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57章 .中國的下一場戰爭
    從歷史中可看出,大國間的競爭體現為「時間」的競爭,即「速度」。地緣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在新書《戰略憧憬:美國和全球實力的危機》中預言:「美國的霸權不會被中國一個國家獨享,而是被多個國家瓜分,混亂時代將到來。」,「地區、全球力量之間發生多少有些混亂的力量重新洗牌的可能性更大。在此過程中,比起勝者,敗者將更多。」

    國家間的競爭也體現為科技的競爭,現代戰爭愈來愈突現一個規律:戰爭引起變革,變革制止戰爭,接著又觸發變革。古往今來任何武器裝備系統都是由「矛」和「盾」構成的,前者屬攻擊性裝備,後者屬防禦性裝備,二者不斷發展,組成一輪又一輪軍備競賽。由此,二十一世紀初的許多戰爭看似一件件分散的孤立的事件,背後隱藏著的卻是同樣的深刻背景,一根主線把它們貫穿在一起。因此,中國的軍事裝備的不斷發展並不是為發動戰爭,恰恰正是為避免裝備落後陷於戰爭中被挨打的境地。

    在古代,帝國的霸權主要依托於農業與遊牧業,其霸權基本方式是通過佔領土地獲得一種秩序,因為資源或收益是依靠佔領土地來獲得的,而完成這種佔領的主要是步兵與騎兵,海上或水上軍事力量的投入都要圍繞著陸地上作戰來進行。例如中國古代的戰爭,帝國權利擴張的幅度要受到步兵、騎兵的活動方式及速度限制,而這樣擴張的成本非常高,其戰爭的效能則會隨著距離而以很快的速度衰減,蒙古人雖然曾征服過大半個歐亞大陸,但已經超越了它當時能控制的極限,既而很快土崩瓦解。經典的陸上帝國,包括羅馬帝國、中華帝國以及瑪雅帝國都只能控制歐亞大陸或美洲大陸的某個局部,都算不上是全球性的帝國。這種形式的霸權大概維持了一、兩千年左右的時間。

    公元16世紀前後的地理大發現,使以土地產出為主的「生產型」經濟模式向「物流型」經濟模式轉變,這種霸權主要依托商業與貿易,其基礎和獲利方式都是依靠商品流動,並具備「重商主義」特徵,即重視貨幣的積累過程,即認為「貿易」是財富的真正源泉,只有通過出超才能獲取更多。從葡萄牙王國、西班牙王國、荷蘭,一直到英帝國,以及美國的早期,都通過這類模式,它著眼點在於控制能源及物流通道,從全球角度看,在克服大的地理障礙方面海洋比陸地更有優勢,它依托於海洋這一穩定及均勻的物流平台,而在馬漢「海權論」出現後,通過只控制航道要點來控制海洋,再控制物流,因而這種帝國的成本要比陸上帝國的成本更低,並使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的「日不落帝國」出現。在這之後,殖民地作為生產型經濟向物流型經濟過渡的產物,戰後由於各殖民地的抵抗,及殖民模式的模仿,使競爭加劇,殖民地維持成本變的很高,最終殖民地模式被淘汰。 

    在殖民時代,火炮是主要的海洋作戰武器,艦船先是風帆、接著變成蒸汽推動,由於火炮射程有限,使得岸炮只能用於守衛港口,當前一些國家劃定的領海為海岸線3海里,正是當時火炮的有效射程。這樣的技術水平,岸基防禦作用有限,大艦隊甚至不用登陸奪取港口、要塞,只封鎖就可迫使殖民地投降,發展陸地防禦不如發展主力艦,作戰時將艦隊集中起來,以數量優勢壓倒對手。

    到了二戰時期,武品的投射距離變得更遠,飛機、潛艇、航空母艦等遠程攻擊武器大量應用。飛機等遠程攻擊兵器的作戰半徑不斷提高,導致島嶼、大陸等對海洋的控制距離,控制能力大為增強,在以火炮為主的海戰時代,由於火炮射程較近,艦船可以從後面或側面繞過去,防禦方總是防不勝防,但到了二戰時期,飛機攻擊偵查距離已達數百公里,在臨近交通線的島嶼、陸地附近只要設置機場就可控制海上交通線。因此,要想保證海上交通暢通,就必須攻佔航線附近的島嶼、陸地。太平洋戰爭中,美國反攻日本就是如此,要接近日本本土,必須逐個攻佔日軍佔領的、設防的島嶼和港口,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曾提出「越島攻擊」方式,即通過攻佔群島中的核心島嶼,摧毀其他島嶼飛機、艦船、遠程火炮等遠程攻擊力量,然後通過駐守核心島嶼的部隊防止增援,進行監視、壓制,困死其他島嶼的日軍。這種方式可加快了戰爭進程,前提是摧毀島上日軍的飛機、艦船、火炮等遠程攻擊力量。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在以導彈為主的遠程攻擊武器大量裝備後,陸地對海洋的控制能力和控制距離更強了。美國軍事專家托馬斯·巴內特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戰爭最主要特徵將是空天戰爭。

    當前,軍事力量強大的諸國還沒有誕生一種可以完全毀滅對方核力量,讓它根本沒有產生攻擊力的軍事能力。

    早在1948年2月,前美國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主任,著名外交家和歷史學家喬治·F·凱南就曾在《美國國務院政策備忘錄》指出,「我們擁有世界50%的財富,但人口卻只佔世界的6.3%。……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難免成為忌妒和仇恨的對象。下一時期我們的真正任務是,設計一種在不危及我們國家安全的情況下,允許我們保持這種差距的關係模式。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擺脫所有的多愁善感和白日做夢,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國最直接的每一個目標上。我們不能自欺欺人,在世界各地幹那些毫不利己、樂善好施的事情,這對於我們來說太奢侈了。」喬治·F·凱南所提到的差距也包含軍事差距。

    任何武器技術的壟斷,對弱國無疑都是一種危險。站在二十一世紀回眸歷史,儘管二戰已結束,正義勝利了,但是就人類整體而言,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者。相對於二戰,戰後的世界確實呈現了大國間「相對的」和平。對於這個相對的和平時代產生的原因,國際問題專家是有共識的,那就是幾個核武強國間的勢均力敵,才換來了國際社會的相對和平。然而,全球大國的勢均力敵本身就是相對的暫時。[25]

    美國政治家克萊德·普雷斯托維茨曾做過一個比喻,如果一個東西看起來像鴨子,走起來像鴨子,叫起來也像鴨子,那麼它可能就是鴨子。美國喜歡口頭上大談法制與公平,把自己宣傳成世界法制的捍衛者,實際上它自己根本不遵守國際社會的條約和法制。

    2011年,美軍相繼成功進行了太空武器、全球打擊系統、激光武器、電磁炮、無人機、攻擊機等未來武器的試驗,全球未來戰爭的面貌已伴隨武器裝備和戰爭實踐發展而產生巨大的變化。當美國打造實施空天戰爭的時候,也意意味著陸軍單獨作戰已成歷史,更多的是陸海空天立體化作戰。

    當前,「沒事也要買平安」的觀念讓各個國家不敢輕易減少對戰備的投入。二戰讓世界各國深受戰爭之苦,近幾十年來,大國之間雖然慎於開戰,但卻總是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理論理念、裝備器材優先用於軍事領域,把大量的財富優先用於戰爭準備,不斷推動信息化戰爭形態加速發展。為此,全球軍費每年都在遞增。據統計,2008年全球軍費開支高達1.46萬億美元,2009年達到1.53萬億美元,已經相當於每年打2.2場「越戰」,每3到4年就打一場「二戰」。

    俄羅斯軍事學者B·N·斯裡普琴科曾提出「第六代戰爭」理論。按照斯裡普琴科的理論:第一代戰爭是指以冷兵器時代,它在人類原始社會結束後持續了3500年,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戰爭形式。第二代戰爭是火藥發明後,出現滑膛武器為標誌的。它持續了約600餘年。第三代戰爭是18世紀末以槍膛和炮膛中開始有了膛線為標誌的。它大約持續了200年。第四代戰爭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各種自動武器、裝甲車輛、作戰飛機和作戰艦艇以及雷達和無線電通信器材的大量在戰爭中使用為標誌的。這種戰爭一直持續到現在。

    西方國家通常按照徒手作戰、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機械化戰爭的標準把戰爭劃分為四代。前四代戰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它們都是接觸式戰爭,是以體力角逐或是以槍炮及各種作戰平台在可視距內進行的攻擊。第四代戰爭同時代還出現核能技術應用於軍事,引發第五次軍事革命,也標誌了所謂的第五代戰爭即核時代戰爭的形成。而西方國家的軍事學者把近年來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和電子技術的戰爭稱為第五代戰爭,即信息戰爭。20世紀後期,人類高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微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軍事領域中高精度武器大量出現,為第六代戰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26]

    ??斯裡普琴科認為,真正的第六代戰爭將是在21世紀頭15年內形成,美國已率先具有打第六代戰爭的能力。

    對於戰爭形式,英國《簡氏防務週刊》認為,以後的戰爭將是綜合性高技術戰爭,單靠某一種技術、某一種武器裝備、某一種領域的優勢,將很難左右武裝衝突的結局。

    戰爭勝負代價都很大。從總體看,大國戰爭尚未走出「零和博弈」的範疇。戰爭手段並不會因技術進步而人道慈悲。無人化、非致命、精確化等戰爭新概念正在繞過傳統的戰爭道德底線,讓戰爭繼續殘酷。

    二十一世紀,全球已進入數字化的時代,戰爭的邊界被拓寬,競爭壁壘的消失意味著國家的資源配置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各類企業不斷進行行業洗牌,採用不同的策略應對。在數字化時代,同質競爭就像流感一樣,人人難以躲避。但是,真正的異質化競爭來臨的時候,可能更是毀滅性的災難。

    在競爭領域,廣泛存在一個「臨界規模」。「臨界規模」的存在,使得國家的戰略調整變得十分困難,乃至如江河半道斷流。而任何一個有遠見的戰略決策者應該注意三點:首先是管理現在,即維持現狀,改進當前;其次是有選擇地忘記過去,即顛覆某些東西,如表現欠佳的裝備、不合時宜的政策和做法、過時的假設和觀念等;最後才是創新,即研發新產品和模式。換句話說,要想確立優勢,決策者必須確保維持力、顛覆力和創造力保持恰當的平衡。

    任何一種技術的發展,都有其停滯期。在許多產業中,所有競爭者都不遺餘力,競爭作為一種使利益消損的力量,不僅和數量與強度相關,更和競爭的屬性相關。最大的陷阱就是「無差別競爭」。學者W·錢·金和勒妮·莫博涅曾在《藍海戰略》一書中提出「紅海戰略」和「藍海戰略」。「紅海」是競爭極端激烈的市場,但「藍海」也不是一個沒有競爭的領域,而是一個通過所謂信息不對稱手段得到的嶄新的領域。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紅海就是紅色的大海,防鯊網的範圍之內,水質混濁,營養貧乏,但是人很多,在這個小圈圍之內不能出圍,人人都競爭激烈;而相對藍海就是藍色的大海,防鯊網之外海之深處,水質和營養物都很好很豐富,範圍也相當廣泛,競爭的人也少,藍海競爭勝者將得到比紅海多得多的利益。如果說黑海戰略是一個完全沒有規律的殘酷競爭你死我活的世界,那麼紅海戰略就是一個具有一定規律有著一定共同準則被管理但仍是弱肉強食在黑海上取得一定進步的世界。而藍海更多的是創新與創意。是一場不對稱的戰爭。當今世界,紅海戰略仍佔據大部分份額,而以創意為特色的藍海正在不斷成長。在創新性社會中藍海在未來必佔有優勢。

    事實上,當新興大國正在購制傳統武器時,近些年,美軍在軍費投入及武器技術發展方面,正在逐漸削減傳統的武器投入,放緩傳統武器技術的研發,而實施藍海戰略,把投資重點、發展重點由下一代向下下一代轉移。如在未來戰爭中至關重要的太空技術、網絡技術、無人機技術、電磁炮技術、激光技術、基因技術、氣象技術、地球科學技術等……。

    「紅海戰略」與「藍海戰略」的概念也可以應用到新一代戰爭觀念中。藍海戰略要求突破傳統的血腥競爭所形成的「紅海」,拓展新的非競爭性的市場空間,藍海戰略考慮的是如何創造性突破競爭,我們的目標是在當前的已知戰爭空間的「紅海」競爭之外,構築系統性,可操作的藍海戰略。「戰」略本身就是軍事術語——「司令部(總部)」的首席執行「官」,以及「前線」的「戰鬥隊伍」。照此表述,所謂戰略是「面對對手,爭奪有限而既定的陣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