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上海沉沒 第14章 一場輸不起的較量 (1)
    一、大遷移會發生嗎?

    沿海區域作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目前,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離岸60公里的沿海地帶,這些地區的平均人口密度較內陸高出約10倍。東半球的亞太地區就有31.7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5%以上,其中約有2/3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

    在我國,由於是出口導向型經濟,沿海地區的發展超過內地,吸引了內地人口大規模向沿海地區遷移,以1990至2000年為例,沿海低地地區的人口增長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兩倍,大部分都是來自內地的外來人口。

    據IPCC在第四次評估報告預計:如果海平面升高1米,中國沿海主要脆弱區(黃河三角洲及渤海灣、渤萊灣)、長江三角洲及蘇北沿岸、珠江三角洲將可能有12萬平方公里被淹,受災人口可達7400萬人。到時候,大量沿海低窪地區的民眾內撤,結果不僅是食物和水資源愈發稀少,也會引發社會問題。20世紀中國的經濟重心把大批人口帶來沿海,而21世紀氣候災害莫非又會將人口逼回內地?

    從目前的國內形勢看來,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依舊是膨脹性的向沿海區域遷移,造成這些大城市人口的嚴重超載;經濟佈局也依舊是以沿海地區為主,很多重要經濟發展區同時也是海平面上升影響脆弱區,例如,天津。天津沿岸被國家海洋局認定是海平面上升影響的主要脆弱區。

    在全世界,不少國家和地區的「氣候難民」,正開始自發和有組織地進行移民。對於全球氣候變暖將會湧現大批「氣候難民「的說法,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室副主任徐影也曾表示,如果不能盡快落實節能減排,中國也可能成為有「氣候難民」的國家之一。而國際移民組織(IOM)於2009年12月發表的最新報告顯示,未來40年可能有2500萬至10億人因氣候變化而流離失所。

    台灣或誕首批氣候難民

    2010年初,由台灣七大企業出資、藝文界人士共同拍攝的紀錄片《±2℃》播出,作為製作人的陳文茜在台北舉行的首映會上感性地說:「全球暖化下,台灣是氣候變遷全世界第一批難民,這是第一部屬於我們自己的氣候變遷紀錄片。」

    該片的七大段落正如七個封印揭開了台灣及全球所面對的氣候危機。

    再者,全球海平面上升1米,台灣將失去11%的土地,台北將淪陷為沼澤,台南、高雄將被淹沒,中國台灣與越南、孟加拉國、南太平洋及加勒比海島國等地區的芸芸眾生,將是全球第一批氣候難民。

    馬爾代夫離島

    馬爾代夫總統納希德稱,他的國民不想將一個天堂換成氣候難民營。馬爾代夫海拔才1.5米,海平面一上升,馬爾代夫就將被抹去。2009年,馬爾代夫的兩個島嶼就因海平面上升出現問題,不得不將這些島上的人遷往其他島嶼,納希德說:「我們有生存的權利。」納希德呼籲各國政府想辦法將上升溫度控制在2℃範圍內,他說:「如果氣溫上升超過2℃,馬爾代夫將從地球上消失。」

    據英國《衛報》報道,在未來50年,一些國家會失去所有領土,有的國家會失去主要領土,比如圖瓦盧、斐濟、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馬爾代夫及小安的列斯群島。包括孟加拉國、肯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索馬裡、也門、埃塞俄比亞、乍得及盧旺達在內的其他很多國家,都會出現大量人口遷移。

    孟加拉國的移民「鐵絲」

    據孟加拉國的一份報告稱,該國已有越來越多的「氣候難民」從低窪地區向內陸以及鄰國印度遷移。可是,我們卻在印孟兩國邊境看到了兩道高達3米的有刺鐵絲網。這個鐵網實際是為了「擋住」可以預見的孟加拉難民潮而修建的,對於印度而言,這個鄰國人口稠密,而且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容易遭受巨大的洪災。

    2000年世界銀行發佈了一張環境經濟地圖,顯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國一半的耕地面積將會被吞噬。孟加拉國擁有1.3億人口,這些「氣候難民」將何去何從?

    澳大利亞研究機構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2009年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全球氣候變暖被壓縮到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發生,它所代表的是對人類和生物調節能力的嚴重挑戰,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將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態系統推過環境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而2009年來自國際關懷組織與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地球科學信息網絡中心共同研究的報告——《尋找避難所:繪製氣候變化導致人類遷移和重置的影響》裡,研究者也分別對大河三角洲居民、沙漠居民以及島國居民進行了系統研究,這些地區的居民分別會遭受到冰川融化、日益乾旱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甚至會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整個國家。

    該報告中提到,如果海平面上升2米,就會有40個島國全部或部分消失。其中,印度洋上的馬爾代夫很有可能將30萬人口遷移到另外的國家。  

    同時,喜馬拉雅山脈融化的冰川引發頻繁的洪水,並危及到恆河、湄公河、長江和黃河河谷,這些地區共有14億人口,占印度、東南亞和中國將近1/4的人口。報告說,當季節性冰川徑流不再流入這些河流中時,又會出現乾旱。在墨西哥和中美洲,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乾旱和颶風就已經導致人口遷移的現象發生,而且這種情況還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香港發展與救援NGO組織——香港樂施會2009年4月的報告裡也指出,在1998至2007年間,全球每年受氣候災害影響的人數為2.43億人;2015年後將達到3.75億人以上;到2050年,全球估計將有2億人淪為「氣候難民」。

    如果說20世紀的難民問題主要是由政治、種族、戰爭等引發的,那麼21世紀的難民可能主要是由氣候與環境引發的災變造成的。

    氣候問題或許將是決定全人類命運的最後一場戰役。

    2050:人類遷移到何方?

    面對著愈演愈烈的氣候危機,一個在過去看似杞人憂天的問題就漸漸變得現實起來:如果科學家預言的那場迫不得已的人類大遷徙已經在所難免,那麼人類該遷往何處?

    勞倫斯·史密斯,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地理學教授,古根漢學術獎得主,在他的新書《2050:人類大遷徙》中,依據多年的研究成果,結合人類目前以及未來可能身處的環境,建立了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勾勒出一幅2050年,人類大遷徙的宏大圖景。

    史密斯教授學識淵博,他的研究結論多數依靠在世界各地的實地勘察,非常客觀。他曾赴美國國會做報告《北半球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衝擊》,還曾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供權威報告數據。

    史密斯教授在《2050:人類大遷徙》一書中指出,雖然全球氣候暖化是當前人類面臨最主要的環境問題,但同時影響人類2050年生存狀況的,還包括人口變化、自然資源變化、全球化等諸多因素,這些都將決定我們最終遷往何處。

    當然,氣候因素是首要的。

    在此書中,史密斯教授描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歐美人大多住在有花園的獨立洋房中,養花弄草是許多人工作之餘最喜歡幹的事。然而最近幾年,不少細心的人發現,他們花園裡的植物竟然在悄悄地移動!而且移動的距離還不是一點點!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花草長腳了?它們要去哪裡?史密斯教授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了其中的原因。許多植物和動物一樣,具有趨光性,並且習慣在固定的環境中生長,一旦溫度升高或降低,原來生活條件讓它們感到不適,便會用自己的方式向更適宜的地方遷移。目前,這些植物幾乎都在向更高緯度(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方向移動,而且速度驚人,平均每十年移動6公里;此外,一些植物的花期也比以前提前了,平均下來,每十年要提前4天。

    這說明了什麼?想必大家都已經猜到:氣候正在一天天變暖,溫暖的區域正在由赤道一點點地向南北兩極延伸,低緯度地區變得越來越熱,所以原本生長在此的植物無法適應溫度的變化,不得不向更涼爽的地方遷移。不過,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原本靠近兩極,天氣寒冷,不適宜植物生長和人類居住的地區,將因為全球暖化而變得溫和宜人了。這種情況正在逐漸加劇,因此,到2050年,冰天雪地的北方地區,像俄羅斯西伯利亞、加拿大育空地區和格陵蘭島,或許將如同現在的中國或美國,既是宜居的家園,又是重要的農作物產地。於是,如同史密斯教授在書中所說,如果未來人類真的要遷徙,那麼沒有比如今北半球這些「極北苦寒之地」更好的地方了(南半球陸地較少所以不計入考慮)。

    不過,這個結論真的可靠麼?僅僅通過植物向南北兩極移動這一現象,就能說明嚴寒的北方在未來可能成為一片樂土嗎?於是,作者講述了另一個故事。

    2006年4月,在位於加拿大北極圈高緯度極寒之地,距美國北方邊界約4000公里的班克斯島,65歲的美國商人馬泰爾獵殺了一隻奇特的野獸。

    馬泰爾來自美國愛達荷州的葛蘭斯渡口,熱衷狩獵大型動物。他為了把一頭北極熊當作戰利品,已先繳納45000美元取得狩獵許可證,他的嚮導庫普坦納來自薩克斯港附近的村落。在加拿大極圈,獵捕北極熊是合法的,但必須遵循嚴格的法令。因此狩獵許可證和嚮導費用就成為薩克斯港以及因紐特人城鎮的重要收入來源。雖然獲准獵捕北極熊,但馬泰爾只能捕獵一頭。在射殺目標之後,馬泰爾身抱著來福槍,與他的嚮導飛奔著來到野獸倒下的地方,卻驚訝地發現,倒臥在雪地裡獵物,並不是北極熊。

    乍看之下,那只動物確實很像北極熊,只是塊頭小了點,身高約210公分,一身乳白色的毛,但背部、爪子和鼻子都有棕色斑塊。像貓熊一樣,還有黑眼圈。這頭動物臉扁扁的,駝背,爪子很長。事實上,它有許多北美灰熊的特徵。

    馬泰爾獵到的這頭熊引起國際的廣泛關注。加拿大野生動物保育官員帶走了屍體,將其DNA樣本送到遺傳基因實驗室分析以驗明正身。結果發現,這是一頭混種熊:它是灰熊和北極熊的後代。這是野生灰熊和北極熊自然交配的第一個證據。各大新聞通訊社都以「毛茸茸的混種熊」來形容它。世界各地的網友們也嘖嘖稱奇,甚至為叫它「北極灰熊」還是「灰北極熊」而爭論不休。不久,一個名叫「拯救灰北極熊」的網站成立了,他們販賣灰北極熊的相關商品,包括T恤、馬克杯和絨毛玩具,以籌集資金用於保護這個新物種。當然,也有人義憤填膺,因為灰北極熊唯一的生物樣本竟然被射殺了,而馬泰爾就是那個該死的劊子手!馬泰爾則為自己辯解:要不是他獵殺那頭生物──不管它究竟是什麼──誰會知道這個新生物的存在?

    自古以來,生活在北極圈外圍的灰熊幾乎從未曾跑進過極圈,現在灰熊與北極熊居然結合並且繁衍出下一代,生物學家由此認為,這種現象或許將越來越多。於是一些人聯想,這種現象的產生或許同樣與氣候變遷有關,足以被視為全球變暖的一個預告。而在2010年,又有一隻灰北極熊遭到獵殺,檢驗證實這是一隻母灰北極熊的後代,這下生物學家們幾乎可以相信,一個新的物種已經出現並且正在繁殖。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