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行散文-生活卷 第58章 劉邦與讀書
    新相知某女士過訪,我問她正在從事什麼名山之業,她說正在寫《劉邦傳》。問我關於寫劉邦有什麼想法。我慣於胡思亂想,而且想到什麼,不再思,就說。我說寫劉邦的最大困難是材料不多,如果無話即短,成為不薄的一本就不得不借助於史論,甚至演義。再說所謂觀點,寫大人物,時風是灶王老爺上天,好話多說。我不贊成這樣,應該實事求是。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好話少說,因為,例如出於史官之口,頌揚過分的話已嫌太多,再聽就難免煩膩。但對於太史公司馬子長,我們就要另眼看待。他寫劉邦,對於不少後代照例要為尊者諱的表現,如洗腳時見客,用儒冠便溺,問爸爸太公與兄長比誰有出息,甚至忍心要嘗太公肉之羹,等等,至少我看,是用畫龍點睛之筆,或說《春秋》的筆法寫的。這顯然是心中有氣,所以筆下就多褒貶。我們現在寫劉邦,用太史公的材料,似乎就不該忽略太史公心目中的這股流氓氣。流氓能夠完成統一大業嗎?這要問歷史學家,當群雄並起、中原逐鹿之時,也許無此氣反而不能成大業吧?還是限於說劉邦,又限於我的觀感,是他的言行也有使我讚歎的。

    經過多次小動大動,我的什物離我而去的不少,可是至今還存有昔年的印一方,文曰「行多不是」。這是以劉邦的所言「追思昔所行多不是」為典據,請人刻的。時間大概是30年代末。「行」義取雙關,一是行為多失誤,二是己身多失誤。實際自然是一回事,不過表示尚能「知」悔和愧而已。能知,像我這樣的小人物不算什麼,轉到劉邦身上,那就不得了,用今語說是大有教育意義,用古語說是「我欲仁,仁斯至矣」,所以寫劉邦,這一筆值得大書特書。說到此,那位女士還有乾嘉學派的流風餘韻,問這句玉音的出處。我大為狼狽,因為前幾年查過《史記》《漢書》,沒找到,只好許願,說一旦查到,必立即相告。幸而衰遲也有靈機一動之時,忽然想到手頭的《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於是一翻即得。原來是出自《古文苑》,題目是《手敕太子(案為劉盈)》,文曰:「吾遭亂世,當秦焚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這「所行」顯然不是僅指不讀書,因為其下還有「多」。總之我就大喜,因為不只可以還願,還發現,原來「馬上得之」的劉邦也曾變為書獃子,所謂德不孤,必有鄰,以讀書為樂者可以無悔了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