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37章 附件 (5)
    一回到斯德哥爾摩,整夜夜不歸宿的阿桑奇不得不回到索妮亞·布勞恩的家,他還是呆在那裡。據布勞恩所說,看起來很明顯他和另一個女人過了夜,他對這種微妙處境的方式很不一般。「阿桑奇突然脫光褲子露出下半身,索妮亞說自己覺得這種行為古怪又讓人不高興。她再也不想讓阿桑奇住在自己公寓了,這點阿桑奇還沒注意到。」

    由於這一事件,阿桑奇後來被瑞典方面指控為「性騷擾」。在英國法律界,這可以解讀為「猥褻騷擾」,或者就像如今人們所知的,是「性接觸」。布勞恩說,那天晚上她睡在一塊墊子上,第二天夜裡是在朋友那裡住的。

    那天晚上,起訴「維基解密」創始人的故事洩露給了瑞典小報Expressen。2010年8月21日,繁忙的星期五,第二天黎明時分,警方指控阿桑奇「強姦」一事就傳遍了世界各地。在電子技術應用的地方,任何人15分鐘內就可以成為名人。阿桑奇意外陷入困境,他的辯詞稱自己沒有「強姦」,任何人也許可以理解。但阿桑奇作為國際名人、「世界上最著名人士」的新地位被證明是一把無情的雙刃劍。記者要求得到回應。

    在瑞典小報Aftonbladet的一次採訪中問到阿桑奇是否和兩名起訴者發生過性關係,阿桑奇回答:「她們是匿名身份,所以我甚至都不知道她們是誰。」他還說:「我們已經得到警告,美國國防部在考慮用卑鄙的騙局這樣的手段摧毀我們。」事實證明,這些說法激怒了兩位女性。見報後,維茲的朋友瑪利亞告訴警方:「混亂的局面讓卡翠洩氣,很生朱利安的氣。」索妮亞似乎也發了火,告訴Aftonbladet報:「起訴當然既不是國防部也不是其他誰編造的。對我和另一個女孩應負責任的是一個對女性態度不正常的男人,問題在於他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她還說:「他不那麼動粗,我也就不會感覺受到他的威脅。」

    8月30日,爆發事件後10天,阿桑奇接受警方的正式審訊,自稱為布勞恩的房客,坦白了自己短暫又最終釀成災禍的經歷。

    被捕前幾小時阿桑奇寫給《澳大利亞人報》的長文中,他提出了「以科技為基礎的新聞(ScientificNews)」這一概念。阿桑奇的理念是,當人們從傳統媒體看到一條經過記者整理和加工過的新聞後,他們可以來到「維基解密」的網站,查看記者所憑據的原始材料,從而判斷記者的報道是否符合事實。

    政府和大機構隱藏了太多秘密,阿桑奇提到,自己無意損害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阿桑奇說他靠向朋友借錢度日,現在的生活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每當想到餘生可能會在監獄裡度過的時候,情緒就會低沉。

    6.陰謀論,「維基解密」虛擬鏡像

    對外界而言,「維基解密」本身也是一個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組織,它在倫敦的幾個辦公室都位於地下室,沒有固定的總部,其核心成員是阿桑奇和一小批志同道合的人,此外在全球各地還有800名兼職工作人員。獲取信息所需的計算機也隱藏在世界各地各個角落,因此該機構也不受任何國家法律的限制。

    「維基解密」共有9名董事會成員,都很神秘,阿桑奇是唯一對外公開身份的人。他很少公開露面,甚至連照片也只有有限的幾張。

    「維基解密」雖然不停地揭露機密,但它自己卻「深藏不露」:該網站沒有公佈自己的辦公地址和電話號碼,也沒列舉該網站的主要運營者的姓名,甚至連辦公郵箱都沒留。外界既不知道它的總部在哪,更不知僱員是哪些人。美國情報部門曾懷疑朱利安?阿桑奇的「維基解密」是受「國際七三學社」指使,朱利安·阿桑奇似乎參與了去年白宮洩密事件,但此猜測遭到「國際七三學社」總部否認。

    「維基解密」在全球許多地方都設置服務器,假使一個地方出狀況,系統就自動轉到另一個地方的服務器,機密資料則通過瑞典、冰島和比利時等信息保護法律比較周密的國家的路徑進出,資料存取記錄,不會留存在服務器裡,政府無法追查信息來源,這是它自我保護以及保護爆料者的方法,也是「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投注畢生精力所發展出來的。

    該網站的運營資金仍來自志願者的捐助以及團隊成員自掏腰包。據說費用每年為30萬美元,其中絕大部分用於支付服務器和技術支持的費用。借助現在的超高人氣,它正想方設法吸引新的捐助者以及基金會的支持。

    為「維基解密」網提供服務器支持的主機位於瑞典一個被棄用的地下核掩體內。該核掩體修建於冷戰時期,深藏於地下,猶如諜戰大片中展示的一樣,它有著堅固的鋼鐵大門,而且還能承受核攻擊,如今它被開發成了一個地下數據中心。BahnhofAB公司總裁卡隆曾形容該防空洞是斯德哥爾摩民防工程的「心臟」。

    BahnhofAB公司此前也曾為「維基解密」網提供過服務器支持,但後來由於受到電腦黑客攻擊,維基揭秘網轉而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

    「維基解密」網站的域名解析服務商是一家名叫「EveryDNS」的美國公司,而租借的主機服務器則屬於美國亞馬遜公司。隨著「維基解密」的動作越來越大,這兩家公司備受壓力。在美國參議員約瑟夫·利伯曼向亞馬遜公司發出質詢函後,亞馬遜終止了「維基解密」的服務器,「維基解密」轉而向巴黎的服務器運營商OVH求援,未果後就轉到瑞典一家網絡服務供應商。2010年末,EveryDNS公司宣佈不再給「維基解密」提供域名解析服務,原因是針對該網站巨量「分佈式拒絕服務」的黑客攻擊,已經威脅到其他網站獲得正常的服務。受其影響,「維基解密」被迫改用瑞士域名。

    「維基解密事件」弄得滿城風雨,美國遊戲商就趁熱潮推出一款小遊戲,讓網民可以扮演「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深入白宮嘗試偷取美國總統奧巴馬的電腦機密。遊戲出後,大受歡迎,幾天已有超過100萬人玩過。

    玩家進入遊戲(Wikileaks:TheGame)後,就會發現自己身處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玩家要利用滑鼠控制正躲在桌下的阿桑奇,趁在辦公桌旁的奧巴馬打瞌睡之際,將USB手指插進奧巴馬的手提電腦,偷走資料。想贏得這個遊戲,阿桑奇的動作必須非常快和懂得見好即收,因為奧巴馬會時不時醒來,當他看見你在偷他的資料,你就輸了,但如果你能偷走全部資料,就算勝出。

    遊戲自2011年初推出以來甚受歡迎,幾天已經有超過100萬人玩過這個遊戲。遊戲發明者、21歲的墨伊斯(SebastiaanMoeys)說:「看完一切嚴肅的新聞,我意識到人們很可能喜歡與之相關的休閒遊戲。」他表示,他正經營著一個囊括多種網絡遊戲的網站,而他只花了一星期設計這個遊戲。

    自從「新聞」誕生以來,它的基本形態就是通過「媒體」向「大眾」散播。在這個過程中,「媒體」對新聞素材進行挑選、剪裁,然後呈現在大眾面前。新媒體的出現,開始改變「新聞」的生產、傳播程序;而「維基解密」做得更加徹底。

    「維基解密」自稱是一個新聞機構。與傳統的新聞機構不同,這個新聞機構發明了一整套系統,用以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機密材料,這個系統可以有效地保護洩密者,使他們不被追蹤到。然後,「維基解密」將這些機密材料公佈出來,供人們自由查閱。

    面對這些機密材料的巨大誘惑,一位美國記者說:作為一名記者,如果他得到了阿桑奇所掌握的機密材料,他會忍住不看嗎?他會忍住不在第一時間把這些機密報道出來嗎?至少從目前看,包括《紐約時報》、《衛報》等大報在內的媒體,都在連篇累牘地報道他們從「維基解密」獲得的材料。

    一位美國評論員寫道:「作為『文明』的一個最古老而且最佳的方案,所有的國家決定在彼此的首都給予其他國家小小一塊『飛地(註:這裡指使館)』,並為這些尋求和平解決問題的『飛地』提供某些特殊的不受約束的權力。」但通過公開美國數十萬份機密外交電報,「維基解密」向傳統外交提出了挑戰:如果外交官們知道他們說出的每一句話,也許會在某一天,在某一個網站上被公佈出來,那麼外交還會是今天意義上的外交嗎?

    最後,阿桑奇打開的這個魔盒,會成為今後千萬個網站模仿的對象嗎?我們已經看到了互聯網世界模式複製的速度。今後,會不會有網站走得更遠?何處是它們的邊界?這種揭秘行動本身,是否足以自證其正義性?阿桑奇只是開始,故事遠未結束。

    附件二

    APPENDIX

    二戰後

    美國戰爭揭秘

    1.戰爭之窗:二戰後美國戰爭敘事

    美國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憑藉著強大的工業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美國在1903年就發明了飛機,並在此後100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始終引領世界軍事潮流。在海軍空中化、陸軍空中化之後,並在20世紀末,將空天一體化的戰爭大趨勢鋪展到世界面前。按照美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的話說:傳統上和平的美國,通過規模巨大、難以想像的社會改造、轉型,已經變成一個處於永恆戰爭狀態的斯巴達國家。

    自二戰後,美國是世界上對外戰爭最多的國家,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恐怕美國人民自己也不懂,種種戰爭,發生在各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戰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

    美國的政治,就是軍事政治。美國立國以來的40多位總統中,軍人出身的佔大多數。短短一部美國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而且是一部世界戰爭史。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統計:冷戰前,美國平均2.4年打一仗,冷戰後平均1.4年打一仗。從1991年海灣戰爭開始,美國軍隊就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今天還同時進行著兩場戰爭,美國已經連續打了20年。

    長期的戰爭狀態,形成美國獨有的戰爭文化。美國的國家性質、實力、利益,決定美國未來仍然是世界上的戰爭強國。對美國來說,戰爭就是外交,就是貿易。美國的戰爭狀態,還表現在其經濟結構上。美國企業中有1/3是軍工產業。這種經濟結構決定了美國必須通過連續不斷的戰爭,消耗軍品、大規模出售軍火,以維持軍工生產,進而拉動經濟。

    美國歷史學教授特納曾說:美國人具有鮮明特徵的才智應該歸功於邊疆。每一個邊疆的確都孕育著一個新的機會,打開了擺脫過去羈絆的大門。今日美國已經不是一個美洲國家,而是一個由數百個全球軍事基地和海外領地組成的跨洲際國家。憑藉著在信息技術領域的絕對優勢,美軍已經處於獨步天下的超強地位。

    目前,美國軍事力量事實上享有整個世界公用空間的控制權——即控制著公海、大氣層空間和太空,用軍事術語說,就是擁有全球制海權、全球制空權及制太空權。

    【朝鮮戰爭】

    發生時間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雙方人物

    地形

    朝鮮全境大部分地區為高山和深谷,山地和高原佔半島總面積的80%,北部是鹹境山脈、狼林山脈和蓋馬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東部是從北向南延伸的平行山脈。南部是太白山脈和蘆嶺山脈,西南部為南朝鮮山脈。全境不但山多,而且植被茂盛,森林和灌木林佔了3/4。地貌起伏的山地形成了大量天然障礙和死角隱蔽區,茂密的植被有利於軍隊隱蔽行動和達成作戰的突然性。

    「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最初以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的身份踏上朝鮮土地後,印象深刻地評價說:「這一帶的地形看上去,對機械化部隊的士兵是不合適的。石峰高處離地6000英尺,山崖像刀鋒一般,坡度極陡峭,狹窄的山谷如蛇般蜿蜒曲折。公路不過是些崎嶇小徑,較矮些的丘陵則為灌木松林覆蓋。對於一個善於隱蔽的士兵來說,那就是最好的掩體。這是一個適合打游擊戰的地方,是靠雙腳行軍的中國步兵理想的戰場,而我們靠輪子走路,對受道路限制的軍隊來說簡直糟糕透頂。」李奇微退役後在回憶錄中列出理解朝鮮的五個因素,排列第一的就是地理。

    朝鮮戰爭最糟糕的地方,美軍第2師第23團某營營長喬治·羅素中校曾經寫道,「正是朝鮮本身」。美軍一向過於依賴其發達的工業生產與先進的軍事裝備,尤其是離不開坦克,然而這裡的地形卻讓他們難以施展身手。雖然西班牙與瑞士也都地勢陡峭、群山連綿,但是山區過後很快就是一馬平川,讓工業強國的坦克可以長驅直入。然而,朝鮮在美國人看來,正如羅素所言,卻是「過了一山又一山」。

    場景

    這是一場朝鮮與韓國兩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同時美國、中國、蘇聯等18個國家也不同程度地捲入了這場戰爭。至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停止。但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理論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近7個精銳師大舉穿過邊境向韓國進發(也有一說為韓國率先向朝鮮發動進攻)。值得指出的是,朝鮮並未事先知會中國政府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因此中國與美國一樣,直到戰爭開始才得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