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開悟,得受用,心境常處於一種不為物擾、自由自在的狀態,這狀態經常表現於外,我們稱為禪悅。多人的禪悅表現於外,互相影響,甚至推波助瀾,成為風氣,我們稱為禪風。禪風由禪悅體現,因而同是一事,縮小說是禪悅,放大說是禪風。分開,有時不容易,也沒有必要,所以這裡合在一起說。
禪悅是禪悟後的所得,顯然,能悅不能悅,關鍵在於能悟不能悟。這就引來一個問題:南宗禪,從六祖慧能到現在,時間超過一千年,出家在家四眾,人數多到數不清,究竟有多少是悟了的?確切的答案是不可能有的。原因很多。一是文獻不足,如見於僧傳、傳燈錄一類書的人名,也許不到四眾的萬千分之一。二是見於經傳的,某一人,究竟悟沒悟,我們只能根據道聽途說,而不能檢驗。三是即使能檢驗,也不能找到有效的測定辦法,以求得確切的結果。不得已,還是只能根據常情推斷,這常情,包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包括禪宗典籍以外的各類書的記載。
根據這些,我們可以推知,專說出家的,過禪林生活,用力參禪求解脫的總是少數,絕大多數是把這看做生路的一種,溫飽之外別無所求。再說用力參禪求解脫的,真能「心」出家,不再有俗世掛礙的究竟有多少?恐怕是稀如星鳳。禪師們也承認這種情況,如盤山寶積禪師說:「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學者勞形,如猿捉影。」(《五燈會元》卷三)湧泉景欣禪師說:「見解人多,行解人萬中無一個。」(《五燈會元》卷六)首山省念禪師轉述他老師風穴延沼的話說:「聰敏者多,見性者少。」(《五燈會元》卷十一)洞山曉聰禪師說:「說禪說道易,成佛成祖難。」(《五燈會元》卷十五)白楊法順禪師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五燈會元》卷二十)染緣是受俗世影響,如順水行舟,道業是不為物擾,如逆水行舟,這不只是禪林的,而且是佛門的大困難,想克服是太不易了。
悟了,得禪悅的受用,是得了道。這雖然是少數,但我們總當承認有此一境,情況留到下面說。等而下之,人數增多,是希求悟而沒有悟,可以算做望道而未之見。再等而下之,人數也許更多,只是尋求生路,不望道,少數甚至敗道,那就是有禪之名而無禪之實了。這一章談禪悅和禪風,當然是指那些得了道的,雖然這得的實況(質),以及程度深淺(量),想說得既清楚又確實是難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