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 第5章 危險時代 (1)
    【據「維基解密」2011年2月電】

    據「維基解密」公佈的美國外交密電顯示,全球第一石油出口國——沙特誇大其石油儲存量近四成,而實際石油產量根本不足以遏制全球油價飆升,美國擔心全球石油產能或於明年初就會見頂。

    1.石油,「2012密碼」

    據「維基解密」公佈的美國外交密電顯示,全球第一石油出口國——沙特誇大其石油儲存量近四成,而實際石油產量根本不足以遏制全球油價飆升,美國擔心全球石油產能或於明年初就會見頂。

    美國駐利雅得大使館在2007年至2009年致華盛頓總統府的電郵顯示,美國駐沙特總領事在2007年11月曾會見沙特石油大鱷Aramco開採部前主管侯賽尼,當時侯賽尼向總領事表示,沙特阿拉伯向外聲稱原油(87.00,0.29,0.33%)儲存量為7160億桶,其實誇大其詞,實際只有4160億桶。

    侯賽尼表示,沙特的產油量可能在10年內達到每天1200萬桶,但在此之前,全球可能在2012年遭遇石油峰值(PeakOil),屆時全球原油生產能力在達到巔峰後,會逐漸下滑。

    侯賽尼提到,Aramco的產油量不能增加至足以壓制油價上升的每天1250萬桶的標準。

    根據美國的外交電文顯示,在2007年美國駐沙特的大使館大使就會見了沙特當地的石油巨富,那個人就對他說,其實沙特向外宣稱石油儲存量有7160億桶,但實際儲存量只有3000多億桶,顯示沙特的石油儲存量可能不足以壓抑國際油價的上升。

    國際能源署2011年初發佈報告,調高2011至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以及美國能源部信息情報署的預測都與此類似。

    油價居高不下,已引發人們對世界經濟走向的擔憂。調高全球需求增長預期,更增添了人們對世界石油市場的關注度。數據顯示,世界石油產量近年來大致持平,2006年39億噸,2008年達到39.35億噸,2009年產量略有回落。石油輸出國組織預計未來兩年的石油產量僅比2010年上升30萬桶/天,且供給方面的主要特點是剩餘產能較少。國際能源署認為,該組織的剩餘產能在未來兩年內將低於每天500萬桶。

    國際能源署也在2010年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中首次用「幽靈」來形容石油峰值,儘管使用的是疑問句的語氣,但該組織已承認,常規石油峰值已在2006年到來。爭議的焦點在於非常規石油和替代石油的量有多大。

    如果確認了石油峰值的來臨,那麼就可以說世界正在進入「後石油」時代。這個時代將大致有如下特徵:一是石油產量已經處於高峰平台期;二是油價在高位劇烈震盪;三是很多國家和公司開始行動應對石油峰值。它將對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等領域都產生巨大影響。

    2006年7月美國普利策獎得主保羅·薩洛帕克在芝加哥論壇報的一篇文章中預測:「石油頂峰的後果將是無法想像的。永久性的燃料短缺將把世界經濟推入漫長的大蕭條。成百上千萬的人將失業。農田里的拖拉機將由於沒有燃料而無用武之地,造成大饑荒。沒有了汽車的人們將用腳走到沃爾瑪,不是去買便宜的、從半個地球外運來的『中國製造』商品,而是從被遺棄的建築裡找點玻璃、銅絲什麼的換錢。」

    1953年,美國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地質學家金·哈伯特預言,美國石油產量將於1969年左右達到頂峰,之後就會一直下降。1970年,他所預見的情況真的發生了,一直到今天,石油專家把這種情形叫「哈伯特頂點」或「石油頂峰」。其他的產油國家,如法國在1988年、英國在1999年等等,也陸續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雖然油價自2001年以來翻了一番,石油公司用於探勘的總預算只增加了一點點;雖然美國的煉油廠都在滿載生產,但是自從1976年以來,美國沒有建造一座新的煉油廠;世界上的每一條油輪行程都排得滿滿的,但是新油輪建造的速度還不及舊油輪報廢的速度。

    沒有哪個石油公司會建更多的工廠來煉越來越少的石油。石油公司不光在縮減產量,最近幾年還在瘋狂的互相兼併。每當一個行業開始萎縮、衰落的時候,行業裡的大公司就會乘機收購資產比自己弱小的競爭對手,以期成為「最後一個站著的人」。

    勘探公司已經把地球翻了個遍。全球每年新發現的石油總量在1962年達到頂峰,之後就一直下降,到最近幾年,幾乎沒有什麼新的大油田被發現。隨著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的崛起,會使需求不斷高速攀升。所以,世界離「斷油」的日子很近了。

    國際能源分析家馬修·西蒙斯在《沙特石油的黃昏》一書中提到。沙特90%的石油產量是來自七個大型油田,這些油田全部正在老化,但它們仍然繼續生產沙特90%的石油……這些油田能夠十年如一日地維持如此高的產量,全靠工程師們向地下注入大量的水,以保持地下油田的高壓。當注水方法再也行不通的時候,石油產量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突然下降。通過他的審慎研究,西蒙斯已經有力地證明了——因為沙特的大型油田已出現問題,全球的能源局勢將突如其來的崩潰。

    針對油源枯竭,石油公司做了些什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2005年做了一項評估報告:現在勘探公司每找到一桶油,在過程中就要花掉6桶油。2004年10月,紐約時報一篇題為「石油公司勘探得不償失」的報道中提到:去年世界上最大的十家石油公司在油田勘探上一共花費了80億美元,但是,新發現的石油儲量總值還不到40億美元。前年和大前年的結果也如此的相似。

    世界經濟要有石油才能維持正常運行,世界經濟要有足夠的石油,才能正常運行而不至於崩潰。

    美國作家保羅·羅伯茨在《石油的終結》一書中,將上述讓人憂心忡忡的問題幾乎一網打盡。他更加憂慮地表示,「儘管世界的現狀仍可以苟延殘喘,儘管每一年能源的消耗都在絲毫不減地繼續著,但是,當前能源體系的終結不僅變得更加不可避免,更有可能要以一種極其痛苦的方式發生。」石油和經濟的關係,就像水和人體的關係。人體的70%是水,一個100公斤的人,身體裡有70公斤的水。由於水在人體中的功能是如此的重要,不用等這個人失去70公斤的水,哪怕他只是失去7公斤,就足以脫水而死。全球經濟也是這樣,用不著等到人們用完所有的石油,哪怕是需求超出供給10%到15%,整個經濟系統就會崩潰。

    美國經濟學者柯林·坎貝爾博士對於石油的未來有另一種解釋:如果我是一家石油公司的老闆,我永遠也不會把事實告訴公眾。這不是遊戲規則。所有的銀行在把錢借出去的時候,都有一個假設:經濟會增長。銀行很樂意把錢借給別人,因為他們相信明天的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回報足以抵消放款的風險。可是,當經濟增長的原動力——石油——開始變得不足時,這種增長就變得不可持續,銀行就面臨巨大的危險。股票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人們把錢投進去,以期獲得回報。可是當公司無法再發展時,它的市值就會瞬間蒸發。整個過程將會類似1929年的大蕭條:當市場終於發現經濟無法再增長時,它就崩潰了。

    從本質上說,石油無非就是過去的動植物的死屍。只不過它們深埋地層中,歷經億萬年之久的複雜地質變化,早已經變成一片黑水。今天流動著的石油液體中,已經難以找到這種影子。如果沒有人類的眷顧,這些經過演化的動植物遺體除了極少數被上帝拿出來「晾曬」,從地下自然冒頭以外;絕大部分將會暗無天日,永久地長眠於數千米的幽深地層,同時也可能悄無聲息,消逝於更深邃的時間隧道中。但是,或許是機緣巧合,或許是冥冥中注定。人們發現了地縫中自然冒出的石油可以變成能源。

    石油對人們的影響有多大呢?事實人類生活幾乎是每一方面都和石油緊密相連。如現代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塑料就是用石油做的,包括電腦、家用電器的製造等等都離不開石油。據美國化學協會的數據表明:生產一個32M的DRAM內存條,需要消耗3.5磅(1.6公斤)的石油和70.5磅(32公斤)的水。而製造一輛汽車大概須要20桶石油。如果算上零件等,最終消耗的能源大概相當於汽車重量的兩倍。以農業為例,殺蟲劑和農藥製造離不開石油;化肥是用氨水,而氨水是從天然氣生產出來的;所有的農用機械,包括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等,都需要使用石油。

    2010年,美國《科學》雜誌刊登替代性能源專題,眾多的科學家紛紛撰文,化石燃料時代的終結可能已近在眼前,但未來如何卻仍然很難說。雖然石油、天然氣的替代者有很多種,如太陽能、生物燃料等,但如何提高這些替代能源的比例仍然是個挑戰。專家們也探討了替代性能源的進展,內容涉及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核能。

    化石燃料大量使用是因為它們具有一些其他能源不具備的獨特優勢。例如,石油的能量密度很高,容易運輸和儲存,並且使用方便、效率高。

    可再生能源的能量密度遠遠低於石油、煤炭、天然氣這樣的化石能源,氫能源只是科幻電影中最常出現的超級替代能源,但是在現實中廣泛製造並使用氫能源還只是一種構想。剩下的選擇就是乙醇。目前世界上已經掌握的從植物提取乙醇的技術來自玉米,美國前總統布什2007年曾提出玉米轉換乙醇的科技計劃,導致全球糧食價格瘋漲一倍。可耕種土地始終是有限的,畝產量也是有限的,通過玉米轉化乙醇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從自己的飯碗裡撥出一些「喂」給汽車。除了以上所有問題之外,玉米乙醇最大的弱點在於能量含量低——將玉米轉化成乙醇的過程比將纖維素轉化成乙醇的過程要簡單,因為玉米含糖量很高,可以直接開始從糖到酒精的步驟,省卻了將分子轉換成糖的步驟,但是玉米乙醇產生的能量僅僅比所有種植和製造過程中使用的能量多30%而已,換句話說就是折騰半天還不夠費勁的。另外大面積地種植玉米需要使用大量化肥,這會對水源造成污染,還有其他糧食作物漲價帶來的影響也需要計算進成本中。

    2007年,奧地利石油問題分析師羅納德·施托費勒就曾指出,人類至今還沒有找到能夠真正替代化石燃料的其他能源,而且至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會找到。

    利用風力和太陽能驅動汽車,在冰島或者瑞典這樣人口有限、面積狹小的小國或許可以實現,在美國大規模使用幾乎不可能實現。同時,新型能源所需要的設備,如太陽能電池板、風力發電機、燃料電池、生物柴油廠、核電站等等,都需要用到高度複雜的科技和金屬冶煉技術。而這些設備所需要的金屬、礦石在地球上的儲量也極其有限。有跡象顯示,許多相關的礦產資源也瀕臨枯竭。銅的價格在過去五年裡漲了三倍,鋁的價格翻了番。2007年,鈾礦石的價格一度達到140美元一磅,而一年前,它的價格只是48美元一磅。鉑金屬是能夠促使汽車、卡車和巴士所排放的尾氣污染物下降到一個可接受水平的催化劑。

    科學家估測,如果今天正在使用的5億輛交通工具全部重新配備燃料電池,這就意味著全世界的所有鉑金屬在15年內就可以用光。一旦人們用完了所有的鉑,由於鉑金屬不能合成,地球將不再會有獲得鉑的辦法。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了很多其他稀有金屬上。被用作製造阻火材料的銻金屬15年就將被用光,銀在10年內就會被耗盡,鋅可能在2037年被用光,而銦和鉿這兩種重要的計算機芯片原料金屬在2017年就可能被用完,用來製造螢光燈的磷光體的金屬鋱在2012年前就會被用光。科學家指出,地球上稀有礦產消耗過快的原因,與人類研發能源新技術時不考慮成本有關。估計稱世界上的銦儲量最多可以維持人類10年的使用。這種稀缺性已經反映到了它的價格中,2003年1月每千克的這種金屬大約還只可以賣到60美元,然而到了2006年8月它的價格卻狂飆到了每千克1000美元以上的高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