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維基解密」網站洩露的2004至2009年的《阿富汗戰爭秘密日誌》表明,美軍時不時會發現本·拉登的蹤跡。如2006年8月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一份「自殺炸彈事件」的報告中就曾提到發現本·拉登參加恐怖組織會議。
1.追殺本·拉登
2011年5月1日夜,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本·拉登被美國軍方擊斃,地點位於巴基斯坦境內,距伊斯蘭堡以北100公里、喀布爾350公里以東的阿伯塔巴德。
據「維基解密」網站洩露的2004年至2009年的《阿富汗戰爭秘密日誌》表明,美軍時不時會發現本·拉登的蹤跡。如2006年8月國際安全援助部隊的一份「自殺炸彈事件」的報告中就曾提到發現本·拉登參加恐怖組織會議。
「維基解密」此次披露文件所覆蓋的時間從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內容覆蓋自塔利班政權被推翻以來的整個阿富汗戰事。
據《阿富汗戰爭秘密日誌》中的這份報告稱,恐怖組織在巴基斯坦的奎塔舉行了「高層次」的會議,6名「人彈」在會議中接受命令,在阿富汗北部的三個不同地區進行自殺式爆炸襲擊。此類會議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地區每月舉行一次,約有20人出席,會議的主要人物包括穆拉·奧瑪爾(塔利班領導人)、本·拉登、穆拉·達杜拉和穆拉·巴拉達。
美國陸海軍「373特遣部隊」,專門負責在阿富汗等地開展抓捕和暗殺塔利班頭目及其組織首腦的行動,美軍規定「373特遣部隊」的士兵們可以不經請示、不經審判就地擊斃那些組織頭目。與此同時,「維基解密」文件披露了在一些塔利班路邊炸彈攻擊事件和美軍攻擊行動失誤中喪生的阿富汗平民的數字,這些數字此前也一直沒有被公開過,文件裡甚至還有誤殺阿富汗平民的過程描述,比如射殺平民車輛、襲擊婚禮現場等。
包括巴基斯坦涉嫌「允許情報部門代表與塔利班直接接觸,構建武裝組織網絡打擊駐阿美軍,甚至密謀刺殺阿富汗政府領導人」。
本·拉登,全名奧薩瑪·本·穆罕默德·本·阿瓦德·本·拉登,人們在媒體上見到他,總是一襲白色阿拉伯長袍,頭上纏著圍巾,沉默寡言甚至有些害羞,他身材瘦削,留著濃密的絡腮鬍子,像個文弱書生。據說講起話來輕聲輕語,極有禮貌。
1955年,本·拉登出生於沙特阿拉伯的吉達,由於家族與沙特王室沾親帶故,所以拉登出生後一直享受著當地最好的教育和生活環境。在吉達,拉登度過了小學和中學的時光,吉達是穆斯林聖城麥加的門戶,拉登就讀的就是宗教學校,從小熟稔教義。
本·拉登家族在沙特阿拉伯聲名顯赫、人丁興旺,有400多名家族成員,是吉達、麥加地區地地道道的豪門。這個家族產業主要是建築和工程。在沙特阿拉伯許多大中城市,隸屬於拉登家族的建築工地隨處可見,整個集團的資產據估高達50億美元。
拉登家族子孫眾多,本·拉登有25個同父異母的兄弟和29個同父異母的姐妹,由他的父親穆罕默德·本·拉登及其眾多妻子所生,拉登在其中排名第17。這些兄弟姐妹總共生育了三百多名兒女,本·拉登本人和他的數位妻子一共生了20個孩子。
本·拉登的親生母親阿麗亞·汗南出生在敘利亞,是穆罕默德·本·拉登的第四任妻子,在很多中東國家,很多富有的沙特男人,往往只保留前三個妻子為「正室」,而不斷與第四個妻子離婚,以更換新寵;有的乾脆同時擁有若干名小妾——統稱為「第四房妻子」。由於阿麗亞是個敘利亞商人的女兒而非沙特人,加上她只生了拉登這一個兒子,所以,她在家族中的地位不高。1968年,本·拉登的父親穆罕默德在一起飛機失事中去世,年紀尚輕的阿麗亞幾年後改嫁,從夫姓改名為哈米達·阿塔斯。
沒有資料顯示父親去世後,拉登的生活發生了什麼變故。一些美軍的心理學家猜測,拉登在這麼一個龐大且勢利的家族裡生活肯定會悶悶不樂,或許就與其小時候沒有了父愛,親情淡漠有關。
不管是家族裡還是家族以外的人,大家都覺得本·拉登是個陰鬱的人,他越來越對傳授宗教方面的事感興趣。本·拉登認為早婚能夠抵制性慾誘惑,所以在17歲時就結了婚。他力主一夫多妻制,並且親自實踐。他一共娶了4位妻子。
2001年9月11日,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的紐約世貿大廈雙子座塔樓被撞毀,美軍也開進阿富汗。拉登從此開始了近10年東躲西藏的生活。
拉登從蘇丹來到阿富汗之後,塔利班首領奧馬爾對他極為歡迎。不過拉登並沒有像奧馬爾等塔利班高層一樣住在首都喀布爾的官邸內,而是寧願住在郊外偏僻而簡陋的小屋中。
2011年,拉登在美軍名為「定向」的突襲行動中被擊斃,行動持續大約40分鐘。22年聖戰,10年逃亡,在40分鐘的槍炮聲中灰飛煙滅。
2.阿富汗戰爭備忘錄
——「恐怖組織」「監聽報告」
「維基解密」公佈了美軍「阿富汗戰爭日記」,美軍認為沙特阿拉伯的捐款人是世界各地遜尼派穆斯林激進組織,其中包括基地組織、塔利班、哈馬斯等最大的財政後台。
其他被列為恐怖分子資金源的阿拉伯國家有卡塔爾、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希拉裡指出:「沙特阿拉伯王國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沙特內的恐怖主義威脅,但是沙特官員沒有把來自沙特的恐怖主義金融輸出作為一個戰略重點。儘管沙特政府在積極調查和拘捕涉嫌資助基地組織的金融家方面取得進展,但是來自沙特阿拉伯的捐助者仍是全世界遜尼派恐怖組織的重要資金來源。」
美國駐利雅得大使館的一份電報指出:「沙特幾乎完全依賴美國中央情報局提供的情報,用此分析和做出反恐行動的作戰方針。但沙特政府不願完全遏止資金輸送,因此沙特是否打擊恐怖分子籌資渠道將直接關係到美國是否繼續向沙特提供可操作的情報。」
在電報中,科威特被描述為基地組織和其他恐怖組織的重要的「資金中轉站」;卡塔爾則被認為與美國合作反抗恐怖主義的總體程度最糟糕的地區。而每年到麥加朝聖的人在為基地組織籌款方面也發揮了重大作用。
備忘錄還對打擊恐怖分子融資的戰略方法提出建議,包括:積極查明、破壞和阻止恐怖分子捐資者;採取適當法律措施,如有效起訴恐怖金融家,公開追究其責任,以及傳遞強大訊息來阻止這些人;大力監督慈善機構,確保這些機構不為恐怖分子和極端分子貢獻力量;嚴格執行聯合國1267號制裁決議以及完全遵循打擊洗錢和為恐怖主義融資的國際標準。
據美軍報告顯示,伊朗一直在為阿富汗的塔利班分子提供資金支持,武裝分子每打死一名美軍,伊朗就付給塔利班1000美元。
報告描述了一個自稱塔利班「財務主管」的人從一家駐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伊朗公司取走1.8萬美元的經歷。此人說,這些錢是獎勵他們在7月的一次襲擊行動中打死多名阿富汗政府軍並摧毀一輛美軍汽車。後來,他把取出的現金藏進一個麵粉口袋,交給瓦爾達克省的塔利班武裝分子。此人宣稱,他在過去6個月內從這家公司一共取走7.7萬美元。這名「財務主管」本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民,去年冬天剛剛接受塔利班組織的培訓,掌握了基本的讀寫和算術技能。除了打死一個美軍可以得到1000美元獎勵,「財務主管」說,每摧毀一輛美軍車輛,他們可以得到6000美元。
在美國中央情報局1996年關於拉登的情報裡,只是知道此人是個特別有錢的阿拉伯富商,並且是個虔誠的穆斯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拉登離開沙特阿拉伯輾轉進入興都庫什山脈,參加了阿富汗伊斯蘭聖戰者組織。
據原美國中央情報局拉登處處長邁克爾·朔伊爾披露:「美國在1995年底和1996年初以前,重點追查對像不是拉登,而是其他恐怖組織。當時,我們只知道本·拉登這個沙特人很有錢,但其他方面知之甚少。後來,我們懷疑他可能在資助恐怖分子,於是成立了一個部門,專門對他進行追蹤。這個部門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行動只針對某個人。這在中央情報局尚屬首次。」
他透露,這個負責偵緝拉登的部門的主要任務是,瞭解「本·拉登在哪裡?他的巢穴在哪裡?支持他的後勤管道和途徑在哪裡?他們是怎麼相互聯繫的?他的支持者和盟友是誰?誰在贊助他們?」該部門的代號是「Alec」,「拉登處」是它通俗的叫法。拉登處最初只有十幾名情報人員,現在規模大了很多。但目前它到底有多少人,朔伊爾說「數字保密」。
這個部門成立不到一年,他們就發現,本·拉登不只是一個隨便扔錢的富豪,他還有自己的組織——「基地」組織。「到1996年底,我們已經非常清楚,這是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非同尋常的組織。拉登自1996年開始就試圖得到或試驗生化武器,包括炭疽、沙林毒氣等。他也試圖得到核武器,包括手提箱式的核武器,並企圖從蘇聯地區得到核武材料。」
據抵抗蘇聯運動的大多數阿富汗領導人回憶,拉登是個特別大方的人,常常給人金錢和衣服,並且吃住都與反抗軍戰士在一起,一點都沒有富商的習慣和架子。
在阿富汗抵抗蘇聯軍隊的侵略中,拉登不但贏得了聲譽,還鍛煉了他的組織能力。1988年,抵抗戰爭行將結束的時候,拉登建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阿爾—嘎依德」(阿拉伯語「基地」之意)的大本營,專門訓練「聖戰者」。這名虔誠的穆斯林稱,「基地」的目標就是「統一所有的穆斯林。」而建立伊斯蘭教國家在此時的形勢下只能依靠暴力,因此,「基地」要推翻幾乎所有的在拉登眼中看來是「腐敗無能」的穆斯林政府,最要緊的就是驅逐這些國家的西方勢力。
事實上,中央情報局在此時就與拉登多有接觸,因為美國希望阿富汗戰爭能把蘇聯拖垮,所以極力支持反蘇聯的軍隊。拉登當時得到了中央情報局的大力支持。中央情報局的一些在阿富汗的官員還稱拉登為英雄,而拉登後來所施展的一系列陰謀詭計與暴力手段,有很多都是從中央情報局那裡學來的。阿富汗戰爭結束後,拉登回到沙特阿拉伯。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擔心自己會成為伊拉克的囊中之物,便答應讓美國軍隊駐紮本國。拉登大為憤怒,認為這是引狼入室。拉登向沙特阿拉伯國防部長建議,靠本國的實力就能擊敗伊拉克。當國防部長問他靠什麼的時候,他很嚴肅地說:「我們用信仰來打敗他們。」沙特政府嗤之以鼻。拉登極為惱火,他發表聲明說,沙特王族允許美國軍隊駐紮在沙特的基地,對穆斯林來說是一種犯罪行為。拉登頻頻向廣大教徒發出號召,使用暴力手段將美國軍隊趕出去,將沙特王室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