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散文-生活卷 第59章 《萬事不求人》之類
    還是幾年以前,蘇州某君約寫一篇文言文的解說八股,盛情難卻,費數日之力,交了稿。日往月來,時間長也就忘了。最近忽然寄來喜信,說已在看校樣,原定名為什麼參考資料,改為什麼大辭典云云。順時風,求多銷,改名,是主編諸公的識時務,我不想說什麼。但由此又不能不想到「風」,也就不免有些感慨。感慨有關於賣的,且按下不表。還有關於買的,即所謂讀者,開門見山說吧,如果想用小本賺大錢,這個如意算盤就未必能如意。

    感慨萬千。不知為什麼,先想到半個世紀以前見到的一本奇書,就由這本書說起。書名《萬事不求人》,是寬如大32開、還高出一大塊、石印、不厚的一個本本。如書名所示,內容五花八門,都是實用主義的。比如家門之內,你想動土,它能指點你怎樣選擇黃道吉日;有事,寫信送到家門之外,它能告訴你,某種關係要用某種格式,等等。最妙的是有改革開放精神,記得在書眉之上兼收英語會話,第一句是問早晨好,估計讀者都是不識abcd的,所以用音譯,是「古德摩爾寧」。可以想見,這樣省力而有大用的書,銷路一定很好,即如我那四書五經不備的人家,居然也買一本。遺憾的是,其時我已經上了洋學堂,而且識了abcd,知道這標榜的大用,實際是無用,即如開口第一句的古德摩爾寧,可以斷定,是兼通漢語的李約瑟博士也聽不懂。所以這教訓反而是,想通萬事,就不要看這樣的書,或不要「只」看這樣的書。

    看,甚至只看,是因為懶,或因為忙,還可能是既懶且忙。這等事也是古已有之。如《世本》之把大部分好的創造歸功於帝王,創造這類奇書也應歸功於帝王。那是倣傚舜禹受禪的曹丕,大概不懶,可是忙,即如殿後的宮內,既有接收來的原住銅雀台的諸夫人,又有搶來的袁家兒婦甄氏,都要應酬。可是還有另一面,是既然登上寶座,就不能容忍,在學識方面,竟還有人超過自己。兩難,怎麼辦?自有御用文人秉看臉色的聰明,於是一想一編就成為集諸書之要的《皇覽》。這是後來所謂類書,優點是內容包羅萬象而篇幅不太大。顯然,對於懶、忙而驕慢不願降低的人,這類典籍就成了寶貝。寶,能勾來錢,於是,而魏晉以後,這種性質的典籍就層出不窮。由編印機構的角度看,這是為有權有錢的人準備的。其中有最足以說明這種情況的,如《太平御覽》,標明是供皇帝看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不算類書而作用不異),標明是全,是要,雖然未提御字,也是供皇帝看的。

    源是皇帝,皇帝是政治;有印刷術之後,御覽的書也可以印了賣,於是流就成為經濟,即有錢就可以買來用。關於利用這類典籍,舊時代有三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鄙視,如蘇東坡、錢牧齋之流,舊典籍都裝在肚子裡,對於這一鱗一爪的當然就看不起。另一種是補拙,這主要是在兩個方面借一點點光:一是記不清了,只好翻《淵鑒類函》一類書,查查;二是當做導遊,先聽聽它的,然後自己看。還有一種是取巧,自己無知,翻翻《古今圖書集成》,甚至只是《角山樓類腋》,就裝做博學,自欺欺人。

    這樣說,這類標榜「全」「要」以招徠主顧的書就有了兩面性:好的一面是助人補拙,壞的一面是助人取巧。不幸的是,至少我看,近年來辭典一類書的能多銷,原因主要不是它能助人補拙,而是能助人取巧。即以唐詩宋詞一類辭典而論,買了,或進一步翻了,有幾個人更進一步,找總集或專集,離開解說八股,自己去多讀,並體會其意境呢?因為那要費力,費時間,不合算。適應這樣的小算盤,還有如何便能賺錢的大算盤,我們逛書店就會看到,名為「辭典」的書必是滿坑滿谷。書多,買主多,從表面看是好現象,因為買之後是「讀」。而其實,這裡面卻潛伏著一種病,那是上面說的,如果以為這樣就夠了,那就成為「不讀」。

    我的這種近於悲觀的推測是來於擔心。為了不空口說白話,再舉兩種據說也暢銷的讀物為例。一種是文言作品的附白話翻譯。這我一直不贊成,因為學文言,欣賞文言作品,應該要求「直接」通曉,借助翻譯就成為間接。可是有不少人歡迎附譯文,這顯然是圖省力,而寧可犧牲直接通曉。另一種是用連環畫介紹子部書,例如《莊子》,其中有故事,但不都是故事,即以故事而論,也是講玄理的,能用圖畫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嗎?一種來於希望的想法是,借此可以引起讀原書的興趣,所以雖淺陋而有大用。但這終歸是希望,事實恐怕是,看了這個小本本就以為理解了《莊子》,也就不想找原書,對照集解甚至集釋,由《逍遙游》啃到《天下》篇了。

    所以,還是說擔心,各式各樣「辭典」書之流行,恐怕,至少多半是,讀書方面一種用小本賺大錢的心理的表現吧?用小本,經商,賺大錢是可能的。讀書則必不成;不成而以為成,其結果將是自欺,安於淺陋。如果竟有這種危險,那就編者,印而賣者,買而讀者,都應該想一想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