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雷剛表示,「風暴浪潮對海岸和高潮灘的沖刷極其嚴重,一次強颱風所造成的侵蝕結果往往超過正常潮汛下整個季節的變化,其中一些突出後果在以後若干年仍會顯示它的影響。」從我國各省份登陸的熱帶氣旋看,廣東以36%高居「榜首」,其次是台灣30.7%、浙江12%、海南12%、福建6.7%。最近十年,廣東沿海遭受強風暴潮影響的頻率增加了1.5倍。
「熱帶氣旋導致的人員傷亡雖然在減少,但隨著經濟發展和資產密集度的增加,經濟損失的絕對值在增加,由上世紀50年代平均一次數億元,到目前平均一次約80億元。」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杜堯東警告說,「海平面的升高會抬升風暴潮位,對一些重要工程如大亞灣核電站、瓊州海峽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橋、海堤等的影響不可低估」。
·長三角經濟損失恐至少達2372億
國家海洋局對長三角面對未來海平面上升的研究發現:在有防潮設施的情況下,如果海平面上升65厘米,長三角富庶的多數
事實上,和海平面上升脫不了關係的風暴潮給長三角帶來的經濟損失也正在不斷增加。有統計資料顯示,長三角地區19世紀共發生風暴潮災害只有8次,而到了20世紀,已經增多到15次。而每次風暴潮的襲擊都可能造成10億—100多億元的經濟損失。
海平面的上升還會直接影響城市用水。以1979年上海發生的那次海水倒灌為例,停水導致很多企業停工,直接經濟損失達1400萬元,造成間接經濟損失高達2億-3億元。
除了這些可以預計到的損失外,更多的經濟損失和不利影響,無法預估。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所長楊桂山教授表示,由於海平面上升引起的自然災害如果得不到控制,長三角的投資環境將受到影響。
·香港損失預計超4000億港幣
海平面上升之戰,香港也無法脫身。2004年香港天文台的報告指出,香港海平面在過去40年間上升了約0.12米,而全球變暖可能是導致變化的一項重要因素。綠色和平「氣候變化與可再生能源」項目主任張韻琪說:「香港雖然不屬低窪地區,但亦可能受牽連,首當其衝的地區相信是新界西北部,如元朗、錦田等地。」
香港大學地理系副教授威廉·凱利(Dr.WilliamJ.Kyle)指出,維港兩岸都是填海區,新填的地區如西九龍及中環灣仔等,預計未來水位會上升,但舊填海區如東九龍及港島東區,並未預留太多空間,這些區域未來是否受到淹浸尚待研究。
里昂證券公佈的經濟研究報告採納了美國太空總署轄下研究中心的預測,若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約3℃,北極格陵蘭和南極大部分冰川會融化,水位會上升6米,屆時維港兩岸會回復至未填海的光景。皇后大道以南會被水淹沒,國際金融中心、匯豐和中銀大樓、維園全被水淹浸,連添馬艦新政府總部亦難逃一劫。西九龍的填海區、香港文化中心也不會倖免,淹浸範圍北至旺角朗豪坊才止步。據此評估,若維港兩岸淹浸,造成的潛在經濟損失約為550億美元,即高逾4000億港元,影響巨大。在維港兩岸的物業中,單以恆基地產為例,市值接近800億港元的物業,海平面若上升6米,便要面臨破產了,而市值近700億港元的九龍倉也不能倖免。以2006年最新物價水平,香港的本地居民GDP約為3500億港元,如果海平面上升今天發生,便可蒸髮香港所有的生產總值。
2005年,美國科學院曾警告,如果全球氣候變化持續下去,它給全球經濟帶來的衝擊,除第二次世界大戰外,沒有任何事件可以與之相比。
氣候變化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時,世界秩序很有可能會被打破,對於財富和資源的掠奪與分配將成為生存的首要法則。那麼,屆時,人類真的可能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儘管,全球氣候問題依舊爭論不休,但是,現實災難卻未因此止步。海平面上升讓全球繁華的三角洲城市背上沉沒的倒計時,頻繁的極端氣候突擊又讓它們更加脆弱,在與氣候的角力中,三角洲城市積極自救,卻命運多舛。
而這一切還只是這個巨大災難的第一環節,自然「報復」之外,人類還面臨更多嚴峻挑戰……
三、有多少沉沒可能複製
未來100年內,若南極冰蓋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6米。被淹沒的將不只是各國三角洲城市,凡是海拔在66米以下的或沿海或不沿海的城市無一能夠倖免。
到那時殤折的不只是「大城」,更是人類的命運!
在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全球五大洲各城市所受的影響也因地而異。雖然各國三角洲城市,特別是大型的三角洲城市因受區域生態環境負面影響的範圍廣、程度深,在海平面上升面前,由於人口眾多,變得更加脆弱,但是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重危害而言,其他沿海城市以及海島城市的危機仍然值得關注。
只要把IPCC、WWF,以及其他各類環境研究機構、各氣候地質專家學者公佈於各類媒體的研究結果粗略地過一遍,就不難發現許多許多城市也像上面的這些三角洲城市一樣,面臨氣候變化的極大危害。
其中比較知名的有中國的香港、澳門、台北、福州、海口;亞洲有日本的東京、新加坡、馬爾代夫的馬累、印尼的雅加達和巴東、菲律賓的馬尼拉、緬甸的仰光、柬埔寨的金邊、印度的孟買;另外還有美國的舊金山、洛杉磯、芝加哥、邁阿密,加拿大的溫哥華,英國的愛丁堡,法國的巴黎,意大利的威尼斯,澳大利亞的悉尼、墨爾本,新西蘭的惠靈頓,南非的開普敦,埃及的亞歷山大,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智利的聖地亞哥……
每一處都是自己本國的經濟命脈、每一處都是人類文明的聖器。
「東方明珠」香港受全球變暖和城市熱島效應影響,溫度上升速度加快、極端天氣增多、海平面上升顯著。
香港天文台研究了1885—2008年超過120年的氣溫數據後發現,香港年平均氣溫的上升速度為每10年0.12℃。在1947—2008年間,氣溫平均上升速度是每10年0.16℃,上升速度從1989—2008年間加劇,達每10年0.23℃。預計至2100年,香港整體氣溫會上升4℃—6℃。香港天文台台長李本瀅表示,「有科學家警告,如果全球暖化引致氣溫上升2度,全球生態將不能逆轉,例如現時已有熱帶疾病北移的問題。」到本世紀末,香港天氣日趨兩極化,將出現4次極旱,下雨次數減少,但暴雨概率增加,將再度出現曾在上世紀60年代多次襲港的「超級颱風」。
根據維多利亞港過去50多年的水位資料,維多利亞港的海平面在1954—2007年間上升了約0.13米,即平均每年上升2.4亳米。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將香港列入亞洲受氣候變化威脅最嚴重的10座城市之一。2009年底的這一份報告警告稱,香港正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中國台灣地區的重要樞紐台北市,人均GDP為48400美元,是全台灣地區的3倍,甚至高過香港、新加坡和首爾。在全球變暖的形勢下,台北民眾恐怕要和全台灣人一起將淪為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
香港《文匯報》2008年有報道指出,前面的100年,台灣地區平均溫度增加了1.3℃,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比中國大陸和日本高。台北市的夜間平均氣溫,甚至增加將近2℃。科學家預估,到2100年,台灣地區沿海將被淹沒6—25米,包括台北、高雄、台中等重要城市均可能消失於茫茫大海。
與此同時,全球暖化對台北乃至台灣地區氣候引起的諸多衝擊也正在逐漸浮現。
多位專家研究發現:台灣地區的日照時數在10年內,減少了15%;下毛毛雨、都市起霧的幾率也大幅下降;北澇南旱趨勢顯著;東南亞熱帶蝴蝶,已北上飛到台灣入侵溫帶蝴蝶地盤;過去只存在於北迴歸線以南的登革熱病,現已「北伐」,攻克台中和台北;在攝氏20幾度才比較活躍的蚊子,現在冬天的活力比夏天強;歷史上只在每年6月份開花的鳳凰樹,如今可以開到九十月份……
日本東京作為全球經濟實力第一的城市,也正面臨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為此,日本國土交通省透露,日本已經開始研究具體對策。
2007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報告中曾提醒日本慎重對待氣候變暖,「若海平面上升1米,那麼在東京、大阪和其他沿海地區的近2400平方公里範圍和大約410萬人將會遭受洪水災害」。
2010年4月,日本中央防災會議專門調查會以IPCC的報告為基礎,預測了東京灣沿岸到本世紀末因海平面上升可能面臨的一系列嚴重威脅。結果證明,如果屆時發生1934年日本室戶颱風那種特大颱風,東京最多將有約7600人死亡,約80萬人受災。在最嚴重的情況下,東京都、千葉縣、神奈川縣將有約280平方公里遭受水災,受災人口將達約140萬人。據觀測,40年來,東京灣橫須賀海平面潮位已經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
同時,地震也在步步逼近東京。日本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今後50年東京發生直下型地震的幾率為90%。日本首都圈肯定會發生7級以上的大地震。
美國第二大城市洛杉磯同樣形勢危急。
2007年,IPCC的第四次報告認為,到2080年,美國的洛杉磯將受到海水上漲和災害性風暴的雙重影響。而到2090年,發生在美洲大陸的大洪水將由每100年一遇變為每三四年就發生一次。
2009年初,計算機模型顯示,如果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1.4米,加州數以萬計的人和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及財富將會被置於險境之下。於是,美國加州跨部門的氣候行動工作組(ClimateActionTeam)提醒加州居民必須做好準備及應對洪水、侵蝕和其他由於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影響。
這個擁有好萊塢的「天使之城」,還面臨著強烈地震的威脅。
2007年距離洛杉磯市中心約80公里處發生了4.7級地震,美國《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通過對20年來的數據資料進行研究發現,洛杉磯地區聖安德烈斯斷層壓力一直在逐漸加強,斷層內部運動在整個觀測史上達到峰值,這有可能導致未來幾年內發生摧毀洛杉磯市的大地震。」由此,專家預計,這場可能發生的地震將給當地帶來1500億美元的損失,洛杉磯市甚至還有可能被夷為平地。
……
香港、台北、東京、洛杉磯……這些城市,只是平均海拔在66米以下的沿海城市中的滄海一粟。
氣候變化帶來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在這個命題下,所有的城市,無論發達與落後、無論富裕與貧窮,無一能夠「置身事外」。
結語CONCLUSION
儘管,全球氣候問題依舊爭論不休,但是,現實災難卻未因此止步。海平面上升讓全球繁華的三角洲城市背上沉沒的倒計時,頻繁的極端氣候突擊又讓它們更加脆弱,在與氣候的角力中,三角洲城市積極自救,卻命運多舛。
而這一切還只是這個巨大災難的第一環節,自然「報復」之外,人類還面臨更多嚴峻挑戰……
附錄APPEND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