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有「高」字,我想說的卻是不高的口腹之慾。幸而古人也說過:「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以60年左右的空肚皮經驗為佐證,吃飽飯總是大事。吃飽,主觀條件有二,一是腸胃不壞,二是錢袋不空;客觀條件也有二,一是有原料,二是做得好。大題宜於小作,這裡只想談四項條件的最後之一,並用作文的所謂開門見山法,先表明題意,是下廚房的諸公諸婆,風格可分為上中下三等,上是自願求好,中是為競爭而求好,下是為發財加速而放棄求好。可惜的是,就我的孤陋寡聞所知,開門賣飯菜的,姑且限於北京一地,上的像是不多,中的也許有些,下的則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這樣說,我是又想發牢騷。或者改說為希望吧,希而望之,也是因為可以做好而沒有做好,總之還是一樣。以下就不管是牢騷還是希望,單說事由。
想用孔老夫子「循循然善誘人」之法,多說推為上等的自願求好的高風。實事當做故事說。一位是我老伴的五嬸娘(她的家鄉呼為五娘),水鄉長大,善於做魚菜,並且喜歡人捧。她以表妹身份嫁表兄,這樣,丈夫的三哥就兼有雙重身份,三大伯和三表兄。這位三表兄喜歡開玩笑,每當表妹做魚菜的時候就誇獎,說這樣好的魚,簡直沒吃過。表妹聽了高興,立刻端一盤送過來。到下一頓又說,這樣好的魚,簡直捨不得吃,怕吃完了再也吃不著。表妹聽了更高興,於是把魚掃數端過來。這故事突出喜歡吹捧的可笑;但也無妨斷章取義,是做菜全力求好,也確是值得吹捧。另一件是舊同學梁君說的,是半個多世紀以前了,他在昌平縣立小學教書,住得遠的幾位教師請個人做飯。這位家道不壞,吃和做方面都有些比較好的經歷,只是因為閒居感到寂寞,才大材小用。上任之後,教師都因吃得太好而詫異,不久之後發現,是這位小用的大材暗暗貼補了菜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他說:「我有個脾氣,菜是我炒的,就是要好。」與剛說的那位五嬸娘相比,這位可算是更上一層樓,因為零星的情緒變成系統的烹調之道。可惜的是我只是耳食,未能舉箸而親嘗。那就再說兩件,都是親嘗的。一次是70年代初在家鄉,小學同學王兄請解饞。下廚房的是他的親戚名廚師楊師傅。菜有幾種,專說最後一道的汆丸子,端上桌,楊師傅向我碗裡送幾個,眼盯著,等評論。我毫不誇張,說清香,幾十年沒有嘗到這樣的味道了。楊師傅點頭微笑,顯然是在表示,遇到賞音人,沒有白費力。又一次是80年代,在北京玉華台飯莊,我招待《讀書》的四員女將。座上有我的鄉友凌公,飲食行業的名人,並曾任玉華台經理。飯莊的名廚師張福祉老師傅不常來,更不下廚房,這一天碰巧來了,為了表示客氣,破例,下廚房給做了一盤松鼠黃魚。上桌,先眼看,色好;接著舉箸,味好,大家交口稱讚。凌公說明原委,大家立即推舉凌公往廚房致謝。我想,高手下廚房,精心做一樣菜,是「自好」。就現存的文獻看,自好這說法是孟老夫子首創,我們無妨順水推舟,來個「他好」。這樣,下廚房的精心做是自好,座上客稱讚致謝是他好,兩好並一好,就成為烹飪之道的大好。
至少在理論上,這並不難,也應該如此。但是,正如世間的許多事一樣,應該的常常不能成為事實。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為競爭而求好。舊時代北京許多老字號的名菜名吃,如東來順的涮羊肉,烤肉宛的烤牛肉,便宜坊的烤鴨,以至同福居的鍋貼,灶溫的爛肉面,等等,都是。競爭,由動機方面看也許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轉而由食客方面看,就無妨來個實利主義,反正既好吃又價錢合理(因為有競爭管著),得吃且吃,不問動機可也。
遺憾的是,近些年來,這退而求其次,為競爭而求好,也成為稀有的高風。這是因為刮起另一股有大力的風,不只「好」,連「求」也倒了。這股風是發財第一加越快越好。發,快,是目的;辦法呢,用算盤很容易算出來,是成本盡量降,售價盡量升。語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本心並未求好,則端上桌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
這不滿的心情由比較來。比如以錢袋一向難得充裕的書生為本位,昔日,走入普通飯館,花錢不多,吃得稱心如意,不難,眼下就成為不可能。這變化有很多原因,想變果,先要變因,想來必不容易。但希望,只要堅持,總不會毫無結果吧?所以還要盡人力。情況複雜,不得不從多方面下手,我想其中之一應該是,恢復並發揚自好的高風。如何發揚?日前聽一個忘年交的年輕朋友靳君談他的開個文藝餐廳的設想,使我受到啟發。他說烹調高超,不只是技術,而且是藝術,那就應該如齊白石、徐悲鴻等之作畫,一種菜上盤,也要署名。他說他正在籌劃,如果成功,他將請美食名家也來一顯身手,那就門口可以張貼,如今晚某某菜由王世襄先生掌勺,明晚某某菜由汪曾祺先生掌勺之類。名人如王、汪等下廚房,座上食客當然要謝門(廚房之門),刀勺與道謝齊鳴,偷工減料,粗製濫造必絕跡且不說,還可以形成多幅廚師和食客的雅集圖,口腹之微高昇為也可算游於藝,正是豈不妙哉。以上是靳君的理想。理想幾乎都是不容易實現的,不過我覺得,其精神,即自好的高風,總是既值得珍視又會產生實效的。實效未必就特效,但總是治烹飪流感的一種藥,希望有志求好的人都能服用,試試。