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23章 深圳:消失或許和建造一樣快
    深圳的建城歷史,幾乎可以用奇跡來形容。就在30年前,它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如今她卻已與上海齊名,站在中國經濟發展前沿,上演了一出堪稱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快進」,她的成功讓深圳的鑄造者們都不得不大吃一驚。

    「深圳」這一地名最早來源於當地的方言,客家話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彼時還是個小村莊的深圳就因其水澤密佈,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這段來歷放在今天的深圳看來,你肯定會為其中的變化而感歎不已。憑藉著地理優勢與經濟特區的一流政策,深圳人用「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完成了一個邊陲小鎮的蛻變。

    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前沿,深圳不僅是連接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紐帶和橋樑,更是華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樞紐。

    作為中國口岸最多和唯一擁有海陸空口岸的城市,今天的深圳,已經在過去3個年度(2007—2009)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蟬聯了中國大陸競爭力最強城市的寶座。2009年度深圳8201.2億元的GDP在省內也僅次於廣州市,全國排名高居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距香港島僅45分鐘車程,深圳與香港兩地向來山水相連,有著緊密的歷史淵源和天然聯繫。香港市場上的禽、蛋、魚、肉、菜以及鮮奶等主要來自深圳,每年經深圳水庫供港的東江水也達11億多立方米,大亞灣核電站還輸電到香港;而港資則一直是深圳最主要投資來源,深圳的眾多公司也都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在香港面臨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突變和海平面上升危機之時,深圳無法獨善其身。

    2010年2月,深圳異常的天氣就為上述答案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2月短短的28天中,深圳市的平均氣溫就經歷了上旬的19.7℃、中旬春節期間的11.3℃和下旬的21.7℃三種截然不同的天氣。如果根據氣象學的劃分,2月13日深圳已達到了「入冬」標準,20日又達到了「入春」標準,2月25日又回升到了「入夏」標準。一個月內,深圳穿越了冬、夏、春三季,反常之極。對此,深圳氣象台預報處副處長表示,過盛的暖濕氣流和強冷空氣是「三季」同月出現的原因,而這些現象從根本上還是由於全球變暖所導致的異常天氣。

    如果僅僅是忽冷忽熱,氣象預報還能夠解決問題,但海平面的上升卻是無法迴避的威脅了。2009年5月,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人居環境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的李猷、吳建生等在《地理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海平面上升的生態損失評估」的論文。文中就以深圳的蛇口半島為樣本,預測該區域2100年相對海平面上升的幅度。

    他們最後得出了驚人的結論:「2100年,當海平面上升1米時,屆時大鏟灣的圍墾養殖區,將可能被海水淹沒,沿岸居民將被迫向內陸遷移,蛇口半島的部分港區碼頭也將處在海平面以下。如遇50年一遇或更大的風暴潮,黃田至大鏟灣的養殖水域會被潮水侵襲,深圳機場也將出現水淹情況,造成巨大的直接經濟損失。」

    而按照未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50米的紅線來看,深圳目前居民區集中的福田區和南山區的大部分海拔不過20-30米,一旦海水洶湧襲來,人們所遭遇的無疑將是場滅頂之災。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