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天日程排滿,不讓自己無所事事。他們發現,如果你讓自己一天做一件事情,你會花一整天去做;如果你讓自己一天做兩件事情,你會完成它們;如果你讓自己一天做12件事情,則會完成7∼8件。
◎把每天要辦的事按輕重緩急列出單子,並盡量把重要的事情早點兒辦完。
◎一次只集中精力幹好一件事。
◎連續辦完了幾件事後,獎給自己休息時間和特別報酬。
◎把每件東西都放在固定的位置,不因用時尋找而浪費時間。
◎口袋裡隨身攜帶空白卡片,隨時把點滴心得和靈感記下來。
◎化零為整。如利用排隊、理發的等候時間,用來訂計劃、背單詞,閱讀書報等。
◎全力以赴排除干擾。學習等做事時別想著玩,專心地去做,把省下的時間拿來獎勵自己去休息,這樣玩時就可以盡情痛快地玩,不必想著學習或工作。
◆獨立,負責任。
據2006年2月《讀者》報道,中國老齡科研中心調查發現,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著「老養小」的現象,有30%的成年人成為「袋鼠族」,由父母供養著。上海的一次家庭調查發現,85%的不在讀未婚子女,仍需父母支出部分或全部生活費。這方面我們中國家長也許應該向西方學習,他們的普遍觀念和做法是,18歲以後的兒女已經成年,不論貧富,應該自食其力,所以很多年輕人是靠打工或貸款完成大學的學業。這些我們很多家長已經都知道了,卻做不到。
要想讓孩子長大成人後至少能自食其力,從小就得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以及負責任的習慣。典型的常被引用的例子是:寶寶在客廳裡跑動,不小心被椅子絆倒,大哭起來,媽媽或爺爺奶奶趕緊跑過來抱起小孩,然後一邊用手打椅子一邊說:「寶寶不哭,是這椅子壞,媽媽打這個壞椅子。」在中國的家庭裡常可以見到類似的情形。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摔倒跟椅子沒關係,是自己不小心絆倒了椅子,自己造成了這樣的結果,而並非是椅子的錯。我們應當從小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責任就應當由自己來負。這樣長大後就會慢慢懂得,當自己與周圍的人和事發生衝突、不愉快時,不一定都是別人的錯。
到了青春期,多數孩子往往變得特別叛逆、不聽話,只要後果不會很嚴重,不妨給孩子A和B兩個建議,讓孩子自己選擇,同時要求他為自己所做的決定可能導致的後果負責。
◆簡樸的物質生活。
從小過於奢侈的物質生活會使孩子的虛榮心和慾望日益膨脹,越來越難以滿足,這是不少孩子最後走上搶劫、吸毒等犯罪道路的原因。
讓孩子尤其是獨生子女感到自己家裡富有,往往會導致他們缺乏進取心,當然也就懶得刻苦學習了。
世界前三富巴菲特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們有足夠的錢去幹他們想幹的事情,而不是因為有太多的錢而什麼都不想幹。」他立遺囑捐出自己99%的個人財產,他認為如果把遺產留給後代,等於給了後代「食物券」,他們就不能過正常、獨立的生活。他每年給他的三個孩子一人1萬美元,如果他們需要更多的錢,就得寫借據,以後要還。
在發達國家,人們發現收入增加後,幸福感並未增加,於是清心寡慾、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開始蔚然成風。
美國人開始提倡「少做一點,少賺一點,少花一點」,過「自願簡單」的生活。
追求簡單、樸素、健康、幸福的人生,已經成了台灣人反思過去過於沉溺物質之後的一種新趨勢。
不僅韓國,連被稱為「工作狂」的日本人近幾年來也渴求天倫之樂。
北京郊外出現「種菜公司」,租土地給生活在都市鋼筋水泥城牆中的上班族,給人生添一抹淡淡的綠意。
長江集團主席李嘉誠個人對生活一無所求,吃住都十分簡單。他說:「上天給我的恩賜,我並沒多要財產的奢求。」「衣服和鞋子是什麼牌子,我都不怎麼講究。一套西裝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雙有五雙是舊的。皮鞋壞了,扔掉太可惜,補好了照樣可以穿。我手上戴的手錶,也是普通的,已經用了好多年。」據香港媒體報道,到目前為止,李嘉誠通過他的基金會向內地及香港地區的捐款超過了50億港元。
2.家庭如何培養孩子行為好習慣?
糾正已經形成的壞習慣要比培養一個好習慣難很多倍,所以好習慣要從小培養。兒童一般3周左右就能基本形成一種習慣,3個月以後習慣就相當穩定了。
在童年期,往往需要借助於獎懲來強化孩子好的行為,促進好習慣的形成。尤其是不愛或不會唸書的孩子,往往是因為養成了不少壞習慣。要糾正它們,光靠鼓勵獎勵,或光打罵懲罰,都是達不到很好的效果的。
建議設計一個合適的獎勵制度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於改善孩子的品行,培養自制能力。獎懲請注意以下幾點:
◆目標明確,要求具體。比如「要勤勞」、「要節約」這樣的目標就相當籠統。至少要讓孩子明白具體的要求。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他把人隨機分成兩組,讓他們去跳高。兩組個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米,然後把他們分成兩組。對第一組說:「你們能跳過1.35米。」而對另一組說:「你們能跳得更高。」然後讓他們分別去跳。結果,第一組由於有1.35米這樣一個具體要求,他們每個人都跳得很高。而第二組沒有具體的目標,所以他們大多數人只跳了1.2米多一點,不是所有的人都跳過了1.35米。由此可見有沒有具體目標的差別。
◆層次分明、循序漸進。訂的計劃和目標不宜太難或太容易。想讓一個染上網癮或煙癮的孩子改掉已經形成的壞習慣,只能一步一步來,從每天少玩一個小時,每週少抽一天煙開始努力。
◆及時檢查督促。有不良品行的孩子往往是自制力差的孩子,所以及時的檢查督促很有必要。必要時與孩子達成一個協議,將協議寫下來,形成書面文字。約定他的某種行為將給他帶來什麼樣的相應的獎勵。盡可能詳細地規定你期望他應該做出的行為。
◆選擇適當的強化物,即獎什麼、罰什麼要考慮孩子的需要和興趣。獎品不應該也不必特別大、非常昂貴或浪費您太多的時間,這樣您就能保證經常提供獎勵。有時候最小的東西卻最見效。如果一開頭就給孩子「大獎」,以後的「獎品」就很難有足夠的吸引力。明白哪種獎勵能激勵您的孩子。可以通過觀察或與孩子討論來瞭解他最想要、最喜歡的東西和活動。
◆對孩子的要求盡量和學校保持一致。有的家長觀念與學校不一致,導致家庭教育往往拆學校的台,與學校教育唱反調,讓孩子無所適從,容易導致雙重人格。如學校從小要求學生要誠實,家長則認為老實人沒飯吃,會吃虧,自己在孩子面前言行常有虛偽和撒謊的表現;學校教育學生不打人罵人,家長則教孩子:「誰罵你一句,你就罵他兩句;誰打你一下,你就打他兩下。」其實解決衝突有很多方法,有時溫和與妥協更有利。用頭腦和語言比用拳頭更能征服他人的心。
獎勵主要有三大方式:
1)實物獎勵。比如一個最喜歡的點心等食品、一個小玩具、一些好的學習用品等。
2)時間獎勵。比如多看半小時電視,多玩半小時電腦,週末在床上多睡一段時間的懶覺等。
3)機會獎勵。比如週末去某個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和父母一起下棋玩耍,有權利優先選擇電視節目等。
有時,懲罰是必要的,但請注意一些要點——
◆對於比較嚴重的錯或屢犯不改的錯,有必要懲罰,讓他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一些代價。
◆懲罰不一定要打罵。5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聽懂道理來分辨是非,並且具有長時記憶能力,所以5歲以後,不要打孩子,否則孩子很可能怨恨在心。您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為什麼不設法去做孩子的朋友,而要成為孩子的「敵人」呢?使用暴力來管教孩子,是最沒有辦法的辦法,即最低級最無能的辦法。大的孩子可以罰他去做最不喜歡的事情,如增加某項家務或不讓他做他很喜歡的事情如玩電腦等。
◆懲罰應該是公平的。懲罰的程度要對應於孩子的過失,以及這些過失所引起的後果的嚴重程度,尤其是多子女家庭。
◆懲罰應該是連貫一致的。不能有時罰,有時心情好或沒空管就不罰。一錯再錯應當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懲罰應盡快實施。今天犯的錯誤一兩周後再懲罰,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
◆懲罰前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受到懲罰。
◆懲罰應慎用不可濫用。只有在引起孩子強烈的不愉快、羞愧和悔恨的感覺,以及能產生改過的願望時才會有效。
◆對於經常明知故犯,非常任性的孩子可以嘗試「自然懲罰法」。如早上起不了床,每天早晨都需要家長叫上好幾遍,經常為了起床的事生氣、爭吵。不如不叫,改用鬧鐘,和孩子約定,自己決定幾點起床,發生什麼事情由自己負責。有個孩子因此遲到,並穿反了衣服,受到老師處罰、同學嘲笑。從此自覺起床,再也不用人叫了。
此法須注意幾點:保證後果不會對孩子身心造成傷害;事先和孩子講明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尊重孩子,讓他自己做主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經驗會促使孩子成長。
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和理財能力
如果從小讓孩子生活條件過於優越、習慣於揮霍,往往會導致種種不利後果:
1)認為父母的錢夠我花的,缺乏靠自己去努力去奮鬥的動力。有一首歌謠這樣唱道:「小呀小兒郎,坐著轎車上學堂,沒有太陽曬,沒有風雨狂,難怪先生罵我懶,有吃有喝,全都靠爹娘。」
2)習慣於索取與享受,缺乏回報家庭和社會的愛心,以及應有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3)習慣了優越富裕的物質生活,一旦生活水平走下坡路,不幸福感和挫折感將強於一般人,並難以承受。
4)很難做到知足常樂,卻又不求上進。
5)很可能富不過三代。
當您唯一的孩子知道家裡的財產多到他將來可能不愁吃穿、不愁用時,他應該會想到:這些將來還不都是我的,那我現在還用得著像別人那樣天天燈下苦讀嗎,還用得著奮鬥和節約嗎?
「知心姐姐」盧勤在她的《告訴孩子我能行》等著作中一再建議,父母要樹立三個理財新觀念——給孩子錢,先教孩子如何用錢;為孩子攢錢,不如讓孩子學會掙錢;管好自己的錢包,再富不能富孩子。
這方面中國和美國孩子的差距相當大。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很多孩子通過做家務掙零花錢,出外打短工掙18歲後大學的學費。美國孩子是想辦法找機會掙錢;中國孩子是想辦法找理由向父母等長輩要錢。在美國校園裡,如果用父母的錢買高檔服裝,會被人瞧不起;在中國,則成了一種炫耀和滿足虛榮心的途徑。美國的孩子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存折,節假日自己去打工掙來的;而在中國,想花錢就伸手向父母要,已經因為習慣了而覺得心安理得。
很多中國家庭認為再苦不能苦孩子,而西方的富豪們則認為再富不能富孩子。美國政府曾計劃在2010年前逐步取消遺產稅,這一決定遭到120名富翁的聯名反對,他們在《紐約時報》上刊登聲明,呼籲政府不要取消遺產稅。再富不能富孩子,已經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富豪們的共識。許多富豪們紛紛將自己的絕大部分財產捐給國家和社會,只留一小部分給自己的後代。如「股神」沃倫·巴菲特將資產中的85%共約370億美元捐給慈善事業。比爾·蓋茨則將自己的全部資產570億全部捐作慈善基金。
洛克菲勒是美國的超級富豪,但兒子向他借1000美元時,他給兒子寫了一封信,要求兒子每年付20%的利息,每週從兒子的工資收入中扣還。這個獨子後來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也非常注意避免出敗家子。他的5個孩子在童年時期沒有享受到任何富家子弟的待遇。他每週給孩子們3角錢作為零花錢,到15歲時漲到2元。他鼓勵孩子們做家務事掙錢:每擦一雙皮鞋2分,長統靴1毛……長大後,6個子女沒有出一個敗家子,不僅接下了他的班,還發展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事業。
傑克·法裡斯小時候,每天放學後和週末都去打工,在父親經營的加油站幹活。父母幫助他制訂了一個儲蓄計劃——將收入的10%放進第一個儲錢罐,用來救濟窮人;將收入的20%放進第二個儲錢罐,作為他給父母的食、住費用,父母則用它來作為孩子的大學學費;將20%放進第三個儲錢罐,屬於自己的儲蓄;剩下的50%用來花銷。後來,傑克成為美國最大的小企業組織——全國獨立商行聯合會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美國家庭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值得我們借鑒參考。以下是美國兒童理財教育目標——
6歲——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並能數大量的硬幣。
7歲——能看價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