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場所也是一樣,平時沉默寡言的人,如果突然話多得令人感到不自然,相信此人心中一定有了不願讓他人知道的秘密。這種判斷絕不會錯!
當人充滿信心時,說話必然有明顯的抑揚頓挫;反之,說話必定緩慢而無節奏。刻意的抑揚頓挫,多出自自我表現欲。說話的節奏主要表現在抑揚頓挫方面,在各種方言中,都有各具特色的節奏感,有特殊的抑揚頓挫的方式,所以,我們聽異鄉人說話的口音,都會有一種奇特的感覺。
如果說話抑揚頓挫的人是出自於一種習慣,那就無從看出其人的深層心理。但事實上,有很多人在說話時往往是刻意作出抑揚頓挫,目的就是要吸引他人的注意。換句話說,這種人自我顯示欲強烈,而以說話抑揚頓挫的形態表現出來。
一般說來,當他理直氣壯的時候,說話必有節奏感;相反,沒有自信、心懷鬼胎的人說話則慢慢吞吞而無節奏。比如,有些喜歡搬弄是非的人經常走到別人的身邊去說悄悄話。開始時總是討好地說:「我現在偷偷地告訴你,你不要告訴別人……」接著,就陰陽怪氣地數落別人的缺點或錯誤,其實,這種人內心正期待著自己的悄悄話能流傳開來。
其實,一個話題展開,一般也應該是分層次而有節奏的。如果一個話題總是一個勁地往下說,不作任何停頓,談很久才能告一段落,這種人心中必有某種不安,他害怕別人從他話中挖掘問題,卻又裝出一副很權威的樣子。相反地,有的人總是很快地輕易下結論,也是害怕別人反駁,故意給人製造一種「沒有其他結論」的印象。
還有一種人,拖泥帶水說了半天,不肯明確下結論,而在說話快結束時總是想使用一些想法,常愛加上諸如「這是我個人的看法」、「不可一概而論」等類話,這是不敢言責自負的表現。因說話受過什麼挫折或教訓的人,都會有這種怕負責任的心理。當然,也有人是誠心避免片面武斷的後果,但如果經常這樣做,那也同樣是說話不負責任的表現。
通過說話的快慢,反映出一個人心理的變化,我們細心觀察身邊的這類人和事,並根據這種變化與之交往,將對我們的交際帶來許多好處。
控制情緒的調門
與說話的速度一樣,聲調也是語氣的特徵之一。人的思想處於激動狀態時,聲調往往會提高。某位作曲家曾在一份雜誌上發表文章說:「要提出與對方相反的意見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提高自己的音量。」的確,這是常見的現象,人們在堅持自己的意見時,都想提高自己的聲調來壓制對方,而且音量也會隨之增大,相互爭執的結果,必然鬧得不可開交。
聲音的頻率較高乃是幼兒的特色,被認為是任性的形態之一。一般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音頻會越來越低,因為人的精神成長機制,具有抑制性的心理功能。
換句話說,如果成人的聲調突然提高,此人的深層心理一定是回到了幼年期——即已無法控制自己的任性意識,在這種情況下,別人對他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比如,在一個有男性和女性同時參加的座談會上,一位出席者似乎說了一些批評女性的話,突然有位女性站起來,以十分刺耳的聲音反抗他的話,瞬間大家都愣住了,會場的氣氛已完全無法溝通。這位女性當時說話的音調,可以說是精神未成熟的象徵。
成年人在哪種情況下容易失控而提高聲調呢?當他受了什麼打擊或委屈,或者遇到了什麼值得高興的事要向朋友講述時,他容易提高聲調。丈夫和妻子吵架,或夫妻雙方中的一方在外有了不軌之事被發現,或是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現分歧等等,所有這些,都會導致音量的增大,聲調的提高。
處理這種事情,或者說,與易提高聲調的人交往,最好的辦法是防患於末然,不要說過激的話影響他的情緒。當他或她處於這種情況時,多用安慰,停止爭執,讓一切變得平靜將是最好的辦法。
時機的掌握使廢話如聖旨
說話除了要有適當的場合,還要適時。
說話要注意適當的場合,即是指我們說話時要觀察周圍的環境。在什麼地方說什麼話,顯露一個人口才的完善,說話注意所處環境即是重要的一面。比如,你處在朋友的結婚場所中,為了使場面熱烈充滿刺激,你當然可以說些俏皮話,開開新郎新娘的玩笑,這些都無傷大雅甚至會引來喝彩聲。但是如果過了幾年,即使還是在朋友家裡,你對朋友的妻子說這些在結婚場面上才開的玩笑,你一定會引起聽者的惱怒,說不定會把你趕出去。所以,選擇適當的地方說適當的話,才能真正顯示出語言的魅力。
另外,一個人說話的內容不論如何精彩,但如果時機掌握得不好,也無法達到說話的目的。因為聽者的內心,往往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要對方願意聽你的話,或者接受你的觀點,都應當選擇適當的時機。
這就有如一個參賽的棒球運動員,雖有良好的技藝,強健的體魄,但是他沒有抓住擊球的「決定性的瞬間」,或早或遲,棒就落空了。
所以,時機對你非常寶貴,怎樣才能判斷準確並咬住「決定性的瞬間」,並沒有一定的規則,主要是看對話的具體情況,憑你的經驗和感覺而定。
交際場合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十分健談;而有的人即使坐了半天,也無從插話,找不到話題,這裡就存在一個「切入」話題時機的問題。
講話要及時「切入」話題,首先必須找到雙方共同關心的基本點。只有找到了這一點話題才能從這一點展開,並逐步深入,直至達到你的目的地。
切入話題不但要找到可供二人交談的共同點,還要考慮什麼時候最好,若時機選擇得不適宜,則極易得到相反效果。
在討論會上,要是先發言,雖可以給聽眾心中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因過早,氣氛還較沉悶,人們尚未適應而不願隨便開口;若是後講,雖可進行歸納整理,井井有條,或針對別人的漏洞,發表更為完善的意見,但因太晚,人們都已感到疲倦,想盡快結束而不願再拖延時間,也就不想再聽了。
據此,人們經過研究指出:切入話題的時間最好是在兩三個人談完之後,這樣可以產生最佳的效果。這時候,會場上已經有了比較活躍的氣氛,你所提出的想法也比較容易引起關注。
另外,當你準備說服別人相反情況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在對方心情比較平和的時候進行,因為這時候的他比較聽得進去,情緒波動不會很大;如果對方心情不好或身體較疲倦時,是沒有什麼心情來聽你講話的。
儘管人的心境與場合、時機有關,但是,單獨考慮人的心境,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因素仍然是有必要的。東方有句俗語:「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看了臉色,才決定自己說什麼話及怎樣說。這種被稱之為「臉色」的表情,不過是心境的好壞在臉上的顯現而已。在人心境好時,什麼事都提得起興趣;心境不好時,聽什麼話都不痛快。
所以,只要你的語言是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時機以及合適的人面前說出來時,廢話都會像聖旨一樣有效。
關注話語前提
人們利用語言交際的過程,是一種傳遞信息的過程。人們說話,是為了把信息傳遞給聽話人,而聽話人理解和接收新信息,必須對信息已有一定的瞭解,這就是「話語前提」。
在交際中,關注話語前提十分重要。如果雙方沒有話語前提就做不到信息的溝通,也就達不到交際的目的。而如果話語前提不明,也容易產生歧義,增加雙方溝通的因難。
打個比方,如果甲告訴乙說:「她來了。」乙方如果要想理解這句話所含的信息,就必須先知道「她」是誰,否則他會一臉迷茫,不知所云,甲說這句話也就失去了意義。
首先,表達含糊有歧義的話語一定要避免。
因為表達含糊和有歧義的話語往往使人陷入雲遮霧罩中,弄不清說話者的起初含義,給交往增加麻煩。
如果一個公司裡有兩個大衛,那麼你打電話要找大衛,必須明確說出是哪個大衛,做什麼工作的,或哪個地方來的,不然,給你帶話的人就會不知所從。
其次,說話時必須使你的內容有足夠的信息量。
信息量不夠的語言也會給人造成不知所云的感覺。信息量不夠,就是話語表達不完全,或者只說了半截話。要使對方明白,你必須加大信息量,使你的語言讓人足以聽明白為止。
再次,說話要有順序。
造成信息傳遞不到位的情況之一就是說話顛三倒四,前後倒錯。
比如你去找一位素不相識的朋友的朋友,見到他本人後你要自我介紹,然後再說明來意,這才是合理的順序。如果你顛三倒四,不加考慮就告訴他你找他幹什麼,然後才像忘了什麼似的作自我介紹,這時的情況恐怕已經相當糟糕了。
關於質問
成功者告誡道:「別用質問的語氣說話!」因為質問語氣,極易導致雙方的不快,引起爭論。
謙虛、誠實、坦誠、尊敬別人,是談話成功的必備條件。如果在談話中,不恪守以上原則,對對方進行刁難,以逞自己一時之快,這樣,於人於己都沒有好處。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曾說:「自我尊重的最大秘密是:開始多欣賞別人,對任何人都要有所尊敬。」不尊重別人就是不尊重自己,而且人人都有自尊,你不希望別人傷害你的自尊心,別人也不希望你傷害他的自尊心,這是一個道理。
即使在兩人出現爭執時,如果你想使對方對你心悅誠服,那麼,越是在意見出現較大分歧的時候,你越要注意自己的措辭,不可用質問的語氣說話,否則一定會引來不快。有時,表面上看你用質問的語氣使他啞口無言,好像他失敗了,但實際上他一定會懷恨在心,在某個適當的時候,他也會這樣對付你,這樣冤冤相報何時了。
談話時習慣質問別人的人,一定是胸襟狹窄,吹毛求疵,喜歡與人為難;有的則是性情古怪,所以,僅僅是一般性的談話,也可以顯出他的品格。
質問語氣一般用在法庭上比較合適,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可不必如此。如果你覺得對方說錯了,你可以把你的看法表達出來,而不必使用質問的語氣讓人覺得難堪。
對答如流的絕技
答問,是指在交際場合中進行的一問一答,是一種隨意性很強的以回答對方所提問題為主的一種即席式發言,所以,它需要回答者有靈敏的反應、迅速而善於組織語言的才華。
它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廣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