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博文精粹 第18章 早起讀書
    「生時何須久睡,死後自然長眠。」這句話很經典。

    我有早起讀書寫作的習慣。

    每到早上三四點鐘,我就起來。洗一把臉,精神一下,然後,坐在書房桌邊,或讀書或寫作。

    這一習慣的養成,可能和小時候在農家生活有關。

    我十多歲時,住的村子才通上電。那時電力緊張,常常是你需要電的時候沒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農村人的生活習慣。這個習慣和農村當時的環境有關。試想,那時剛剛解決溫飽,沒有電視、電腦,就連書刊也極少見到。沒有什麼理由,也沒有什麼事兒能讓你點燈熬油堅持到半夜。那時主要的文化活動是聽聽人民公社的廣播,序曲音樂是從解放後一直沒有改變的《東方紅》,結束歌曲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如果說人人心中都有一支歌的話,那麼,這兩首歌在農村是唱遍廣闊天地的,大人小孩都會。火紅的年代,革命歌曲大家唱。那時候的人什麼事都講萬眾一心。現在人的思想再也統一不到那個高度了。

    早睡早起和人勤春早想必應該有點關係。因為小的時候,父親總是用這兩句話連在一起教育我和弟弟。那個時候沒有幾個戴手錶看時間的。時間觀念也相對淡薄。隆冬時節,父親總是在雞叫頭遍的時候,就把我和弟弟從熱乎乎的被窩裡拎起來,讓我們拉著爬犁或背著糞筐去拾糞。我的學生時代,農村的孩子除了比誰學習好以外,再就是比誰愛勞動、誰拾糞多、撿柴多、撿糧多。我曾經寫過一首《拾糞詩》投到縣廣播站,有兩句我至今還記得:啟明星,當頭照,我背著糞筐圍屯繞……

    工作以後,到了城裡,無糞可拾,又撿起了讀書寫作的樂趣。竊以為,清早,無論做什麼都是最好的時間。白天或工作或應酬,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回到家身心疲憊,情緒使然,一下筆很容易焦躁起來。哪像清晨,萬籟俱寂,仰望室外,一片星光。驀然回首,萬千窗欞,只有你一處孤燈閃爍。此時,讀書能入情入景,寫作能聚精會神。「墨痕斷處是江流」想必就是這樣一種意境了。這時頭腦好心中就會有一種非常靈動的感覺。即使是這樣零度以下的季節,寒天捧書,也一室皆春。

    斯時,想起香港一位作家董橋。他說:人對書真的會有感情,跟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有點像。字典之類的參考書是妻子,常在身邊為宜,但是翻了一輩子未必可以爛熟。詩詞小說只當是可以迷死人的艷遇,事後追憶起來總是甜的。又長又深的學術著作是半老的女人,非打點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當然還有點風韻,最要命是後頭還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罷休。至於政治評論、時事雜文等集子,都是現買現賣,不外是青樓上的姑娘,親熱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我佩服這老兄讀書的體會,說入木三分也不為過。

    我自己體會,讀書和拾糞很多時候異曲同工。拾糞是為了營養土地,土地長出莊稼,間接也營養了人的身體;讀書則是營養人的心智,讓人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培根在《論求知》中說:「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現在以讀書做消遣的人有之,車船之上,枕邊廁下,但看的多是一些快餐文化。即使在大學校園,也很少能看到拿著大部頭名著忘情在讀的人。人們太講實用,用書做裝飾生活的人都鳳毛麟角了。老百姓一切都在「向錢看」,誰還買天價的書來「裝學問」,不當吃又不當車。文革的時候裝有文化或裝知識分子,上衣口袋插支鋼筆足矣;現在表演裝有學問的多是一些領導幹部,用公款在辦公室的書櫃,擺上一排排的大部頭,如《二十四史》、古今名著,讓人羨慕,也讓人感到可惜。官場靠書增長才幹的人不多,百無一用是書生。官場哲學不是學來的,非身臨其境百舸爭流焉能悟到。

    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對面。俞平伯說讀書如臥游,倒是很合我的心境。無錢不能遠走。紙上指點一下江山,把感悟激揚成文字,信筆塗鴉,評古論今,糞土媚俗,人生不亦快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