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6章 危險時代 (2)
    石油供應下降的後果將是無法想像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將把世界經濟推入漫長的大蕭條。2008年,美國地質學家傑裡米·萊格特,在《一半已去:石油、天然氣、熱空氣和全球能源危機》一書中預言。「房市、股市大跌,在很短時間內,人類財富將快速蒸發。無數的公司將破產,無數的人將失業……在一度富裕的設有街頭咖啡座的城市將會成為救濟站、街上乞丐成群……」

    2010年,美國經濟學者強納森·蓋特豪斯在加拿大《麥克林》新聞週刊中提到,「全球石油供給將達到頂點,世界也將開始分崩離析……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將把世界經濟推入漫長的大蕭條。當真相無法再被隱瞞時,物價將飛漲、經濟崩潰,人類文明將像骨牌一樣倒下……」這一切,沒有人知道答案。

    2.伊拉克戰爭備忘錄

    2010年10月22日,「維基解密」披露歷來最大批、近40萬份的機密美軍報告,指證聯軍隱瞞伊戰期間當地至少10.9萬人死亡,其中63%是平民的事實,另外美軍涉嫌槍殺打算投降的武裝分子,以及縱容伊拉克軍警虐殺囚犯。

    美軍縱然強調沒有平民傷亡官方數字,可是軍方戰爭日誌明確記錄了10.9萬人因「不同原因」死亡,其中66081人為平民,23984人歸納為「敵人」;15196人是伊拉克政府軍,3771人屬盟軍。

    此外,還有無數附醫療報告作證的羈留人士受虐報告被公開:獄中人士戴著腳鐐,蒙住眼,被吊起手或腳,遭鞭打、拳打腳踢或電擊,至少有6名拘押者疑被折磨致死。2009年8月27日,美軍醫官檢驗一具伊拉克警察聲稱自殺的男屍,發現屍身有「瘀傷、燒傷,乃至頭部、手臂、身軀、雙腿和脖子的明顯傷痕」。美方也懷疑伊拉克軍人曾斬羈押者的手指後,用酸性液體炙燒其傷口。

    「維基解密」的40萬份伊拉克戰爭秘密檔案,揭示伊戰8年的血腥真相,最脆弱的兒童更慘,成受害者。據檔案資料統計,最少有30名兒童在經過檢查站時遭射殺。美軍軍事報告雖用上不少軍事術語冷靜描述平民傷亡,但寥寥數筆卻刻畫出戰爭最恐怖的一面。

    美英聯軍在伊拉克一直宣稱要贏得民心,士兵派糖給兒童是常見手段。但陪同「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出席記者會的英國律師菲爾·施奈爾卻指出,英軍雖在巴士拉派糖收買人心,但2003年8月巴士拉一名8歲女童在街頭玩耍時,卻無故遭英軍射殺。

    「(英軍)坦克駛到街尾時停下,穿著黃裙的女孩正站在那兒,槍手突然冒出來一槍把她擊斃。」英軍事後承認有士兵當天在女孩附近「向天開槍示警」,但拒絕道歉,僅稱女孩「有可能」給英軍子彈殺害。

    公開的美軍伊拉剋日志披露了不少類似檔案,保守估計最少令伊戰平民死亡數目增加1.5萬人。隨武裝分子襲擊增加,檢查站美軍草木皆兵,不少平民因誤會美軍指示,命喪檢查站。據公開的檔案點算,2004年至2009年間,共有824人命喪檢查站,當中681人是平民,占總數八成,武裝分子只有120人。命喪檢查站的包括50個家庭,最少有30名兒童。2005年一宗事故中,美軍向150米外的汽車開槍「示警」,當車子停下來時,車上7人死亡,當中包括兩名兒童。

    但美軍的秘密檔案是否已如實反映平民慘況,卻引起質疑。檔案敘述了2005年1月18日凌晨發生的事故,美軍報稱,巡邏時發現一輛房車向他們駛近,美軍向該車打手勢,要車子停下,但車子沒理會,美軍終於開槍,車上一對夫婦死亡,報告聲稱車上5名小孩「全沒受傷」。

    但英國傳媒卻發現這並非事實,車上11歲男孩脊椎中彈癱瘓,目擊事發經過的攝影記者回憶,事發後聽到死者14歲女兒大喊:「為何向我們開槍?我們只是回家。」英國傳媒稱,美軍事後只賠償7500美元了事。《紐約時報》也指出,報告稱2005年伊拉克西部哈迪賽鎮15名平民遭武裝分子炸彈襲擊殺害,但事實是,他們是遭美軍射死。

    3.「中東五戰」,血腥的下一場戰爭

    「維基解密」公開大量美國外交機密文件使美國政府陷入「外交危機」的泥淖,洩密文件不僅催化了突尼斯「茉莉花革命」,還產生了骨牌效應,引發埃及動亂,令美國外交在多個地區深陷危機。2011年初,美國駐突尼斯大使高德斯撰寫的外交報告披露了突尼斯總統家族的貪腐和奢華,內情被公開後,憤怒的突尼斯民眾走上街頭,總統本·阿里被推翻。「茉莉花革命」的成功引發埃及政局的動亂,撼動了美國的中東政策,令美國陷入外交困境。

    據「維基解密」公開的密件,美國政府每年數千萬美元資助埃及「民主進程」,而埃及副總統人選2007年即已經內定。埃及騷亂實際上有著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的原因。對於內因,是各個國家都存在的:通貨膨脹、失業率上升達到14%(實際上是20%,與美國相似)、房價上漲迅猛等等。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許多國家基本都存在這些問題。為什麼騷亂偏偏發生在埃及?或在中東以及中東周邊,如突尼斯和也門等國?

    據「維基解密」洩漏的美國外交電文稱,以色列已為中東戰爭做了準備。這份2009年11月份的電文中指出,以色列國防軍參謀總長阿胥肯納吉對一個到訪以色列的美國代表團表示,伊朗的遠程導彈對以色列是嚴重的威脅。電文還引用阿胥肯納吉的話,中東的下一場戰爭將是在黎巴嫩和加沙地帶。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中東地區一直是處於美蘇兩國爭奪之中,分為親美和親蘇兩個陣營。由於美國安插並扶持以色列這個國家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代理人,而基於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矛盾」,所以基本上阿拉伯國家還是反美的。但是由於蘇聯的解體,美國軍事霸權強硬,阿拉伯國家逐步成為美國霸權的勢力範圍。但即使是現在,仍然殘留幾個超級反美的國家,例如:敘利亞、伊朗等等。

    中東位於歐、亞、非三洲的連接處,是歐洲的側翼,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境內有溝通大西洋與印度洋的蘇伊士運河,處於「五海三洲」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中東地區佔有17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人口1.6億左右,分佈有17個國家。這些國家民族構成非常複雜,大約有20多個民族,其中最主要的是信奉伊斯蘭教、講阿拉伯語的阿拉伯民族,約占中東人口的一半以上。正是中東地區的這種極其優越的戰略地位和能源地位注定了中東不會是一個安寧的地區,加上本地區民族成分與宗教信仰極為複雜,戰亂在所難免!

    據聖經記載,摩西曾帶領部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並在約書亞(Joshua)的領導下征服了迦南(Canaan)的部落城邦。之後,在大約公元前1000年,大衛王佔領了耶路撒冷,並且在包括外約旦在內大部分迦南地區建立起以色列王國。在大衛的兒子所羅門(Solomon)死後,王國一分為二,南為猶大(Judea),北為以色列(Israel)。直到公元133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人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公元前722年,亞述人(Assyrians)攻佔了以色列,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佔領了猶大,他們焚燬耶路撒冷的所羅門聖殿,驅逐了大批猶太人。從此之後,耶路撒冷曾被多次易手,還被無數次地摧毀和重建。猶太人從此流離失所,散落到各個地方。大約在公元前61年,龐貝(Pompei)的羅馬軍團攻佔了猶大,佔領了耶路撒冷。而耶穌正是在羅馬的統治區伯利恆(Bethlehem)降生的。羅馬統治者在公元70年和132年兩次撲滅了猶太人起義的烈火,並於公元135年將所有猶太人驅逐出耶路撒冷。此後,耶路撒冷就被羅馬人重新命名為巴勒斯坦(Palestine)。

    在拜占庭時期(公元4世紀),大量的基督徒湧入了巴勒斯坦。那時,巴勒斯坦的人口組成是基督徒、猶太人皈依的基督徒和異教徒,以及羅馬人和原住居民。大約在公元7世紀,穆斯林阿拉伯的軍隊北上佔領了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大部分中東地區,從此,穆斯林對巴勒斯坦的控制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在這漫長的穆斯林統治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於1517年將巴勒斯坦納入自己的版圖。在這期間,土耳其蘇丹還曾邀請離散的猶太人到巴勒斯坦的各個城市裡定居下來。在18世紀末拿破侖入侵時,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趁機起來反抗埃及和土耳其人的統治,致使土耳其帝國進一步開放其邊界,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口同時增長了,而且兩個民族的民族意識也隨之提升。到了1880年,巴勒斯坦的人口達到了40萬,其中猶太人口是2.4萬左右。這時奧斯曼土耳其政府開始採取嚴厲的措施限制猶太移民,但是,猶太人卻採取各種手段移入巴勒斯坦。

    這時在19世紀的歐洲,反猶浪潮和歐洲猶太人解放運動此生彼長,在歐洲離散的猶太人心中,燃起了猶太復國主義的烈火。特別是東歐國家的反猶和排猶政策,加速了歐洲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的遷徙。也是在此時,歐洲猶太人開始將猶太復國主義思想體系化。猶太祭司奧克雷,在19世紀40年代發表了許多猶太復國思想的希伯來語文章。另外,在1896年匈牙利裔猶太律師赫茨爾出版的《猶太國》一書,完整地闡釋了猶太復國主義。次年8月,猶太復國主義者在瑞士巴塞爾召開了「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大會根據赫茨爾的理念希望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國。與會的猶太復國主義者預期將有數百萬歐洲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以形成人口的絕對多數。至於當地的阿拉伯人,沒有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到1914年為止,巴勒斯坦大約有70萬人口,61萬為阿拉伯人,猶太人還不到10萬人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勒斯坦的統治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與德國聯盟。這時巴勒斯坦地區爆發霍亂和傷寒,土耳其軍事首腦決定趕走所有外國人,大批的猶太人再次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在此期間,只有俄國籍的猶太人可以免被逐出。與此同時,英國也需要阿拉伯人的幫助。英國政府就許願給阿拉伯人,只要他們支持同盟國與土耳其人作戰,阿拉伯在戰後便可以獨立。在1916年,阿拉伯人在勞倫斯的領導下,真的起來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但是戰後,英國卻否認了自己對阿拉伯人的承諾,巴勒斯坦成了英國的「委託統治地」。戰後巴勒斯坦的人口中大約70%是阿拉伯人,30%是猶太人和基督教徒。

    此時在英國本土,有一批猶太復國主義者遊說英國議會,最終促成了英國在1917年11月簽署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宣言允諾建立一個猶太家園。英國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考慮如果德國向猶太人做出類似的承諾,會把國際上的猶太人拉向德國一邊。英國此舉遭到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堅持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的土地。

    英國卻在這時做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為了答謝麥加行政長官侯賽因之子阿卜杜拉曾為英國奮勇征戰,當時的英國殖民大臣溫斯頓·丘吉爾在1921年的「一個星期日的下午」突發奇想,把約旦河以東地區的管理權交給了阿卜杜勒,這片土地是英國所管轄的巴勒斯坦總面積的3/4。阿卜杜拉立刻就把這片地區改名為約旦哈西姆王國,並且在1946年得到了國王稱號。在巴勒斯坦的面積急劇縮小的情況下,美國和英國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卻仍在鼓動猶太人移居到只剩下原領土四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到1929年,巴勒斯坦人口日益稠密,造成競爭加劇和經濟蕭條。富有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猶太人有很強的競爭力,他們大量購買土地,致使阿拉伯的種田人流離失所,大量湧入城市。阿拉伯人開始預感到大量歐洲和美國猶太人的湧入,會逐漸擠走缺乏商業競爭力的阿拉伯人。而且,外來移民炫耀自己與大多數阿拉伯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引起當地人的嫉恨。在1929、1930和1931年,猶太人定居點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武裝襲擊和恐怖威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