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體質,辨陰陽
生活中,有的人被稱作是「急脾氣」,有的人則是「慢性子」;有人穿得再多也感覺冷,有人穿得少得不能再少了,但還是熱得出汗;有些女性總是面色紅潤,有些女性則無論怎麼補養都還是「黃臉婆」;同坐在一間辦公室裡吹空調,有的人就覺得很涼爽,有的人竟會馬上感冒;同樣吃了火鍋,有的人吃得那叫一個暢快,有的人回家後臉上就起痘……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這麼大?究其原因,是因為人們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遺傳背景和不同的生活環境,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體質,也就造就了不同的身體反應。
就像我認識的一個朋友,正處在三十而立之年,因為在政府某部門工作,所以工作算不上十分累。按理說,他現在正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可是他整天耷拉著腦袋、無精打采、工作也沒有激情。而且說起話來聲音很低弱,講一會兒話就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一天,我約他去打保齡球。一到球館,我的興致就高漲起來,每一球都打得很棒。可我一回身,看到他坐在一邊喘粗氣,我便上前詢問情況。他說他常常感到身上沒勁兒,打不起精神。
其實,我對這位朋友的身體情況十分瞭解。平時沒啥大病,身體各機能也正常,可就是怕冷、怕熱,怕風,很容易感冒。每到感冒多發季節,他都是不甘落後的。感冒後恢復得也比別人慢。事實上,這是因為他的體質屬於典型的陰性體質。
中醫前輩們根據陰陽學理論,將人體的體質劃分為兩種:一類體性偏熱,是陽性體質;另一類體性偏寒,是陰性體質。那麼什麼是體質?體質是個體素質的差異性。它是人的有機體在遺傳變異和後天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徵。
中醫理論認為,陽屬於上升的、活躍的。它在外奮勇完成人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而陰則是下降的、靜止的。它在內是陽的「加油站」,為身體不斷地儲備和提供能量。
茫茫宇宙雖變化莫測,但萬物皆可以陰陽論之。如:男為陽、女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頭為陽、足為陰;體表為陽、內臟為陰;皮膚為陽、肌肉筋骨為陰。陰陽平衡是人體的最高境界,如果偏陰或偏陽就會產生疾病,陰陽兩安,則天下無事。
中醫診病,最先要做的就是辨明陰陽,查清盈虧,然後調和均勻。例如同是胃病,如果因為受寒著涼,或吃了大量的生冷食品引起胃痛,表現為發病突然、喜歡可以暖胃的飲食、身體怕冷、舌苔色白,那麼這就是胃受寒引起的,在治療時,應選擇溫胃散寒的藥物;如果表現為「燒心」,胃裡就像有一團火,感到莫名其妙的煩躁,同時有燒灼感,就是胃熱,一些苦寒清熱的藥物便可以出來抖抖威風了。
自己的體質自己測
1.即使是冬天也喜歡喝冷飲。
2.舌苔呈深紅色。
3.說話很快,發音清楚、準確。
4.唾液分泌旺盛。
5.手心長時間保持熱暖狀態。
6.兩頰顏色紅潤。
7.經常不自覺地睜大眼睛。
8.日常平均體溫在36.3℃以上。
9.坐姿不固定,身體總愛搖來搖去。
10.骨架偏小,外表看起來比實際體重要瘦。
11.小腿肌肉比較松,很容易被捏起來。
如果回答「是」的個數多於「否」,那麼你有可能就是熱性體質,反之則是寒性體質。「是」的個數越多,體質越偏於熱性體質;「否」的個數越多,體質就越偏於寒性。
對於陽虛體質的人來說,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四肢容易冰冷,對氣候轉涼特別敏感,臉色比一般人蒼白,喜歡喝熱飲,很少口渴。即使炎炎夏日,進入空調房間也會覺得不適,需要喝杯熱茶或加件外套才會舒服。
由於體內陰陽失衡,陽虛寒性體質的人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易受寒冷、潮濕傷害,引起關節、肌肉等組織的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冒而且反覆不愈;消化功能減退,易腹瀉、水腫、夜間多尿;生殖系統功能減退,白帶比較多、月經經常推遲而且多有血塊,易導致不孕、不育。
這種體質的人通常易流汗,所以一般都不會有水腫問題,但很容易因飲食過量,而出現便秘的情形,大量的宿便積存就變成小肚腩。陰虛體質的人內分泌紊亂,交感神經興奮,易產生心動過速、失眠、焦慮、高血壓、月經常提前來、小便量少而且顏色深黃。
而陰虛體質的人,則表現為體內營養物質不足,對全身的滋養功能減退而表現出「乾燥」的特徵:口渴,頭髮皮膚乾枯起皺,尿少,便秘。而且還有虛熱:四肢溫熱、怕熱、舌苔多呈黃色、臉色紅赤、情緒急躁。喜歡喝冷飲,進入冷氣房間就備感舒適。
因此,當我們生病時,一定要找準病因,對症下藥。
2、發燒並非是壞事
曾經,有一位醫科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他說:「老師,我們知道當身體出現發燒症狀時,整個人都會感覺很難受,所以說發燒對身體是有負面影響的,對嗎?」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因為發燒時感到難受,故而把發燒視為一件壞事。並且由於發燒是許多疾病的主要症狀,所以人們習慣於把發熱和患病劃等號,並認為發熱一定對身體不利。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發燒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發燒即發熱,乃是人體抵禦外界各種致病因子侵入的一種機體保護性反應。發燒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如病菌或病毒在人體內引起感染時,機體通過發熱使新陳代謝功能增強,調動各種防禦力量進行抵抗,如使血中白細胞增多,加強對病菌的吞噬作用;使肝臟的解毒能力增強等。同時,體溫升高還能抑制某些致病因子在人體內的生長活力和致病能力。但體溫過高機體的消耗增加,機體抵抗力降低,甚至會出現抽搐。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發熱是人體防禦能力的表現,它有利於進一步清除病原體,戰勝疾病。另外,一些疾病引起的發熱還有自己特殊的「熱型」,識別熱型,有助於醫生對疾病的確診。因此,不能籠統地認為發熱都是壞事。
那麼,日常生活中,人們針對發燒所造成的影響還有哪些誤區呢。
體溫越高病情越重嗎
體溫超過39℃稱為高熱,若高熱持續較長時間,對人體可能造成損害。正因如此,人們往往認為熱度越高,病情就越嚴重。其實,發熱引起體溫的高低與病情的輕重有一定的關係,但也不盡然。例如:急性扁桃腺炎並不是嚴重的全身感染,極少有不發高熱的例子;老年人患肺炎時,病情往往很嚴重,卻不一定都會發熱,有些患者甚至出現肢體冰冷,體溫低於35℃的情況。
在兒科病房裡,曾有一個體溫只有38.3℃的孩子整日無精打采,但他比體溫高達40℃,天天活蹦亂跳的孩子病得還厲害。由於發熱是人體對抗侵入的致病因子的保護性反應。若機體進入嚴重衰竭狀態,反應能力低下,則會該發熱時不發熱,該高熱時只低熱,甚至體溫反而低於正常。因此,病人高熱驟然下降,或體溫偏低,並非好事。相反,小兒由於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較小的刺激會引起高熱,這也是小兒很容易發熱和高熱的原因。這種高熱並不代表病情嚴重。因此,病情的輕重,主要應看病人精神狀態,而不能僅僅看體溫的高低,以體溫高低判斷病情輕重。
發熱就該用退熱藥嗎
上面提到了,發熱只是許多疾病的一種徵象,而非疾病的本質。因為發熱既是多種疾病所共有的症狀之一,又是人體在某些特殊生理狀態下的正常反應,因此不能一見發熱就用退熱藥或採取物理降溫措施。可是有的人發熱時只管退熱卻忽視本質,濫用退熱藥使健康產生許多弊端。一是可使病情出現假象,給醫生診斷造成困難。因某些疾病的發熱有自己的規律,出現一定的熱型。未確診之前濫用退熱藥會破壞其熱型,掩蓋其實質;二是用藥不當會使病情加重,甚至病上添病。所以,出現發熱在未確診之前,自己不能隨便應用退熱藥。
發燒需要多喝開水嗎
說發燒會造成體內水分蒸發,那麼當小孩或者大人發燒時,是否就要多喝些開水呢?我們知道,冬天時,我們的鼻子在呼氣時,會噴出水氣(水蒸氣),呼氣時又會吸入空氣中的水份,身體裡的水份含量達到標準,身體就不會「口渴」。而在冷氣房中,水份被冷氣機吸收掉後,空氣較就會變得乾燥,水份不夠,我們就會感到口渴,想找水喝。另外運動過後,體內的水份由於消耗過量從而會感到口渴亦會找水喝。這些都是我們身體自然的反應,即取其所需也。
那麼,當我們發燒時,我認為口渴想喝水就喝,不口渴、不想喝,就表示身體根本沒有需要,就不必喝水,反不如煮碗熱稀飯加點姜與冰糖,或喝杯熱牛奶以增加體力,促使排汗退燒有效,比打點滴或多喝開水好千百倍。其實通過患者喝水的情況,還能夠分辨出其屬於哪一種病證。
發燒的患者若口渴而想喝涼冷水,乃有內熱即火氣或發炎,即可多喝開水以助降低體溫,並不可用被子蓋悶,否則會加重病情。發燒若想喝熱湯,則為有內寒或內虛,即不可消炎退火而要溫散以退燒,與口不渴同法治療。瞭解發燒的原因,治療分寒、熱、虛、實。將熱性發燒-傷風、暑、濕熱當成傷寒的發燒治療,才是造成抽筋、痙攣、腦燒壞的主因。
3、午後體溫下降需警惕肺結核
前不久,一位多年不見的老鄰居王大伯和他的兒子來到我家做客。一進門,我就發現王大伯蒼老了許多,而他的兒子,也已經是40多歲的中年人了。從父子二人的臉上,我發現他們並不是單純地來做客的。
我與王大伯寒暄了一陣子,老爺子便嚴肅起來,說這次來是想請我幫個忙,給他兒子看看病。於是,我便問問具體情況。王大伯的兒子說,最近一段時間,他常常遇到了一樁怪事:每天,只要一到下午5點,他就會「準時」發燒,而且溫度高達38℃。平時,他也經常感冒,但他並沒在意,不是隨便吃點藥抗抗,就是乾脆不理會,捱上十天半個月的也就好了。可是最近身體的情況讓他心覺不妙,於是他便和父親找到了我。
其實像王大伯兒子的情況,我在十多年前就接觸過。所以當他描述完自己的情況後,我心裡就多少有了結論,只是告訴他不用害怕,先到醫院去拍個X光片,然後再說。當他們臨離開時,王大伯偷偷拉住我,讓我跟他說實話,於是我便告訴了他,他兒子得的可能是肺結核。
後來,他的檢查結果出來了,從X光片上看,他的肺部紋理較深,而且出現了幾個鈣化點。醫生告訴他,他不幸染上了肺結核,但幸運的是已經不治而愈,而「午後低熱」和感冒不易痊癒卻是肺結核留下的「紀念品」。
一聽說自己曾經和恐怖的「肺癆」擦肩而過,王大伯的兒子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但在後怕之餘也有些納悶:為什麼得了肺結核就會「午後低熱」?為什麼自己的病能夠不治而愈?
從中醫理論上來說,中醫將午後低熱為主症的癌熱歸為「內傷發熱」,由氣陰兩虛、痰瘀毒邪引起。其中以陰虛發熱者為多見,表現為午後潮熱,體溫多在38.5℃以內。清晨會感覺較清爽,可到了午後手足就會有較熱的感覺,而且伴有骨蒸勞熱、煩躁盜汗、口乾顴紅等症狀。此時,一般人會選擇用一些消炎止痛、解熱鎮痛的藥來退熱,當時有效,但過後又多有反覆。像王大伯的兒子就屬於這種情況。
「午後低熱」是典型表現
肺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在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人數中居於第三位。絕大部分肺結核患者會出現「午後低熱」現象。患者一般在下午發低燒,如果伴髮結核胸膜炎,則發高燒。
這種現象是因為結核病菌侵犯人體後造成免疫力低下。通常人在上午的身體機能、免疫力較強,午後免疫水平出現減退,容易倦怠、發熱。此外,人的體溫會隨著氣溫和代謝而出現輕微波動,一到下午,人的體溫會隨著氣溫升高而增高。
有些人染病後由於症狀不明顯、自身免疫功能強再加上身體攝入的營養充足,因而尚未覺察到身體有異就已自動痊癒,只是事後才在肺部發現有鈣化點。但是像王大伯的兒子這種幸運兒只佔全部患者的2%∼3%。
城市人更容易感染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由於有效抗結核藥物的問世和合理用藥,肺結核曾一度得到明顯的控制,只要在發病早期及時治療,治癒率可達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