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8章 危險時代 (4)
    面對武器裝備的「缺斤短兩」和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納賽爾做出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一旦英、法向運河區發動進攻,埃及立即撤出西奈半島,集中力量保衛運河和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納賽爾通過積極的斡旋與協商,建立了由埃及、敘利亞、約旦組成的聯合作戰司令部;動員了大批民眾參軍;數萬埃軍被部署在運河一線,夜以繼日地構築工事和設置齊種障礙,嚴陣以待。西奈半島駐守的埃軍(兵力共3萬,其中第3步兵師部署在阿里什、臘法、阿布奧格拉三角地區;第8巴勒斯坦師部署在加沙地區;第4裝甲師主力則部署在運河西岸地域)在東部軍區司令阿里·阿密爾准將的指揮下,也做好了應對以軍入侵的準備。

    以色列一切準備就緒後,雖然願當「馬前卒」先行向西奈半島發起攻擊,但也做了兩手準備:先使用驍勇善戰的沙龍上校指揮的202傘兵旅進攻埃軍疏於防範的米特拉山口,投石問路,以觀英、法參戰決心。如英,法真心大幹一場還罷,否則使用這樣一支部隊,也便於快速抽身自保。1956年10月29日下午4時,以色列發動閃電戰,佔領埃及蘇伊士運河以東的加沙地帶和西奈半島的大部分,逼近運河。10月31日下午,英、法聯軍從中東附近基地及停泊在附近海域的艦艇上,出動240架各種作戰飛機,對埃及15個空軍基地、開羅等眾多城市港口進行了瘋狂的轟炸,使埃及空軍260餘架作戰飛機遭到毀滅性打擊。同時還轟炸了西奈的埃及部隊,企圖將埃軍攔截於西奈半島。

    11月5日,英法軍隊攻佔塞得港,控制蘇伊士運河北端。埃及軍民奮起反抗,沉船40條堵塞了蘇伊士運河,從此運河中斷。11月2日,伊拉克炸毀了基爾庫克油田經敘利亞輸到地中海濱的輸油管道,這條日輸50萬桶的油管封閉。隨後,沙特阿拉伯臨時關閉跨越阿拉伯輸油管線(日輸32萬桶),對英法實行石油禁運。這是阿拉伯國家第一次用石油作武器來抗擊侵略。由於英、法的軍事行動是背著美國干的,激怒了美國,美國推動聯合國安理會於11月20日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外國軍隊撤出埃及。12月22日英法軍隊撤出埃及。以色列於1957年3月撤出西奈半島和加沙。美國借此機會把英、法勢力逐出了中東,成了這場中東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中東戰爭:即「六五」戰爭,又稱「六天戰爭」。1966年春以後,在以色列不斷發生來自約旦和黎巴嫩的襲擊事件。10月,以色列向聯合國提出控訴,但毫無效果。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動了全部空軍,對埃及、敘利亞和約旦等阿拉伯國家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

    這是一個星期一早晨,當開羅時鐘的指針指向8點45分的時候(以色列時間7點45分),尼羅河三角洲和蘇伊士運河上空雲霧剛剛消失。埃及空軍基地裡,一切像往常一樣,軍官們正在上班途中,許多雷達值班室正在進行交接班。突然,空中響聲四起,以軍飛機閃電般襲來,打得埃及空軍措手不及,大批飛機還未起飛,就被摧毀在地面。

    這一天,以色列空軍幾乎傾巢而出,甚至連教練機也投入了戰鬥,對阿拉伯國家25個空軍基地進行了襲擊。從早晨到下午18時,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各國進行了四波突襲,第一波襲擊了埃及10個機場。第二波主要襲擊埃及的轟炸機基地和混合機種的8個機場。第三波攻擊了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的空軍基地。最後,在完成了對阿拉伯空軍25個基地的攻擊之後,17時15分到18時,開羅國際機場和另一個空軍基地也遭到了嚴重破壞。就這樣,在開戰後60個小時,以色列共擊毀阿拉伯國家飛機451架,其中埃及就損失飛機336架,敘利亞損失60架,約旦損失29架,伊拉克損失25架,黎巴嫩損失1架。埃及作戰飛機損失了95%,整個埃及空軍陷於癱瘓,而以色列只損失了26架飛機。

    為實施這次空襲,以色列進行了長時間的偵察、準備。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國軍隊的情況,尤其對空軍的情況十分清楚,如空軍基地的位置、跑道狀況、雷達設施等,甚至連埃及軍官的活動規律也瞭如指掌。

    以色列飛機從特拉維夫和以色列中部機場起飛以後,保持四機編隊,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飛行員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擋,躲過了約旦雷達網的搜索。隨後,飛機在離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飛行,進入陸地後,升至20米,又躲過了埃及雷達的探測。他們沒有直飛所要攻擊的目標,而是尼羅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轉向南,從埃及後方發起進攻,攻擊高度只有100—150米。攻擊中,以軍飛行員都遵循「先打跑道,後打飛機」的原則。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實施空襲後的半小時,其地面部隊5個師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奧格拉大舉進攻。當時,埃軍在西奈半島有5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共約12萬人,分別據守在各個戰略要點上。以軍在反覆攻擊後,佔領了加沙地帶,進入了西奈半島的阿里什、阿布奧格拉等地。為了挽回敗局,埃軍頑強抵抗,反動了兩次反攻,終因沒有空軍支援而失敗。到6月8日,以軍全殲了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5個師,一直進犯到蘇伊士運河東岸。僅僅三天時間,西奈半島就全部落入以軍之手。

    在對埃及進攻後不久,以色列又發動了對約旦河西岸的進攻。約旦軍隊在約旦河西岸南北兩個主要地段設置了防禦陣地,北部防區以納布盧斯、圖姆卡爾姆和傑寧等城為主要依托,南部防區沿丘陵的山脊從臘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倫一線佈置。約軍在以上陣地部署了8個步兵旅和2個裝甲旅。以軍向約旦河西岸發動進攻的部隊有9個旅兵力,其中有3個裝甲旅。

    以色列中部軍區司令員烏齊·納爾斯基少將負責指揮進攻耶路撒冷及周圍地區。7日,古爾傘兵旅開始向耶路撒冷城內進攻,很快佔領該城。

    在北部的納布盧斯和傑寧方向,5日,以軍在空軍的配合下,首先進攻傑寧以西約軍炮兵陣地。接著,巴爾·庫奇瓦指揮的以軍裝甲旅卡巴蒂亞,切斷了傑寧與納布盧斯和約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聯繫。約軍裝甲部隊進行反擊,雙方展開了一場坦克戰。庫奇瓦部隊突破約軍防線後與一個步兵旅匯合,然後分兩路進擊傑寧,並佔領該地。6日,以軍向東西兩翼進攻納布盧斯,並於當晚佔領該城。7日,以軍佔領了耶路撒冷東區和約旦河西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當日20時,約旦和以色列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

    安理會通過了「立即實現停火」和「限期停火」的決議,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開始向敘利亞發動大規模進攻,進攻方向指向戈蘭高地。

    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一條狹長山地,海拔600—1000米。從北部的謝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長60公里,中部最寬處約20多公里,面積1.15萬平方公里,這裡有公路通往大馬士革。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居高臨下,對以色列威脅甚大。敘利亞在戈蘭高地原駐有三個步兵旅,到戰爭爆發前,敘利亞為防禦以色列進攻,又增派了4個旅,其中有兩個步兵旅,一個裝甲旅和一個炮兵旅。

    以軍進攻戈蘭高地的部隊有6個旅,其中3個旅從北進攻,2個旅從南進攻,1個旅機動作戰。

    9日11時30分,以軍從南北兩面向戈蘭高地進攻。北路由北部軍區的艾伯特·曼得勒裝甲旅、約納·埃夫拉指揮的「戈蘭尼」步兵旅和巴爾·科奇瓦的裝甲旅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蘭尼」旅則分兵兩路,一路向巴尼亞斯出擊,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並於當晚佔領了該高地,接著「戈蘭尼」旅又向這裡的山上推進,於午夜佔領了山上的敘軍陣地。

    10日,以軍科奇瓦旅協同「戈蘭尼」旅一部進攻巴尼亞斯,並向艾因菲特和馮馬達推進。曼得勒旅此時從卡拉德東進擊庫奈特拉,未經戰鬥就佔領了庫奈特拉。從南部進攻戈蘭高地的以軍由古爾傘兵旅和阿夫農步兵旅組成,他們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發起進攻,在奪取塔瓦菲克後,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爾,並沿太巴拉湖東岸開進。到6月10日晚為止,以軍奪取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馬士革的幾條主要公路,奪取了橫跨阿拉伯地區通往黎巴嫩的輸油管。6月11日,敘利亞和以色列簽署停火協議。至此六五戰爭宣告結束。

    在六天的戰爭中,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個阿拉伯國家遭受嚴重損失,傷亡和被俘達6萬餘人,而以色列僅死亡983人。通過這次戰爭,以色列佔領了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西奈半島、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共6.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戰爭中有100萬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1967年的「六五戰爭」,使阿拉伯國家喪失了大片領土,尤其是埃及,在戰爭中損失更為嚴重。「六五戰爭」結束後,納賽爾在血淋淋的教訓面前再也不敢空喊「消滅以色列」的口號,實事求是地把收復西奈半島作為壓倒一切的戰略目標。但剛剛重建的埃及軍隊哪裡是以色列的對手,納賽爾一直到死也未能實現跨過蘇伊士運河的夢想。1970年10月,薩達特繼納賽爾任埃及總統,薩達特就任總統的同時,也繼承了收復失地的莊嚴使命。

    此外,埃及國內和阿拉伯世界的輿論都強烈呼籲開戰。「六五戰爭」不僅使埃及人民蒙受了奇恥大辱,整個阿拉伯民族都感到臉上無光。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渴望收復被佔領土,洗刷失敗的恥辱,打破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所以,「同以色列之戰是挽回名譽之戰,是正義之戰」。從1968年到1973年的五年中,埃及為準備作戰花費了80—90億美元。「這對埃及人民說來,是厲行節約和作出犧牲的時期,沒有一個民族能夠這樣無限期地忍受下去。」同一時期埃及政府將國民生產總值的21.1%用於軍事開支。人民群眾含辛茹苦,默默忍受,如果不採取軍事行動,恐怕無法向人民交代。1972年2月開羅學生上街遊行,要求政府準備向以色列開戰,清除親美分子。隨後工人又舉行了一系列罷工,支持學生們的要求。薩達特對這些情況瞭如指掌,懂得開戰是擺脫諸般困境的唯一選擇。

    然而高級軍官們對開戰疑慮重重,害怕埃及再次被以色列打敗。1972年10月24日,薩達特召開高級軍官會議,試圖解決「打還是不打」的爭論,牢固樹立「打」的思想。國防部長薩迪克提醒:「以色列可能隨時向我們發動進攻……摧毀現在對以色列構成極大威脅的埃及及其武裝部隊。」國防部副部長哈桑擔心:一旦開戰,「結局可能是,以色列將處於比現在更強大的地位。」薩達特開導說:「國內許多人仍然對將要打仗表示懷疑。如果我們止步不前,國內情況將會惡化。我們必須冒適當的風險。」中央軍區司令哈比爾不客氣地反問:「適當的風險?為什麼?為什麼不完全避免風險呢?」薩達特對這三位高級軍官的怯戰態度十分惱火,下令解除了他們的職務,任命艾哈邁德·伊斯梅爾為新的國防部長。

    伊斯梅爾採納了總參謀長薩阿德·沙茲利制訂的「有限進攻戰略」。沙茲利本人對「有限進攻戰略」的解釋如下:「我們無力發起大規模攻勢去殲滅西奈半島上的敵軍重兵集團,或者迫其撤出西奈和加沙地帶。我們的力量只允許我們發起有限的進攻。我們的目的可以是跨過運河,摧毀巴列夫防線,然後採取守勢。」沙茲利的理由是:埃及空軍力量明顯弱於以色列,沒有制空權是難以取勝的;埃及的薩姆導彈射程有限,只能為十英里以內的埃及部隊提供保護。沙茲利的「有限進攻戰略」被薩達特批准,成為十月戰爭總的戰略目標。1973年10月1日,薩達特對國防部長伊斯梅爾下達了作戰指令,其中說:「這種軍事行動的目的是使以色列遭到最大可能的損失,使它相信繼續佔領我們的領土將要使它承擔不能支付的代價。」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