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29章 .「荷爾蒙」化,通向戰爭之路 (1)
    野田一夫是日本士官學校一個老師,1938年,這所學校正在進行「國家體制」的主題活動。對於平時自由散漫的學生們來說,他們在課上交頭接耳,無心聽講。野田創立了一個「櫻團」的組織。戴著眼鏡的野田,聲音發顫,情緒激動的對他的學生宣揚著日本的東亞聖戰,而學生在他煽情的訴說中,對投身東亞戰場無限神往。在這個組強織裡,野田被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們對他要絕對服從。這些組織的最重要的特徵只有一個,即「崇尚暴力」「以暴制暴」,青年學生漸漸沉湎這個名為「櫻團」的組織中,並習慣於暴力,他們體會到集體和紀律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覺中滑向深淵。由此,從犬儒主義者到國家主義者的一種轉化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1938年9月的一天,日本從青年組織中「選派」出了30人,包括學生、教師、農民、工人等,組成了訪問團去德國接受「學習」。經兩國商議,這種出訪活動以後每年舉辦一次。

    日本青年代表團正好趕上德國紐倫堡的大集會,並看到了希特勒本人。日本人稻富早苗在當時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在以後的回憶錄說,希特勒站在演說台後,演說時聲調並不高,希特勒每說一句都會停下來,然後下面的無數的人高喊「嗨!」。稻富早苗注意到,現場人群情緒都十分激動,淚流滿面。在這種氛圍中,稻富感到頭腦一陣陣的眩暈,幾乎站不住。

    日本右翼組織發源於日本明治維新時期,一般認為鼻祖是頭山滿,頭山滿是日本玄洋社的創始人之一。玄洋社最初的目標是爭取自由和民權,到了1880年代中期,玄洋社與日本國家一起向右轉,變成了擴張「國權」,主張日本領導亞洲,對抗白種人,以武力擴張。在玄洋社之後,產生了許多右翼團體,黑龍會被認為是其嫡出。1919年,黑龍會成員北一輝在上海,聽到反日呼聲,之後,他用一個月的時間寫完了《國家改造案原理大綱》。北一輝曾長居中國,參加過辛亥革命,他所謂的「國家改造」,就是用極權和暴力解決問題。北一輝認為,日本應向英國、俄國開戰,奪取他們的土地。如果這就是侵略主義、軍國主義,那麼,日本應該在「全世界無產者階級的歡呼雀躍中,加冕此黃金之冠」。在這一年,北一輝與大川周明等成立了法西斯團體猶存社。

    猶存社之後,日本各種法西斯組織紛紛現身,血盟團便是其中的一個,其口號就是「以血為盟」,「一人一殺」,血盟團的暗殺名單包含了日本軍界,政界,經濟界高層人士,包括犬養毅、西園寺公望、幣原喜重郎、若槻禮次郎、團琢磨、鈴木喜三郎、井上准之助及牧野伸顯等人。血盟團事件先後發生兩起:一個叫小沼正的青年用手槍槍殺了原大藏大臣井上准之助;接著一個叫菱沼五郎的青年槍殺了日本三井財團的最高負責人團琢磨。大量的群體事件,使日本政府隨時處於崩潰的地步。

    戰爭與人口有著密切的關係,美國著名政治家薩繆爾·亨廷頓曾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指出,15—24歲青年人口膨脹超過總人口的20%,往往會經常引發衝突和戰爭。日本學者若槻泰雄曾在《日本的戰爭罪責》一書中詳細比較日本與當時諸強國在戰爭資源上的差距,以及日本人口問題。

    日本的人口在1726年的(德川幕府享保11年),人口總數2655萬。此後人口數量增長極慢,直至1887年(明治20年),全國人口才達到3870萬,僅比160年前增長不到50%。但隨著日本經明治維新後,日本的「嬰兒潮」出現了,在1910—1936年間。八十年內,日本的幾乎翻了一倍,於1936年達到6950萬,1939年為7138萬,速度是前一階段的4倍。日本已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荷爾蒙」國家。

    日本人口的劇增導致了幾個重要後果:因為國力膨脹、青壯年人口倍增帶來的民族情緒及政治激進化。1936年日本0—15歲人口占總人口37%,15—30歲人口占25%,60歲以上者只佔8%,人口結構呈極明顯的金字塔形。而青年人口是戰爭的主要策動與執行者,這也是日本全面侵華前,日本「下克上」風潮及青壯年軍官激進派得勢的重要背景。

    據中原茂敏《大東亞補給戰》一書,人口的暴增使日本急切想向國外移民,1924年5月,美國政府以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難以「同化」為理由,頒布了限制並禁止日本人移住美國的排日移民法。當時,日本政府對美國提出了嚴重的抗議。全國上下都一致認為,這是侮辱日本,歧視大和民族。東京的市民萬餘人聚集在芝增上寺舉行反美大會,特別是玄洋社,黑龍會的人們,高呼對美宣戰,並有當場切腹自殺的人。日本許多年輕人以為可以征服全中國,到那個時候本土人口問題就解決了。事實上日本非常需要消耗自身冗余的生產力和勞動力。過剩的勞動力還帶來了一個新的問題,即是叛亂,這種叛亂不是民間叛亂,而是日本武士階層的復活。所謂武士階層,其實是日本精英派選的人口炮灰而已。在日本政府和軍隊的權力鬥爭中,掌握暴力資源又善於煽動民族情緒的軍隊佔據了上風。而軍隊要維繫自己的主導地位,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國內矛盾進行宣洩來「製造戰爭」。

    在巨大的人口壓力前,大規模的經濟危機造成暴亂或暴動。也成為戰爭「誘因」,據日本學者守屋典郎的《經濟史》,1929年10月24日,被稱為「黑色星期四」,美國股票市場崩潰。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從一貧如洗的寡婦到腰纏萬貫的大亨,都失去終生的積蓄。當天收盤時,已經有11個金融家自殺。危機迅速波及日本,首先摧毀了日本股票市場,造成價格暴跌,並一直低迷。在商品市場上,1931年與1929年的物價相比,兩年間下跌了30%。出口銳減,貿易不振,加劇了需求不足和生產過剩。一些主要工業部門的開工率僅為50%,許多中小企業因競爭力較弱陷入困境,紛紛倒閉。由此造成了大量失業現象。

    危機對農業的打擊尤其嚴重。作為農業生產兩大支柱的蠶繭和大米的價格,1931年比1929年都下跌了一半左右。……農民外出逃荒、倒斃路旁、全家自殺、賣兒賣女的事件層出不窮。銀行與企業的破產導致日本政局動盪。例如,日本的田中義一首相,1929年9月29日離奇猝死。接替田中首相的濱口雄幸首相,在東京站遇刺,身負重傷。而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連續發生了「三月事件」和「十月事件」。及之後「血盟團」事件,「五·一五」事件,「神兵隊」事件等。包括軍人在內的一些日本青年試圖製造大量的突發性事件,使秩序混亂,日本政界異常恐慌,日本軍部又以此要挾政治家,借鎮壓兵變之際奪權。從這時起,日本飛快地踏上戰爭道路。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