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9章 危險時代 (5)
    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以雙方又進行了兩年的「消耗戰爭」。埃軍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的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起,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互派突擊隊偷襲對方。通過兩年的「消耗戰爭」,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隊的力量也需得到加強,遂決定從蘇聯購置大量的武器裝備。蘇聯也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滲透。美國則大力支持以色列。美蘇在中東的較量中為避免直接對抗,力圖在中東製造一種「不戰不和」的局面。

    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經過周密準備之後,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齋月戰爭」。1970年10月,薩達特繼納賽爾任埃及總統,為擺脫「不戰不和」的局面,開始大力加強軍備。1971年5月,又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合作條約,但蘇聯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問題上一拖再拖,到1972年4月,薩達特再次訪問蘇聯時,蘇聯仍未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5月,美蘇首腦在莫斯科會談後,蘇聯決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計劃。

    蘇聯的舉動引起埃及的極大憤怒。7月8日,薩達特宣佈結束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在埃及的使命,要求2.1萬名蘇聯軍事人員在10天內離開埃及;蘇聯在埃及的一切軍事設施,或者賣給埃及,或者全部撤走。這一舉動,是埃及擺脫蘇聯控制,突破「不戰不和」局面的重大步驟。

    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對埃及頗為有利。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國家軍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共同商討未來戰爭的戰略。會後,埃及成立了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4月,又在開羅召開了阿拉伯各國參謀長會議,統一了未來的作戰思想。8月,埃、敘最後審定了在北、西南兩線同時向以色列發起進攻的聯合作戰計劃。為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埃、敘制定了多種迷惑以色列的措施。1972年底,埃及耗費400萬美元在運河西岸修建一道巨大河堤,表面上是抵擋以色列的襲擊,實際上是用來隱蔽炮兵和坦克的集結。從1973年初開始,埃及多次徵召後備役人員服役,然後又分批復員,給以色列造成錯覺。埃敘兩國還以開展頻繁外交和「例行演習」的方式迷惑以色列。在備戰過程中,埃敘都制定了嚴格的保密規定。對於作戰意圖、作戰計劃,埃及規定只讓總統、國防部長几人知道,敘利亞規定只讓總統等十幾個高級軍政人員知道。作戰命令在開戰前6小時才傳到師級指揮員,開戰前3小時傳到營級指揮員。臨戰前2小時,前線指揮官還讓一些士兵下河游泳,在沙灘上晾衣服,使前線保持一派「和平」景象。

    以色列在「六五戰爭」中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領土。戰略縱深全面擴大——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戰略縱深增大200公里以上;約旦河西岸,戰略縱深增大90公里以上,為保住這一「安全邊界」,以色列戰略思想由進攻轉為防守。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以軍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在蘇伊士運河東岸,興建了一條長123公里,以當時的以軍總參謀長巴列夫命名的防線。沙堤高8.5米,朝運河一面被削成55度的陡坡,在坡上設置了鐵絲網和地雷區,還設置有通向運河的凝固汽油管,點燃後可在運河上形成一道火網。以軍沿運河全線還修築了31個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網。在西奈半島腹地,還有機場和「霍克」防空導彈陣地。在戈蘭高地,以軍也修築了堅固的工事。因此,以軍自恃防守堅固,在前沿地區陳兵不多。

    1973年10月6日14時,蘇伊士運河東岸以軍防禦工事的沙壘中,突然發生兩聲巨響,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間埋入水下的兩個炸藥包爆炸了,它揭開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的序幕。緊接著,埃、敘兩國軍隊從西、北兩線同時向以軍發起突然襲擊。10月6日是穆斯林的齋月節,又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齋月節裡,阿拉伯人白天不吃飯,縮短工作時間,減少活動。所以,以色列認為,阿拉伯國家決不會在這一天發起進攻。贖罪日是猶太人的絕對休息日,從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煙、不廣播。大多數官兵都留在營中,前沿士兵很少。埃、敘就選擇了這一天突襲。

    在西線,埃軍出動了200多架飛機,從東路轟炸和襲擊以軍在西奈半島的前線指揮部、炮兵陣地、部隊集結地、防空導彈系統、通信雷達設施和機構等重要軍事目標。同時,埃軍隱蔽在運河西岸沙壘後的2000門榴彈炮和重型迫擊炮,也向巴列夫防線的前沿工事和後方目標發起攻擊,有效地壓制了以軍火力。

    埃軍的計劃是首先強渡蘇伊士運河,突破「巴列夫」防線,控制運河東岸15—20公里的地區;第二步攻佔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亞山口一線,保障運河東岸前沿陣地的安全,然後,視情況向縱深發展。為此,埃軍在蘇伊士運河兩岸集結2個軍團共9個師的兵力約12萬人。北翼為第二軍團共5個師,是戰役主攻方向,南翼為第3軍團共4個師。戰鬥開始後,埃軍地面部隊約8000人在飛機、防空軍的掩護下,乘水陸裝甲車和橡皮舟從坎塔納、伊斯梅利亞、德維斯瓦、沙盧法和蘇伊士城同時強渡運河。登岸之後,迅速在堤上開闢通道、攀登河堤,摧毀以軍前沿火力點,同時,用爆破筒在東岸沙堤以軍鐵絲網和地雷區中開闢通道。埃及工兵用高壓水龍頭沖刷以軍沿河岸修建的沙堤,僅用9小時,就在沙堤上打開了60多個缺口,架設10座浮橋和50個門橋渡場。在戰鬥打響後的24小時,埃軍10萬人和1020輛坦克以及1.35萬部車輛通過運河。緊接著,埃軍向兩翼展開,著手消滅各據點的以軍,攻佔以軍前沿據點15個,粉碎了以軍前沿坦克的反衝擊。兩翼用穩步平推的辦法向以軍防禦縱深攻擊。不到三天,埃軍控制了運河東岸10至15公里地區。

    為配合正面作戰,埃軍傘兵和突擊分隊乘直升機在西奈半島縱深地區大規模降落,破壞敵軍交通、通訊和補給。海軍為牽制以軍,封鎖蒂朗海峽和曼德海峽,封鎖亞喀巴灣和紅海出口,並在沙伊沙姆赫地區進行海上登陸作戰,襲擊以軍。

    當埃軍在西線發起攻擊的同時,北線的敘利亞軍隊也於6日14時向戈蘭高地發起猛攻。敘軍出動100架飛機襲擊以軍指揮所等重要軍事目標。敘軍的1500門大炮也開始炮擊戈蘭高地上的以軍陣地。敘軍第一梯隊三個師,1000多輛坦克,在空軍和地空導彈部隊的掩護下分三路向以軍陣地發起進攻。

    北路敘軍進攻謝赫山、馬薩達等地。進攻中由於遭到以軍的阻擊,推進較慢。中路和南路是敘軍攻擊的重點。中路敘軍第9步兵師很快就突破了以軍188裝甲旅的防線,攻佔了艾哈邁裡亞。以軍退守庫奈特拉待援。敘軍雖出動了二線坦克,利用夜間頻頻發動進攻,但以軍也調集了大批坦克向敘軍發動反衝擊,雙方1500輛坦克在狹長的平原上激戰了近48小時,以軍188裝甲旅幾乎被全殲,僅剩10餘輛坦克。7日晨,敘軍突破1967年停火線約75公里,進到敘以邊境太巴列湖附近。以軍在倉促應戰之時,逐漸看到敘軍的許多弱點。於是,以軍決定集中兵力對付北線敘利亞軍隊,以扭轉戰局。至11日,北線以軍主力劇增至22個旅,約10萬人。

    埃軍初戰得勝,佔領了運河東岸的部分地區,達到了預期目的。所以,從10日起,埃軍在西奈半島停止了進攻,著手調整部署鞏固陣地。這給以軍提供了喘息之機,以軍利用這一短暫的間隙集中兵力,實行先北線後西線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10月10日,以軍在北線集中了15個旅和1000輛坦克,在飛機的掩護下,突破敘軍防禦陣地後,又採取正面突擊同迂迴包圍相結合的戰術,分三路向敘軍反擊。以軍進攻的重點是戈蘭高地中北部地區,而南部地區僅派少數兵力牽制。很快突破了敘軍防線,解除了庫奈特拉之圍。11日,以軍繼續向戈蘭高地增兵,總計達22個旅,近10萬人。以軍集中坦克500輛,沿不同的路線,向大馬士革方向快速前進。12日,以軍越過1967年的停火線,深入敘利亞境內30公里左右,敘利亞的步兵和防空軍則撤至首都大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區。沿公路兩側建立防禦陣地,阻止以軍向大馬士革的進攻。

    以軍在北線掌握主動後,隨即將作戰重點移至西奈半島,使西奈戰線從原來的4個旅增至3個師12個旅,並向西奈調去了大批飛機和坦克。

    當以軍在北線反擊時,埃軍為增援敘利亞決定向以軍發起進攻。

    10月14日6時,埃軍出動80架飛機、200門火炮對以軍第二線陣地進行了90多分鐘的火力準備,隨後,埃軍裝甲師、機械化師1000多輛坦克向以軍發起進攻,雙方在運河東岸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坦克會戰。埃軍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亞、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軍發起進攻,這是埃軍第一次脫離防空網和反坦克防禦系統進行的運動戰。以軍對埃軍的進攻有了準備,集中三個師利用山埡口兩側的有利地形進行步、坦、炮協同作戰,並出動了飛機支援。以軍共投入了坦克約800輛,經過數小時的激戰,以軍損失坦克50輛,埃軍則損失了200輛,被迫退回進攻出發陣地。

    10月16日,以軍三個旅群向埃發動進攻,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坦克戰和炮戰。同時,以軍根據美國偵察衛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區的埃軍第2、3軍團結合部有30公里的間隙的情報,抓住埃軍運河西岸兵力空虛之有利時機,從結合部突入運河西岸,建立了橋頭陣地,摧毀了埃軍幾個防空導彈陣地,並迅速組織了5個旅的兵力,在空軍的支援下,源源不斷地渡過運河。對於以軍突入運河西岸的作戰行動,埃軍誤認為是小股以軍的騷擾活動,未引起重視,以致以軍摧毀了埃軍的大量防空導彈陣地,以空軍得以在運河西岸進行輪番轟炸。18日,突入西岸的以軍大舉進攻埃軍陣地,到19日晚,以軍在西岸的部隊達到了4個坦克旅、1個機械化旅和1個傘兵旅。

    突入運河西岸的以軍在取得主動權後,又不斷襲擊公路、鐵路和運河沿岸地區,切斷了埃軍2、3軍團的退路。此時,東岸以軍也配合發動攻勢,使第3軍團腹背受敵。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案》,呼籲埃、以雙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受停火,但以軍的進攻卻沒有停止。同時,以軍向北推進,企圖攻佔伊斯梅利亞,包圍埃及第2軍團,但未能成功,以軍又集中兵力,回師南下,迂迴包圍第3軍團。23日凌晨,以軍沙龍旅,依靠夜間偷運過河的人員和物品補給,向阿塔卡地區發動猛攻,當日晚,以軍佔領蘇伊士城郊外的煉油廠,切斷了蘇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軍團與部隊的聯繫,基本完成了對埃軍第3軍團大部分部隊的包圍。24日,雙方實現停火。埃以雖然都宣佈接受停火決議,但戰場上的軍事行動並沒有立即停止,以色列仍想消滅被圍的埃及第三軍團2萬多人,埃軍堅持頑強抵抗。在美蘇的強大壓力下,埃以最終實現了停火。

    在北線,敘、以雙方在第二階段末期形成對峙後,以軍於10月22日出動1個傘兵旅,奪取了敘軍在戈蘭高地的最後一個陣地老山頭。敘軍隨後發動多次反擊,收復了一些失地,但成效不大,雙方仍處於對峙狀態。24日,敘以宣佈正式停火。這場戰爭歷時18天,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約110萬人,坦克5500多輛,作戰飛機1500多架。戰爭結果,阿拉伯國家死亡約2萬餘人,被擊毀坦克2000餘輛,損失飛機約400架;以色列軍隊死亡5000多人,損失坦克1000多輛,飛機200架。雙方戰爭消耗在50億美元以上。通過這次戰爭,埃軍收復運河東岸縱深10—15公里,南北長192公里的土地,面積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運河西岸埃及領土1900餘平方公里和敘利亞戈蘭高地以東440平方公里的領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