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還沒有成功 第30章 吸引力法則⑿堅定的信念 (1)
    成功箴言

    1.信念是一種美德,沒有這種美德,基督教就沒有這種前途。〔法國〕巴爾扎克:《十三人故事》

    2.信念!用信念去向感官和心靈的一切自私報仇——要拋棄個人,為永恆的思想服務。〔法國〕羅曼·羅蘭:《超出混戰》

    堅定的信念是成功的金鑰匙

    人們之所以無法認清信念的力量,理由之一是它很少被人使用。

    請先看一下你對自己、對世界、對他人的那些否定信念背後,是否「經常有某些東西」使你失掉了唾手可得的成功?或使你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成功?或使你相信自己不如別人,認為每個人都對你懷有敵意或不友善。

    你是否在安全的情況下,也會無緣由地感到緊張害怕?這或許是因為你相信:你存在的這個世界是個敵對、不友善、危險的地方,或許你認為你「應該受懲罰」。

    記住,行為與感覺都是起於信念。為了拔除那個造成你行為與感覺的信念,你必須自問「為什麼」。是否你希望做某事,希望表達某事,而卻畏縮地覺得「我沒法做」?問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我相信我沒辦法做?

    再問問自己:「這個信念是基於事實?還是假設?抑或錯誤的判斷?」

    再問問自己:

    1.這個信念是否有合理的理由?

    2.我有這個信念,是否錯了?

    3.別人在相同的情況是否也有如此的結論?

    4.假如沒有理由相信它,我為什麼要繼續如此做,繼續如此感覺?

    不要不經心地讓這些問題溜過去,好好地思考一番,努力地想一想,對這些問題要經過情緒的反應。你知不知道你欺騙了自己,廉價地出賣了自己,不是為了一個「實情」,而是為了一個愚蠢的信念?如果是這樣,你必須有輕蔑之心,甚至忿怒的情緒;輕蔑之心與忿怒的情緒有時可以解除錯誤觀念的束縛。

    強烈慾望的力量

    合理的思考,要有效地改變信念與行為,必須伴隨著深切的感覺與強烈的慾望。

    在心裡構想一幅自己的圖畫或想擁有某事物的圖畫,暫時假設這些東西可以得到,而且要熱烈地燃起要得到這些東西的強烈慾望,在心裡全神貫注地想著。你目前否定的信念是由思想與感情融合而成的,只要產生足夠的情緒與深切的感覺,你的新思想與新觀念就能把這些否定的信念驅逐出境。

    經過分析後,你會發現:這個方法的某些過程是你以前時常使用過的——憂慮!唯一的不同點是你將否定的目標改變成積極的目標。憂慮時,你首先會在心裡生動地想像著一幅你不希望得到的未來結果或目標。你不必費心,也不必用意志力,只是全神貫注地想著「結局」,你不停地想,全神地想,想著它是「可能的事」,把玩著「可能發生」的觀念。

    這樣不斷地重複,聯想著「可能的事」,使結局變得愈來愈真實。經過一段時間,你就會自動產生相應的情緒:害怕、焦慮、沮喪等,都適用於你擔心的那個不願意得到的結局。接著再改變「目標圖像」,你就可輕易地產生「良好的情緒」,你不斷地想,全神貫注在欲得的結果上,使可能性顯得愈來愈真實,然後便會自動產生相應的情緒:如熱烈、愉悅、鼓舞、快樂等。要形成「好的」情緒習慣,去除「壞的」情緒習慣,主要是在內心勾畫出美好的目標圖像,養成從積極面思考的習慣。

    試試才知道

    分析思維,接受真實的事情,排斥不真實的事情,這些都是推理的、意識的思考工作,信念將起到決定作用。很多人都被朋友的一句話弄得消沉了:「今天早上你氣色不太好!」他們一發現有人排斥他們、冷落他們,就盲目地「吞下」這個「事實」,承認自己是不行的人。我們大部分人每天都受到否定暗示的驅使。如果我們利用意識的心智想一想這事,我們就不會盲目地接受它。「不一定如此!」就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銘。

    形成正確合邏輯的結論,是意識思考的工作範圍。「以前我失敗過一次,所以將來很可能會再失敗。」這不合邏輯。事先沒有經過嘗試就結論說「我不會做」,這是不合理的。一個人被問到是否會做某件事時,他應該回答說:「我不知道。」「你為什麼不知道?」「因為我還沒試過。」

    專心一意於一點

    嚴格地專注你手上的工作、正在做的事和與你身邊有關的事,使感官所收集的信息能讓你的潛意識及時參考你的環境,而做自然的反應,這也是你意識的心智工作範圍。

    但是,「創造」或「完成」你手頭上的工作,並不是你的意識的、推理的心智工作範圍。要用意識思考時無法使用它、或不必要時又想去使用它,這都會發生問題。如果我們嘗試了,但不能如願,我們就會顯得憂慮、受挫。潛意識是下意識的,我們看不到輪子的轉動,我們無法知道水面下的情形。它是針對目前的需要而產生的自動的反應,我們也無法事先保證會得到答案,因此我們只好姑且信任它。只有以信任與行動我們才可收到正面的信號。總之,意識的、推理的思考是要選擇目標,搜集資料,下定結論,估計評價,而發動意識的輪子,它是不會為結果負責任的。我們必須學習做自己的工作,有效地在最好的假設下工作,讓結果去自由發展。

    嘗試一心一用

    引起緊張、匆忙、焦慮等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同時想做很多事情的荒謬習慣。學生一面看電視一面做功課;事業家不將注意力集中在他正在口述的信上,卻在心裡盤算著今天應該完成的事情,心裡希望能夠馬上同時解決。這個壞習慣是不知不覺中養成的,當事者通常都感覺不出來。我們想著眼前的很多工作而感到憂愁、焦慮不安,這種神經不安的情緒並不是由於工作而產生的,乃是由心裡的想法——「我必須同時完成這些事情」而產生的。我們緊張,因為我們想做不可能的事,這樣無可避免地會招來徒勞與挫折。

    「任何一種學習的成效都取決於心志的專一,這是唯一有效並經得起考驗的方法,」查爾斯·狄更斯說,「我確鑿無疑地告訴你,我自己構造的小說或進行的想像,都得自於我所養成的工作習慣——那就是對非常普通甚至最不起眼的事情進行全神貫注地思考,而一天都不間斷,寫成稿子後再不厭其煩地改了又改,反覆斟酌推敲。」又有一次,人們問狄更斯到底他是怎樣取得成功的,他說:「對於那些應該全力以赴的事情,我從來沒有掉以輕心。」

    「我朝著自己確定的目標前進,義無返顧,就彷彿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其他任何好東西一樣。」英國作家查爾斯·金斯利說,「實際上,這也是所有勤奮工作者的秘密;當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把這種精神帶到娛樂活動中去。」

    真理是: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瞭解了這—點,完全相信了這個顯而易見的真理,我們的心裡就不會想要同時「做」下一件事。相反地,我們把知覺與反應全部集中於正在進行的事情上。以這種態度來辦事,我們會感到輕鬆,不再有匆忙、焦慮的情緒,而且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去全心思考。

    創造性思考與創造性動作的奧秘

    由創造者的經驗得到證明,創造性的想法並不是有意識思考,而是當意識不再想難題且在想其他事情的時候,像晴天霹靂般地自動產生。不過,開始時如果沒有用意識思考難題,創造性的思想也不會自動降臨,這些事實證明了一個結論:為了要接受「靈感」或「預感」,一個人必須對這個特殊的問題給予關注,或對尋求這特殊問題的解答,有極端的興趣。他必須在意識上加以思考,在這個問題上盡力收集所有的資料,並考慮所有可能的行動。最重要的,他必須有解決問題的熾熱慾望。但是,他在定義問題,想像需要的結果,並盡力收集資料與事實時,焦急、暴躁、憂慮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會阻礙到問題的解決。

    大家都知道,愛迪生對問題找不出答案時,他總是躺下來小憩片刻。

    達爾文告訴我們,當他寫《物種起源》時,用意識思考幾個月也想不出一個問題,其後,有一個直覺突然閃進腦際。他說:「我還記得,當我坐著馬車在路上走時,突然有一個令人興奮的問題的解答自動跑來找我。」

    羅素說:「我發現,如果我要寫比較艱深的題目,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地加以構思,盡我所能地用幾個小時或幾天來構思,最後再命令自己不去想它,任它在暗地裡自行滋長,幾個月後,當我再想列這個題目時,卻發現文章的內容已經全部完成了。以前我沒發現這個辦法,老是因為沒有進展而連續憂愁幾個月。憂愁並不能解決問題,那幾個月的憂愁等於白費。現在我可以將這幾個月用在其他的消遣上了。」

    不要阻塞潛意識

    意識的努力會抑制自動的潛意識,甚至會使它發生故障。在社交場合,有些人自覺意識過分濃厚而表現笨拙,是因為他們要做出太關心正確的事情,而過分焦急。他們過分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舉動,似乎每一個舉動都是「想出來的」,似乎每一句話都要先估計它的效果才說出來。這種人是所謂的「抑制型的人」。如果我們說那個人「抑制住了」他自己的潛意識,這種說法或許更接近事實。

    這些人如果能夠「放手」,不用勁、不擔心、不再想他的舉止,這樣,他的行動便含有創造性,能自動自發,且能隨心所欲。

    一個人的一切永遠與內心形象相吻合

    你將遵照你自認為是什麼樣的人而行事,不僅如此,你將逐步地依樣行事,不顧自己的力量與意志力,也不試用其他的方式。自認是「失敗型的人」將會想盡辦法去失敗,而將他的善意、意志力甚至臨頭的好機會棄之不顧;自認是不公平的犧牲者,自認是注定要受苦的人,將不斷地去找尋各種情況以證實其觀點。

    內心形象是一個前提、一個根據、一個基礎,由此而引發個人的整個個性、行為甚至情境。我們的體驗,似乎是要證實並加強我們的內心形象,所以,一個謬誤的循環或有利的循環,也因之而建立起來。

    舉例來說,一位考試不及格的學童或一位數學很差的學童,總是在成績單上發現他成績不好的證據,他因此有了「證明」。一位自認沒人喜歡的年輕女孩,將會發現她被排斥在學校舞會之外,她的態度將招來更多排斥:她那哀愁的表情、低聲下氣的態度、想過分取悅於人的憂慮。

    或是她對周圍人的下意識敵意,都會將她所喜歡的人拒於千里之外;同樣的,一位推銷員或商人,也會傾向於發覺他的實際表現「證明」了他的內心形象是正確無誤的。

    由於這種「客觀的證明」,很少有人會發現他的問題是出在內心形象或自我評價上。內心形象告訴學童,他沒辦法搞通數學,即使他有所懷疑,一試再試之後,成績單仍然「證實」他的內心形象是對的。內心形象告訴推銷員說:他好像無法賺取超過某個數量的錢,他可以拿訂貨簿來證實這件事,結果不管他已下過多少工夫,最後還是失敗了。可是如果他們改變他們的內心形象,學生的成績與推銷員的能力,就會發生近乎奇跡般地轉變。

    成功的本能

    松鼠不待教而能採拾果核,也不待教而能囤積過冬的糧食。生於春天的松鼠沒有經歷過嚴冬,但一入秋,便會匆匆忙忙地囤積果核,以備冬天無物可采時食用。小鳥不待教而能築巢,亦不待教而能飛行。候鳥能飛行數千里,甚至飛過汪洋大海,它們沒有報紙或電視的氣象報告,也沒有先驅者或探險者的書指引它們辨別地理方位去尋找地球溫暖的地帶,然而它們卻知道寒冬何時來臨,甚至也知道數千里外溫暖氣候的正確地點。

    要解釋這些現象,我們通常說動物有某種指引它們的「本能」,經過分析後,你會發現這類動物的本能可以成功地幫助它們對抗環境。因此,簡單地說,動物有「成功的本能」。

    可是,我們卻忽略了人類也有成功的本能,而且比動物的更加神奇,更加複雜。

    上帝並沒有虐待人類,相反地,只在這方面特別賜福人類。

    動物對於目標不能任意加以選擇,它們的目標(自保與繁殖)可說是既定的,它們的成功機能也僅限於這類既定的目標,亦即我們所渭的「本能」。相反地,人類擁有動物所沒有的東西——創造性的想像力。因此,在萬物之中,人類不僅是物,而且是造物者。唯有人類,才能利用想像力去導引成功機能。

    善加利用創造性想像力

    我們時常認為只有詩人、發明家等人才具有「創造性的想像力」。其實,我們做每一件事時,我們的想像力都是創造性的。此中原因何在,以及想像力如何推動創造機能,歷代的偉大思想家都無法找到解答,但他們皆承認這一事實,而且能善加利用。拿破侖有一次說道「想像力可統治整個世界」,格林·克拉克也說過:「人類所有天賦之中,最像神的就是想像力。」想像力這種天賦,是人類活動的最大源泉,也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毀壞了這種天賦,人類將停滯在野蠻的狀況中。一個人一生事業的輝煌成就,全歸功於他能建設性地、積極性地善於利用想像力。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