城市人口增長壓力的絕非上海一地。
就全國範圍內城市化人口問題,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學者王湧彬在2009年舉行的第五屆中國人居環境高峰論壇上預測:「中國城鎮人口將在2010年首次超過總人口一半;到2020年,城鎮人口約有六成;到2030年約佔七成。」這意味著,人口向各大城市集聚的速度將是空前的。
而國外的一些權威機構也大體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環球研究所曾對此發表了更為遠觀的預測:「中國的城市人口將從2005年的5.72億增加到2025年的9.26億。到2030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將突破10億。這意味著在未來20年內,中國的城市人口將增加3.5億。」這個數字甚至高於了目前美國的總人口,足可稱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移民。
麥肯錫就此作出了發展集中型城市化道路的建議,這一模式要求中國發展出15個平均人口在2500萬的超級城市,以及11個各擁有6000萬左右人口的城市群。這些城市的人口加起來,就達到了10億。這一建議顯然與金岩石對於未來中國人口分佈的預測有些相似。
在世界範圍內,隨著各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級城市」的數量也在過去的百年內迅速增加。195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僅有紐約和東京兩座,到了1975年上海和墨西哥也躋身這一行列,而目前世界上已有數十座人口逾千萬的大城市。僅在中國,人口超過千萬的大城市就有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天津五地。
而聯合國人口與發展委員會早在數年前就曾公佈報告稱,2007年以前,將有一半的世界人口將居住在城市中。到2030年,城市人口數字估計會增加到50億,占當時全球人口總數的61%。報告指出,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日本東京(3530萬)。而上海與北京的人口數量已排名在城市人口榜第十位與十八位。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城市人口的增長似乎成為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共性,我國面臨的形勢仍是遠嚴峻於其他地區的。總計10億的城市人口,十幾個2000多萬人口的大都市,再加數個上億人口的都市群,這都是人類城市社會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即便是以包括郊區人口的大都市區的概念界定,目前世界上人口突破2500萬的都市也僅有東京一個。而對於位於沿海狹窄區域的上海,未來人口「盛況」目前尚難以想像。
在巨型城市的發展,龐大的人口依然是一把雙刃劍。人口的增加除了帶來源源不斷的優質勞動力,還為城市帶來了不得不正視的負重。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直接反映著城市化以及人口對於環境的影響,那就是,大城市過半地面氣象觀測站曾經搬家。
「如果不搬家,氣象站已經測不准天氣了。」氣象學家無可奈何地說。因為人口增多,城市不斷興建高層住宅、寫字樓和大型商廈,這些「水泥森林」已經將很多城市中的地面氣象觀測站團團包圍,使適於氣象觀測的空地面積日益減少,氣象觀測站不得不經常搬家。
資料顯示,1998年底至2012年,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將由30.4%發展到45%,中間每年以1%的速度遞增,城市人口也在改革開放的近30年中由1.72億增加到近6億。隨著這一趨勢的前進,勢必在環境方面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從經濟、社會、地理環境、土地利用,以及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到道路交通、交通噪聲等各個方面都會有所反映。
以我國首都北京為例,如今北京地區的常住人口僅1200多萬,土地、飲用水、環境等等方面就已經出現了潛在的危機。一旦出現十幾個人口比現在的北京大一倍的都市以及另外十幾個人口大5倍的都市群,而這些超級大都市絕大部分又集中在沿海狹窄的地區,這樣的生態挑戰在人類歷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
甚至有專家指出:「環境問題處理不好,將成為威脅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顆定時炸彈。」
就中國城市化引發的環境問題,中國房地產及住宅研究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王湧彬表示,「我國空前規模的快速城市化高潮已經來臨,環境的惡化幾乎成了城市化的代名詞,這既包括由於城市產業快速發展給人體健康和環境帶來的危害,也包括由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而大量增加的生活公害,在城市人口密集區科學合理地控制環境質量是創造良好人居環境的前提條件」。
因為人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因為人類自身生產和生產資料的生產,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進行的。它們既受環境條件的制約,又會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破壞和污染環境或者改善和促進環境的發展,而變化了環境再反作用於這兩種生產的發展,人和環境就是這樣辯證發展的。
縱觀世界人口的發展歷程,首先是一部人口絕對數量愈益增多的歷史。前蘇聯人口學家烏爾拉尼斯推斷,公元前15000年的世界人口約為320萬人,公元前5000年時增加到3000萬,公元元年為2.3億,公元1000年為3.05億,1900年為16.56億,1950年達25.01億。根據統計結果,1999年世界人口已突破60億。
美國人口咨詢局預測:「到202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2046年,突破100億。儘管經過人們共同的努力,人口增長率開始下降,但絕對值依然在增長。」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布倫特蘭特委員會」發表了報告書《我們的未來》,報告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文中指出:「只有人口數量和增長率與不斷變化的生態系統的生產潛力相協調,持續發展才有可能實現。」強調了人口數量及其增長率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指出,在目前世界人口高速增長的狀態下,人口數量的增長對環境的影響最為突出。
而根據維也納人口統計學院的研究,如果從現在起每名女性只生育一個孩子,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由目前65億下降到55億。到2075年,世界人口將下降到34億,世界森林覆蓋面積、大氣質量和生活標準都將因此而提升。否則,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90億,難以維繫。
在美國代表大城市之一的紐約市,人口驟增帶來的都市環境壓力非常典型。儘管20年來紐約進行了大批卓有遠見的環境投資,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老化的下水道網絡依舊每年從排水溝排放20億加侖污水。哪怕紐約市清除了城市裡成百上千英畝的「棕色地塊」,依舊有更多的土地被污染,等待再回收。人口之壓,時刻要求人們在環保問題上想得更多。
中國專家在嘗試回答巨型城市的左右為難問題。城市規劃博士王林在她題為「回望快速城市化中的上海城市景觀塑造」的演講中談到,「其實對城市人口的控制與城市的發展來說,人口的聚集也帶來了城市的發展、經濟的發展,我們不應該把它視為消極的因素。問題是我們如何把人口聚集帶來的生態問題、能源消耗問題、交通問題在城市層面得以解決,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一定要想辦法解決的一個非常重大的事情。我們無法逃避。我們也拒絕不了城市化,也阻礙不了城市化,我們只有找到解決的方案」。
在2010年舉辦的世博會上,許多面向城市生活與城市環境的發明與案例正是這些解決方法的一次集體試水。正如復旦大學城市環境管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張真所說:「有些問題,比如村落水體的污染,如想單純依靠一次世博會就解決是很難的,但是,世博會引發的重視為日後的徹底改變提供了一種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說,觀念上的改變,意義更為長遠。」
二、無法迴避的水荒
人口龐大——缺水——超采地下水——城市嚴重沉降,2200萬人的巨型城市——墨西哥城的這一發展路徑發人深省。
中國在這方面的情形不容樂觀。
國家海洋局發展戰略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84個規模在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9個分佈在沿海地區,然而沿海地區及沿海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大部分低於500立方米,其中天津、上海、大連、青島、連雲港等城市甚至低於200立方米,屬於嚴重缺水城市。」
由於超采地下水引發的地陷問題,是三角洲城市的通病之一,它直接使得城市的沉沒危險指數上升。採集地下水的主要原因當然是缺水,因此這也就意味著,巨型城市的水資源問題同樣有可能影響整個城市的沉沒命運。
擁有2200萬人口的世界第二大城市墨西哥城就是這樣一個反面典型。
墨西哥城從一個到處是水的城市演化成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最終不得不對地下水進行「滅絕性」採集,使得它在世界大城市沉沒危險指數上高居榜首。
墨西哥城的巨型災難
墨西哥城的前身特諾奇蒂特蘭城是一座建在湖心小島上的獨立王國,進出需要乘獨木舟或越過堤壩。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墨西哥城竟然從一個到處是水的城市演化成一個極度缺水的城市,市民很少能見到活水,不少人的飲用水只能依靠那些瓶瓶罐罐來存儲。然而,這還只是災難的開始,當地科學家發出警告說,極度缺水的墨西哥城現在面臨另一個更為嚴峻的問題——下沉的速度不斷加快。墨西哥國家水資源委員會廢水再利用負責人阿列爾·弗洛雷斯說:「想像一下,國會、證券交易所、機場全部都被淹沒,整個國家的經濟會因此全面癱瘓,這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