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好孩子 Step 3  幫助孩子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 (6)
    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並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裡。

    9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並知道在購物時比較價格,他們對於錢的不同類型及其面額應是瞭如指掌;應知道支票和ATM卡,知道只有在賬戶上存錢,才可以使用這兩種東西;瞭解信貸的基本原理,即借錢然後還回去,如同忘記了帶午餐費而借別人的一樣;他們應懂得比較,如果把錢儲蓄到銀行,投資基金或他們父母那裡,會各自有什麼優缺點;應能舉出人們賺錢方式的例子。

    10歲——懂得每週節約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使用。

    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

    12歲——能夠制訂並執行兩周以上的開銷計劃,並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13歲——能夠為自己擬訂短期和眼下財務目標,如星期五晚上租盤錄像帶,到夏天買個新的CD機;計算簡單的利息;編寫和修改預算。

    17歲——能比較各種儲蓄和投資方式的風險和回報;比較年利率,以便決定把錢存在哪裡,從誰那裡借錢。

    中國的富裕家庭中,有不少孩子每個月有2000元左右的零花錢,相當於一個普通勞動者一個月的工資。也有一些家長正相反,將孩子的壓歲錢扣留在自己的錢包裡,怕孩子亂花錢。

    我們應該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父母的做法,平時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零花錢、壓歲錢等,讓小鬼早當家。平時最好要求花錢大手大腳的孩子養成記賬習慣,如果花得合理、懂得節約,給予適當的獎勵;如果亂花錢使用不合理,則減少零花錢的數目。這些做法有利於孩子學會理財、節約和有計劃消費。

    另一方面,千萬別從小灌輸孩子「一切向錢看」的功利意識,否則忙碌奔波一輩子,結果未必是您和孩子的幸福,更可能的結果是付出健康、自由和閒適的代價,成了金錢的奴隸!「人不可能把錢帶進墳墓,但錢卻可以把人帶進墳墓!」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著他對幸福的把握和感受,太看重錢的人,即使成功地賺到錢了,也不見得會快樂、幸福。

    三「怪」孩子——從小支持他學自己想學,做自己想做

    好媽媽語錄:如果孩子對唸書沒興趣,只對其中某一科或者某方面有特別強烈的興趣,雖然怪,也許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在一所大學裡,有一個孤僻、怪異的年輕人。從小他寧願鑽進書堆裡,也不願出去和同齡的孩子玩耍。同學們這麼評論他:「他有著天才們常有的驕傲、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他孤僻,傲慢,無情,幽靈一般,古怪,沉醉於自己的隱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別人操心的俗事。」他是個怪人,整天埋頭琢磨著那些一般人難以理解和接受的各種符號、公式;他又是個天才,年僅20歲就成為博弈論大師。後來,他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患者。但是,1994年,這個中小學時期的數學成績並不好的人,被提名並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是一個至今還活著的真實人物——約翰·納什,是獲獎電影《美麗心靈》的主人公。

    什麼樣的孩子算怪孩子

    怪孩子就是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行為或心理特別,異於常人。他們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瘋子或心理不健康的人;一類是天才,他們有著特別的興趣,或者能力、思想遠超同齡人。

    安徒生很怪,「讀書是我唯一最喜愛的消遣方式。我從不和別人玩,總是孤孤單單一個人。」他年輕時一度自殺過,終身未婚,卻寫出了一本又一本美麗的童話,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個可愛的人物。

    愛因斯坦也怪,從小寡言少語就喜歡胡思亂想,或者關在家裡看書,因為成績不理想上大學也幾經周折,卻最終成為科學界泰斗。

    在古今中外成功者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怪人」。

    天才與瘋子之間的距離很近,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怪、特別。在中國,他們的遭遇往往差不多,都很不容易被理解,被看好。

    西方世界實在比我們中國更有包容和理解的開放理念。美國人居然願意挑一個根在非洲的黑人當自己的總統,普林斯頓大學當然可以包容和尊敬一個瘋子。約翰·納什得病後,妻子、朋友和同事們沒有拋棄他,設立了一個資助納什治療的基金,不遺餘力地幫助他,挽救他。

    約翰·納什的成功應該歸功於他的妻子艾裡西亞。她聰明,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是當時班上僅有的兩名女生之一;她堅強而偉大,面對丈夫和兒子兩個精神病患者不但自己沒有崩潰,還能照料和幫助他們,最終使父子倆基本康復。年僅30歲的丈夫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後,生活的重擔落在她一人身上,又要上班,又要帶剛出生的兒子,丈夫不僅連抱抱哄哄孩子都不會,而且長期服藥使他根本無法滿足妻子的生理需要。妻子後來雖然被迫離婚,但30年來並沒有分居,一直在照料丈夫,並冒著人身可能受傷害的危險同意丈夫不去精神病醫院治療,以便能繼續從事他的研究。

    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距離最近,他們分得清也容得下。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卻甚至不能包容一個人的個性,如果一個人的言行與大多數人不太一樣,或不懂得人情世故,往往被當做一個孤僻的「怪人」,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搞得大家只好一群蛤蟆叫我就跟著叫。其實沒有個性的人大都不會或不敢異想天開,不想或不敢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因此往往不會有大出息。中國人太缺少個性,而有個性的人往往更富有創造潛力。可是,他們往往沒有讓老師、家長驕傲的學習成績,沒有隨和從眾的好性格,因此在中國不被人議論指點就算好了,更不用奢望理解、支持和肯定!

    如果您覺得自己的孩子有點兒怪,如何才能判斷他到底是心理不健康,還是天賦異常呢?

    您不妨讓他做做卡特爾16項人格測試,簡稱16PF測試,請特別注意其中兩項得分,心理健康水平和創造力水平,如果二者得分都明顯低於標準分,那麼離「瘋子」的距離更近一些,至少心理可能處於「亞健康」,最好進行進一步的觀察,必要時主動去心理咨詢或醫院的心理門診;如果心理健康分得分在平均分以上,創造力得分很高,那麼恭喜您,孩子離「天才」的距離更近一些。富有創造潛力和精神的人,必然在想法或行為上與眾不同,自然有些怪。

    如果孩子對唸書沒興趣,只對其中某一科或者某方面有特別強烈的興趣,雖然怪,也許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達爾文年少時不喜歡唸書,一個大男孩就喜歡幹些捉蟲玩鳥、拈花惹草之類的活,「怪」得讓父親直歎氣直搖頭,卻因此成功創立了著名的進化論。

    台灣有個少年,從小和其他男孩子很不一樣,他最喜歡的玩具不是槍也不是車,而是洋娃娃,他不斷地給自己的娃娃們變換著穿上自己做的衣裳。這讓母親覺得很怪,很不安,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醫生一看一測,說沒問題,只是孩子的興趣比較特別而已。長大後,他從事的工作是時裝設計。奧巴馬總統上台後,人們發現,有一天總統夫人穿的禮服正是這個年輕人設計的!於是名聲更旺……

    強烈持久的興趣是天賦的一種體現。美國佛羅里達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阿里克森博士認為,任何人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經過10年的訓練,都可以成為天才。相反地,如果在不適合自己的行業裡一味堅持,結果往往是浪費自己的一生。

    在不愛唸書的孩子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討厭學習,而是對學校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如果家長找到他們的興趣所在,讓他學自己想學的,孩子的狀態和表現也許就大不一樣了。

    學自己想學的,做自己想做的

    1.自由地學習是人的一項基本權利

    學習本該是一種很快樂的活動。《論語》開篇便是一個「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全書不見一個「苦」字,「仁者無憂」、「樂而忘憂」……

    而我們的孩子呢,去問問他們讀書是苦還是樂吧!記得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在《詠樂匯》節目中提到,說自己喜歡學習的中國孩子不是天才,就是在說謊。

    有人說得好,自由地學習是人的一項基本權利。生命中還有什麼比自由地成長更幸福,或者說比剝奪這種權利更大的悲劇了!

    本書不是叫大家不讀書,而是提倡死讀書、讀死書,不如不讀書;不是反對大家學習,而是要提倡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學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讓所有不愛讀書,不善於做學問的人都來啃各門功課應付高考,這既不合理也沒有必要。人有權去學習自己所感興趣的內容,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只有享受到這種權利,才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很多人不是不會學習,而是因為不喜歡所學的內容而學不好、考不出高分來。中國的中小學生中,有多少人喜歡唸書、真的是因為興趣而努力學習?其中有相當部分孩子是為了功名而發憤苦讀,因為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大學裡,相當多的在校大學生並不喜歡所學的專業,在有些學科更是高達三到四成,很多人選擇某個專業只是因為它熱門、好就業,而不是處於發自內心的強烈興趣,這往往制約了他們今後事業發展的高度。

    有人說得好,最快樂的學習是興趣什麼學什麼、最有效的學習是需要什麼才學什麼,學了就馬上用起來。一時學不好不要緊,但一定要想學,肯學、愛學。

    一個人可以不參加高考,但不可以不學習。俞敏洪在《贏在中國》電視節目中有一句精彩點評:「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係,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係。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

    一個人可以不考出高分,但不可以不會學習。「明天的文盲已經不是不會閱讀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

    為了功名利祿而苦讀死書,難以享受到讀書的真正樂趣,只有自由地學習才能真正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就可以理解有些孩子為什麼不缺上進心,卻不愛做功課,不肯好好唸書。對這類孩子,我們是不是應該給他們學習內容選擇的自由?

    2.有興趣,做事是一種愉快的享受

    沒有興趣和熱情,工作是一種痛苦的忍受,報酬再高,人生也沒太大意思;有興趣,做事是一種愉快的享受,收入再少,再辛苦,也樂在其中。

    前段時間,傳出這樣一個新聞。出身於普通的工人家庭的蔡偉,卻對古代典籍有一種天生的興趣。他從小熱愛書法,學生時代迷上了唐詩宋詞,因為嚴重偏科,除了語文,其他科目的成績都一塌糊塗,最終沒能考上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膠管廠當工人。高中畢業兩年,他用手一個字一個字抄寫了《方言》和《爾雅》這兩本典籍。發黃的紙頁,褪了色的鋼筆字跡,扉頁上的時間顯示是1993年。蔡偉說,因為「在錦州,這些書只有圖書館有,複印費對我來說太貴了,只能抄下來」。

    1994年,膠管廠效益不好,蔡偉下崗了,在一家商場門口擺了個小攤。對物質生活,蔡偉沒有野心,掙的錢只圖個溫飽,父母和妻子都是普通人,也沒期望他飛黃騰達。他的業餘時間都用來看書。家人不懂他在讀什麼,但也不干涉,反正不花錢。在一般人看來枯燥乏味、難懂又沒用的古文字,卻讓蔡偉樂此不疲,成為他貧瘠的物質生活中豐富的精神家園。

    2007年,妻子生病,為掙更多的錢,蔡偉開始蹬三輪,多的時候一天能掙30來塊,比擺攤強,但看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他寫信給北大的年輕學者董珊,董珊把這事告訴了自己的老師劉釗教授。恰好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要與中華書局、湖南省博物館聯合編纂《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在和裘先生商量後,中心決定臨時聘請蔡偉。

    「古文字這門學問,沒十幾二十年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說,蔡偉沒有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很多最新出土的文獻也沒機會讀到,但自學了大量傳世典籍,其中有不少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專家評價道:「蔡偉心無旁騖,對古書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語習慣都爛熟於心,甚至比許多專業研究者更熟悉,他較常人更容易融入到古代的語言環境中,對於古人的行為和想法更能夠感同身受,時間久了,對古書有了觸類旁通的能力。」

    2009年4月23日,復旦大學經過專家考試和校招生領導小組討論,把38歲的蔡偉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擬錄取名單。導師為古文字學泰斗裘錫圭先生。蔡偉成為我國恢復學位制度後,第一個以高中學歷報考復旦大學博士的學生。

    提倡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鼓勵家長們去縱容孩子為所欲為。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孩子做不了,家長自己應該設法做到心中有數,並堅持站穩立場,這樣的父母才是理性的、聰明的、真正愛孩子的好父母。

    幫助每個孩子走最適合自己的路

    世上本無垃圾,全是放錯了地方的財富;世上本無蠢材,只有走錯了路的人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