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7章 危險時代 (3)
    恰在此時,納粹在德國掌了權,並開始了迫害猶太人的暴行。當猶太人的遭遇開始為人所知時,英國政府不得不放寬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的配額。1933—1935年間,獲准移入的猶太人在13萬以上,而非法移民數以萬計。巴勒斯坦從那時起變成一座充滿暴力和恐怖的活火山。恐怖主義遍佈了整個地區,英國當局根本無法維持基本的秩序。1942年,美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紐約集會,通過了「比爾特摩綱領」,要求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和一支猶太人的軍隊。不久,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就進入了全面備戰,雙方大開殺戒,巴勒斯坦變成了燒、殺、搶、掠的戰場。

    二戰結束後,從歐洲各地的集中營裡解放出大量的猶太難民。西方各國不願接收這些難民,因此,英國政府對巴勒斯坦的移民控制受到了各方的巨大壓力。美國不斷地要求增加猶太人的移民配額,阿方要求控制移民。最終,英國政府決定甩掉巴勒斯坦這個燙手的山芋。1947年4月,英國政府把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解決,並宣佈一年後結束委託統治,撤回所有駐軍。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大通過了181號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市由聯合國特別管理。但是,阿拉伯一方拒絕接受聯合國決議,原因是阿拉伯人占巴勒斯坦人口的2/3強,卻只得到43%的貧瘠土地;而猶太國的人口僅佔1/3,卻得到了57%的沿海肥沃土地。1948年5月15日,猶太臨時政府單方面宣佈成立以色列國(而沒有採用「猶太國」做國名),次年2月立憲會議召開,通過一部臨時憲法,宣佈國家為民主共和國。本·古裡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在本·古裡安宣佈建國17分鐘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佈:美國承認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佈承認以色列。

    1948年5月15日,當以色列的猶太人還沉浸在建國的歡樂中的時候,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攻巴勒斯坦,隨後,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佈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

    當時阿拉伯五國的人口有3500萬,而以色列當時只有65萬移民,在絕對優勢的條件下,阿拉伯聯軍預計10天之內就能佔領整個以色列。戰爭一開始,阿拉伯國家軍隊在數量上比以色列部隊略佔優勢。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約旦「阿拉伯軍團」7500人,敘利亞5000人,伊拉克1萬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軍」和「阿拉伯拯救軍」1萬餘人,合計4萬多人。空軍裝備有各類飛機131架,艦船12艘,坦克裝甲車240輛,各種野戰炮140門,而以色列總兵力只有3.4萬人,各類飛機33架,艦船3艘,幾乎沒有什麼大炮、裝甲車。阿拉伯國家軍隊發起進攻之後,埃及軍隊從阿里什分兩路開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一旅為主力共5000人,沿海岸公路通過加沙向特拉維夫進發。由於以色列軍隊在特拉維夫南面拚命抵抗,夜間襲擊了埃及軍隊先頭部隊的後方,從而使埃軍慌亂不堪,接著以色列人召開記者招待會聲稱埃軍供應線已被切斷。消息傳到開羅,埃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停止攻擊特拉維夫,這一挫折,成為埃軍在這次戰爭中的轉折點,特拉維夫再沒受到埃軍攻擊。埃軍改變攻擊目標,轉而佔領內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幹線。南路第4旅經過比爾謝巴、希布倫,向耶路撒冷進發。

    敘利亞軍隊以2個機械化旅從庫奈特拉出發後,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擊,他們陸續攻克了約旦河兩岸的三個猶太居民點,接著向尼加亞居民點出擊。此後,他們在太巴列湖南端這一地區同以軍激戰。

    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向耶路撒冷派出了「阿拉伯軍團」的精銳部隊,他一心想奪取這個城市,成為「耶路撒冷之王」。所以,戰爭開始後,阿拉伯軍團就直搗這一城市。5月18日,阿軍佔領耶路撒冷舊城阿拉伯人區,同時,包圍了舊城的猶太區。接著,阿拉伯軍團向猶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發動進攻,佔領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的要地特倫,切斷了以色列人的增援。5月28日,舊城猶太人投降,新城中的猶太人也彈盡糧絕,飲水困難。然而,軍團不瞭解這些情況,沒有抓住這一機會,他們只滿足於打一些小仗,發動一些有限的進攻,使耶路撒冷新城的戰鬥出現僵局。

    伊拉克軍隊先是向北部的蓋謝爾和貝桑進攻,進展不大,轉而進攻納布盧斯,伊拉克軍隊投入了1個裝甲車團、一個步兵團以及一個有三個航空中隊支援的機械化旅。相繼佔領了納布盧斯、傑寧和離地中海只有11英里的圖勒卡姆,並威脅著猶太城赫德拉,幾乎達到海邊,眼看將以色列軍隊攔腰切斷。但伊軍為能繼續進行攻擊,喪失了戰機,以軍乘機向傑寧反撲,但被伊軍擊退。

    黎巴嫩軍隊在北部的進攻規模較小,它先是攻佔了馬勒基亞邊防哨所,後被以色列奪回。6月5日,黎軍再次攻佔此地,並固守到戰爭結束。

    綜觀戰爭初期的形勢,阿拉伯國家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以軍的將領驚呼,以色列軍隊無法抵擋阿拉伯國家軍隊的進攻,全軍已處於崩潰邊緣。為扭轉戰局,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說:「以色列急需幾周的時間來重新組織和裝備軍隊」,「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5月17日,開戰的第三天,美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安理會命令戰爭雙方在36小時內停火。蘇聯代表也要求安理會立即表決,並指責阿拉伯國家發動進攻,要求它們停止行動。6月11日,阿以雙方同意停火四周。四周的停火給以色列喘息之機,改變了以色列國家的命運,美國的猶太財團馬上籌集了巨資支援以色列。以色列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為日後的戰爭作準備。首先是擴充兵員。其次是採購武器。以色列從美國、英國進口了轟炸機,從法國運來了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尤其是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以色列還從國外購買了小型艦船和巡邏艇。這樣,以色列陸海空三軍已初具規模。經過周密的準備,以色列軍隊已由開戰時的3萬多人發展到6—10萬人。而阿拉伯軍隊在停火期間僅僅進行了駐軍地域內的調整,埃及野戰軍增加到1.8萬人,伊拉克軍隊增加到1.5萬人,敘利亞和黎巴嫩募兵後兵力也有所增加。但阿拉伯國家正規軍不過4.5萬人。

    1948年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向阿拉伯軍隊發動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以軍集中4個旅的兵力,向特拉維夫東南12英里的盧德和臘姆拉城實施突擊。該兩城由「阿拉伯軍團」佔領,是巴勒斯坦東西和南北的交通樞紐,對以色列威脅較大。當以色列兩個旅向兩地發動進攻時,「阿拉伯軍團」司令格拉布借口後勤供應困難,需要縮短戰線,放棄兩城,使以色列軍隊於7月11、12日就佔領了兩地。打通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在北線,以色列部隊向敘利亞軍隊發動進攻,企圖奪回米什馬爾哈耶丁居民點,把敘利亞軍隊趕往約旦河東岸,但被敘軍擊退。於是,以軍改變進攻方向,主力西移,向拿撒勒地區和加利利北部的黎巴嫩軍和阿拉伯解放軍發動進攻。7月15—16日,以軍2個營利用夜間實施突襲,佔領了沙德阿姆爾和拿撒勒,並進而奪取了整個加利利地區。

    以色列軍隊的另一條進攻路線是進攻耶路撒冷。首先進攻馬納哈和艾因卡裡姆谷地,接著進攻舊城並佔領耶拉赫賈拉,切斷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經過反覆爭奪,7月15日,以軍攻佔了馬納哈谷地,但對耶路撒冷舊城的進攻在錫安門附近被擊退。7月18日,聯合國關於阿以停火令生效。

    十天的戰鬥,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約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自己的戰略地位。在第二次停火期間,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計劃,不斷擴充軍隊和武器裝備。到10月初,以軍總數為9萬多人,有100多架飛機和16艘艦船。相反,阿拉伯國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間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戰局每況愈下,到了不可扭轉的地步。

    1948年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這次進攻,以軍主要目標是加利利地區和內格夫。為此,以軍成功地發動了幾次戰役。分別為「約夫戰役」、「希拉姆戰役」、「霍雷夫戰役」等。1949年1月7日埃及要求停戰,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雙方停止了戰鬥。以色列通過「霍雷夫戰役」,除了加沙狹長地帶外,把埃及軍隊完全趕出了巴勒斯坦。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得島簽訂停戰協定。之後,以色列與外約旦、黎巴嫩、敘利亞簽訂了停戰協定。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

    巴勒斯坦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以色列、敘利亞簽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歷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里,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戰爭中有96萬巴勒斯坦人逃離家園,淪為難民。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周圍阿拉伯國家倍感恥辱,空氣中到處瀰漫著革命的味道。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1951年7月,約旦國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難民刺殺。由於子彈擊中了祖父親自別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勳章,阿卜杜拉國王18歲的孫子侯賽因戲劇性的倖免於難,於1953年即位為約旦哈希姆王國國王。1952年7月,埃及軍人推翻法魯克王朝,納賽爾於1954年10月成為總統。

    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聯合以色列為了反對埃及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而於1956年10月向埃及發動的。蘇伊士運河建成於1869年。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歐洲到印度洋、太平洋各國的航距。同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相比,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如英、法、德、西、葡、荷、比等)到印度洋的航距縮短了8000—10000千米,對於黑海沿岸國家(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則縮短12000千米。

    1882年英國佔領埃及,並在運河區駐軍,掌握了對運河的絕對控制權。1953年6月18日,加麥爾·阿卜杜勒·納賽爾成立了埃及共和國後,於1954年10月19日迫使英國同意在1956年6月18日撤走軍隊。1956年6月12日英國國旗從蘇伊士上空降落,英國對埃及長達74年的軍事佔領結束。但是,蘇伊士運河公司仍在英法資本的控制之下。

    納賽爾急於發展本國民族經濟,他夢寐以求的是在尼羅河上建設阿斯旺大壩,但是埃及沒有錢。經過努力,1955年12月,美國政府答應提供5600萬美元貸款,1956年2月,世界銀行同意提供2億美元貸款。但是由於埃及沒有聽從美國的安排,加入美國組織的反對蘇聯和中國的「巴格達條約組織」,半年以後,也就是1956年7月19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宣佈取消了承諾;原先表示願意提供貸款的英國也放棄了承諾;世行也撕毀了協議。

    美英的出爾反爾激怒了埃及人。1956年7月26日,納賽爾總統宣佈把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英法兩國斥責納賽爾是「徹頭徹尾的強盜行徑」,決心進行軍事干涉。為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法國首先提出邀請以色列加入。

    按照以軍制定的「卡達希行動」作戰計劃,以軍將投入18個野戰旅中的12個,共約4.5萬人用於西奈半島的作戰,由南部軍區司令辛霍尼准將統一指揮。以軍將兵力分為4個攻擊集群,每個集群負責1個方向的作戰。

    與以軍相比,埃軍的兵力及裝備也毫不遜色:陸軍總兵力約15萬,共有各種坦克530輛、火炮500門,空軍有各種作戰飛機260架,但由於當有許多飛行員和坦克手還在蘇聯受訓,多數先進的裝備不能立即投入實戰,所以作戰能力要大打折扣。如200輛蘇制坦克,只有50輛可供作戰,100架米格式戰鬥機,只有30架可飛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