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決定健康 第3章 愛身體:需讀懂它的寒熱暗號 (2)
    但是,值得人們警惕的是,從90年代初期至今,肺結核的發病率有開始出現上升的趨勢。記得在一份報道中看到,說僅廣東一個省,每年新增傳染性肺結核病人就有4萬名,每年還有5000人因結核病而死亡。全省每年確診的傳染性肺結核病人,約占全國發現病人總數的10%,而且67%的患者為15∼55歲人群。從此可以看出,城市人群更容易感染肺結核。

    那麼為什麼城市人群易患這種病呢?因為15∼55歲年齡段的人工作壓力最大,由於激烈的競爭致使他們的精神高度緊張、休息不好、免疫力下降。這些人幾乎整日都要在擁擠、密閉的高層辦公樓中工作,空氣流通相對比較差,如果與結核病菌或者和肺結核患者接觸,就很容易受到傳染。此外,城市日益嚴重的空氣污染、人際交往頻繁也為細菌傳播造成了有利條件。

    易和慢性支氣管炎混淆

    根據我的臨床觀察,我發現很多人容易將早期發病的肺結核與慢性支氣管炎相混淆。因為這兩種病在症狀上極為相似,都表現為咳嗽、咳痰、胸悶,一般只有通過拍X光片才能確診究竟是哪一種疾病。通過X光片,我們可以看到,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的肺部紋理比較粗,而肺結核患者在肺尖有結核病灶,肺部呈現片狀陰影。所以說,在辨別疾病時,不能只從表面看問題。

    另外,如果家裡的老年人久咳不止,我們要也別注意了。老年人原本就是慢性支氣管炎的多發人群,由於感染了肺結核後症狀相差無幾,許多“老病號”還以為是慢性支氣管炎犯了,像往常一樣自行服藥,由於肺結核發病緩慢,等到症狀嚴重到咯血時人們才會發覺病情有異,但這時已經錯過了治療的最好時機。

    有的患者認為:“以前得了肺結核,將來就不會再發病”。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正確,因為肺結核患者在痊愈後,並不表示已經拿到了“可保終身不會再患病”的保證書。有的患者肺部的結核瘤雖然暫時穩定,但只要身體抵抗力下降,就有可能再度發作。此外,骨結核等胸外結核也可引起肺結核。

    因此,平日裡,我們不可忽視午後體溫的變化情況,只有做到防患於未然,才能在第一時間裡發現疾病隱患,不錯失防病治病的最佳時機。

    4、熱證就是發燒嗎

    發燒感冒,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算是最最常見的病了。西醫在判斷一個病人是否發燒時,只要拿只體溫計往病人腋下一夾,量量體溫便清楚這個人是否發燒。致使很多人誤以為熱證就是發燒,其實不然。

    從醫學上說,發燒是指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正常體溫0.5℃。中醫理論中,對於這個“熱”,有著特殊的含義。中醫所說的熱證,是指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衰,表現為體機能活動亢進的證候。表現為身熱汗多,面赤煩躁,口渴喜冷飲,便秘或洩瀉熱臭,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等。固然常有發熱這一症狀,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大多體溫升高,但在內傷疾病中,體溫卻又不一定升高。因為中醫所說發熱,主要是指病人的主觀感覺,例如病人自覺手足心熱或五心煩熱,體溫都可以不升高,所以中醫所說的發熱並不等於體溫升高的發燒。即使體溫有所增高而發燒,也不一定都屬於熱證。例如感冒病中的風寒表證,雖然病人發冷發熱,體溫也可以較正常為高,但因它的症狀特點以寒象為主,如發冷重、流清涕、口不渴、舌苔白、脈不快等,仍然判斷為表寒證,並不因其發燒而判斷為表熱證。

    許多病人體溫正常,並不發熱,但其症狀特點屬於熱象,如自覺發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所以仍然判斷為熱證。即使連自覺發熱的症狀也沒有,只要具備上述熱象,同樣可以辨認為熱證。甚至連上述熱象都不具備,但卻有舌尖紅而潰爛疼痛,也屬於熱證,因為舌尖紅就是一種熱象。

    因此,西醫中在確定病人是否發燒時,用的是體溫計,而中醫在判斷病人是不是屬於熱證時,所做的不是測量體溫就能了事的。總而言之,發燒是一種症狀,而熱證則是一組症候群的統稱,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是什麼引起發燒的呢

    既然發燒並不完全等同於熱證,那麼發燒都是由什麼引起的呢?

    感冒:感冒發燒,不是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侵入體內,更不是調節體溫的中樞神經失控,只是身體的表皮、毛孔被蔽塞而已,分為傷風、傷寒、傷中暑、濕、熱等中醫學謂之表證,細菌、病毒根本未進入體內。《黃帝內經》中提到:寒邪外束,陽不得越,郁而為熱發燒。

    傷食:對於脾胃虛弱的人來說,如果飲食不當,食物就會蓄積在腸胃無法消化,導致食物在腸胃中發酵而產生熱能,引起發燒。這種情況多出現於嬰幼兒身上。這種發燒臨床表現為四肢掌心熱,而感冒發燒表現為四肢冰冷。針對此種症狀,消食是治療燒退的最佳方法。

    虛勞:目前,很多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身體虛弱,水火心腎不能既濟,時而感覺寒冷,時而大汗淋漓,體溫易出現變化,所以對於發熱,有心虛發熱、脾虛發熱、肝腎虛發熱幾種,這些並不屬於真正地發燒,而是虛損發燒,故不需要進行退燒治療。

    瘀血:受傷時,由於氣血循環受到瘀血的阻滯,則會使體溫升高導致發燒。針對此種情況,治療時只要化瘀血,發燒即可痊愈。而對於一些因為受傷而成為植物人的患者來說,腦部受傷並不是造成植物人的主要原因,一部分患者是因為瘀血阻滯,或受冰塊冰凍的影響,使血凝不散,或被強力消炎,從而傷心、腎,使心的循環無力將瘀血排出,導致植物人。對此病症的治療方法就是化瘀血,燒即退,心腎補強,瘀血排出,患者即可康復。

    出痘疹:出痘疹發燒是在促使病毒產生免疫功能,如谷子、各種種子發芽時會產生溫度。出痘疹必然會發燒,發燒時,體內的免疫功能可以使病毒徹底被排除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使五髒調適五氣不致產生障礙,故出痘疹發燒時無須退燒。唯獨需要注意的是,在發痘疹時的飲食,應避免並發症的發生,痘疹發透燒即可退而痊愈,身體免疫功能即建立而不易再生病。

    孩子長牙齒發燒:中醫理論認為,齒為骨之余,而腎主骨,嬰兒在長牙齒時,由於脾胃虛寒而常常出現非感染發炎。對此只要調理脾胃,發燒即可痊愈,不可消炎、退燒。

    女性“坐月子”感冒:婦女在“坐月子”時出現的感冒發燒,被稱為“月內風”,與一般感冒不一樣,治療的方法也不同。此時,對於女性來說,氣血大虛,須調理氣血兼祛風,不可按照患感染發炎的方法來治療。

    由此可見,引起發燒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需要及時退燒的,有些則無需退燒。生活中我們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正確的治療。

    5、莫讓寒氣在體內暗流

    在人們的一般概念中,自己或他人若受了涼、著點寒,都不會太放在心上,認為算不上是什麼大事,捱過幾天就沒事了。的確,很多時候你真的可以戰勝寒氣,但是,你是否知道,看似消失了的寒氣很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潛伏於你的體內,而且慢慢影響著你的健康。

    從中醫理論來講,受寒並非是很嚴重的病,可是它的影響深遠、遺禍無窮,數不盡的疑難雜症皆與寒氣有關。自古以來,很多著名醫學家就對風寒極為重視,例如漢代名醫張仲景所著的醫書雖然包羅各種疾病,但在為著作命名時,卻用《傷寒雜病論》,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寒”在人類健康、醫學研究上的重要性。

    在中醫學中,“風寒”和“寒氣”是特有的詞匯。“寒氣”指的是人體受寒時所產生的物質。中醫所說的“氣”,有很多不同的意義,例如有我們熟知的空氣,也有氣功師傅所練的無形罡氣,甚至連體液也常用“氣”來表示。而當“氣”與“寒”相結合以後,其含義則發生了巨大變化。

    或許用現代科技知識更容易說明中醫對“風寒”的觀念,“風”和“寒”是兩種不同的疾病,“風”指的是“風邪”,“風”字最主要的內涵是個“蟲”字,也就是有外來的病因,正如現代醫學所稱的細菌或病毒。古時候的中國人雖然不知道細菌的存在,但已認識到有某種類似蟲的東西會對人體造成疾病。

    另外,中醫對於疾病的認定,並不以其症狀為主要依據,而是以其病因為主。因此,對於受寒所造成的打噴嚏、流鼻涕這類的症狀,就稱之為風寒。

    寒氣與感冒

    當天氣寒冷時,人們習慣說“外面寒氣大,出門要多穿些衣服”。而對於我們的身體,有些人體內也存在一股較強的“寒氣”。若說一個人寒氣重,則表示其體內受到了寒氣的侵入。嚴格地說,寒氣侵入人體時,人體外表會出現一些緩慢的變化,但並沒有不舒服的症狀或感覺,多數不舒服的感覺來自寒氣排除的過程。

    近幾年,現代人很少使用“寒氣”這個詞了,但感冒是每一個人所熟知的。感冒的症狀有打噴嚏、流鼻涕、咳嗽、頭痛、發燒、喉嚨痛等。而寒氣則是感冒的真正病因之一。

    感冒時身體所表現出來的一些症狀並不說明身體變弱了,相反的卻是身體由弱轉強時才會出現的症狀。那些常年不易感冒的人,他們的身體並不是真的很強健,反而是身體根本沒有能力排除任何寒氣,才沒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產生。許多臉色黑而干,明顯有肺虛症狀的人,都有很多年沒有感冒的經驗,這種人從外表的症狀顯現出身上的寒氣很重,卻沒有能力排除。這種沒有能力排除寒氣的人,使用任何藥物都無法將經絡中或深藏肺髒的寒氣排出。若想排除體內的寒氣,只有先養足血氣,通過日常保養、經絡鍛煉以及改善生活習慣來調養自己,血氣得到提升後,才有可能將體內的寒氣排出。

    不同體位的寒氣表現

    由於熱量會從人體的各個部位流出,寒氣也就可能出現在各個不同的部位。針對人體各個部位的不同,處理寒氣的方法也就各部相同,從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症狀的感冒。

    人體背後的寒氣。背後的寒氣會直接積存在膀胱經中,如果長期堆積於此,就會在背後形成一層厚厚的脂肪,其中有一部分脂肪由那些變了質的體液經過長期不斷的累積而成的。

    頭頂的寒氣。會直接堆積在頭頂上,我們知道,一般人的頭頂上只有一層薄薄的皮膚,用手按壓時應該是硬硬的感覺。但是如果此處寒氣堆積過多,就會形成一層軟軟的物質,摸起來像有一層海綿墊似的。嚴重時,頭頂的寒氣會在前額左側或右側形成一個硬硬的腫包,到醫院診斷時醫生可能會認定為骨質增生,這是寒氣以固態的形式積存體內的表現。

    人體正面的寒氣。上半身會積存在肺經和其經絡的分支中,這兩組經分別在人體胸前中線的兩側。正面的寒氣也會積存在胃經中,胃經從眼部下方一直延伸到腳趾,大腿正面是最容易積存寒氣的部位。如果寒氣在胃經中堆積得較嚴重,會使大腿正面形成一層硬而厚的組織,使得大腿的伸縮出現問題,因而造成行動不便。這種疾病不太容易被診斷出是和胃有關聯,大都成為疑難雜症。一個人跛了數十年,卻無論如何難以想象是由於胃經的寒氣所造成的。

    最有效的抗寒方案

    所以說,中醫裡說了幾千年的“寒氣”是不可小視的。所以在抗寒方面,有一些做法可供大家參考。

    血足是祛寒濕的根本。只有身體內血液充足,腎氣就足,就能保證血液循環的通暢,全身就會感到溫暖舒適。寒濕在充足的血液、流動暢快的血流面前是無立足之地的。沒有了寒濕,就不會出現這疼那疼,也就不會長斑、長痘、長癬。

    運動後全身感到溫暖。經常運動、經常進行體力勞動或者做家務的人,會感到體內的熱量大。這是因為運動生熱,起到了驅散寒濕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注重運動而體內的血液不足,運動後就會疲乏,抵抗力下降,寒濕會乘虛而入,身體仍會虛弱多病。

    適當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適當出汗可以祛寒。不管是運動後出汗,吃了溫熱食物而出汗,還是泡腳後微微發汗,都可以達到祛寒的效果。

    冬季喝紅茶驅寒。冬天氣溫低,寒氣重,人體生理機能減退,陽氣漸弱,對能量與營養要求較高。養生之道,貴於御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此時宜喝荔枝紅茶、檸檬紅茶、玫瑰紅茶、桂花紅茶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