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15章 一場輸不起的較量 (2)
    原本生活在北極圈外的灰熊,如今卻進入北極熊的領地並相互結合產下後代,這足以說明,氣候變暖已經改變了灰熊的生活區域,先前寒冷的極地逐漸變得適宜非極地生物生活了,既然植物和動物都在向高維度遷移,那麼未來的人類又何嘗不會如此呢?

    未來某天,低緯度地區不再適宜居住,而同時北方的歐美國家又因為人口銳減而急需勞動力,這或許將是促成大量人口向北方遷移的另一個動力,唯一的問題只是屆時歐美等國是否願意接受?在這方面,大力推動全球化或許是一個最好的解決之道,如果到2050年,全球化能夠真正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自由行動,一切也就不成為問題了。

    最後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資源的變化。當初美國國務卿威廉·西華德從俄國手中購買阿拉斯加時,所有美國人都認為他做了一件蠢事,直到百多年後人們才發現阿拉斯加的價值,想必當時出售此地的俄國也在暗自後悔。大半位於北極圈內的阿拉斯加州不但是美國的軍事戰略要地,更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貴金屬、木材等資源,而隨著氣候的不斷變暖,未來它也或許將不再是一片冰天雪地,而成為人類美好的家園。

    在北極,不僅僅是阿拉斯加,廣袤而荒無人煙的加拿大北部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及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物產豐富,不但有石油、金屬等礦藏,更有樹木、野生動物等生物資源,一旦氣候變得適宜,這裡還將成為世界主要的耕地,人們沒有理由不往這些地方遷徙。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因素:珍貴的水資源。全世界的淡水資源只佔總水量的2.5%,而河流和湖泊所提供的淡水只佔整個淡水資源的0.3%,剩下的大多以冰川的形式存在。根據世界氣象組織1996年的報告,到2050年,全球46%的城市人口將面臨缺水的威脅,尤其那些水資源匱乏的國家。屆時,淡水將成為一種戰略資源,與石油等價。而北極的海冰,包括格陵蘭和加拿大、俄羅斯北方的冰川,無疑是最大的淡水庫,這些融化的冰川將提供大量淡水。自古以來人類便逐水而居,所以有學者認為,到2050年,北極地區恐怕將成為下一個中東,人們會蜂擁而至,但爭奪的目標不是石油,而是日益寶貴的水。

    當然,這些情況現在還無法預測。但我們可以想像,即使2050年人類可以遷移到北方,但畢竟大片的土地已經被海水吞沒,在這個遷徙過程中,戰爭、饑荒、疾病……種種人道主義危機和自然災難的傷害無法避免,注定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最終活下來的還是少數,所以這種情景終究是我們不願見到的。

    不過史密斯教授在書中給出的觀點依然樂觀,他認為未來人類未來只要將溫度上升控制在華氏5度(約攝氏2.5度)之內,北方就將變得更宜人,我們還有機會開始新的生活;可一旦升溫超過這個限度,就將導致森林毀滅、農業衰亡,連北方樂土也將走入荒蕪,即使人類想遷徙也無處可去了。

    將未來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我們能做到嗎?這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每個人都希望美好生活能夠永遠持續下去,人類永遠不要遭受被迫遷徙之苦,但畢竟氣候危機已經愈發嚴重,留給我們的時間和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了。

    二、危機「加碼」與大自然的錢袋子

    在與自然斡旋的歷史裡,金錢成為一直繞不開的關鍵點。因為每次自然危機都帶來經濟的慘重損失,而在預防自然災害面前,金錢也成為必要工具。當氣候變暖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氣候開支也在與日俱增。人類以犧牲自然為代價而「發家」,最終,錢似乎也在不知不覺地流向大自然的「口袋」。

    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國家和小島國家的海岸帶,尤其是濱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低窪地帶和沿海濕地等脆弱地區,有著極大的威脅。海平面每上升1米將會帶來巨額的經濟損失。

    由美國保險業編寫的一份報告顯示,假若未來海平面上升50厘米,可能每年有9200萬人口處於風暴潮引起的洪災風險之中,這將給大的海港城市帶來超過28萬億美元損失。研究人員在對全世界136座人口超過百萬的沿海城市進行調查之後得出結論,這些海港城市擁有人口都超過1000萬,目前城市基礎設施只價值3萬億美元。但是,由於海平面上升和溫度升高,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口飛速增長會導致每隔100年都會發生災難性事件,這將使潛在損失增加。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表的一項報告認為,如果各國在未來50年中不能採取有效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每年就將有高達3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英國政府經濟服務部門的負責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曾受英國政府委託撰寫《斯特恩評估報告》,該報告被評為世界上「第一份以美元為單位的全球變暖影響估價」,他認為全球變暖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將堪比世界性大戰以及20世紀前半葉曾經出現過的經濟大蕭條。通過計算得出,如果人類任由全球氣溫繼續升高,那麼氣候變化最終帶來的危害有可能相當於每年損失掉全球GDP的20%。若海平面上升l米時,全球沿海脆弱區的經濟損失可達11000億美元。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和安聯公司共同發佈的報告推斷,世界上不同地區和生態系統都已經到了所能承受溫度的極限。報告指出,目前,人們對溫度超過極限以後給人們生存和經濟財產帶來何種影響估計不足。

    金融帝國環境保單大透支

    雖說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是遙遙領先,但是在面對共同的難題時,它們所受的經濟打擊也是十分沉重的。

    美國雖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金融帝國,但是它的農業生產也在這場氣候較量中敗下陣來。美國一直以來都是全球最大的玉米種植國和出口國,它的出口佔到全球市場的60%,但是,近些年其玉米的產量都在嚴重下滑。環保組織環境美國(EnvironmentAmerica)抵制全球變暖的倡導者蒂莫西·勞頓(TimothyTelleen-Lawton)這樣解釋了箇中原因:「玉米喜好陰涼的生長環境,而全球變暖卻造成全美各處溫度升高。溫暖的田地意味著玉米產量的降低,最終導致整個農業產量降低。」而環境美國最新發佈的報告就明確指出美國因全球變暖每年玉米種植者損失約14億美元。

    除了玉米所代表的農產業直接遭受的影響外,據國際權威報告稱,預計美國的大西洋和墨西哥灣沿岸,當海平面上升l米時可能淹沒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萬平方公里的濕地,並危及680萬戶居民的生命財產。

    亞洲的金融基地日本也難逃氣候變化的副作用。

    2009年9月,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了由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茨城大學等14家研究機構向政府提交的一份報告。報告指出,如果全世界完全不採取措施應對全球變暖,那麼到本世紀末,氣溫將比1990年上升3.3℃,屆時,暴雨頻率將會增加,洪水氾濫面積增大,洪水可能會給日本帶來每年最多8.7萬億日元的經濟損失。而即便情況稍微好點,就是本世紀末氣溫只上升1.6℃,那麼,也會有6.4萬億日元的損失。

    同時,日本現有約200萬人口居住在高潮線以下,如果不再採取另外的保護措施,海平面上升l米時,將淹沒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價值5000億美元的設施,而且受風暴潮和海嘯威脅的地區將會逐步擴大,可使2600平方公里的土地、7000億美元的財產和370萬人口遭受損失。

    中國:氣候戰爭威脅經濟命脈

    最近幾年,中國內地每年乾旱、洪水、颱風等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至3000億元人民幣,超過全國GDP的1%。「其中,颱風和強熱帶風暴造成的災害損失最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達699億元。」中國綠色和平組織「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李雁說。

    海平面上升之後,中國沿海黃金帶將遭遇更多的洪澇災害,因為排水更不暢通而「淹不起」,即使是一些局部性的風災水患,經濟損失也動輒上億。自然災害如得不到控制,兩大三角洲的投資環境將遭受致命打擊。

    上海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一位專家曾表示,「隨著潮位上升,如果防潮措施不到位,港口碼頭的吊機等作業平台以及堆放的貨物都會受到海水的淹沒、侵蝕,造成經濟損失。海平面上升還會淹沒部分濱海設施,侵佔沙灘資源,對沿海旅遊業發展帶來危害。此外,在沿海建設的樓盤也會面臨滅頂之災」。

    同時,還有一些影響的經濟損失就比較難評估。「比如,這幾年珠江三角洲由於海平面上升加之內陸的乾旱,連續發生了多次嚴重的鹹潮入侵,一段時間以內周圍幾個城市數百萬人面臨缺水喝的困境。同時,鹹水入侵地下水,也污染了土壤,造成沿岸土地鹽漬化,危及農作物和當地植物的生存,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此外,為了應對鹹潮,人們還要花大力氣來調水壓鹹;為了抵擋海潮,沿海城市可能需要花費數百億修築海堤」。

    城市地區在地下埋設電力網絡的普遍做法,也被認為會受到海平面上升導致的嚴重的腐蝕,這是因為對國計民生至關重要的電力網絡難以抵禦鹽分的侵蝕。此外,鐵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也大多位於受到威脅的沿海地區。由於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現在能夠抵禦海浪的植被將會在更大的浪濤衝擊下死亡,導致沿海地區所受到的侵蝕程度更為嚴重。

    國家海洋局《海平面上升對中國沿海主要脆弱區潛在影響的研究》報告顯示,珠江三角洲脆弱區在現有防潮設施情況下,當海平面從歷史最高潮位分別上升30、65和100厘米時,2030年相應的淹沒經濟損失為560億、1808億和2625億元人民幣;長江三角洲區域2030年的經濟損失分別為96億、2372億和15995億元人民幣。

    ·2030珠三角損失約560億

    2009年公佈的《廣東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2008年廣東海平面比2007年上升44毫米,為各省之最。當年全省GDP為35696.46億元,珠三角占比超過80%。而珠三角絕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不到1米,其中有1/4的土地在珠江基準面高程0.4米以下,大約有13%的土地在海平面以下。按照有關報告預測,2030年,海平面將上升30厘米,珠三角可能有1153平方公里土地被淹沒,受威脅最大的有廣州市區、珠海市和佛山市,經濟損失約560億元。

    狠咬經濟命脈的災難還有風暴潮。

    科學數據顯示,南海和西太平洋是熱帶氣旋的高發區,全球平均每年生成的82個中有28個發生在這裡,其中7到10個乃至更多都在我國東南沿海登陸。最近一次熱帶氣旋就是2009年8月登陸台灣和福建的「莫拉克「,造成大陸閩浙贛皖蘇1352萬人受災,1.4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114.5億元人民幣;台灣方面死亡116人,經濟損失100多億新台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