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決定健康 第22章 過日子:別讓“誤區”成為健康殺手 (2)
    下肢是人體的第二髒腑,此外有諸如足三裡、承山、三陰交、湧泉等關聯周身的要穴。膝下部位還具有耐熱性強,溫感傳遞快的特點。更重要的理由,是通過選擇膝下部位進行溫化施術,可有效避免心腦部位受到高溫危害。

    在溫化療法中,溫度是最基本的條件,而選擇不同的最佳適症溫度段,則是決定療效的關鍵所在。

    目前,在膝下熱浴施術中,通常所選擇的溫度段是39℃∼45℃。而39℃∼42℃是為了適應以健身養顏為目的的健康人群,43℃∼45℃則是為了適應以除疾祛病為目的的患者群。

    實踐證明,足部熱浴對有些病症會鞭長莫及,全身熱浴又會使不適應高溫者心腦受損。我認為,如果將全身同時置於同溫高熱刺激的外環境中,就會使體內尤其是腦細胞的負擔過重,體弱的人,還會產生副作用。所以選取膝下部位進行最大限度的可忍耐、無傷害熱化刺激,不但能避免腦細胞承受高溫負擔,同時還可以通過由下至上漸進升溫,形成上下肢的溫差,以增強氣、血的內循環動力。熱浴時,在特殊生物負離子能量的作用下,還會使腦下垂體的神經細胞、胸腺和淋巴細胞最大程度地被激活,進而提高抗體對病菌、病毒的識別能力,體內病氣也會隨淋漓大汗向外排出。

    3、耐熱鍛煉從春捂開始

    說到鍛煉,從詞義上分析,指的是鍛造或冶煉。顧名思義,要在一種特殊的環境下訓練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對於自然環境來說,自古我們就是一個喜歡“與天斗、與地斗”的民族。而現如今,我們的“斗爭”具體體現在耐寒和耐熱上,在這裡,我要重點說的就是耐熱。

    耐熱力各有千秋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盛夏酷暑的日子裡,面對高溫環境的考驗,有些人安之若素,而另一些人卻寢食難安,甚至遭受生命的威脅。君不見南亞一些國家,每年至少都有數百人死於盛夏熱浪的襲擊。如此天壤之別,奧妙何在?原來是人的耐熱受能力各有千秋所致。

    耐熱受能力是指人體對熱的忍耐能力,主要表現為生物個體在接觸“亞致死高溫”後產生的耐受性。同樣是高熱條件,挨過去的人,其耐熱能力就較高;而耐受能力低的人,這種高熱條件很可能就是致命的。

    進一步研究發現,人體的耐熱受能力,與體內一種稱為熱應激蛋白的蛋白質之分泌量密切相關,而這種熱應激蛋白合成的增加,又與受熱的程度和受熱持續時間有關系。經常處於高溫環境中,熱應激蛋白合成就會增加,是人體對熱的耐受能力增強,以後進入高溫環境中,人體細胞的受損程度就會明顯減輕——耐熱鍛煉的理論依據即在於此。

    耐熱鍛煉以人體散熱為本

    耐熱鍛煉應該以人體散熱為本。所謂人體散熱,是指人體主動地適應溫度變化,“搶先一步”適應環境,而不是等到整個大環境都變熱之後,被動地適應環境。這種西方現代養生觀念,與我國傳統的“春捂秋凍,夏養元陽”的思想有殊途同歸之處。

    就說“春捂”吧。陽歷四五月份其實也在古人“陽春三月”涵蓋的范圍。雖然大地回春,天氣變暖,但仍要多穿些衣服,被子也要蓋厚一點。如此多捂一捂,一方面是對剛剛過去的冬天氣候進行延續性的適應;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為迎接夏季即將到來做准備與過渡,實質上就是耐熱鍛煉的“序曲”。可以說,耐熱鍛煉從春季裡就開始了。

    當日歷翻到5月份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經上升到夏季的標准(夏季的氣候標准是日平均氣溫穩定值超過22℃),進入了初夏,更是進行耐熱鍛煉的黃金時間。道理很簡單,耐熱鍛煉的目的就是在逐漸升高的氣溫下進行鍛煉,力求達到適應更高溫度環境的目標,而初夏這一時段,日平均氣溫的變化正好符合“逐漸升高”的特點,故為進行耐熱鍛煉的最好時機,不可錯過。

    耐熱鍛煉三要點

    怎樣進行耐熱鍛煉呢?首先要把握好時間。就一天而言,鍛煉的最佳時間是早上6∼7點和傍晚6∼7點,早上溫度逐漸升高,傍晚則是最適宜人體運動的時段。

    其次是選擇好運動項目,以慢熱型、強度相對不大的項目來達到發汗的目的為佳。具體可這樣操作:每天抽出1小時進行室外活動,根據天氣情況,選擇氣溫在25℃左右,濕度在70%以下的環境,進行散步、跑步、體操、拳術等項目,每次鍛煉都要發到發汗的程度,以提高機體的散熱功能。不過也不可過分,尤其當氣溫高於28℃,濕度高於75%時,則要減少運動量,以防中暑。

    同時,在這一時段內,要盡可能地不用電風扇、空調(梅雨或濕度較大時,可用空調抽濕),使得室內溫度經常保持在22℃以上,濕度保持在60%左右。經過初夏一個多月的耐熱鍛煉,盛夏來臨之時,即使室內氣溫在28∼31度,室外氣溫在36∼39度以上,人體也不會感覺太熱。

    不要害怕出汗

    剛才說過,耐熱鍛煉的強度要達到出汗的效果,而一些人怕出汗,因而終日與空調、風扇等相伴,更不用說去進行什麼耐熱鍛煉了。實際上,在炎炎盛夏,一陣勞作過後,大汗淋漓,感覺非常痛快。這是因為盛夏之時,氣溫高,空氣濕度小,汗液排出後很快就被蒸發,汗腺保持暢通,而蒸發的過程也正是人體散熱的過程,所以感覺清爽

    從醫學角度看,出汗是調節體溫、保持體溫穩定的重要機能。出汗多少,除了與氣溫和活動量有關外,與風、濕度、水汽壓等氣象因素關系也很密切。當溫度高、濕度小時,人體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當風速較小、濕度和水汽壓較大時,即使氣溫較高,人體也會出汗不暢,在這種情況下,人就比較容易中暑。

    當然,出汗也非多多益善。一般來說,夏季炎熱,出汗多一點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出汗過多,對健康就不利了,可造成人體的散熱量減少,從而導致體溫升高——這也是專家強調耐熱鍛煉務必適度的奧妙所在。

    總之,出汗量應該適宜。專家的測試表明,人在高溫狀態下通過汗腺適當排汗,不僅能有效降低內髒溫度,而且汗水本身具有殺菌作用,能有效地保護人體平安度夏。相反,若從烈日下直接進入空調房內,或者長時間對著風扇猛吹,很容易對人體汗腺造成潛在傷害,導致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下降,加上內髒溫度高、體表溫度低,這種內外溫度差會使內髒受損——空調病、風扇病等便會接踵而至。

    4、正確認識手腳涼

    常常有一些患者問我:“醫生,我總是感覺手腳發麻,特別涼,天氣冷了感覺更明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該怎麼辦?”其實,現代人大多會出現手腳涼的症狀,有些人不宜理會,只認為是天氣太冷的原因,有些人則認為自己患了什麼大病,整日緊張擔心。事實上,導致手腳發涼的因素有很多。我們不妨來具體說說。

    “陽氣內守”造成手足冰涼

    進入冬季不少人都有手足發涼的現象,有些人認為這是所謂“虛”的表現,強調要運動,要進補。於是不少手足發涼的人就盲目地早起鍛煉,進食補品。其實這並不符合中醫冬季養生的原則。

    中醫裡講,冬季是陽氣內伏的季節,謂之“陽伏於下,於時為冬”。手足,相對軀干而言是人體的末端,中醫稱其為“四末”。冬季“陽氣內守,不達四末”,所以容易出現手足冰涼。冬季鍛煉宜慢跑、散步。

    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適當進補,調節陽氣,平時注意保溫,保持手足清潔干燥,搓摩手足心,以改善人體末端血管的微循環狀況,達到暖手、暖足的作用。

    起居調養強調了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同時,冬季鍛煉宜有選擇地進行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等項目,不宜做過度、高強度的運動。另外,衣著過少、室溫過低,既易患感冒,又消耗陽氣;反之,則易出汗,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於侵入。所以,冬季保暖要適度。不能隨意藥補飲食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的古訓。《飲膳正要》中說:“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講,冬季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

    因此,要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但是,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同屬冬令,各地區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進補的方法也不同。北方冬季寒冷,可酌補溫熱的食品,如牛、羊、狗肉等;而南方氣候較溫和,進補應清補甘溫之味,如雞、鴨、魚類為宜;氣候干燥的地方,應多吃甘潤生津的食品,如水果、蔬菜、冰糖為宜。此外,還要因人而異,不可亂補,特別是藥補,應該有醫生指導。

    都是低溫惹的禍

    冬天一些人總感覺手腳冰涼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自然界的溫度降低,陽氣不足,而人體自身的陽氣也會不足,身體出現陽虛的表現。另外,因為天氣寒冷,人體血管收縮、血液回流能力就會減弱,使得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環不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神經末梢循環不良”,而導致手腳總感覺冰涼。這樣的情況一般多發生於女性,特別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較為常見,腦力勞動者要比體力勞動者更易出現手腳冰涼,在身體健康的年輕男性身上則很少出現。

    寒冷會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或者肢體末梢兒血液循環障礙,這會導致手腳冰涼。經常長期的手腳冰涼,可以稱為“冷寒症”。中醫理論認為這是氣虛、氣滯、陽氣不足的反應。女性在經期、孕期和產期等特殊生理時期,由於體虛,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時加以預防,會導致精神不佳、身體畏寒的反應,嚴重的還可引起下肢的靜脈曲張。

    1.吃西洋參。這是一種補氣的良藥,性平和,補而不燥。可以單獨泡水飲用。

    2.吃芝麻、花生。富含維生素E和多種營養,可以幫助維生素B的吸收,加強神經對抗寒冷的能力。維生素E還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強肢體末梢兒的血液循環。

    3.吃洋蔥、辣椒等可以幫助身體產生熱量、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

    其他措施:

    平時多用熱水泡腳,既能使身體暖和,又能舒緩疲勞神經。

    動則生陽

    不少人秋冬季節會出現手腳冰涼的症狀。中醫認為,怕冷是由於體內陽氣虛弱所致。治療手腳冰涼的症狀,主要在於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如果經常按摩以下3個穴位,一定會收到滿意的療效。

    1.按摩湧泉穴。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心,然後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心,搓到有熱感為止。每天早晚搓揉100下,接著搓揉各腳趾100余下。中醫學認為,人體諸多經脈都匯集於足底,與全身各髒腑、組織、器官都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刺激湧泉穴,有益於補腎壯陽、強筋壯骨。經常堅持搓揉此穴必然會促使手腳冰涼症狀的康復。

    2.按揉氣沖穴(大腿根裡側)。此穴下邊有一根跳動的動脈,先按揉氣沖穴,後按揉動脈,一松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

    3.按揉、拍打腎俞穴(兩邊腰眼)。稍用力各拍打100余下。

    根據“動則生陽”的觀點,通過加強對手腳的鍛煉,可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以通過步行、慢跑、爬樓梯、跳健身舞等進行全方位的鍛煉。如果手冰涼,上肢的活動量應大些,如果腳冰涼,下肢活動量應大些。

    平時多運動運動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尤其是需要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若能保持標准體重,再加上適當的運動,可以使身體循環正常。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