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11年中國原油消費量約為4.68億噸。這個驚人的石油消費量絕非中國自身開採量所能支撐。2010年,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上,71542口產油井同時運轉,一共才採集出18886.5萬噸石油。內蒙古鄂爾多斯有的一口井只產幾百公升,有時候甚至是幾十公升石油,但都沒有放棄開採。英國石油公司(BP)推算,按照中國目前的探明儲量和開採速度,中國石油不夠用10年。
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消費了世界上超過10%的能源。而「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源消費國」的陰雲又被中國不是其成員的國際能源署「適時」拋出。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到2035年,中國的能源消耗將佔到全球的1/5,比2010年的消耗量增長75%以上。
早在1852年,波蘭人盧卡西維茨發明使用更容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在全球普及。1861年蘇聯在巴庫建立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推動世界進程的總有一隻無形之手,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石油已成為最全球最主要的戰略資源。而國家要爭奪20世紀的生存空間,就是保持對這些戰略地的控制,從而控制賴以生存的能源。這種生死攸關的格局是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之一。美國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認為石油戰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爭奪石油資源控制權的戰爭,從二戰之後,3次中東戰爭、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英阿馬島之戰,都是圍繞石油進行的。伊拉克的未開發石油儲量比沙特阿拉伯還多,這是薩達姆被美軍趕下台的根本原因,而另一類是爭奪石油定價權的戰爭。在石油供求基本平衡的情況下,石油戰爭將以期貨市場爭奪石油定價權為主。隨著石油的資源不斷減少,理想的替代能源尚未解決,石油供應從相對不足變成絕對不足。屆時,對於石油海上通道和陸上石油管道的控制權的爭奪,就可能成為戰爭導火索。此外,俄羅斯、伊朗等具有軍事實力的石油出口國,如果面臨美國的戰爭威脅,或者由於不能掌握石油定價權而使經濟長期處於困境的情況下,不排除利用局部戰爭的手段,推動油價的上漲,如伊朗為了抬升油價可能主動對以色列發動戰略導彈攻擊,或者以封鎖石油出海口。
這也就不難想像,當石油面臨枯竭狀況時,各國在「石油」前面臨的矛盾,將愈發不可調和。2011年初,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家納塔利婭·米雷什金娜和黛比·尼邁爾撰文指出:石油開採高峰期將在2030年結束,可再生能源至少到2140年才能在全世界廣泛應用,化石燃料可能在2050年就會枯竭。而英國石油儲量消耗分析中心稱,石油開採量下降l0%—15%足以令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完全癱瘓。
上世紀70年代,石油開採量僅下降5%就導致全球物價上漲了5倍。當前,全球石油消耗到了什麼程度呢?以美國全國的機場消耗為例,28000桶42加侖容量裝的石油,這僅是美國每兩分鐘所消耗石油量。11000架飛機起飛,僅相當於美國每8小時的商業航班數量。而一架飛機穿越大西洋需要60000升煤油,相當於普通汽車駕駛50年所需的燃料,塑料的原料是石油,而100萬隻塑料杯,這一數量的塑料杯僅是美國航班每6小時的消耗量。
2011年初,國際能源署(IEA)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指出,廉價能源時代已經結束,在未來,石油的供應量不大可能趕上需求。隨著世界上多數主要油田已過產油高峰期,未來5年全球可能面臨災難性的石油枯竭能源供應危機。在這一對石油枯竭全球能源前景迄今最嚴厲的警告中,比羅爾指出,世界範圍的石油枯竭速度已經超過了之前的預期,石油峰值出現時間至少提前10年到來。根據國際能源機構對全球800多家油田的調查顯示,許多大型油田已經過了產能最為旺盛的黃金時期,石油枯竭產量下降速度是人們兩年前預計的近兩倍。而英國石油儲量消耗分析中心稱,石油開採量下降l0%—15%足以令發達工業國家的經濟完全癱瘓。上世紀70年代,石油開採量僅下降5%就導致全球物價上漲了5倍。
英國歷史學家傑弗裡·帕克曾在《劍橋戰爭史》一書中始終貫穿了這樣一個論點,西方文明在全球的優勢地位是由戰爭行為造就的。阿拉伯世界在二十一世紀是國際強權的地緣利益區之一。豐富的石油資源並沒有讓其復興,反而引火燒身。儘管一些國家不甘沒落,但所能做的也只有使用「非對稱作戰」手段。十幾年前,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油價僅為每桶10美元左右。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前,油價僅為每桶25美元。至2008年,美國紐約期貨市場原油交易價盤中突破每桶145美元,與此同時,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引起油價下行,至2012年5月,美國紐約期貨市場原油交易價盤在每桶100美元以上。而每桶100美元,可能會成為全球石油油價的底部,主要的原因是主要的產油國沙特為了應付社會動盪,以將近1千億美元的社福基金,發放補貼民眾,國家赤字變得非常嚴重。按照《路透社》最新的分析,沙特主導的定價權,會把100美元的油價定為油價的底部,因為這是沙特維持成本和國家運轉所需要的收入。
對每一個國家來說,能源誰都不會讓出。當一個文明面臨資源短缺以及複雜性回報遞減困擾的時候,這個文明就將遭遇到生存危機。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李柏認為,能源將會成為戰爭的導火索……隨著石油短缺加劇,國與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就難維持。幾次中東戰爭都因石油而引起,而美國在利比亞等國的軍事行動,更與石油有關。同時,這種鬥爭牽涉的國家也越來越多,海洋中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也不斷引發爭端。一國會認為必須要捍衛自己石油資源的權利。同樣,其他國家也認為它們也有權利來分享,而且它們也會為捍衛這一權利而訴諸武力。
可以想像這樣一種戰爭情景:敵對的大國集團在石油短缺的情況下爆發大戰,結果是兩敗俱傷,又造成國內的不穩定和平等主義的連鎖效應,而周邊的「落後勢力」侵襲,對於壓迫他們的強權進行報復性的破壞,最終大都市萎縮,大國解體。
就這一世紀全球經濟的變化而言,關鍵是,經濟依靠石油能源的巨大擴張與複雜化已經發生,它不能以這種速度無限期維持下去,當達到了收益遞減轉折點時,種種壓力就會出現。這些壓力包括國家間戰爭及國內圍繞分配所產生的衝突,例如由國際競爭所引發的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戰,留下了一個虛弱的歐洲,曾經不可一世的國家至今四分五裂,在債務重負之下蹣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