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散文-生活卷 第60章 賦得惠施多方
    我老了,張口,拿筆,總不能免於老一套。這是指不久之前同幾個年輕人不同時同地談讀書,都是重複老調,說既要多,又要雜。多而雜,就不能不多費時間,多費力。這不經濟,是小節;還有大節,是會不會如《漢書·藝文志》論雜家所說「漫羨而無所歸心」?寧可不經濟,理由好說,是我的頭腦跟不上時代,一直不相信小本錢可以做大生意。無所歸心,情況複雜,難於一言以蔽之;如果非蔽之不可,我的想法,是先要無所歸心,日積月累,求終於能夠從無所歸心中生出個有所歸心來。話有點纏夾二先生,碰巧本欄編者不棄,命令寫一篇談讀書的小文,我想不出新意而願意湊湊熱鬧,所以決定順水推舟,乾脆纏夾幾句。

    小文也要有個像樣的題,以求能夠吸引讀者。依成例,到古老的大戶那裡去找,於是就想到《莊子·天下》篇的「惠施多方」。惠施,戰國時人,遠矣,怎麼能拉扯到近事?曰不難。且說這術來自八股。我不是八股的信徒,卻是八股的主顧。買什麼?如果你舞文弄墨,應該說,想買什麼它都有。這是說,它能教你怎樣把無關的說成有關的,如芥子的說成如須彌,直到無理的說成有理的,壞的說成好的,而且必是勢強氣盛,像煞有介事。八股,名聲不好,想拉個墊背的,是啟功先生。他最近寫了一篇《說八股》,三萬言,證明他也是八股的主顧,而且是大主顧。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不只講,而且作過。我既有了新的領悟,即用八股法作賦得題,重複多讀雜讀的老調。

    順著「破題」的路子,由「惠施多方」說起。方,也稱方術或道術,指知識、見識,以及修齊治平的辦法。方前加多,惠施就成為今語的大專家。何以能這樣?下面還有一句話,是「其書五車」。還有雜,《莊子》只說他「道舛駁」(意為雜亂),怎麼個舛駁法?例證有「物方生方死」、「今日適越而昔來」「飛鳥之景(影)未嘗動也」之類,這,只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不及其他,也必做不到。故曰,想讀書有成,就不得不多而雜。

    再說由無所歸心到有所歸心。這是兩步走。減為一步成不成?減後一步不成,因為那就殆等於不讀。減前一步呢?我認為也不成。老太太皈依淨土宗是個好例,每日宣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就以為死後必可往生淨土,而不讀天文、地理、生理、心理等部門書,然後問有沒有靈魂,有沒有淨土。不多讀多思,聽到某學說、某ism,立即熱血沸騰,五體投地,與老太太的皈依淨土宗正是同道。推想惠施的多方不是這樣。是怎麼樣?可惜《莊子》沒有直接說來由。不得已,只好觀其友。莊子和惠施是好友,同在濠梁之上觀魚是小證據。

    還有大證據,見《徐無鬼》篇,莊子過惠子之墓,念舊傷心,舉匠石運斤成風,去郢人鼻端污點為例,說:「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插說一句,形容朋友相知之深,至少在我國的文獻裡,這段文字必是壓卷之作。那就看看莊子是怎樣走第一步的。《齊物論》篇說:「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這是不走信徒一條路,聽到一面之詞就奉為真理。但終歸是聽了,就停止在這裡嗎?當然要往前走,是多聽,比較,最後求有所歸心。這趨向還有理論的根據,是《秋水》篇末尾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意為能知己身以外),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是由邏輯方面證明知識是可能的(其實是不得不承認能知),所以「漫羨」之後不會長此「無所歸心」。

    歸心是歸於一。由以上所云,歸的來路就出現兩種:老太太的往生淨土是一種,惠施的多方是另一種。我在家也守妄語之戒,是寧願多費力,走惠施一條路。理由(假定先接受讀書)有感情方面的,是讀書的最基本要求是明理,我對明理有偏愛。理由還有邏輯方面的,是不想明理就可以不讀書。而說起明理,不多讀,如《子夜》之總是《太上感應篇》,不雜讀,如《堂吉訶德》之總是騎士小說,就必做不到。字數已不少,小文只好立即以「大結」收場,曰:嗚呼!自有惠施而讀書之道明矣,因五車而獲多方,此其所以為大賢莊生之友歟?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